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京师名伶/中华风物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本瀛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浩瀚太平洋,巍峨喜马拉雅,环抱着世界上一片神奇的土地。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上,她几度辉煌,独领风骚,特殊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创造了无以伦比的“中华风物”,堪称世界之最。“风物长宜放眼量”,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这句极具内涵和外延喻义与哲理的诗句,准确无误地道出了中华民族及中华风物的高尚美德和源远流长的文化涵养。

本书为“中华风物丛书”之一,以独特的老北京特有的幽默的北京式口吻,介绍了梅兰芳、谭鑫培、程砚秋、李多奎、萧长华、王金璐、刘曾复、张春华等当代著名伶人和菊芳。深入开掘老北京丰厚的人文内涵,全面解读北京城与北京人的文化性格,使读者在感受浓郁的京都风韵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想象空间及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内容推荐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疆域广阔、民族众多、风物文化绚丽多彩的大国。提起中华风物,首先体现在中国人身上那些特有的生活方式,包括体现出的某种文化特点的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同时还反映在中国人独特的表达方式上,如特有的语言、文字、特质行为形式。正是这林林总总的中华风物把我们造就成了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

《中华风物丛书》汇集了大量珍贵素材,涵盖了物质风物、社会风物、精神风物等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系统地整理、挖掘,使本书极具阅读,收藏和传承价值。

本书为“京师名伶”篇。介绍了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四海一人谭鑫培、一代京剧名伶程砚秋、老旦乐师李多奎、京剧丑行儿大师萧长华、武生泰斗王金璐、京剧艺术的活字典刘曾复、京剧名丑张春华等当代著名伶人和菊芳。

目录

第一部分 伶人往事

 京剧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

 四海一人谭鑫培

 一代京剧名伶程砚秋

 老旦乐师李多奎

 京剧丑行儿大师萧长华

第二部分 当代菊芳

 武生泰斗王金璐

 京剧艺术的活字典刘曾复

 京剧名丑张春华

 梅兰芳琴师姜凤山

 江南名丑孙正阳

 童祥苓与杨子荣

 老生翘楚马长礼

 京胡圣手燕守平

 叶派小生表演艺术家叶少兰

 刚健清新的京剧名家李维康

 当代老旦状元赵葆秀

 德艺双馨的张派青衣王蓉蓉

 梅派大青衣李胜素

 程派大青衣张火丁

 梅派艺术奇葩董圆圆

试读章节

涉足梨园

过去几百年里皇城脚下的北京人,大都有这么个习俗,那就是不论腰缠万贯的达官显贵、官商富贾,还是家境并不宽裕的平民百姓、小门小户,都有一种或数种“雅好’’伴随他们的日常生活,倒是什么也不爱好的人家很难找。如果剖析这种文化现象的根源所在,其实正是古韵悠悠的京味文化产生的艺术魅力,在北京人中一代代地延续。

刘曾复先生从小就跟京剧有缘,最直接原因便是父亲刘诒孙本身就是位水平很高亦对京剧艺术十分执著的超级戏迷,其言行举止对少年刘曾复的一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刘诒孙本人并不是票友也从不粉墨登场去过一把戏瘾,但每逢闲暇时则必到京城几座有名的大戏园子里消遣,目的就是有所侧重地欣赏那个年代一些流派名角的整出拿手好戏。这一来二去、天长日久,自然与小少活跃于梨园的表演艺术名家与捧家成为志趣相投的朋友。此外,刘曾复的表兄孙养农先生是京剧老生“余派”创始人余叔岩(余老板)的朋友,当时梨园行的著名旦角阎岚秋则是刘家府上常来常往的座上宾。而且阎岚秋还是当年有武旦祖师爷之美誉的朱文英的女婿,因此他的武功功夫深得其岳父的真传,《泗州城》、《蟠桃会》是他经常表演的令人百看不厌的两出代表性剧目。

初期学戏的刘曾复,也和其他初学乍练的票友一样走了一段弯路。譬如,今日对着镜子唱戏感觉自己学“时派”时慧宝最适合,转天一早起来,心血来潮的他又发现韵味高亢挺拔的余派(叔岩)更能展示自身水平。总之,今学时,明学余,几年下来也没有定下一个准确的学习方向,这种学法直到25岁那年才得以改变。就在这年中秋节,刘曾复按梨园界的老规矩正式拜师,教他的老师就是京剧生行的著名老生王荣山先生。王先生祖籍上海,是与余叔岩先生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其艺名叫“麒麟童”。因日后逐渐走红的麒派创始人周信芳也以“麒麟童”为艺名,为便于区分,京剧界将王荣山称之为“老麒麟童”。

说起王荣山老先生,那是名副其实的京剧界中的梨园世家,其父王永成早在清光绪年间便成为上海滩中专教京剧武戏的专家,日后走红成角的不少京剧演员都出自其门下。二哥王贵山,艺名“五盏灯”,工旦角,以表演活泼、开朗,做工敏捷、伶俐而享誉京城。荣山妻子是京剧老旦行当中与龚云甫齐名的演员罗福山的女儿,罗又是京城早期唱工老旦的代表人物李多奎的老师。儿子王金彦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高材生,与王金璐、沈金波、李金鸿、赵金蓉、冯金芙等人是同窗。当年因刘曾复的父亲与王荣山先生私人交情深厚,还因王先生看他是名校清华的学生,天资不错,所以在教其学戏上较之别人更是下了一番大功夫。刘曾复回忆起六十余年前的学戏情景时感慨颇深。他告诉笔者,王荣山先生会的戏可真是不少,又加上他曾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专门聘任的老生教师,因此他从王先生那里除学习基本功外,还陆续学了多达六十多出的相当吃功夫的老生挑大轴的剧目。

教过刘曾复京戏的还有京剧名家王凤卿和贾大元二位先生。凤二爷是在梨园界有通天教主之称的王瑶卿的弟弟,以多出拿手的老生唱工戏而驰名京沪,他对刘曾复在学戏道路上的艺术有成起到功不可没的作用。此外,博采各流派之长的刘曾复还注意珍惜任何一次学艺机会。正是这一期间,刘曾复向当年的武生泰斗杨小楼的女婿刘砚芳专门学过杨派剧目《镇潭州》。谈及往事,刘曾复先生语重心长地又向笔者说了一番昔日与名角台前幕后的闲谈中使他终生受益的话。过去一些京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的不少经验之谈,让刘曾复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回首往日在这些场合里多种知识的积累,为他今天成为戏曲方面的活字典。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如今在北京、上海、大津等一些大城市,恐怕健在的亲自到戏园子里听过杨小楼和“梅、尚、程、苟”四大名旦,“余、言、高、马”四大须生的人已是凤毛麟角。所以提起这些艺坛往事,刘老先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上述名角的一些代表性剧目刘曾复先生大多都在戏园子里听过。不过刘老先生坦言,在过去梨园流派异彩纷呈的辉煌年代里,他最为欣赏的还是余叔岩和杨小楼二位堪称一代京剧宗师的传统戏,那听着才真叫过瘾。随后刘先生又补充道,余老板的戏他听过有小40出,杨老板的戏听过不低于60出。

P84-87

序言

我的几位小友,恕我这样称呼他们。“小”是因为他们都是1950年以后出生的,都比我小上二三十岁,现在都风华正茂,个个有着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务,负着一定的责任。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工作得不错;业余爱好,又都酷爱研究老北京。老北京的“老”,在我心里衡量的标准,至少是有城门城墙的北京。这几位小友,虽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过。可是不知怎的,他们爱这座大城市中的“老”味儿到了痴迷的程度。业余时间,他们会钻天觅缝地查找旧书本、旧报刊,走访在世的当事人、里手、行家,实地调查;他们肯花钱买自己需要的、喜爱的老玩意儿,多方面地细致了解,认真体味过去,在自己心里营造出“立体”、“真实”的老北京。这样日积月累地增长知识,陶冶了情趣,提高了鉴赏能力,从中得到快乐与满足,使生活过得挺充实,挺有品位。

这几位小友,也是老舍迷。他们熟读过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对老舍先生本人的事也知道得挺多。谈起老舍先生来,会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更有甚者,被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感染得手也发痒,动笔写了起来。小友们无论写老北京的人物、事件、地理风情的文章小段,还是改编老舍先生的小说和其他文学形式,都能以北京腔,写出特有的幽默。它们延续着一种老北京特有的文化品格,为当今社会增添着属于北京应有的文化色彩。

老舍先生在他的抗战话剧《大地龙蛇》序中写道:“一人群单位,有它古往今来的精神的与物质的生活方式;假若我们把这方式叫作文化,则教育、伦理、礼仪,与衣食住行,都在其中,所蕴甚广,而且变化多端。”并说:“文化亡,必系奴隶。”在当今社会中像他们这样的中青年人并不多,可是他们的爱好,他们的写作,却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旧的东西经过选择、淘汰,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用现在的眼光审视再现,就会使美好的文化遗产驻留人间。

张本瀛等几位小友的努力,得到了人们的肯定与尊重。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写了这套有关“老北京”文化的丛书,其中的每一篇文章都在过去与现在之间穿梭,新的旧的相互交融,让你能看得见、抠得出、闻得着老北京的味儿,从中感觉到北京的美意。虽然文中的个别枝节,可能缺乏更为严格的考证,但这并不影响此套书所要传达出的那种色调和情意。我们品尝美味佳肴,不是讲究色、香、味吗?这套丛书是不是让您也可以品尝一下老北京的色、香、味?

舒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2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