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鹏著的《传奇州长(召存信)》为《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之一。记录了老州长召存信光辉的一生。
召存信连续7届、40年担任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至七届代表,全国政协八届、九届委员会常委。召存信同志原是管理一方的封建领主,虽然身居上层,但他对剥削制度和国民党反动统治强烈不满,组建了民族自卫武装,与横行乡里的国民党残军作斗争,后受进步人士影响,对中国共产党心生向往,主动到普洱(现宁洱)寻找党组织,积极配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双版纳,把象征封建领主世袭权力的金伞献给了毛泽东主席,还第一个在”新中国民族团结第一碑”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上签名,立誓”永远跟着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新边疆”,他在西双版纳第一届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上宣布放弃”召景哈”官职,随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一名封建领主到人民公仆的转变。在此后的长期岁月中,召存信同志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不舍不弃,始终保持对党的无限忠诚。
征鹏著的《传奇州长(召存信)》传主召存信虽然出身显赫,家族关系错综复杂,在封建领主集团中位高权重,但他心系贫苦百姓,对反动势力深恶痛绝,毅然背叛剥削阶级,从一名封建领主变为人民公仆,实现了他人生的根本性转变。他担任州长40年,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西双版纳建立了无数个“第一”。他廉洁奉公,远离腐败,两袖清风。无论遇到多大风浪,他都矢志不移地忠于党和人民。他坚持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爱民如子,其家庭的大门始终为各民族群众敞开……虽然他已永远离开了边陲的各民族乡亲,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他是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永远的“老州长”……
日本飞机丢下的炸弹
20世纪20年代,召存信在云南省江城县景董乡的土司家庭里呱呱坠地。那时景董乡属西双版纳管辖,由于他的父辈们对辖区的管理有功,同时又有力地支持西双版纳最高统治者召片领反对异国的侵扰,因此被授予“孟”的称号。“孟”是傣语,意为至高无上的人。召存信的父亲傣名为召孟捧麻,由于他与汉族打交道多,又取汉名召国顺。
召存信傣名召孟翁罕,他兄弟姐妹共7人,其中5人是男性,2人是女性。他是最小的一个。父亲除对他们进行傣文教育和傣族传统的伦理道德教育外,还专门请汉文老师到家里来对他们进行严格的汉语教育。
根据召孟捧麻的要求,汉文老师用孔夫子的“仁、义、礼、智、信”5个字,分别为他的5个儿子取了汉名,即召存仁(后改为召仁)、召存义、召存礼、召存智、召存信。两个女儿的排行顺序是:沙龙排行第三,沙腊排行第六。由于召存义早年被国民党反动派打死,哥哥姐姐们常常称召存信为“六弟”,而别家比他小的人亦常常把他称为“六哥”。
召存信的兄弟中,除了长兄召存仁为中等身材以外,其余的身高都超过1.8米。召存仁、召存信的皮肤白皙、细嫩,而其他兄弟皮肤呈酱红色,显得威武有力。
由于从小受到父母严格的教育,召存信从12岁起,便能熟练地应用傣文,也能用汉文通读报纸和书籍,并养成了“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良好习惯。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者侵占了我国的东北、华北、华中等大好河山,同时侵占了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缅甸、老挝,并从老挝、缅甸北上,妄想从中国的西南面打开缺口,进而吞并全中国。日本的飞机在西双版纳的打洛、勐海、勐龙、景洪、勐捧等地狂轰滥炸,日本的傀儡军——暹罗军打到了打洛江的对岸。
西双版纳在流血,整个中国在流血!
国难当头,召片领刀栋梁(即召孟苏宛纳帕钪)当机立断,分别在打洛、勐龙、勐捧等地建立抗日自卫队。经普洱地区国民党当局的同意,刀栋梁点名指派召存信到勐捧组建抗日自卫中队,并担任中队长。
接到刀栋梁的命令之后,召存信带上几个侍从,从景董骑马出发了。他们穿过一片片莽莽的原始森林,3天后抵达勐捧。
勐捧坝是个大坝子,平坦的土地就像那蝴蝶的翅膀。坝子里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小不一、错落有致的村寨,村寨里一幢幢屋顶呈人字形的竹楼,掩映在椰子、槟榔、忙果、长蕊合欢等之中。竹楼的尖顶炊烟缕缕,一片和平安宁的气氛。南腊河从竹楼旁、坝子中间穿过,弯弯曲曲地向远方流去。在坝子里居住的,一般都是傣家人。
坝子周围的深山密林里或半山腰,居住着哈尼族、瑶族、苗族等民族的兄弟姐妹。这些民族村寨的周围,都是古木参天、荆藤飞舞、密密层层的原始森林。
召存信来到勐捧后,先去拜访勐捧土司召勐捧,因为他的母亲是前任召勐捧的女儿。同时他也去拜访了勐捧的总头人帕雅诰刀立仁,以便疏通关系,取得他的支持。
召勐捧安排召存信住在司署里,并派小头人陪同他去察看中老边界上的军事要地,以便组织抗日自卫中队,利用有利的地形、地物抗击日本侵略者。
来到勐捧的第三天,召存信头戴毡帽,身穿得体的灰色中山装,腰挎左轮手枪,在村寨头人帕雅曼晒龙、帕雅曼安和几个侍从的陪同下,骑着马从城子曼景出发,到勐满、勐润的中老边界察看。那两个小头人年约40岁,都背着驳壳枪。其他侍从有的扛着卡宾枪,有的扛着火药枪,头上分别扎着水红色、白色、黑色的头巾,身上穿着黑色、黄色的无领对襟上衣。
召存信发现,勐满、勐润的中老边界的界碑十分简单,只是用一块雕凿简单的大石头做成,界碑的一面用中文刻着“大清界”三个字,而另一面则用法文写着“大法界”三个字。勐满和勐润,都是与勐捧平级的勐,但土地面积比勐捧小,人口也比勐捧少,因此在许多方面,这两个勐还得听召勐捧的。更何况召存信是召片领派来的人,就更有权力到这两个勐的中老边界线检查了。
“召孟翁罕,这块界碑在傣历1257年(1895)以前是插在勐兴以南的地方的,那时那一带是属于我们西双版纳管辖的,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上头把那个地方划给了法国②。”帕雅曼晒龙对召存信说:“这样一搞,勐兴变成了外国,这块界碑也就移到了这里。当时被划出去的不仅是勐兴,还有勐乌、乌德、先西里,我们的西双版纳就少了一个版纳。”
“记得我小时候,法国人把这块界碑从勐兴以南的地方移到这里,我的父亲、爷爷以及村寨里的人,半夜里就把这块界碑移到勐兴以南,他们不忍心让祖国的领土变成他国的领土,但天明以后法国人又把它移到这个地方。这样移过来移过去,相持了一个多月,由于上头有命令,不准与法国人对抗,又一层一层地压下来。我们这里的人不得不服从,大家虽然不再移动界碑了,但心头的怒火是扑灭不了的。”帕雅曼安气愤地说。
P2-5
历史长河浩浩荡荡!中华文明自滥觞至汇聚千流,涵纳万水,奔腾迭起,云蒸霞蔚,延五千年之长史,至今生机勃然,是迄今世界上唯一保持完整且衍传有序、光耀于人类的伟大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云南,是祖国西南神奇、美丽、富饶的宝地,是中华文明中极具特质和创造潜力的丰美之乡。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长期以来,云南大地上,各民族和睦与共,相濡相生,共同创造了色彩瑰丽、形态多元、底蕴厚重、影响深远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人,是历史的镜子,是历史最生动的环节,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和创造主体。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个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产生过一些不同的影响。“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就是这样一丛历史的记录,一百位历史名人,虽未必尽能概全,各位历史人物的代表性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追梦人”,是振兴民族伟大理想的传薪人、探索者和实践家。
在这些代表人物中,无论是拓土开疆的将帅勇者,还是蹈海酬志的大国使节;无论是志于传播文明的鸿儒巨擘、先哲贤士,还是为民族独立解放而高歌猛进、慷慨捐躯的群雄英杰,都贯注了这一重要精神。正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云南各族人民创造并抒写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章,熔铸了坚韧不拔、奋为人先、包容博大、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才使云南在中华文明的长史中闪耀着特有的光辉。尤在近代中国,在辛亥护国风云中,在反对外辱保卫祖国边疆维护民族尊严、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中,云南站在历史前台,以中华群雄的不屈身影演出了一幕幕豪迈悲壮的历史大戏,也更涌现了一批足以彪炳史册、光照后人的杰出人物。这一切,给予中国历史进程深远的影响。
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谱写富民强滇中国梦的云南篇章,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接续这一光荣而伟大的精神传统,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云南正处于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需要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更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凝心聚力。为此,我们组织省内外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这对加强我省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对历史的了解、认同,爱国爱乡爱民并甘于奉献,对提升优秀精神品质,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定推进富民强滇的信心和决心,显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切实的助力。
一百位历史人物,所处历史时期并不相同,其历史作用也有差异,甚至就个人的全面历史评断方面也难以等量趋同。但我们以为这些留存史迹的人物,所以传扬至今,为后世崇奉,均有他们共同的历史向度和价值取向,我们学习这些历史人物,至少应当着重于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即:“守大德、重大义、集大成、有大度、达大观”。
守大德,即恪守道德规范。“德者,本也。”(《礼记.大学》)“大德”既是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中国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及标准。古语“行德则兴,背德则崩”,不仅是资政经验,也是个人修习完善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直观的理解,就是如果德行浅薄,是不能兴物成事,更不能造就伟大功业的。云南历史文化名人,大多以德立身,大节不移,并对此恪守坚定,一以贯之;始终保持正确信念和理想,并为之奋斗到底。这是我们首先要学习尊崇的。
重大义,即以国家民族利益的需要为个人行为取舍的标准。有大义,才有大爱。这些先贤无不爱云南爱乡土,以兴业乡梓、造福一方为己任。尤在国家民族命运攸关、生死存亡的关头,这些令人崇敬的先辈,大义擎天,逢难不避,敢于担当,责无旁贷,勇往直前,不惧牺牲。一个心存天下大公的人总会在不经意的一瞬决定大义的选择,这是社会进步的希望所在,更何况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梦想,还有很多异常艰危的事业在等待我们去克难攻坚。所以,举凡大义、为民为国、全身而进的精神是我们应当效法崇尚的。
集大成,“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这些历史人物留下的足迹,予人深刻启迪。他们无论是出将入相,还是布衣一袭,均勤学不辍,求索不止,在追求真理和知识的道路上刻苦务实,义无反顾,永无终期,故能成大器,胜大任,不辱使命。今天,世界进入知识信息时代,软硬实力决定一个国家能否赢得发展机遇,乃至自立于强国之列的地位。其紧迫性不亚于先辈梦想中国富强的百年期许。但今天所谓“集大成”,是更高更大更具有生存挑战性和发展战略性的,是集世界之“大成”,集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制度建设、社会发展等一切领域“总成”,玉成中国梦的空前伟大的事业。所以,先人刻苦自律、博学精进的学习精神我们应当秉持继承。
有大度,即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云南历史文化名人的一个共通品质,也是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即使身处僻远,总能破除狭隘与陋见,以宏大度量,兼容并包,接纳先进,吸收优异,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聚合一切可以聚合的资源,总成一股创造历史的宏大动力,来完成伟大的事业。哪怕是割股舍己,也在所不惜。今天,云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保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尤其重要。所以,先辈“天下云南”的大度我们应当弘扬光大。
达大观,即要眼观天下,达察全局,与时俱进,审时知变,敢为人先。推动云南社会历史进步的代表人物,无不目光远大,胸怀全局,对世界潮流、时代嬗变,都能审视洞悉,并欣然顺应规律,故能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选择,成就改天换地的一番伟业。古语有“小智自私”、“达人大观”,是将为个人牟私的小智谋与担当天下兴亡的大智慧尖锐对比而言的。否则,“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个为民为国而应用心智的人,必然有达观天下的心怀,也由此激发潜能、超迈寻常,而使人生境界也更加美好而宏丽。遍观世界文明史,许多影响人类进步的伟大创新,正是以此为动力和起点的。今天,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的日益强大,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拓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也为个人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着更加富实的前景。所以,先辈们达观天下的精神我们应当引为楷模。
我们对志向高远、仰观天下、俯察民情、甘为路石、慨当以慷、求真务实的历史名人,心存景仰,并愿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尤其是青年朋友一道学习弘扬。
组织编撰“云南百位历史名人传记丛书”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工程,编撰出版人员都做出了艰苦的努力,但由于众手修书,书稿层次不一,成书体例难以做到完全一致,对存在的不足敬请读者批评指正,我们将虚心接受,并在修订再版时一并吸纳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