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茶
分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作者 张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曾几何时,茶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温,饮茶之俗也应对着人们对健康、道德、礼仪等文化需求,再次波及大江南北,并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中。所谓“盛世兴茶”,所谓以“和、敬、清、寂”茶道为弃浮祛躁之方。这些现象,必然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作为国饮的茶叶,其嵌入中国人生活和精神之过程,究竟演绎出多少令今人关注的历史与习俗呢?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看茶》轻松地浏览到它从区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较为典型的背景。这,也是作者多年潜心于茶文化研究而为之描绘出的茶苑窗口。

内容推荐

《看茶》一书是作者以自己的亲历,并用了几年时间整理、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茶文化书籍。其内容的移动性、艺术性、丰富性,不仅是作者天赋的灵动体现;与众多茶文化书籍比较,《看茶》“形散而旁通”的特点,也不失作者张扬的个性和观察的另类角度。许多史料和现实的结合,经作者的笔端化枯燥为润泽,用对比成启示,流露着对茶事较为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带给读者许多值得深思的余地。“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始知天地宽。”这也是茶叶滋养的一种气韵吧!

目录

缘起

第壹章 云南篇

 南糯山“茶树王”

 “邦葳”千年古茶树

 千年万亩古茶园

 基诺山的旧梦

 闲话普洱茶

 白族三道茶

 丽江古镇说马帮

第贰章 四川篇

 临邛茶趣

 千年蒙顶茶

 雨城看“康砖”

 峨眉撷英

 尔雅台的旧事

 品茗三苏祠

 一武阳b双江镇

 蜀中“一香”

第叁章 湖南篇

 长沙的双绝

 领袖故乡行

 湘阴“岳州瓷”

 君山银针茶

 羊楼洞的青砖茶

第肆章 江西篇

 修水散记

 庐山三记

 婺源“不夜侯”

第伍章 江浙篇

 德清寻踪

 湖州古调

 紫砂世家

 常州偶遇

 惠山泉

 苏州三事

 周庄看茶

 绍兴茶事

 余姚掠影

 钱塘江源

第陆章 安徽篇

 六安“双秀”

 黄山名茶

 雨看祁门

第柒章 福建篇

 建瓯古迹

 名横之趣

 红茶始祖

 “兔毫盏”的故事

 福州旧事

 永春之行

 清源山小记

 在九日山与灵山之间

 失落的莲花峰

 崇武茶话

 安溪“铁观音”

 茶叶的港口

 漳浦茶情

第捌章 广东篇

 “凤凰单横”茶

 土楼偶感

 潮汕“工夫茶”

镜头下的茶语(代跋)

试读章节

800年前,在那位迷恋茶道、擅长“瘦金书”的北宋徽宗皇帝赵佶被金兵俘虏而死于异乡后,南宋王朝开始了它统治中原的历史。“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今天议论其事,徽宗皇帝虽荒于国事而终受耻辱,但他本人凭借着超人的天赋在艺术、文化领域的推求却一度令北宋的朝野上下充满了一种细腻的生活趣味,并以此成为后人津津乐道的人物。从这一点上看,谁又能说他不是改写历史的一分子呢?就其本人而言,他在书画领域的造诣和对“茶道”的精心品悟达到了相当高的境界。其中,著名的《大观茶论》是他多年沉浸“茶道”的总结。在该书中,他极为详尽地描述了品茶应具备的诸多要素,对用来“斗茶”的茶叶、产地、茶具、用水、冲泡技艺等诸多过程的描述可谓庞杂繁复、高深莫测,并由此建构了宋代茶文化的一道高标亮丽的景致。以其所处的时代,《大观茶论》是一部农业文明条件下精于实践、博采众长的理论专著。

也许是徽宗皇帝对“茶道”的宣扬于冥冥之中感动了云雾中的“茶神”,几乎在他逝去的同时,远在蛮荒之地的“濮人”后裔也在滇南的高地上种下了一片充满灵性的茶林。这片茶林在远离尘嚣的云雾中、在人迹罕至的密林深处默默地生长着……经过了800年,一株仅存的老茶树终于在茂密的原始森林里被世人发现了——这就是位于云南勐海县境内的“南糯山茶树王”。

南糯山古茶树是一株“明星树”。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当刚刚成立的“佛海茶叶试验厂”(今天勐海的云南茶叶科研所)展开品种调查时,一位名叫周鹏举的调查员在哈尼族人的指引下率先发现了它。当时,这株身高5.5米、径干1.38米的古茶树依然枝繁叶茂、苍劲粗壮,其虬曲的枝干仍透露着顽强的生命;加之它与时俱来的古朴而凝重的造型,不啻一个活脱脱地茶树盆景惊现于世。有如此“奇观”,自然会使人叹为观止1800年的风雨竟然没有摧折它的生命,这真是一棵“神树”呀!那一刻,偏居滇南的南糯山犹如一处珍藏着宝物的洞穴被突然打开,并由此引来了世界的目光。两年后,著名的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专赴南糯山考察,而大批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民间机构都纷纷从四面八方涌向这里。他们或研究、采集母本,或抱着一种神奇的向往莅临参拜,期待着能从古树身上发现更多的秘密。很快,古茶树傲视群树的岁月之谜逐渐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在人们的心目中这株久经风霜的老茶树也想当然地被奉为神物。从此之后,老茶树封闭已久的寂寞生活聚集着久违的人气,各种不同的希望开始寄托在它的身上。

其实,人们对古树的崇拜本是由来已久的历史民俗,何况这是难得一见的茶树呢!中国是茶叶的故乡,茶在中国历来是一种无法替代、文化深厚、健康长寿的饮品。例如汉字之“茶”,人们竞充满趣味地把其笔画拆分为“二十加上八十八”,寓意长生不老的108茶寿。经过长久的岁月磨洗,这片从历史飘落的绿叶已演变为国人心中的图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用以陶冶性灵的必需品。也许,正因为茶叶具有如此之多祈福意味的生命背景,这棵800年树龄的“茶树王”自是落座神位,享受着人们的祭拜。最终,它的光环理所应当地归结为两个效应:一是属于茶叶故乡的“活化石”;一是能佑护苍生健康的“老寿星”。

“历尽沧桑,伴随西双版纳各族人民度过了800个春秋的南糯山茶树王,是世界公认的最早的人工栽培型古老茶树。如今,它仍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翁,向世人讲述着人类最早种植茶叶的历史。”1999年6月,当我们来到“勇敢人居住的地方”(傣语意)云南勐海县时,在一份介绍“茶王节”的印刷品上赫然印有上述文字。封面上,一位身着红色衣裙的傣族姑娘,正用纤纤细手抚摸着老茶树低垂的枝干,而她身边的老茶树却是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图片里,不知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还是另有研究价值,老茶树的多处树干已被锯掉,光秃稀少的枝叶没有了往日的风采。那么今天这棵老树的命运如何呢?

“你们来晚了。它死掉了,年前就死掉了!”在勐海茶厂的办公室里,一位叫蒋晓应的副厂长向我们说道。

“怎么?死了?!”远道而来的我们不禁为之愕然。

“原因太多了!——它太老了,生命力差了;保护不当,缺乏经验;雨水过多,参观的人也不注意……我看,你们别拍了!死树有什么好拍的?”蒋先生漫不经心地说着。但最后,在我们的一再坚持下,茶厂还是答应配合我们,并派出了一辆“海狮”面包车,由蒋先生陪同,一起到南糯山去看看这棵业已消逝的“茶树王”。

“茶树王”在南糯山一处叫半坡寨的山谷里,这里与整洁的勐海县城相比,显得偏僻而寂静。停车道旁,只见周围数量众多的树木起伏延绵,密集如墙,外表上与滇南林地并无很大的区别。但因为这棵茶树的“现世”,平淡无奇的山林在众人的眼里竞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当初,人们发现大茶树的时候正值20世纪50年代,或许受经济条件的制约,能够来这里看看茶树的大都是一些与植物学和茶树相关的专家学者。1980年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茶叶随即成为勐海、乃至云南省的主要经济作物。有道是“近水楼台先得月”,这棵老树自然成为勐海人经营茶叶和向社会宣扬自身的形象代言人。在此期间,勐海县曾专门成立了一个“茶王树保护委员会”,并为方便游人的参观,投资兴修了一条长达800级台阶的水泥梯路。这条路从路边起始,一直蜿蜒而下,直达“茶树王”所在的山谷。之后,在离“茶树王”十几米远的地方,投资者还建了一座“观树亭”——在云南大山深处相对简陋的条件下能有这样的观瞻条件实属不易,它使更多的参观者有机会一睹老树的神采。然而,就在这萌动商机、人气渐旺的“紧要关头”,我们的“茶树王”却开始“称病不起”:它的枝干先是发生“病化”,继而,那曾令人惊羡地叶片也逐渐脱落、减少……这一切“症状”顿时令许多人心中不安。消息传开后,呼吁拯救声喊成一片。随即,人们不断地捐来保护资金,为“茶树王”请来了治病的“郎中”。在治疗病树的过程中,甚至采用了向树干注射药液的“急救”方法。但最终所有的努力仍然无力回天,“老寿星”的神魂最终抛下了它渐渐衰弱的身躯,撒手而去。

P3-6

序言

《看茶》一书是作者以自己的亲历,并用了几年时间整理、撰写的一部图文并茂的茶文化书籍。

曾几何时,茶文化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升温,饮茶之俗也应对着人们对健康、道德、礼仪等文化需求,再次波及大江南北,并深入到人的精神生活中。所谓“盛世兴茶”,所谓以“和、敬、清、寂”茶道为弃浮祛躁之方。这些现象,必然会让我们重新审视作为国饮的茶叶,其嵌入中国人生活和精神之过程,究竟演绎出多少令今人关注的历史与习俗呢?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看茶》轻松地浏览到它从区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等诸多方面所表现出的较为典型的背景。这,也是作者多年潜心于茶文化研究而为之描绘出的茶苑窗口。

《看茶》书稿的最初形成,源于有我参与并担当制片人之职的电视系列片《中华茶苑》的摄制经历。那时,我们的足迹几乎遍及云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等中国的茶叶主产区。每到一处,作者都会在繁忙的拍摄之余,用笔记下当地的许多茶事、习俗、人物。“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今天忆来,其用心确实表露着一份认真与庄重的态度,这也为后来节目的成功编排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准确性。以我与作者的长期交往看来,这份体现着责任的心思也与他早年背负行囊跋涉于山水间的游历有很大的关联。《中华茶苑》在电视台播出后,观众的反映良好,节目制成VCD光盘后,节目内容得到了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也是包括地方茶人在内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当这部书稿完成后,我有缘先睹为快,并为书中画像般的描述感到新奇而触动。其内容的移动性、艺术性、丰富性,不仅是作者天赋的灵动体现;与众多茶文化书籍比较,《看茶》“形散而旁通”的特点,也不失作者张扬的个性和观察的另类角度。许多史料和现实的结合,经作者的笔端化枯燥为润泽,用对比成启示,流露着对茶事较为深厚的情感,同时也带给读者许多值得深思的余地。“气清更觉山川近,意远始知天地宽。”这也是茶叶滋养的一种气韵吧!

作者和我,现皆为中华茶人联谊会会员。经过这么久的时间这本书得以出版,这里我不仅要感谢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要感谢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中华茶人联谊会的开缘之举。特别是前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秘书长卜英文先生、现任中华茶人联谊会秘书长邵曙光女士等业界领导曾给予支持,在此致谢!

承蒙作者雅嘱为序。《看茶》一书本应由德高望重的茶学专家或业内领导评判,但作者张军言此书纯属个人行为,并不想麻烦方家戴冠饰容。一来恐有“头重脚轻”之感,二来由我代劳也顺延了当年电视系列片《中华茶苑》的主要制作班底——即我与他,以及徐晓村老师和史爱东女士四人合作之举。此等真情实感,却之不恭,但余久不作文,何能为序?提笔凝案,唯有往事历历在目,追忆成文,权且充序。

《中华茶苑》编导朱卫京

2008年8月于北京

后记

2008年的春天刚至,作者张军便带着他的《看茶》文稿来到我的寓所,并一再嘱咐为他的这本“茶书”添上几句。说实话,我拿到这本沉甸甸的文稿时,心里颇感意外,因为当我在九年前认识他时,他还是一个对茶不屑一顾的“俗客”。那时,为了完成电视系列片《中华茶苑》的创作,他经常往返于编辑机房和我的住处,见面时他的手里也是一摞摞磁带和言简意赅的介绍。后来,在很长时间里,我都是面对着他从各地不断采集的画面,来撰写解说词的。渐渐地,这个栏目形成了我写稿,他拍摄、编辑的程序,并顺利完成了全部节目的创作。想来,这段创作经历也是我们相互沟通和学习“品茗”的过程。只是不曾料到,这个性格率真、脾气直爽的“俗客”竟是个有心人。眼前,洋洋二十几万字的收集、讲述和众多由他信手拈来的图片,不仅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眺望历史的窗口,也对电视系列片遗留的缺憾,客观上做了一次很好的补充。据他讲,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出于许多有趣的素材没能收进节目里,甚感可惜;同时,也怕有愧于那些在镜头前闪烁智慧的地方茶人。可能就是他的这份庄重与认真,我在回忆中被这本书的丰富内容所吸引,欣然接受了他的嘱托。

还在1998年岁末时,电视系列片《中华茶苑》已然开始了缜密的策划。此后,经过几年的拍摄编辑,长达52集的节目终于制作播出,并制成了VCD光盘广为流传,成就了新千年中国茶史中的一桩幸事。那段时间,我作为节目的撰稿人,案头一度摆满了各类茶史、茶书,日夜耕读,梦想不负殷殷茶事。及至张军他们,把从各地茶区拍摄的画面素材播放于屏幕时,一度在我脑海里徘徊的影像,终于有了对应的图景。我深知那些画面背后的艰辛,那是一次次跋山涉水的寻访和采撷。如此感召,我笔下的语调,时常流淌着一种历史的情思和凭景抒情的心绪。事后,这种手法的尝试得到了许多观众的认同,也得益于编导们的精心诠释。此后,我还在我校专门开设了一门茶文化讲座,讲述茶史、茶叶、茶艺知识,并演示我们的电视节目,一时听者如云。在这里,同学们不仅可以谈今论古,增长茶识,修持茶德,也可借品啜各种芳茗领略“轻身换骨”的韵味。如此,农大的课堂上第一次有了浓厚的茶文化氛围。今天,当我凭窗泡上一杯茶时,往事历历在目,佛家的“真空妙有”之意不啻杯中世界,那浮动飞舞的不仅是云雾,也是一份难得的茶缘啊!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陆羽的《茶经》上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人从把茶叶当作食物、药物饮用,到今天“开门七件事,不可一日无”的生活品,其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茶叶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曾沿着陆路、水路,骄傲地向东亚、南亚、西亚乃至欧美诸国传送,逐渐形成了许多用时间堆积起的文明通道和文化习俗。今天看来,这种传播作用除了茶叶本身的健康功能和政治、商业的需要之外,人们追求茶叶蕴含的精神内容,也是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

茶叶是一个载体,一个形而上的文化载体,它与经济、政治、宗教、儒学、民俗、地域甚或诗歌绘画、工艺建筑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历史关系。至于个体,任何一个与之结缘的爱茶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沉湎其间,借它带来的视觉、味觉,去思索和表达对人生真谛的感悟。《看茶》一书像许多张扬茶事的图书一样,透着一种对茶文化的精神嗜爱。但与众不同的是,作者是用步履将亲历后的茶事与当地的一些民俗和文史知识结合一处。因这样随意闲散的记事并非刻意,这就为它的可读性提供了更大的外延空间。书中的许多篇幅,读来如品一壶碧绿的春茶,语淡而味却不薄。在情景交融、人物卓现的即情描写中,我们时时能品味到一种清新醇厚的幽香,回味不尽。有时,我们甚至会跟随作者的视觉飘游,品味一次轻松的文化大餐,各地的茶趣、茶俗亦因之尽收眼底。虽然作者的选材和笔触难以尽善尽美,但字里行间仍不失纯真朴拙的心力,并使之具备了一定的史料价值。带着这种感觉走进书中,人们或许会由它的散淡文字,转而体察那种蕴藏其中的历史真味。这,正是《看茶》的可视之处。

书名起得很好。采撷所见葩卉,聚成一束芬芳持久的花饰,无疑是作者镜头下的茶语,表露着他旁观者的心得。此书角度另类,图片丰富,确实值得爱茶人一读为快。

掩卷之余,本想多说几句,但茶无语,水无声,读者自己去品吧!

2008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6: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