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是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50周年的日子,近100位校友分享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于是有了这样一本书。他们中有州长、议员、世界500强CEO和哈佛大学首批女性MBA,除此之外,他们还是合格的丈夫或妻子,优秀的领导和商人。尽管这群人成长的年代已经显得很久远,这几十年发生了太多的变化,但生命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过去的50年,甚至500年里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如果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冒险,这群现在已近古稀耄耋的过来人能告诉你前方哪里是险滩,哪些是美景。
亚瑟·布尔克编著的《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献给仍在追寻事业、家庭和生活的人们,尽管你可能难以笃信50年前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的建议,但仔细倾听,他们的智慧绝对会让你受益无穷。无论你是30岁还是50岁,只要还在路上,请带上这本书!
这本亚瑟·布尔克编著的《当时知道就好了(哈佛商学院1963届毕业生关于职业财富和生活的建议)》,可以让你回望过去,也可以让你展望未来……
教育的价值不可估量,尤其是顶尖学府的教育。但是任何一个毕业多年的人都会告诉你,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从哈佛商学院毕业50年后,1963届的毕业生在纸张上重聚,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从如何找到适合的工作,到如何成为一个伟大的领导;从慈善和信仰的作用,到找到终生伴侣的重要性;以及他们如何应对从哈佛毕业后的各种挑战。
自毕业之日起,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已经拥有许多成就,但是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刚刚完成,这就是他们细细回顾人生,并写下来与我们分享的智言智语。从现在起50年,你就可以说“当初实在是太幸运了,能得到那些宝贵的人生经验”而不是嗟叹“当时知道就好了”。
格雷·麦克杜格尔
我嫉妒那些没有离婚的朋友。尽管很多人第一次就碰到真命天子,研究表明30岁之前结婚还是有风险的。相信绝大多数人20岁左右还有变化,之后会更了解自己和其他人。
我十分幸运,孩子都很优秀。我很早就听公司一位智者告诉我:“现在尽可能花时间陪伴你的孩子们吧。因为时光不会倒流,很难再给你一次这样的机会。”
乔治·罗恩
对于婚姻,既要留有空间又要坚持原则。步入婚姻殿堂之前,要看智商、脾气(我所缺少的一项)、乐观进取的态度以及一定的造诣。还要仔细看看对方的父母。最后,发现对方身上真正的美(智慧以及外表),不要迷恋。
安迪·彼得里
没人天生就能胜任父母这个职责。尽管育儿类书籍和辅助课程在网上和书店里层出不穷,但是子女教育必须亲历才能学会。努力做一个好丈夫、好父亲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
我一点都不后悔给孩子设置了很多切实的目标,包括学习和体育。照我看来,人必须向更好的方向奋斗。如果你从未用尽全力、撑到极限,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呢?如果不坚持到最后,又怎么能成长呢?
匿名
用事例教导孩子。为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感到高兴。记住你是他们的父母,不是朋友。
约翰·施瓦茨
找到真正适合的结婚对象是需要时间的。把个性强加于别人之前,要先了解自己。虽然实现工作的宏图伟业需要投入时间,但也要兼顾家庭,即便想要在商界有一番成就,但从长远考虑,实现目标不能牺牲家庭生活。
教育孩子,既要谆谆教导,又切忌空洞务虚。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告诉他们即使成功也要谦卑。在家里常常结伴游戏,这样家人就会学会合作。坚定且言行一致,同时要善解人意、留有余地。别指望孩子会成为你或替你完成梦想,让他们做自己吧。
匿名
我们的孩子都很成功、快乐,而且都住得离我们不远。每个月,我和孩子们还有孙子、外孙都欢聚在一起举办家庭聚会。共享天伦是人生一大乐事。欢聚常常能够很好地促进家庭感情。
琼·罗斯伯格
维持婚姻的秘诀(我已经结婚49年):包容彼此。不要试着改变对方,每天都做些让另一半开心的事情。
教育子女:试着塑造孩子的品格:诚实勇敢、道德高尚、温柔善良。从现在开始言传身教。 匿名
孩子要放在第一位。不要管得太松也不要太紧,与孩子协作(就像骑马那样)。毫无保留、无条件地爱孩子。为大局着想,要做出必要的牺牲。还要记住,年龄的代沟可能正体现在对音乐的品位上。
比尔·艾吉
人人都知道会把时间投入在最重视的事情上。别再被“只要提高效率就足够”这种传说蒙蔽。把大量时间真正地投入家庭,才是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的关键。
朱迪·雷·艾伦
维系婚姻要讲究技巧,并且这也值得人们花心思去维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成长背景,所以要改变自己的立场和态度需要倾听和理解对方。但是为了和你心宜的人陕乐地生活在一起,一切都不枉费!
尤金·贝尔
很多人都会晚婚,因为首先要确定职业发展路线。接着是晚育,因为要等到能应对养家糊口的挑战。当我们在履行作为父母的职责时,一定要牢记和另一半要保持互尊互爱的伴侣关系。
劳伦斯·艾克曼
鼓励家人彼此陪伴,常常交流,一起欢乐地活动。结婚后如果遇到难题,不要因为问题一两次都没解决就放弃这段关系。很多婚姻都是没有渡过第一个难关就结束了。
保罗·海因斯
生活不易。腾出时间共享天伦、维系家庭关系需要担当,从一团糟的事情中理出头绪是一种能力。P37-41
这届毕业生的思想向来很有见地,他们有酝酿好久的话要说。但是你也许会好奇:正处在人生或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能从一群头发花白、坐拥财富的七八十岁老头子那里学到什么呢?其实1963届除了在商界和政界获得成功之外,那个特殊的年代也赋予了他们不可多得的财富。
1963年,一栋新房的售价为12 650美元,现在这个价钱还买不到—套一般水平的房子。当年每加仑汽油的价格是22美分,最低时薪是1美元,哈佛MBA毕业生的平均起薪是每年9 500美元,当时全国国债是2 860亿美元,而现在则达到了17万亿美元。
1963届毕业生经历的科技发展和文化变迁也与现在相去甚远。互联网、欧元区、气候变化,甚至男女、种族平等在当时都是不可想象的。如此不同的年代,这群人的想法会和当今二三十岁甚至40岁的人产生共鸣吗?事实是,正因为他们见证了巨大的变化,因此,观察问题的角度才更可取、更犀利。在世界前后改变的图景里都有他们的位置。
他们初入商界时,商业的范围还只限制在一国之内,然而,正是他们推动了整个国家与国际接轨,促进了“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他们工作时,大部分事务要有秘书协助,账单要用最普通的手写方式记录,是他们开拓了数码科技无线电子的处女地。他们刚踏入职场时,妇女和有色人种还被拒之门外。可以说,是他们引领我们进入平等公正的全新时代:美国第44任总统贝克拉·奥巴马就是非洲肯亚人的后代。无疑地,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能够向世界提出独特的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议,唯有他们视野长远,兼备丰富的经验和正确的观点。
向这届毕业生征询人生的意见,或许还有一条更令人信服的理由。漫步过艺术博物馆,或是深谙莎士比亚作品的人都会领悟,人生中要面对的难题往往不是3D打印机的发明i外汇交易或是养老体制改革。生命中真正重要的问题,在过去50年甚至500年内并没有发生太多变化。
生命的真谛并不是由人类与科技、经济或金钱的关系决定的,而是人与人的交往。爱、家庭、信仰与自信是永恒的主题,鼓舞人心、有经验的指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领悟这些问题。
假设你要开始一次布满险阻的长途跋涉,谁是你询问前路的最佳人选?是还差几里就到达起点的人,是离终点还有一半的人,还是已经走完全程的人?他们能告诉你哪些是经过风雨考验的桥梁,哪些是深不可测的险途,为你描绘未来难以言喻的美景佳苑。
自毕业之日,哈佛商学院1963届的毕业生已经拥有许多成就,但是其中最伟大的贡献刚刚完成,这就是他们细细回顾人生,并写下来与我们分享的智言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