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开战之后,欧洲大陆的战场主要集中在莱茵河和多瑙河两处。1702年夏天,法军继续向莱茵河进军,马尔伯罗公爵约翰·丘吉尔率领英荷联军挫败了法军的攻势,法军后撤。虽然英国派往大陆的军队并不多,但是英军统帅马尔伯罗公爵却是一个难得的军事天才,同时英国向欧陆各国施以财政支持,尤其是德意志各个邦国得到了英国大量金钱,供养了一支强大军队。
法军莱茵河一线进展不顺,便将主力集中于多瑙河一线,锋芒直逼奥地利。法国与巴伐利亚联军进攻奥地利,占领了奥地利的提洛尔,当地政府很快便投降了。提洛尔政府成为傀儡政权,帮助法国与巴伐利亚征收粮食与牲畜。侵略者的贪婪与当地政府的奴颜婢膝激怒了提洛尔底层百姓,他们纷纷发动起义,打击侵略者。
提洛尔人的起义对战局产生了极大影响,巴伐利亚人被赶走了,法国人的攻势也遭到遏制,维也纳的安全得以保证,最关键的是,意大利战场与多瑙河战场的联系畅通无阻,这为欧根亲王与马尔伯罗公爵的联手反击创造了条件。
不过,马尔伯罗公爵的军事野心处处受到了荷兰的制约,英荷联军与法军在荷兰边境对峙,马尔伯罗多次要求主动出击,消灭法军主力,但是荷兰人并不想做军事冒险,因为稍有不慎,荷兰就有亡国之虞。奥地利使节劝说马尔伯罗将主力部队移到多瑙河一线,这样既可以使马尔伯罗一展身手,又能够减轻奥地利单独对抗法军的压力。
马尔伯罗接受了奥地利使节的劝说,率军队到多瑙河一线,他计划悄悄迂回到法军的背后,然后发动突然袭击,最后一战定乾坤。
1704年7月,马尔伯罗率军到达巴伐利亚军队前线,并发动突然袭击,巴伐利亚战线被冲垮,此后法巴联军开始后撤到奥格斯堡。马尔伯罗命令军队在巴伐利亚境内进行大扫荡,以图逼迫巴伐利亚选帝侯就范,但是事与愿违,不仅选帝侯没有投降,当地百姓反而进行了反抗。又过了一个月,马尔伯罗与欧根亲王联手,围攻法巴联军。双方兵力不相上下,但是法巴联军内部不和,法军元帅塔尔德与巴伐利亚选帝侯意见不统一,前者主张就地挖壕,做好防御准备;后者则主张主动出击。8月13日清晨,英奥联军已经逼近,欧根亲王率军牵制法巴两军的两翼,马尔伯罗则命令部队冲击中央战线。法巴联军乱作一团,溃败而逃,直到深夜法军才成功突围。双方损失都比较惨重,英奥联军死伤1.1万人,法军死伤1.3万人,被俘9000人。
马尔伯罗的胜利打破了法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巴伐利亚选帝侯大败之后,退出战争。法军少了一个盟友,处境更加艰难。在海上,英国海军取得了辉煌战果,英荷联军几乎全歼西班牙舰队,西班牙的门户——直布罗陀海峡落入英国手中,英国还占领了米诺卡岛,直接威胁西班牙本土。1705年,马尔伯罗策划进攻法国本土。太阳王的梦想看来即将成为泡影,法国本土安全受到威胁。
太阳王称霸欧洲大陆的野心在陆上和海上受到了双重打击,战火在法国国境上燃烧起来,法国虽然没有覆灭的危险,但是领土安全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706年,反法同盟军进入西班牙,逼迫路易十四的孙子菲利普退位,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查理入主马德里。正当反法同盟军意气风发的时候,联盟内部却出现了分歧。英国人见阻止法国称霸大陆的目标已经达到,并且得到了法国在海外的大量殖民地,便不愿意再向欧洲大陆提供金钱支持。荷兰的本土安全也已经得到保证,便不再有所作为。唯一积极进取的是奥地利,利奥波德一世想取路易十四而代之,这是英国人不愿意看到的,精明的英国人怎么会为奥地利的野心火中取栗呢!因此,这一时期英国前线的马尔伯罗的行动处处受到限制。1707年,法军进攻西班牙,并且乘胜占领西班牙大部分地区,菲利普得以恢复王位。此后,双方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1711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一世去世,利奥波德一世的儿子查理即位,即为查理六世,这一变故使得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没有理由再继续下去了。既然查理成为奥地利家族领地的继承人,就没有理由再要求西班牙的王位了。此后,双方在乌得勒支进行了漫长而艰苦的谈判,各国之间签订了多个条约,这些条约统称为《乌得勒支条约》。
“乌得勒支条约》在欧洲国际关系史上的意义不亚于《威斯特伐里亚和约》,条约规定:比利时并入荷兰,使荷兰获得了一个战略缓冲地带。西属尼德兰南部划归奥地利,奥地利在大西洋沿岸获得了一个据点。英国占领直布罗陀海峡和米诺卡岛,成为地中海上的大国,法国将纽芬兰岛等美洲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这样一来,英国一跃成为首屈一指的海上强国。意大利的萨伏伊和德意志的勃兰登堡部成为王国,欧洲政治版图得以调整,欧洲大陆各国互相牵制,形成了所谓的“均势体系”。而在海上,英国可以建立其不受掣肘的海上霸权,保护海上贸易,发展国力。虽然西班牙帝国最终还是难逃被瓜分的厄运,但是欧洲和平得以重新建立。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