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关于名拳师都有许多传说故事,称为掌故。这些传说故事构成了武林和武术神秘深奥的一面。名人故事传说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由于经过多年的传播,自然少不了传奇色彩,也便有了不足为信的成分,更有些传说荒诞不经,这既影响了社会对武人的了解,也影响了社会对武林的了解。
张大为的《武林掌故》这本书通过介绍武林人物的习武经历、武林生涯、人生轨迹、传承脉络及趣闻逸事,展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百多年间的武林状况,展现武林人物广阔的覆盖面和他们特点鲜明的种种行为,由此表现武林人的民间性、大众性、通俗性、江湖性。
带吴钩,仗宝剑,行天下,重然诺,轻死生,身手不凡的侠客;武功高超,追星赶月,走险千里,“叫得响,踢得开”的镖头;通十八般武艺,熟悉各种套路,精技击,懂暗器,带出大批武林高手的武师……武林豪杰精英历来为人们所推崇。但是,让人眼花缭乱的武侠小说和武打影视,却给武林和武功蒙上了神秘的面纱,使人们的认识与真实的武林渐行渐远。
张大为的《武林掌故》收录了二十几篇武林名人掌故,记述了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一百多年间武术界部分知名人物的生平事迹,记述了当时闻名全国而今已很少被人提及的武术家和他们的技艺,以及如今还活跃于武坛的武术大家。
《武林掌故》中既有侠士、镖头、拳师、教习,也有作家、演员、商人、民族英雄,还有扎根底层的民间高手。这些武林名人特点鲜明的习武生涯、成长过程、不凡事迹,可以帮助读者认识_个真实的武林。
“魏氏一门”行侠仗义
武林所称“魏氏一门”,指著名武师魏昌义、魏赞魁、吴斌
楼,三人均为河北蠡县齐庄人。魏昌义(约1840—1920)是清
末民初的名镖师,以“戳脚翻子”见长,武林人称“赛毛遂”,
曾是北京福源镖局的大镖头。魏赞魁(1854—1951)是魏昌义
的徒弟,也是清末民初的名镖师,精通“戳脚翻子”,善使“牛
头镜”,武林人称“铁腿”。吴斌楼(1898—1977)是魏赞魁的
徒弟,精“戳脚翻子”,以“花鞭”、“快枪”见长,武林人称
“花鞭吴”。“魏氏一门”三人多行侠仗义,仅每人举其一例。
河北蠡县西齐庄,是个不起眼的小村庄。可就这个小村庄却出了不少的名人。文的有清初大文豪“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李塨李恕谷先生;武的有活跃于清中期至新中国早期的名镖师名武师“赛毛遂”魏昌义、“铁腿”魏赞魁、“花鞭吴”吴斌楼。他们三人又是一脉相承的师与徒。魏昌义是魏赞魁的师父,魏赞魁是吴斌楼的师父。他们相当于“祖孙三代”。他们所练的武术叫“戳脚翻子”,也叫“枝子”。是一个创于宋代的拳种。宋以降,这个门派的传人很多,且都行侠仗义。魏昌义“祖孙”三人也多有事迹传说。下边是他们的三个故事。
(一)魏昌义白洋淀病中孤身击群匪
魏昌义武艺高强,曾在北京福源镖局做过大镖头。
一日他乘船从天津回家,中途患病躺卧舱中。船行到白洋淀,忽然有二十几个强盗将船劫在岸边,欲抢旅客财物。众旅客及船方皆上岸苦苦哀求。强盗们不仅不允,反而行凶杀人。魏昌义在舱中躺不下去了,出来对强盗们说:“朋友,手下留点情,都是养家糊El的人,出门在外谁也不容易。”强盗头目见魏昌义是个年过花甲的瘦小老头,又病病歪歪的,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吩咐手下说:“把这个多事的老头扔到河里喂王八去!”话音刚落,就有两个逞强的壮汉争先上来抓拿魏昌义。魏昌义此时怒不可遏,稳站如松,立生虎威。一土匪伸手来捉魏的右肩,只见他上身轻摇,滑步吸腰,右手向外侧一弹,土匪已失重前栽,魏顺势飞起右腿,一招顺风摆柳正扫在这小子的右肩胛骨上。这土匪立足不稳,应声跌翻船下。另一土匪一个斜身拗步,手使“左冲天炮”向魏的下颚打来,魏昌义右脚落地,右手随即一扬,以“野马分鬃式”伏身提左膝,一个“巧女纫针”,疾点其左肋。劫匪“哎呀”一声便仰翻落水。众匪徒在岸上急得大喊大骂,欲施以群斗。魏昌义脚下点劲,纵身一跃离船上岸。众匪蜂拥而上,只见魏轻舒猿臂,步如蛇行,掌拍指戳,腿掀脚踢,好似游龙一般穿插于匪群之中。霎时间,二十几个小匪便被他掀翻在地。此时匪首气的嗷嗷大叫,手挥钢刀,一个“开山劈石”直奔魏昌义的脑门劈来。魏昌义趁其举刀之时,进右腿伏身而人,以右手刁住他的右腕,随进左腿,闪其背后,以左掌对准他的后颈便是一剁,匪首登时口吐白沫昏倒在地。魏转身吩咐开船。旅客们担心地说:“这么多人躺在地上动弹不了,咱们如何能走呀。,’魏昌义微微一笑说:“没关系,过两个时辰就醒了”。众旅客及船主无不感激魏老汉搭救了一船人的性命。这时船已到安新县,众旅客执意留魏。魏昌义实在,却不过众人的盛情,遂答应在安新县传拳。后来又在白洋淀立“会友亭”百日,与同道互相研究,影响颇大。当地人为他立了一座牌楼,上书“昊天关”三个大字。
(二)魏赞魁一人一锐三闯敌阵救战友
魏赞魁以“铁腿”成名,以善使牛头锐著世。
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之后,慈禧准备西逃。北京城人心惶惶,城中混乱情况不可言状。
武卫军2万人及义和团3000人奉命往东路迎敌。时在清宫侍卫营当差……
P18-19
历代关于名拳师都有许多传说故事,称为掌故。这些传说故事构成了武林和武术神秘深奥的一面。名人故事传说绝大部分是真实的,但由于经过多年的传播,自然少不了传奇色彩,也便有了不足为信的成分,更有些传说荒诞不经,这既影响了社会对武人的了解,也影响了社会对武林的了解。
只有实实在在地介绍武术名家的成长过程、武林生涯、不凡事迹,才能给人们提供一个真实的武林形象。20世纪80年代,本人在为体育报刊撰稿期间,采访过一些当时在世又相熟的武术家,也通过采访一些已故武术前辈的后代传人,间接积累了相关名人生平的素材,撰写了二十余篇武林名家小传和散记。近十年间又陆续写了十篇,散见于各种体育报刊。其中的个别人物,别的作者也写过,内容或许相似,角度另有不同。凡本人亲自采访的人物,均在聆听名家本人口述的基础上,经过文字条理化完成的。凡间接掌握资料撰写的稿件,一般都向多人求证,以期准确。为不犯“千人一面、内容雷同”的毛病,我撰写稿件时尽量突出其个人特点,如金受之由格格变身拳师,单香陵爱管闲事,醉鬼张三的谜团等。这些文章原来安排作为《武林丛谈》的一个部分,是在出版社的建议下才结集成册独立出版的,或可为读家提供些方便。
这本书通过介绍武林人物的习武经历、武林生涯、人生轨迹、传承脉络及趣闻逸事,展现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百多年间的武林状况,展现武林人物广阔的覆盖面和他们特点鲜明的种种行为,由此表现武林人的民间性、大众性、通俗性、江湖性。
与《武林丛谈》相比,这本书更多的是讲故事,而少涉及理论分析。所记述的武林人物涵盖官员、贵族、财主、镖客、侍卫、教习、学者、作家、演员、工人、农民、市民,以及民间武师,试图说明中华武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以及武术文化现象的深和广,同时也试图反映各阶层人物对武术、武术人和武林的态度。读者可通过这些人和事的表象,剥茧抽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了解一个真实的武林。
由于本人知识有限,调查采访和素材积累过程中也有疏忽大意的地方,难免存在错误和纰漏,希望得到读者的纠正。
作者
201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