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于1597年初版,只包含10篇极短的摘记式文章;经过1612年、1625年两次增补扩充,才收入短文58篇,然而它在英国文学史上却有着重要地位。作者是一个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他在书中写了对世家子弟的“社会的与道德的劝言”(这是书的副标题),内容涉及哲学思想(如《真理》、《死亡》)、伦理探讨(如《忌》、《爱》、《利己的聪明》)、做官秘诀(如《高位》、《党争》)、处世之道(如《友谊》、《诡诈》)、治家准则(如《父母与子女》、《婚嫁与单身》)等,还包括了对若干具体问题的建议(如《读书》、《旅行》、《营造》、《娱乐》),也不乏对艺术和大自然的欣赏(如《美》、《庭园》)。
英国本无随笔,由于培根的示范,始在英国植根,后来写随笔的名家辈出,因而随笔成为英国文学中有特色的体裁之一,对此培根有开创之功。
培根著的《培根随笔》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培根对他谈及的问题均有发人深省的独到之见。《培根随笔》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欠迎,据说有不少人的性格曾受到这本书的熏陶。今天的青年读者读《随笔集》就像听一位睿智的老人侃侃而谈,因为《随笔集》里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宗教是维系人类社会的主要纽带,故保持其自身的真正统一是件幸事。对异教徒而言,关于宗教的争论和分歧乃闻所未闻之恶行。其原因是异教徒的宗教更在于仪式典礼,而非在于某种永恒不变的信仰。因为他们的神学宗师都是些诗人,所以不难想象他们崇奉的是何等宗教。但那位真正的上帝自有其特性,即他是一个“好忌妒的上帝”;因此对他的崇拜和信仰既容不得龙蛇混杂,亦容不得分一杯羹。鉴于此,笔者得简单谈谈教会的统一,谈谈何为统一之好处,何为统一之限界,以及何为统一之手段。
统一的好处尚有两点(除取悦上帝这首要的一点之外):一是就教门外的俗入而论,一是对教门内的会众而言。对于前者,教门内的异端邪说和宗派分裂无疑比任何丑行都更为丑恶,甚至比仪典不纯还更有辱宗教;盖如在正常人体内,关节之受创或脱臼比血脉违和更糟,教会的宗教事务亦复如此。故而统一之破裂最能阻俗人并驱会众于教门之外。所以当听见有入说“看啊,基督在野外”,而有人则说“看啊,基督在屋内”,即每逢有人在异端集会处寻找基督,而有人则在教堂外面寻找耶稣的时候,那个声音须不断响在世人耳旁,“勿要出去”。那位(其特殊使命使他对未皈依基督者特别在意的)异邦人的导师曾说:“若有外乡人进来,闻尔等言杂语异,人家岂不说尔等癫狂耶?”而要是那些无神论者和世俗之徒闻知教会里有这么多冲突矛盾,其结果肯定也不会更佳,那无疑会使他们远避教门而“坐上嘲讽者的席位”。这不过是从如此严重的问题中引证一区区小事,但它也充分暴露了异端之丑陋。有位讽刺大师在其虚构的一份书目中列出了《异端教徒的舞蹈》这个书名;因每个异端教派都自有其独特的舞姿或媚态,而这些姿态只会引起世俗之徒和腐败政客的嘲笑,那类人天生就爱鄙视宗教事务。
至于统一对教内会众的好处,那就是包含无限神恩的和平;和平可树立信仰,和平可唤起爱心,教会表面的和平可升华成人们内心深处的和平,从而使人把炮制和翻阅争辩之作的工夫用来撰写和披览修行积善的华章。
说到统一的限界,这种限界之真正确定至关重要。眼下似乎有两个极端。在某些狂热派眼中,一切和平言谈都可厌可憎。“和平与否,耶户?——和平与你何干?站到我身后去罢”。狂热派所关心的不是和平,而是拉帮结派。与之相反,某些老底嘉派信徒和态度冷漠者则以为他们可以不偏不倚,可以巧妙地用中庸之法来调和教派纷争,仿佛他们可以在上帝与世人之间作出公断似的。这两个极端都必须避免,而若能用以下两句说法相反的箴言来正确而清晰地解释救世主亲自订下的基督教盟约,上述两个极端就可以避免。这两句箴言分别是“不与我们为伍者即我们的反对者”和“不反对我们者即与我们为伍者”,这就是说,要辨别区分何为信仰中有关宏旨的实质问题,何为不纯然属于信仰而仅仅属于见解、礼仪或概念分歧的枝节问题。这事在许多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并且已经解决,但倘若此事之解决少些私心偏见,那它就会受到更普遍的欢迎。
限于本文篇幅,笔者就此仅提供一点忠告。世人得当心勿以两种争论分裂上帝的教会。一种是争论之要点无足轻重,不值得唇枪舌剑,大动肝火;因为正如一位先哲所说:“基督的衣袍的确无缝,但教会的衣袍却五颜六色,”他随即又讲:“就让这衣袍多色吧,但不要将其撕裂”。由此可见,统一和划一是两个概念。另一种争论是所争之要点事关重大,但争到头来却趋于过分玄妙,以致争论变得技巧有余而内容不足。善断是非并善解人意者有时会听到一群愚氓争长论短,并深知那些人的不同说法实则言殊意合,然而他们却永远不可能达成共识;既然人与人之间因判断力不同会造成上述情况,那我们难道不可以认为:洞悉吾辈心思的上帝完全能看出世人的某些言论殊实则异曲同工,从而对双方的意见都予以认可?关于这类争论的性质,圣保罗在对提摩太的告诫中已有精辟的阐述:“别卷入世俗的空谈和被人误以为是学问的荒谬争论。”世人爱炮制子虚乌有的奇谈怪说,并为其贴上新鲜的术语,而且贴得那样紧,以致本应支配术语的内容反被术语支配。和平或统一亦有两种赝品:一种是基于愚昧无知的和平,因为在蒙昧之中,形形色色的宗派均可和平共处;另一种是靠调和根本矛盾而拼凑的和平,因为在这样的和平中,真理与谬误就像尼布甲尼撒王梦中那尊偶像脚里的金和土一样;二者可互相黏附,但绝不会融为一体。
说到实现统一的手段,人们务须当心,切莫在实现或加强宗教统一的同时废除并损害了仁慈博爱之大义和人类社会的律法。基督徒有两柄利剑,即精神之剑和世俗之剑,在维护宗教信仰的事业中,二者各有其相应的功能和职权。但我们不可拿起第三柄利剑,那就是穆罕默德之剑或与之相似之类。换言之,即不可凭金戈铁马传播宗教,或凭血腥迫害强迫人心,除非目睹有人公然诽谤教会,亵渎上帝,或把宗教活动混于反对国家的阴谋;我们更不可鼓励煽动性言论,姑息阴谋和叛乱,把利剑授予各类想颠覆顺应天意之政府的民众;因这样做无异于用第一块法版去砸第二块法版,从而以为世人皆基督教徒,好像我们已忘了他们是人。在看到剧中阿伽门农忍心用亲生女儿献祭那一幕时,诗人卢克菜修曾惊叹:
“宗教居然能诱人如此行恶!”P7-9
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部分,是经过岁月的磨砺及时间的检验而沉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凝结着人类的客智与哲思。在滔滔的历史长河里,大浪淘沙,能够留存下来的必然是精华中的精华,是闪闪发光的黄金。在浩瀚的书海中如何才能找到我们所渴望的精华,那些闪闪发光的黄金呢?唯一的办法,我想那就是去阅读经典了!
说起文学经典的教育和影响,我们每个人都会立刻想起我们读过的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品——那些童话、诗歌、小说、散文等,会立刻想起我们阅读时的那种美好的精神享受的过程,那种完全沉浸其中、受着作品的感染,与作品中的人物,或者有时就是与作者一起欢笑、一起悲哭、一起激愤、一起评判。读过之后,还要长时间地想着,想着……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我们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感染的过程,接受文学教育的过程。每一部优秀的传世经典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位杰出的人,都有一颗高尚的灵魂。经常地接受他们的教育,同他们对话,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睿智的思考、对美的不懈的追求,怎么会不点点滴滴地渗透到我们的心灵,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感情里呢!巴金先生说:“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品读经典似饮清露,鉴赏圣书如含甘饴。”这些话说得多么恰当,这些感受多么美好啊!让我们展开双臂、敞开心灵,去和那些高尚的灵魂、不朽的作品去对话、交流吧,一个吸收了优秀的多元文化滋养的人,才能做到营养均衡,才能成为精神上最丰富、最健康的人。这样的人,才能有眼光,才能不怕挫折,才能一往无前,因而才有可能走在队伍的前列。
《青少年经典阅读书系》给了我们一把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会让我们结识世界上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作品,会让这个世界的许多秘密在我们面前一览无余地展开,会让我们更好地去感悟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
来吧!让我们一起品读“经典”!
苏立康
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