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冯玉祥自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冯玉祥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身居高位,却生活俭朴,一年四季灰布军装、打裹脚,吃窝窝、小米饭,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曾将清帝溥仪驱逐出宫?他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却说“蒋介石是敌人”?他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世界上最大的私人军队的拥有者?本书介绍了冯玉祥从一介小兵到中枢大员,一代枭雄的六十六年不寻常生涯。《冯玉祥自述》由冯玉祥著。

内容推荐

冯玉祥为什么会如此“多变”?为什么会“忽是革命,忽而不是革命”?为什么他说“蒋介石是敌人,阎锡山是仇人”?他一生的成就,究竟在哪里?《冯玉祥自述》参考民国时期出版的诸多冯玉祥作品,力图揭开冯玉祥六十六年不寻常生涯。《冯玉祥自述》由冯玉祥著。

目录

我的家世

幼年生活

保定练军

甲午风云

义和团起事

辛丑缔约

庚子之役后

清末军演

武昌起义

滦州革命

民国初建

北京兵变

扩充北洋

追剿白朗

北京帝制

倒袁之役

段祺瑞执政

讨伐复辟

反对内战

驻守常德

直皖战争

武力统一

督陕

督豫

陆军检阅使

北京政局

首都革命

西北督办

讨奉战争

赴俄途中

在莫斯科

五原誓师

平甘援陕

参加北伐

郑州会师

豫东大战

二次北伐

完成北伐

南京会议

一·二八事变

察哈尔抗日

南京受命

西安事变

卢沟炮火

淞沪抗战

津浦前线

西迁武汉

鄂豫视察

回到武汉

湘黔检阅

四川检阅

督练新军

重庆见闻

青娥纪游

发起献金

胜利前夕

抗战胜利

政协会议

内战

出国考察

最后的遗嘱

试读章节

在保定府城里住了不久,全家即迁移到康格庄。迁移的动机,主要是为减轻经济上的负担。那时我大概才三岁的光景。

康格庄距保定府城东约有二里之遥。我们初搬到这儿,在村的小西头路南赁了陈家的两间西房住着。大约房主人的状况也很艰难,房子很不好,房间只有一丈余长的光景,房身也非常低矮,父亲立起身来,举手可触着顶上的梁木。屋内除了土炕及地锅之外,很少再有空隙的地方。桌凳的陈设不消说都是没有的。客人来了,连坐的地方都感到困难。就是这样两间龌龊不堪的房屋,成了我们全家安身立命之所。

经过长时期的辛劳刻苦,家里积聚了一百六十吊京钱,始在康格庄南头典了一所葛姓家的房子。这所房子一共七间:三间正房,两间东房,正房东头另外还有两间小房间。能够住这么多的房间,比较以前总算宽敞了许多。搬家的那天,孩子们固然兴高采烈地呼喊,就是大人也是异常欣慰的。

幼年的生活是艰难的,年幼的孩子也不得不帮大人操作。我七八岁的时候,便有时同家兄到野地里拔草拾柴。一到收割麦子的时期,保定府附近,衣服褴褛的农夫常常成群结伙地去拔麦子。这时我也随着大家同去工作。

如果不去实际体验农民生活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劳动者的苦楚,只有劳动者自身才能够知道。后来我自己难以克服的农民性格,都是我过去的生活遗留给我的。这种生活与环境,深切地影响到我日后的思想与情绪,影响到我日常处理事务的习惯,以及我训练军队的方法,同时也间接地使我倾向革命,并且时时刻刻忘不掉改革劳苦大众生活的职志。

家里日常生活差不多天天要同当铺发生关系。父亲的薪饷不到月杪不下来,在那青黄不接的时期,要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唯一的门路就是上当铺。大人因为碍着颜面,不好意思上当铺去,每次都是由我同父亲的一个外号叫窦老魁的护兵一同去。赎当的时候,也是他跟着我去赎。每月上旬,所当的大都是些比较值钱的衣服。可是快到下旬,不仅家中随手应用的什物要拿去典当,就是炕上铺垫的褥子也要揭下来送进当铺。这样勉强支持着,一直要到眼看着快断炊,家中再也找不出可典当的东西来的时候,父亲的饷才能发下来。饷—领到手,头—条事就是赎当。

当铺在保定府东大街,每逢赎当,东关是我们必经之地。每次到这里的时候,父亲的朋友老远地就笑着问我:“饷下来了吗?”

这样的一问,不由得我脸上就有点儿发热。说也奇怪,这种羞怯的心理,只有在我经过东关的时候,才显著地感觉到。一到东大街,特别是快要进当铺的时候,不知怎的,羞怯的心一点儿也没有了,代替而来的是一股愤懑之气,从心里一直冲到脑门上。

每次进当铺,总要使我感到一种莫可名状的苦恼。最可恨的是掌柜的那副冰冷的面孔。每次走进去抬头一望,柜台后头站着的就是那个害贫血病的尖头鼠脑的怪东西。这时我的心蓦地感到压迫。等到把要当的东西双手递上柜台,自己动也不动地在那比成年人还要高过一头的柜台旁边静静地靠着。待不上半分钟,就听见一种好像含有枪药的声音爆裂出来:“三百钱能当得了吧?”每个字眼里都吐露着一种恶意:“你多嘴,就立刻滚出去!”头一两次,我把东西递上去以后,还离开柜台退后一两步,看看他的脸色,希望他能多给我当些钱。后来,我简直不敢再望他了。我几乎每天要进当铺受这样的晦气。那时心里不禁反复地想:“这比坐监牢好些吗?”

家里日常吃的米面,都是在一家杂粮店里赊取。这家杂粮店的字号,现在我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地址在保定府东门外,正对着城门,因此外号就叫“迎门冲”。掌柜的姓米,人都称他小米。这位小米先生做生意,那种精奥巧妙的手段,真叫你不能不叹服。我们赊用的粮食,都是暂时不付钱,按日把账目记上折子,日后再算账。这样的办法,表面上好像小米先生吃了亏,可是实际上他却大施其剥削手段,比现钱交易还要赚的多。到了月杪,饷下来了,白花花的银子再给他送了去。 在康格庄,我的母亲戒鸦片时那种痛苦的情状也是我不能忘记的。父母早年都有鸦片烟的嗜好。这在清末已成为—种最普遍的风气,尤其是军政界,简直无人不吸。那时鸦片虽然便宜,可是我父亲每月只有十二两银子的饷,维持全家日用必需已经捉襟见肘,当然难有余力来负担一笔鸦片烟的开销。不得已,父母下了极大的决心,决计要戒烟。

戒烟以后不久,母亲就病了。那时我年岁还小,她生的什么病也弄不清楚。只记得她因为家里煮的面条吃着没有味,叫我到保定府城里玉美轩去端面条,并且顺便请来一位姓宋的大夫。这位先生据说是专门针灸。到了家里,医生照例必须有的“望”、“闻”、“问”、“切”四步手续也没做,他就从腰里掏出一根九寸多长的银针,也不消毒也不揩拭,对准母亲胸部一直刺了下去,停留了好久才拔出来。

俗话说:“炕上有病人,不得不信神。”我那时年纪小,每天受着迷信的熏陶,而且又一心希望母亲的病快好,于是许多迷信的勾当我都愿意扮演。比如在家里烧香祷告,远远地向着真高庄的刘爷庙叩头,我都虔诚地照做。母亲的病并没有因此减轻分毫,对于神的信念第一次在我心目中起了动摇。庚子年义和团起来,八国联军打到保定,刘爷庙遂被毁掉。它的无边的法力也竟降伏于洋大人之手。可是听说现在又有人重新把它修建起来,恢复昔日的盛况了。

母亲死了,照北方的风俗在家里停灵三日。“接三”的那天,才到安徽义地找了一块地方安葬。说起义地,我还记得当日家里的悲苦情况。母亲死后,家里一文不名。我同家兄终日啼哭,父亲虽几经筹思,也是一筹莫展。后来实在无法可想,才决定葬到义地里去。当时假使稍微有一点儿办法,是绝不会把母亲埋到那里去的。以后我一想起这件事来,就觉着如芒在背。民国十一年,我从河南回到保定,才把母亲的灵柩从义地起出来,同父亲的灵柩合葬于保定府西北新茔。几十年来的夙愿,这才得以偿还。

我的家庭给我的影响固然很大,但同时整个康格庄的环境影响我的地方亦不小。在这里,我觉得也有一述的必要。

康格庄的居民大约不下二百家。讨饭的人虽然少见,但大部分都是穷苦的。他们大都以农为生,其中以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为最多。每家土地多在十亩上下。做生意的人这里很少。贩卖油盐酱醋,算是村内唯一的营业。儿童玩具以及妇女用品,在康格庄都不容易买到。村里不到过年的时候看不见穿新衣服的人。在平常,人民的衣着十有八九都是褴褛不堪。绸缎绫罗不消说在这里压根儿就没见过,就是洋布之类这里也很少有人穿。这种种现象,都在反映着人民的生活是怎样的干枯与贫乏。

人民除了完粮之外,很少和政府接触。政府既不注意人民的生活,人民也不关心政府的作为。两方面只是一面收税,一面纳粮,此外再无关系。保定府距这里虽然仅二里,然而村民对于那里的城市文明并不感到多大的兴趣,有时却反而以鄙夷憎恨的眼光去看它。这里听不到关于政治的谈论,也听不到列强侵略中国的痛史,外面种种巨大的时变,如同隔成两个世界,很少波动到康格庄来。

离开康格庄后,随军漂流各处,再不曾回去住过,然而这里一切情状,我一经回忆,依旧宛然在目。

这是我幼年时期的生长之地。它给我的印象,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P4-6

序言

冯玉祥(1882-1948),是一个身经两朝(清、民国)数代(从光绪、宣统以至蒋介石)的著名历史人物。细捋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脉络,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几乎都与冯玉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的影响已非常人可及。1922年9月,上海英文《每周评论》评选“十二名在世的最伟大的中国人”,冯玉祥名列第二,仅次于孙中山。而时隔几年之后,他成为继吴佩孚、蒋介石之后,第三个登上美国《时代》杂志封面的中国人。由此可观,时人对其关注已非一般。

冯玉祥一生留下的作品颇多,仅民国一个时代,其著作可数者多达数十种。随笔、诗歌、军歌、演讲集在其时之书店中,随处可寻,部分作品更是多次出版。民国三户图书社及作家书屋便是印行冯玉祥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出版机构。

本书的编辑及出版正是在原本的基础上进行的。冯玉祥一生经历了保定练军、滦州革命、兴兵讨袁、讨伐张勋、驱逐溥仪,以至誓师北伐、西安事变、八年抗战等全过程。此中情形,冯玉祥均留有大量亲笔撰写或口述的文字,材料极为珍贵。

本书原稿为冯玉祥的《我的生活》、《我的抗战生活》及《我所认识的蒋介石》三卷。为了帮助读者直接而更加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冯玉祥,本书依照原本章节对文字做了部分压缩和调整,对部分章节题目也做了相关的修改。编辑中,原本整体结构并未做较大改动。

由于资料、时间及技术上的原因,本书在编校中难免仍有错漏之处.请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期再版勘正。

2012年是冯玉祥诞辰130周年,谨以此书献给那些研究和喜爱冯玉祥的朋友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3: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