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收拾华夏传统经典,乃中国学术新气象的根底所在。我们志在承接清代学人的学术统绪,推进百年学人的积累——如今我们能否取得世纪性的学术成就,端赖于我们是否能够在现代之后的学术语境中重新拥有自己古传的历代经典。中国古代学术以研习经典为核心,历代硕儒“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的学术抱负和“皓首穷经”的敬业精神,在今天需要我们从自身的语境出发重新发扬光大。
本书为“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系列”之《古学纵横》。
刘汝霖,民国学者,师从经学家、古文字学家吴承仕。《汉晋学术编年》约成书于1932年,开创了中国学术编年这一体例,即用编年体的形式记述中国学术发展的历史及演变。
《汉晋学术编年》起自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4年),迄于晋愍帝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共七卷。书中将各项学术事件,分志于各年之内,后附出处、考证,注明史料出处,考证学者身世;又有附录一项,载各种图表,说明学者传授次第、著述、各派学术系统、优劣异同、各派学说内容和特点;并在书末后附有人名索引和分类索引。
汉代学术是中国学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时隔几十年,该书对研究汉代学术思想仍有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
自序
凡例
方法
卷之一 汉高祖元年至景帝后元三年(西元前206至前141)共六十六年
卷之二 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宣帝黄龙元年(西元前104至前49)共九十二年
卷之三 汉元帝初元元年至刘玄更始二年(西元前48至后24)共七十二年
卷之四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至章帝章和二年(西元25至88)共六十四年
卷之五 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至灵帝光和六年(西元89至183)共九十五年
卷之六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至魏齐王正始十年(西元184至249)共六十六年
卷之七 魏齐王嘉平二年至晋愍帝建兴四年(西元250至316)共六十七年
附录一 分类索引
附录二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