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白洋淀纪事/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
分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
作者 孙 犁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t《白洋淀纪事/教育部新编语文教材指定阅读书系》收录了孙犁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共54篇。图书以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为背景,展现了在民族解放斗争中,为了理想而浴血奋战的人们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品质。我们透过那些炮火硝烟和风雪泥泞,更加感到我们的民族伟力和希望所在。

孙犁之女孙晓玲亲自作序,两代人的《白洋淀纪事》\t

再现《荷花淀》《芦花荡》《采蒲台的苇》等54篇久负盛名的经典篇章

荷花淀派”创始人,“白描”手法创作浪漫主义气息的“诗化小说”\t

内容简介


\t《白洋淀纪事》是孙犁的集大成之作。此版本由孙犁亲自导读,孙犁之女孙晓玲作序,收录了其从1939年到1950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和散文共54篇,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荷花淀》《芦花荡》。《白洋淀纪事》以抗日战争时期冀中平原为背景,以亲切轻柔的笔调表现了战争的严酷、生活的艰难和军民的友爱,以丰富多彩的笔触描绘了人们美好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曾任教于冀中抗战学院和华北联大,在晋察冀通讯社、《晋察冀日报》当编辑。1944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和工作。1949年起主编《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副主席等职。1930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芦花荡》《荷花淀》,散文集《晚华集》《秀露集》等。

目录


\t荷花淀——白洋淀纪事之一


\t芦花荡一白洋淀纪事之二


\t嘱咐


\t光荣


\t采蒲台


\t采蒲台的苇


\t芦苇


\t白洋淀边一次小斗争


\t游击区生活一星期


\t渔民的生活


\t正月


\t小胜儿


\t秋千


\t山地回忆


\t吴召儿


\t村歌


\t蒿儿梁


\t浇园


\t种谷的人


\t纪念


\t“藏”


\t碑


\t丈夫


\t老胡的事


\t走出以后


\t邢兰


\t家庭


\t齐满花


\t张秋阁


\t王香菊


\t香菊的母亲


\t曹蜜田和李素忍


\t“帅府”巡礼


\t新安游记


\t识字班


\t山里的春天


\t织席记


\t战士


\t看护——在天津中西女中讲的少年革命故事


\t投宿


\t女人们(三篇)


\t村落战


\t麦收


\t石猴——平分杂记


\t钟


\t杀楼


\t黄敏儿


\t相片


\t天灯


\t一别十年同口镇


\t诉苦翻心


\t张金花纺织组


\t刘桂兰


\t琴和箫

精彩书摘


\t荷花淀


\t白洋淀纪事之一


\t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t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t“好席子,白洋淀席!”


\t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t但是大门还没关,丈夫还没回来。


\t很晚丈夫才回来了。这年轻人不过二十五六岁,头戴一顶大草帽,上身穿一件洁白的小褂,黑单裤卷过了膝盖,光着脚。他叫水生,小苇庄的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今天领着游击组到区上开会去来。女人抬头笑着问:


\t“今天怎么回来的这么晚?”站起来要去端饭。水生坐在台阶上说:


\t“吃过饭了,你不要去拿。”


\t女人就又坐在席子上。她望着丈夫的脸,她看出他的脸有些红涨,说话也有些气喘。她问:


\t“他们几个哩?”


\t水生说:


\t“还在区上。爹哩?”


\t女人说:


\t“睡了。”


\t“小华哩?”


\t“和他爷爷去收了半天虾篓,早就睡了。他们几个为什么还不回来?”


\t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


\t“怎么了,你?”


\t水生小声说:


\t“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


\t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说:


\t“今天县委召集我们开会。假若敌人再在同口安上据点,那和端村就成了一条线,淀里的斗争形势就变了。会上决定成立一个地区队。我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


\t女人低着头说:  “你总是很积极的。”


\t水生说:


\t“我是村里的游击组长,是干部,自然要站在头里,他们几个也报了名。他们不敢回来,怕家里的人拖尾巴。公推我代表,回来和家里人们说一说。他们全觉得你还开明一些。”


\t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


\t“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t水生指着父亲的小房叫她小声一些。说:


\t“家里,自然有别人照顾。可是咱的庄子小,这一次参军的就有七个。庄上青年人少了,也不能全靠别人,家里的事,你就多做些。爹老了,小华还不顶事。”


\t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


\t“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t水生想安慰她。因为要考虑准备的事情还太多,他只说了两句:


\t“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t说罢,他就到别人家里去了,他说回来再和父亲谈。


\t鸡叫的时候,水生才回来。女人还是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她说:


\t“你有什么话嘱咐嘱咐我吧。”


\t“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t“嗯。”


\t“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


\t“嗯,还有什么?”


\t“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


\t第二天,女人给他打点好一个小小的包裹,里面包了一身新单衣,一条新毛巾,一双新鞋子。那几家也是这些东西,交水生带去。一家人送他出了门。父亲一手拉着小华,对他说:


\t“水生,你干的是光荣事情,我不拦你,你放心走吧。大人孩子我给你照顾,什么也不要惦记。”


\t全庄的男女老少也送他出来,水生对大家笑一笑,上船走了。


\t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来,大家商量:


\t“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


\t“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


\t水生的女人说:


\t“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t“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t“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t于是这几个女人偷偷坐在一只小船上,划到对面马庄去了。P1-3

前言/序言


\t关于《荷花淀》的写作


\t孙犁


\t《荷花淀》最初发表在延安《解放日报》的副刊上,是1945年春天,那时我在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和工作。


\t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发生了喜爱的心。一


\t白洋淀地区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冀中平原的抗战,以其所处的形势,所起的作用,所经受的考验,早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t但是,这里的人民的觉醒,也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带地方,自从“九·一八”事变以来,就屡屡感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卢沟桥事变不久,敌人的铁蹄就踏进了这个地区。这是敌人强加给中国人民的一场大灾难。而在这个紧急的时刻,国民党放弃了这一带国土,仓皇南逃。


\t农民的爱国心和民族自尊心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面对的现实是:强敌压境,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家园,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没有了保障。他们要求保家卫国。他们要求武装抗日。


\t共产党和八路军及时领导了这一带广大农民的抗日运动。这是风起云涌的民族革命战争,每一个人都在这场斗争中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t在抗日的旗帜下,男女老少都动员起来了,面对的是最残暴的敌人。不抵抗政策,早已被人们唾弃。他们知道:凡是敌人,如果你对他抱有幻想,不去抵抗,其后果,都是要不堪设想,无法补偿的。


\t这是全民战争。那时的动员口号是: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t农民的乡土观念是很重的。热土难离,更何况抛妻别子。但是青年农民,在各个村庄,都成群结队地走上抗日前线。那时,我们的武装组织有区小队、县大队、地区支队、纵队。党照顾农民的家乡观念。逐步逐级地引导他们成为野战军。


\t农民抗日,完全出于自愿。他们热爱自己的家、自己的父母妻子。他们当兵打仗,正是为了保卫他们。暂时的分别,正是为了将来的团聚。父母妻子也是这样想。


\t当时,一个老太太喂着一只心爱的母鸡,她就会想到:如果儿子不去打仗,不只她自己活不成,她手里的这只母鸡也活不成。一个小男孩放牧着一只小山羊,他也会想到:如果父亲不去打仗,不只他自己不能活,他牵着的这只小山羊也不能活。


\t至于那些青年妇女,我已经屡次声言,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敬佩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t《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它不是传奇故事,我是按照生活的顺序写下来的,事先并没有什么情节安排。


\t白洋淀属于冀中区,但距离我的故乡,还有很远的路。1936年到1937年,我在白洋淀附近,教了一年小学。清晨黄昏,我有机会熟悉这一带的风土和人民的劳动、生活。


\t抗日战争时期,我主要是在平汉路西的山里工作。从冀中平原来的同志,曾向我讲了两个战斗故事:一个是关于地道的,一个是关于水淀的。前者,我写成一篇《第一个洞》,这篇稿子丢失了。后者就是《荷花淀》。


\t我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这篇小说。我离开家乡、父母、妻子,已经八年了。我很想念他们。也很想念冀中。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信心是坚定的,但还难预料哪年哪月,才能重返故乡。


\t可以自信,我在写作这篇作品时的思想、感情,和我所处的时代,或人民对作者的要求,不会有任何不符拍节之处,完全是一致的。


\t我写出了自己的感情,就是写出了所有离家抗日战士的感情,所有送走自己儿子、丈夫的人们的感情。我表现的感情是发自内心的,每个和我生活经历相同的人,就会受到感动。


\t文学必须取信于当时,方能传信于后世。如在当代被公认为是诳言,它的寿命是不能长久的。时间检验了这篇五千字上下的小作品,使它得以流传到现在。过去的一些争论,一些责难,现在好像也不存在了。


\t冀中区的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做出重大贡献,忍受重大灾难,蒙受重大损失。他们的事迹,必然要在文学上得到辉煌的反映,流传后世。《荷花淀》所反映的,只是生活的一鳞半爪。关于白洋淀的创作,正在方兴未艾,后来者应该居上。


\t1978年11月5日草成

精彩书评


\t不讲究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t——茅盾


\t他那种寂寞冷清的状态是他自己的选择,也是他所期盼的,他是现代社会的一位“大隐”。他后半生恪守文人的清高与清贫。这是文坛上的一声绝响,让我们后来人高山仰止。


\t——莫言


\t孙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时效应,来代替文学特有的使命”。


\t——铁凝


\t读孙犁的文章,如读《石门铭》的书帖,其一笔一画,令人舒服,也能想见到书家作书时的自在。孙犁一生不在官场,也不往热闹地去,是一个儒,一个大儒。


\t——贾平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5:5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