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著的《儒藏》为儒家经典和反映儒家思想、体现儒家经世做人原则的典籍的丛编。收书时限自先秦至清代结束。
北京大学《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编著的《儒藏》精华编为《儒藏》的一部分,选收《儒藏》中的精要书籍。
《儒藏》精华编所收书籍,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传世文献按《四库全书总目》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分类,大类、小类基本参照《中国丛书综录》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于个别处略作调整。凡单书已收人入选的个人丛书或全集者,仅存目录,并注明互见。出土文献单列为一个部类,原件以古文字书写者一律收其释文文本。韩国、日本、越南儒学者用汉文写作的儒学著作,编为海外文献部类。
所收书籍的篇目卷次,一仍底本原貌,不选编,不改编,保持原书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唯君子为能髓之,小人反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憚也。”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〇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〇或问曰:“君子所以中庸,小人所以反之者,何也?”曰“中庸者,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盖天命人心之正也。唯君子为能知其在我,而戒谨恐惧以无失其当然,故能随畴而得中。小人则不知有此,而无所忌悼,故其心每反乎此,而不中不常也。”〇曰:“小人之中庸”,王肃、程子悉加“反”字,盖迭上文之语。然诸说皆谓小人寅反中庸,而不自知其为非,乃敢自以为中庸而居之不疑,如漠之胡赓,唐之吕温、柳宗元者,则其所谓中庸,是乃所以为无忌惮也。如此,则不烦增字而理亦通矣。”曰“小人之情状,固有若此者矣,但以文势考之,则恐未然。盖论一篇之通体,则此章乃引夫子所言之首章,且当略举大端,以分别君子小人之趣向,未当遽及此意之隐微也。若论一章之语脉,则上文方言君子中庸而小人反之,其下且当平解雨句之羲以尽其意,不应偏解上句而不解下句,又遽别生他说也。故疑王肃所傅之本为得其正,而未必肃之所增,程子从之,亦不为无所据而臆决也。褚说皆从郑本,雎非本文之意,然所以发明小人之情状,则亦曲盎其妙,而足以警乎绑原乱德之蠡矣。今存吕氏以僃观考,他不能盖绿也。”〇《辑略》程子曰:“君子之于中庸也,无适而不中,则其心舆中庸无异体矣。小人之于中庸,无所忌惮,则舆戒慎恐惧者异矣,是其所以反中庸也。”又曰“小小人之中庸,小人而无忌惮也”,小人更有甚中庸,脱一“反”字。小人不主于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