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从大雅宝到万荷堂”“万荷堂的建造与发展”“黄永玉的平常生活”“万荷堂的创作”“万荷堂的活动”等十部分。以生动流畅的文字,大量纪实图片以及黄先生的书画作品,再现了这位“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为艺术的人生。
本书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黄永玉的万荷堂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履生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从大雅宝到万荷堂”“万荷堂的建造与发展”“黄永玉的平常生活”“万荷堂的创作”“万荷堂的活动”等十部分。以生动流畅的文字,大量纪实图片以及黄先生的书画作品,再现了这位“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为艺术的人生。 本书既可以当作个人化的历史读本,也可以成为教科书之外更有价值的文化读本。 内容推荐 黄永玉,1924年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土家族人。受过小学和不完整初级中学教育。16岁开始以绘画及木刻谋生。曾任瓷场小工、中小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自学美术、文学。博学多识,诗书画俱佳。出版多种画册及《永玉六记》、《吴世茫论坛》、《老婆呀,不要哭》、《这些忧郁的碎屑》、《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太阳下的风景》、《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等书。《阿诗玛》为其版画代表作,设计的生肖邮票《猴》和酒鬼酒包装家喻户晓。还画过毛主席纪念堂正厅后的背景山水画等一些重要的作品。在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和中国内地、香港开过画展,其美术成就曾获“中国美术金彩奖”、“意大利总司令奖”,在海内外享誉甚高。 1997年春节后,移居香港的黄永玉先生和好友几经选址,看中北京通州徐辛庄的几亩地。园子于当年兴建,次年五月主体建筑竣工。八亩万荷堂。分东西两院。东院是以凤凰古建筑风格为主的建筑群及一方三亩荷塘;西院是生活、工作区。万荷堂圆满了黄先生的通州记忆,也圆满了他有一个大画室的梦想。 本书分为“从大雅宝到万荷堂”“万荷堂的建造与发展”“黄永玉的平常生活”“万荷堂的创作”“万荷堂的活动”等十部分。以生动流畅的文字,大量纪实图片以及黄先生的书画作品,再现了这位“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为艺术的人生。 目录 前言 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 从大雅宝到万荷堂 万荷堂的建造与发展 缘起一筹划一准备—万荷堂的建造一大殿一老子居一荷塘 黄永玉的平常生活 万荷堂的创作 万荷堂的生日酒会 万荷堂的活动 万荷堂的荷花之作 万荷堂的零碎 万荷堂的收藏 万荷堂的是非 试读章节 从大雅宝甲二号到万荷堂乘车最多不过两小时,黄永玉却花了半辈子。这一路上有风光旖旎的地方,有过数不清的坎坷,发生过数不清的事情,有些事直至今天还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有些事却已痛苦得不愿再提。那些无聊的事把他们最宝贵的时光给浪费了,真是可惜,让人痛心疾首。 1948年,黄永玉经由台湾到香港,在香港期间,他参加“人间画会”,从事木刻创作,作自由撰稿人,任电影编剧、报社编辑,并且先后三次在香港思豪酒店举办个人画展,在艺术界已经小有名气。黄永玉之所以回到祖国,来到北京,一方面是他自己想回到大陆,另一方面是遵从他的表叔沈从文的意思。沈从文曾经多次给当时还在香港的黄永玉写信,把他看到的解放后的新气象说给表侄听,他在信中写道:“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军队,这么好的共产党,如果我早知道的话,共产党里面就会多一个很好的随军记者。你应该赶快回来,值得为之献身。”沈从文的这些话不仅影响了黄永玉,而且也与黄永玉的作为正好联系在一起。1949年,他参加了港九慰问解放军的“劳军画展”,创作了木刻《劳军图》。 1953年,黄永玉满怀一腔报国热情,携妻子带着才七个月大的黑蛮由香港来到北京,在当时徐悲鸿任院长的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到北京之后,黄永玉先住在表叔沈从文的家里,随后搬进了中央美术学院在大雅宝胡同甲二号的宿舍。于是,大雅宝甲二号的同人们又多了一位艺术上的同路人,而小孩子们则迎来了他们敬重的孩子王。 当时,大雅宝甲二号里面住的大多是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他们都是艺术界的精英,像李苦禅、李可染、张仃等,在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艺术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关于这段往事,黄永玉把他的记忆写在了他《大雅宝胡同甲二号安魂祭》这篇散文里。虽然这是为了纪念李可染先生而写,不过里面却有许多李可染之外的人和事。文中这样记叙黄永玉刚到大雅宝胡同甲二号的情景: 第一个到新家来探望我们的就是可染夫妇。 一群孩子——二三十个大小不同的脸孔扒在窗口参观这次的探望。他们知道,有一个从香港搬来的小家庭从今天起将和他们共享以后的几十年的命运。 可染夫妇给我的印象那么好! “欢迎你们来,太好了!太好了!没有想到两位这么年轻!太好了!太好了!刚来,有什么缺的,先拿我们的用用!——你们广东人,北京话讲得那么好!” 我说:“她是广东人,我是湖南人。” “好!好!我们告辞了,以后大家在一起住了。” 接着是张仃夫妇,带着他们的四个喽罗。 以后的日子,我跟他们两家的生活几乎是分不开的。新的生活,多亏了张仃夫人陈布文的指引和照厦面。 李可染早年求学于林凤眠先生的西湖艺专,后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拜齐白石为师,执弟子礼恭敬地侍奉老师生命的最后十年。黄永玉第一次拜见齐白石,就是跟着李可染一起去的。齐、黄二人都是湖南人,一个湘潭人,一个凤凰人,所以,李可染在给老师介绍黄永玉的时候特别说了他们的同乡关系。然后就有了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啊!熊凤凰熊希龄你见过了?”老人问。 “我没能见到;家祖是他的亲戚,帮他在北京和芷江管过一些事,家父年轻时候在北京熊家住过一段时间。” “见过毛夫人?” “没有。” “嗯!去过湘潭?” “真抱歉,我离开家乡时年纪很小,湖南本省走的地方反而很少。” “歉么子?我也没有去过凤凰县城!”大家笑起来,老人也微微翘了翘嘴,自得这小小的“反扣”。 湖南人的狡黠从白石老人微微翘了翘的嘴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后来,黄永玉又跟着李可染两次拜见白石老人,并且为白石老人刻了一幅木刻像,并带着这幅木刻像去请教白石老人,齐白石看到黄永玉为他刻的画像之后,非常高兴,在上面题了字:齐白石像,永玉刻又请白石老人加题,年九十四矣。据传闻,当时白石老人想写永玉兄刻,一个“兄”字就可以看出一位前辈对后辈的欣赏之情,不过这个“兄”字让年轻的黄永玉感到非常惶恐,不敢担待,最后在黄永玉等人的推辞劝说之下才没有加上“兄”字。但这件事对黄永玉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 黄永玉曾说过:“大雅宝胡同甲二号,不是一个画派,是一圈人,一圈老老小小有意思的生活。老的凋谢,小的成长,遍布全球,见了面,免不了会说‘我们大雅宝’如何如何……”在这个院子里,黄永玉是一个焦点人物,在大人们当中,他的热情、真诚、勤奋和一手好手艺赢得了比他老的老头们对他的喜爱和尊敬,在孩子们眼里,性情极好而又童心未泯的黄叔叔就是他们的孩子王,得到了他们的一致拥戴。 在他的《大雅宝胡同甲二号安魂祭》中,把大雅宝胡同甲二号里的每一个人都介绍了一遍,娓娓道来。热情的李苦禅先生,是白石老人门下的重要弟子之一,一位写意名家,当时却被分到中央美院的陶瓷科,跟王青芳先生一起画陶瓷花瓶,真是可惜了他的一身好手艺。他喜欢喝酒,若是在喝酒的时候碰见黄永玉下班回来,必定打招呼,然后得意地告诉别人:”这位是黄永玉先生,咱们中央美术学院最年轻的老师,咱们党从香港请来的。”热情得让黄永玉连说几句白谦的话的机会都没有。 这些故事讲得让人怀念、让人留恋、让人羡慕,让人感叹未能身处其中。李可染、张仃、李苦禅、董希文、彦涵、祝大年……这些在20世纪中国美术界有着很高地位的人怎么都集中在一起了呢?是巧合,还是缘分?也许是缘分吧。黄永玉曾说过他运气好,此话也不是他过谦之言,不然他怎么会跟这些好老头住在一个院子里,与他们结下了如此深厚的情谊呢?P20-P23 序言 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 对于黄永玉这一辈艺术家来说,他们生活和居住的房子曾经是他们的窘境,都有一段难以叙述的难堪的历史。黄永玉在一幅油画上记述了他与居住相关的一段历史:“一九六七年,余住北京京新巷,鄙陋非余所愿也。有窗而无光,有声而不能发,言必四顾,行必蹒跚,求自保也。室有窗而为邻墙所堵,度日如夜,故作此以自慰,然未敢奢求如今日光景耳。”这一年,他们原有的住房被挤占,一家四口蜗居在白天也得开灯的小屋里,而这幅油画正是当时为了给这扇“有窗而无光,有声而不能发”的窗增添光和彩、景与色。 黄永玉以“画饼充饥”的方式,用他的艺术为自己的陋室带来了春光明媚与花团锦簇,可是,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仍然有很大的距离。对于画家来说,首先是画画,而画画需要基本的空间,因此,那个年月可想而知。他们这一代人走过了一个经济贫乏的时代,他们所遭受的一切像黑白历史照片一样,失去了生活应有的光彩,可是他们以顽强的精神不仅是适应,而且创造了五彩的生活。房子再小,也有笑声;房子再小,也能画画。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美术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陋室中完成的。但是,他们一直有一个大画室的梦想,一直憧憬有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生活空间。 时代给了黄永玉一个历史的机会,他把自己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并且不断生发新的梦想——从居住的改善到建筑的想象,他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热衷于盖房子的印象。从一个居住在自己作品里的艺术家,到一个热衷于建筑的艺术家;从夺翠楼到万荷堂再到玉氏山房,他盖房子成瘾,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在北京、凤凰两地就盖了三座宅子,各具特色,各有精彩。这几处建筑都由他亲手设计,可以说是他晚年的作品。 按照明代计成著名的造园著作《园)台》的“相地”说,造园的地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他认为城中闹市不可以造园;如果要造,必须选择僻静中构筑。因此,可以理解到黄先生选择郊野的原因。可是,现实中的这块地又不同于《园)台》中所说的“郊野地”,实际上用城乡结合部更为恰当。 …… 显然,计成对于园主的重视,是提醒人们注意园林和建筑与主人的关系,其中个性化的内容正是园主施于其上的心力之所在,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这些个性化的内容正像艺术家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一样。黄先生对万荷堂的独特设计就是一件非常个性化的作品,首先是东西两院的设置各不相同,西院的功能是工作与生活,建筑中规中矩;东院为休闲区,建筑则丰富变化。而当人们走进万荷堂内部时,又可以看到更多的个性化的东西,从院中的雕塑到屋里的小摆设,从墙上的画作到随手写的便条、告示,从他收藏的几千年前的古陶器到他亲手设计烧制的万荷堂特有的瓷器,这些作为与主人相关而表现在园林与建筑中的时候,所谓的软件则丰富了建筑硬件,其中的内容都透露着主人对艺术、生活、文化、历史的独特见解以及兴趣、爱好等。 万荷堂的精华之处在东院的荷塘。中国古代文人治园讲求“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水乃生命之源,是一种充满灵性的物质。园中掘一方水池,即可为庭院增添几分灵气,它就像人的眼睛,让人可以从中看出主人的精神内质。东院的荷塘有如万荷堂的眼睛,为万荷堂增添了许多灵动的精神,而荷塘内的荷花以其四季的变化,枯荣随日月而异——春日”鱼戏新荷动”,夏日“芙蓉散其华”,秋日“园中观采莲”,冬日“阿阁望雪飞”。当然,这一切都因为黄永玉先生喜画、善画荷花。而这些他自己身边的自然范本,为他提供了直接观察的对象,也激发了他为之写照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与之朝夕相处,风晴雨雪所影响到的荷的意境则是他画荷时最需要的一种启迪,也是他不断画荷所追求的日日更新的内容。 与荷塘相映成趣的是周围的亭台楼阁,它所营造的氛围如同江南水乡,很容易让人们忘记身处北地。这里以坐北朝南的阿阁为主,前有一戏台;相对的是弘二盒,连接南北的东面是楼阁与回廊,西边的东侧是回廊,其余的是平地,为聚会的场所,黄永玉先生的生日酒会以及其他一些大型的活动都以这里为主场。这里上演过他家乡的地方戏,内蒙古的民间文艺表演,还有刘诗昆的钢琴演奏,以及其他名角的演唱。这里来过很多名人政要,也到过乡亲故友。这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寂静无声,只有阿阁上的风铃声随风远去,也时有欢声笑语,人声鼎沸,甚至是礼花刺破夜空,震耳欲聋。 然而,这一切都与万荷堂主人有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