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原文】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解读】
惩罚过错不回避大臣,赏赐好人不遗漏普通人。
(四)
【原文】
言行而不轨①于法令者必禁。
——(战国)韩非子《韩非子·饰邪》
【注释】
①轨:名词用作动词,合乎规范。
【解读】
言行不合乎法令的必须禁止。
(五)
【原文】
法平则吏无奸。
——(战国)商鞅《商君书·勒令》
【解读】
执法公正,官吏就不敢做坏事。
(六)
【原文】
政令必行,宪①禁必从。
——(东汉)王符《潜夫论·考绩》
【注释】
①宪:大法。
【解读】
国家的政令必须施行,国家的大法禁令必须遵从。
(七)
【原文】
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号令不虚出,赏罚不滥行。
——(北宋一)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
【解读】
法令施用到个人身上,即使再小也要谨慎。号令不能虚空走过场,赏罚不能无节制。
(八)
【原文】
法行于贱而屈于贵,天下将不服。
——(北宋)苏辙《上皇帝书》
【解读】
法令只施用到卑贱的人而屈服于高贵的人,那么天下人就不会信服。
【为政典故】
隋朝初年,朝廷三令五申,严令禁止使用劣质钱币。一次,巡逻的将士逮住一个使用劣币的人,隋文帝非常愤怒,下令处死。但是,大理寺少卿赵绰说,按照法律,这个人只该受杖刑。隋文帝生气地说,这事与你无关,你不要多嘴。赵绰回答说,怎么能说这事与我无关呢?陛下既然任命我为法官,我就必须依法行事。我是法官,这样草菅人命,怎能说与我无关呢?文帝愤怒地说,一个人想撼动大树,若见树不动,就该知趣地站在一边去,难道你不明白我的意思吗?赵绰说,我根本就不想撼动大树,只想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隋文帝非常生气,说,你如果再庇护这个人,我就先把你杀了。赵绰面不改色地说,陛下可以用违抗圣旨的罪名杀了我,但是决不可违反法律而滥杀此人。说完,赵绰走下朝堂,解开衣衫,准备受刑。隋文帝本来就没有要杀赵绰的意思,于是就对赵绰说,你还有什么话说。赵绰跪在地上,挺直了腰杆,说,臣一心执法,不怕一死。文帝冷静下来后,觉得赵绰没错,于是就赦免了他,并赏赐给他三百匹绸缎,以示褒奖。
【人生镜鉴】
执法守法,必须关注吏治。许多贤明君主在官员的选拔中大都能够重德重才,并在重要岗位上安置和重用廉臣良将,同时非常重视对官吏的培养和教育。关注吏治,必须有完善严密的制度作保障。在这方面,中国古代的吏治体系就给予我们很多启发。官员的考试、任用、考核和提拔都严格强调官员的德和才,以德、才为标准考核提拔官员。关注吏治,就要有行之有效的考核制度,确保定期对官员采取灵活的方法进行考察。关注吏治,就要重用贤能良臣,要不断对官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操守进行教育和培养。正因为有着诸多完善、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实施程序,才带来了中国古代几千年的辉煌。
P13-16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和安邦兴国思想,凝聚了古圣先贤非常多的为政智慧,涉及成与败、兴与衰、安与危、正与邪、荣与辱、义与利、廉与贪等诸多方面的经验教训。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借鉴先哲丰富的治国理政智慧,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作出贡献。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中国早在夏朝就产生了民本思想。此后,这一思想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警示为政者要重视人民的力量,人民是国家的根基,人民安定了,君位就稳固了,天下也就太平了。为政者要重民贵民,尊民亲民,要懂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管子·牧民》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藏富于民,教化百姓,国家才会长治久安。要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壮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伟大成绩,根本原因在于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治国理政体系中的伟大创造力。
汉代政论家王充在《论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只有在房屋下的人知道是否漏雨,只有生活在底层的人知道政治是否有过失。民众既是良政的受益者,也是失策的受害者,是政策得失的亲历者,也是执政者的评判者。这给我们的启发就是,执政者是否有智慧,要看他是否心系群众,是否聆听群众的心声,是否关注为政的得失,是否接受民间的批评。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深入了解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也需要总结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思想值得我们借鉴,而且要充分继承和弘扬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向上向善等内容。
为借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书撷取历代有关治国理政的经典语句,编为“国皆有法”、“仁政无敌”、“义以为质”、“为政以礼”、“经世以智”、“诚信为本”、“勤俭持国”、“修德成圣”、“敬慎于行”、“以和为贵”十篇,并配以“知识树”、“为政典故”、“人生镜鉴”等版块,将国学经典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以期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有益的借鉴。
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其传统文化充满了东方智慧,影响深远;在执政思想方面更是闪耀着智慧之光。郑明璋编著高宏存、张泰主编的《为政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以法、仁、义、礼、智、信、勤、德、敬、和十个概念为切入点,精选300多条格言警句,全面阐释古人的政治经验和为政智慧,深入挖掘民为邦本、以百姓心为心的济世情怀,舍生取义、忠勇廉耻的道义当担,严于律己、克己复礼的自律意识,有经有权、己立立人的处世原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崇俭戒奢、勤勤恳恳的治国理念,居安思危、防微杜渐的忧患意识,因时制宜、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严谨敬慎、一丝不苟的做事态度,天人合一、万邦和谐的大同理想。
本书的经典“原文”,含义丰富;“知识树”,视野宏大;“为政典故”,耐人寻味;“人生镜鉴”,结合实际,有启发性。它们互为补充,相互照应,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以载道,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记载了古圣先贤丰富的社会人生经验以及宝贵的治国理政智慧,是中华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结晶。咀英嚼华,涵泳浸润,益莫大焉!郑明璋编著高宏存、张泰主编的《为政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撷取经史子集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围绕主题精选底本,加以细注详析,深入浅出地解读古人的“修齐治平”智慧,以期今人鉴览前古,“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汲取传统智慧,悟修身之要,知齐家之方,晓处世之理,懂用人之道,明为政之本,从而引领人生、事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