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武所著的《图解三十六计》既保存了原书的原貌,又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现代含义。它不但满足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而且更注入了实际的运用。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作为总说,介绍《三十六计》的形成、结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之后的六章则是从浅解、解析、探源、计策分析、战例释计和商战应用这六个方面来依次介绍36个计谋的。全书不但深刻地阐述了36个计策的精妙之处,而且形式也有所创意。本书在战例释计和商战应用部分,采用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境体验读书的乐趣,在其精炼通俗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图解中品味“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精彩表演。
孙武所著的《图解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军事谋略著作。虽说它的经典地位不如《孙子兵法》那样高,但其知名度却绝不逊于《孙子兵法》,诸如“美人计”、“走为上”等,脍炙人口,妇孺皆知。
《图解三十六计》集历代兵法、智谋之大成,不独于军事领域、政治斗争中应对实施,对整个社会生活、经济外交、人际往来都有极强的适用性。
第三节 《三十六计》的主要内容
《三十六计》中各计的解语惜墨如金,却有一半的文字是引用《易经》的语辞,正如无谷先生所说,以《易》演兵也是其一大特色。《三十六计》所引用的是以《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的,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是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的主要着眼点是战场应敌的计谋和对策,而非有关战争的所有理论问题。作者在书中明确表示:“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跋》)即认为军事领域的其他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都是有成规或旧例可遵循的。而面对迷雾重重、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是最为棘手难办的事,因为它没有一定的章法可依。(《孙子·计篇》)《三十六计》正是要试图解开临敌“对战之策”无一定之规这道军事难题。
鉴于《三十六计》原书的原解部分的文字过于艰深晦涩,难于理解,而按语部分的具体例证又比较少。因此,本《三十六计》版本首先对“原解”中较难理解的词句尽可能地加以注释;接着参照原书“按语”对每计意思作了解析;然后对每一计的计名来源作了介绍;最后每一计还各举两个历史上有关的生动故事,以加深印象。但是,理解不一定会用,我们所学知识就是为了为己所用。因此,还为每一计配置了相应地商战应用。
第四节《三十六计》的特点和影响
《三十六计》具有舍整体而重局部、舍理论而重实用的特点,它所说的是对战之策,是军事谋略的推演和运用。但是却将战争理论中其他的重大问题置之不理,不予以讨论,有“谋略决定论”的倾向。《三十六计》对谋略的阐述是删繁就简,就事论事的,它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而不是建立在对战争规律的整体揭示的基础上。在表现形式上,计名采用戏曲、小说中常见的成语或俗语,并用浅显和附有例证的按语对各条计策的奥妙加以解说,其通俗化的特点显而易见,作者大概是想以这种形式为那些急于速成的将领们提供一本简便易用的“作战手册”。针对难点,分别提供了应对策略和技巧。还将36条计策分门别类,力求简明实用,可以说是本书编撰的指导思想,也是其特色之一。
《三十六计》是中国兵学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兵家“诡道”艺术的书目,即军事谋略的兵书,它不但对前代的兵家谋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而且结合《易》理给予哲理性、创造性的发挥。
《三十六计》中有不少精彩的见解是发展前代兵家的谋略思想。如第2计“围魏救赵”的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流;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是对孙子避实击虚、因敌制胜思想的阐发。第4计“以逸待劳”的按语说:“兵书(指《孙子兵法》)论敌,此为论势。则其旨非择地以待敌,而在以简驭繁,以不变应变,以小变应大变,以不动应动,以小动应大动,以枢应环也。”是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人思想的阐发。第19计“釜底抽薪”和第31计“美人计”的解语分别说:“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均发展了《六韬》不以实力相拼,而是采取各种手段,以柔克刚的文伐思想。还有一些见解出自作者对谋略艺术的独到领悟,如第18计“擒贼擒王”的按语说:“攻胜则利不胜取。取小遗大,卒之利,将之累,帅之害,功之亏也。全胜而不摧坚擒王,是纵虎归山也。”此计认为,即使取胜了,也必须擒获对方的首领,便于彻底消除对方的反抗能力,否则后患无穷。
《三十六计》的计名大多采用了民间的成语,而非军事术语,有些计名在字面上看颇为阴毒、下作,但实际内容却是相反的,寓有贬义(这与词义的历史演变有关)。如,第5计“趁火打劫”是指乘敌人有内忧外患之机发起进攻,第20计“浑水摸鱼”是指乘敌人内部发生混乱之机,我军从中取利,战而胜之。《孙子·计篇》云:“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混乱,可以乘而取之。”《左传·宣公十二年》云:“兼弱攻昧,取乱侮亡,武之善经也。”又如,第7计“无中生有”是指出其不意,以奇变为正、虚变为实的策略。《孙子·势篇》云:“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尉缭子·战权》云:“战权在乎道之所极。有者无之,无者有之。”第10计“笑里藏刀”的含义是刚中柔外,麻痹敌人,而我方暗中积蓄力量,待机而动。《六韬·武韬·发启》云:“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这正是兵家韬光养晦的惯用策略。可见这些计名用词虽不雅训,但其内涵却都是兵家题中应有之义,用于对敌,是无可非议的。
当然,《三十六计》中也有一些带有欺骗性质的计谋是针对友军和邻国的,如“偷梁换柱”、“反客为主”、“假道伐虢”等。但是,在那个诸侯割据的时代,没有永远的盟友,只有统一,才能安定,所以国与国之间,只是暂时的合作,若不吞并他国就会被其吞并。因此,这些带有欺骗性质的计谋也是不得已而用之的。
由于《三十六计》产生的时间较晚,而且主要在民间流行,所以对中国兵学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它开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在“文革”以后,尤其是市场经济推行以后。由于《三十六计》具有重视谋略、讲求实用、通俗易懂、富有文学色彩等特点,而且还迎合了新时代对知识文化的功利性、娱乐性、平民化、速成化的需求,所以迅速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大众兵法”,各种注本和应用型出版物应运而生、畅行于世。目前,在社会知名度和关注度上,《三十六计》与《孙子兵法》可谓不相上下。
P10-14
《三十六计》是中国兵学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兵家“诡道”艺术的书目,即军事谋略的兵书,它不但对前代的兵家谋略进行了总结和提炼,而且结合“易理”给予哲理性、创造性的发挥。《三十六计》共分六套战计,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前三套是我军处于优势时所使用的计策,而后三套是我军处于劣势时所使用的计策。其中每一套战计里都包含有六条计策,总共有三十六计。其计名有的来源于历史典故,如“围魏救赵”、“假道伐虢”等;有的来源于古代军事术语,如“以逸待劳”、“声东击西”等;有的来源于古代诗人的诗句,如“李代桃僵”、“擒贼擒王”等;有的借用成语,如“金蝉脱壳”、“指桑骂槐”等。
《三十六计》具有重视谋略、讲求实用、通俗易懂、富有文学色彩等特点,而且还迎合了新时代对知识文化的功利性、娱乐性、平民化、速成化的需求,所以迅速地成为了社会各阶层所关注的热点,还被誉为“大众兵法”。目前,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与《孙子兵法》可谓不相上下。
《三十六计》能够获得如此高的关注度自有它的道理,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把它纳入我们研究和借鉴的范围。从目前有关《三十六计》的著述来看,有几个特点:一是应用性研究远多于理论性研究;二是非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远多于军事领域的应用研究;三是对《三十六计》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由此可见,《三十六计》虽言兵,却又不限于言兵。
《三十六计》何时走出国门,已无从考证,据称较早在日本广为流传,被称为“运筹帷幄的诀窍”。1988年,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在对《三十六计》多年潜心研究后,将《三十六计》和他的研究成果介绍给西方读者,并出版了《智谋——平常和非常时刻的技巧》一书(共上、下两册:1988年出版上册,2000年出版下册)。该书先后被译成荷、意、中、英、法、俄、葡、西、土等多种文字出版,在西方引起震动。1991年,法国汉学家弗·基歇尔将《三十六计》译为法文出版,法国海军上将拉科斯特在《费加罗报》上专文介绍,称赞《三十六计》是“小百科全书”,系统形象地描绘了“诡道的迷宫”。
《三十六计》虽已被人们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的各个层面,但是它对于现代人来说,艰涩的文言文却让人望而却步。为此,我们选择以轻松易懂的言语以及“图解”的形式来将其重新编撰。
《图解三十六计》既保存了原书的原貌,又诠释了三十六计的现代含义。它不但满足了当代社会的精神需求,而且更注入了实际的运用。本书共分七章,第一章作为总说,介绍《三十六计》的形成、结构、内容、特点及其影响。之后的六章则是从浅解、解析、探源、计策分析、战例释计和商战应用这六个方面来依次介绍36个计谋的。全书不但深刻地阐述了36个计策的精妙之处,而且形式也有所创意。本书在战例释计和商战应用部分,采用一页文字一页图解的形式,使读者以轻松愉悦的心境体验读书的乐趣,在其精炼通俗的文字和准确生动的图解中品味“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的精彩表演。
我们相信,对于读者而言,本书的出现将使您对《三十六计》这本看似运兵之道的“兵书”产生全新的理解和认识,而我们所采用的这种图解方式,更能使您觉得轻松和愉悦。当然,由于《三十六计》本身的复杂性,而且又受到编者自身水平能力的限制,我们在编写此书的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纰漏。我们在此诚恳地希望读者能够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改正,更好地达到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