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问学集(严家炎自述)/人民日报名家自述系列
分类
作者 严家炎
出版社 人民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问学集(严家炎自述)》是北京大学著名学者严家炎先生的自述文集,名之曰《问学集》,书中从多个角度,对自己一生的学术创造过程进行了系统回忆,集中谈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治学方法、师友交往等,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不可或缺的补阙之作。作者严家炎先生是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权威,他的多部文学史著作,皆为大学文科教材,本书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大学文学读本的概念,相信会受到广大读者尤其是大中专院校中文系学生们的喜欢。

内容推荐

《问学集(严家炎自述)》是著名学者、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严家炎先生的自述文集,内容包括生平追述、师友交往、学术主张、序与跋等几个部分,是了解先生学术生平的难得文献。

《问学集(严家炎自述)》是严家炎先生自述文章在海内外的首次结集。

目录

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

 一 从可疑之处入手,凭原始材料立论

 二 着眼于艺术而又饱和着思想的小说评论

 三 清源方可正本,求实乃能出新

 四 现代小说流派史的研究和写作

回忆·感想·希望

 ——为《我与文学评论》一书作

从历史实际出发,还事物本来面目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笔谈之

现代文学的评价标准问题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笔谈之二

 一种曾经广为流行的评价标准的偏颇

 现实与历史的“双重评价标准”能否成立?

 决不要以作家政治身份代替作品客观评价

 还是要从总的倾向上把握和评价作品

 美学评价与历史评价不可偏废,必须统一

现代文学研究方法答问

 ——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笔谈之三

论世而后知人,顾全方能通篇

 ——鲁迅研究的一点感想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有关文化生态平衡的思考

区域文化: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重要视角

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教学大纲》的设想

我为什么要研究金庸?

文学史分期之我见

区域视角与鲁迅研究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学研究随想

批评规范小议

七十自述

在我记忆中的慧修师

 附:导师杨晦、钱学熙先生为一九五六级文艺

 理论研究生规定的必读书目

心中的丰碑

 ——怀念王瑶先生

悼念文学史家唐弢先生

 附:唐弢先生为中国现代文学青年研究者开列

 的刊物与作品目录

唐弢先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精神上的导师

 ——我印象中的李何林先生

忆子铭兄

樊骏《中国现代文学论集》序言

 附录

严家炎先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一个痴情者的学术回眸

我从小喜欢文学。诗和小说都让我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高中二年级(一九四八年秋)在上海地方报纸上发表两篇短篇小说后,奠立了一生要与文学结缘的志向。从此,“文学是痴情者的事业”,真成了我奉献的信条和毕生的体验。

上海于一九四九年五月下旬解放。那个暑假,我们吴淞中学高中部八九个喜欢文学的同学,自动组织了一个文学小组,阅渎和讨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荃麟、葛琴编的《解放区短篇小说选》。我们都相信: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次年暑假高中毕业,我为了圆文学之梦,竟违背家长要我进正规大学的愿望,上了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先后参加淮南淮北的四期土改,又经历了农村建互助组和铜矿扩建改建的较长时间工作锻炼,连续过了六年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的刻苦生活,积累了若干素材,写了一部分作品草稿和大量笔记。

然而,一九五五年突发的“肃清胡风反革命集团”那场严酷的政治风暴,使我极度震惊。我实在无法理解,一群向来被公认为进步的作家,其中还有不少党员作家——也包括我在华东革大时的教务处长、很受学生尊敬和欢迎的老师刘雪苇在内,何以一夜之间都成了“反革命”?一些私人通信,又怎么会都成了“反革命”的“罪证”?我不禁感到事情的可怕,并陷入痛苦的沉思。于是,在一次政治学习会后的晚上,我撕毁了那几年写的一部分感情内容可能被指为“不健康”、“有问题”的草稿和笔记,第二天还向党组织交出了我收藏的胡风、路翎和雪苇的几本著作,如胡风的《在混乱里面》《逆流的日子》《论现实主义的路》,路翎的《饥饿的郭素娥》,雪苇的《论文学的工农兵方向》。我决心要变换自己的环境和道路。一九五六年,恰好周恩来总理提出“向科学进军”,动员知识青年读大学、读研究生,我便在这年九月以同等学历考进北京大学中文系,成为文艺理论方向的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从此由文学创作转向学术研究之路。

一从可疑之处入手,凭原始材料立论

就在我研修了两年文艺理论专业课程,并逐渐明确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之时,一个突如其来的任务让我再次转向。一几五八年十月底,因中文系急需教师,我被半途从研究生岗位上调出,准备寒假后为苏联、东欧、蒙古、朝鲜等国二十多名留学生开设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这不仅是岗位的变更,而且是专业方向的改动,意味着我必须从头做起。我只能结合自己的备课,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办法来开展研究工作。这就是:抓住阅读中发现的一些可疑之处,紧迫不舍,尽可能充分占有相关材料,深人开掘,最终获得成果。我之所以在最初阶段多取这种方式,也许跟中国现代文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有关。

在两个月备课过程中,我首先读了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这是北京大学中文系一九五六年副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的“参考书”),不久又从旧书店里买到王瑶先生一九五三年在新文艺出版社出的《中国新文学史稿》①上册;还翻阅了丁易等其他两三种相关的书。我发现五十年代前期出版的现代文学史著作,为了贯彻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有关论断,往往在来不及阅读原始材料的情况下,就把一九一六年酝酿、一九一七年兴起的文学革命当作“新民主主义性质”的运动,划人“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萌芽时期”,认为陈独秀、李大钊当时都已经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我对此说持怀疑态度,于是连续二十多天到北大图书馆去查阅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年问的《新青年》杂志。这是我第一次去接触《新青年》,我阅读了这个刊物上所有署名陈独秀或以“记者”名义发表的文章,还读了李大钊在《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的论文以及其他相关文章。这番阅读不断带给我许多惊喜。我终于坚信:一九一八年以前,无论是李大钊还是陈独秀,都还只是激进的民主派,并未接受马克思主义。

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2:2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