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书海拾贝
分类
作者 王家武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家武先生毕生从事工程设计,卓有建树。难得的是,王先生酷爱中国的传统文化,经史子集、诗词歌赋无不涉猎。《书海拾贝》是一本汇集王家武先生传统文化功底的读书笔记,收录鉴赏唐诗、宋词、元曲的心得,读者可从《书海拾贝》这本书中领略理工科学者面对传统文化的严谨学风。

内容推荐

《书海拾贝》是王家武先生就史论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对比,鉴赏唐诗、宋词、元曲的心得,是一本内容十分丰富、体系十分复杂的个人读书笔记,内容包括《读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读<水经注·沔水>》、《读陶渊明<桃花源记>》等。

目录

Chapter 01 读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Chapter 02 读张五常《卖桔者言》

Chapter 03 读毛泽东词《贺新郎·读史》

Chapter 04 读《史记·伯夷列传》

Chapter 05 读华盛顿《首任总统就职演说》

Chapter 06 读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

Chapter 07 读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Chapter 08 读叶调元《汉口竹枝词》

Chapter 09 读罗汉《汉口竹枝词》

Chapter 10 读刘知几《史通·内篇》

Chapter 11 读《三国志·吴书九》

Chapter 12 读《水经注·沔水》

Chapter 13 读陆羽《茶经》

Chapter 14 读咏史诗

Chapter 15 读《世说新语》

Chapter 16 读晚唐诗

Chapter 17 读鲁迅《汉文学史纲要·书与诗》

Chapter 18 读《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Chapter 19 读《史记·楚世家》

Chapter 20 读江夏《灵泉志》

Chapter 21 读《宋史·赵普传》

Chapter 22 读欧阳修《朋党论》

Chapter 23 读柳宗元《封建论》

Chapter 24 读苏辙《武昌九曲亭记》

Chapter 25 读苏舜钦《沧浪亭记》

Chapter 26 读陶渊明《桃花源记》

Chapter 27 读《尚书·周官》

Chapter 28 读袁枚《牍外馀言》

Chapter 29 读《资治通鉴·论文史》

Chapter 30 读《旧五代史·冯道传》

Chapter 31 读计成《园冶》

Chapter 32 读《周易》

Chapter 33 读《尚书·洪范》

Chapter 34 读《宋史·冯京传》

Chapter 35 读《史记·货殖列传》

Chapter 36 读庾信《哀江南赋序》

Chapter 37 读北宋词

Chapter 38 读南宋词

Chapter 39 读元明散曲

Chapter 40 读庄子《逍遥游》

试读章节

Chapter 01 读钱穆《中国知识分子》

钱穆先生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早年执教北大、清华和西南联大,中年离大陆去香港,晚年移居台湾。1990年辞世,享年九十有五。

钱穆先生长于史论,视野开阔,立论严谨,不沉缅故纸,不拘泥史料,而是以史为鉴,指陈新途。仅此一点,其足令后学者高山仰止。

《中国知识分子》发表于1991年,结集于《国史新论》。钱穆先生在文中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和治学方式。钱穆先牛说:

中国知识分子,并非自古迄今一成不变。但有一共同特点,厥为其始终,以人文精神为指导之核心。因此一面不陷于宗教,一面也并不向自然科学深入。其知识对象集中在现实人生政治、社会、教育、文艺之诸方面。其长处在于精光凝聚,短处则若无横溢四射之趣。

在文明轴心时代,希腊人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爱琴海文明走向科学。欧洲的文艺复兴传承希腊文化,开创了现代文明。印度人注重人的生死轮回,恒河文明走向宗教,长期陷在非理性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知识分子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他们以“游士”的身份周旋于列国,或如孔孟以立德,或如老庄以立言,或如申韩以立法,或如管乐以立功,演绎了灿烂辉煌的先秦文化。但是,先秦文化也正如钱穆先生所言,虽然没有陷入宗教,却也没有向自然科学深入,而是专注于政治伦理。自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郑玄、马融为代表的经学风靡士林,儒家文化便从一家之言升华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指导思想。魏晋南北朝,佛教西来,与中土的老庄呼吸相应,玄学之风鼓噪不息。隋唐开始科举取士,儒家经典再次确立学术的主流地位。但是,佛、道两教的影响力也日渐深广,儒、释、道三家此消彼长。至中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为重振儒家道统而奔走呼号。宋代的程朱理学杂糅释道心性和儒家的纲常伦理,推出修正版的新儒学,逐步确立了学术的统治地位。以郑玄“我注六经”为起点,到陆九渊“六经注我”为终点的儒家学说终于修成大圆满。至此,中国传统读书人的思维方式和理想抱负也逐步趋同,再也脱离不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模式。读圣贤书,问天下事,是读书人的两大修为。从两汉至明清,尽管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不同(两汉之察举制一魏晋之九品中正制一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知识分子总的价值取向虽非一成不变,但也并无实质性的变化。迨至两宋之后,士人以读经、科考为博取功名的正途,学术的道路越走越窄。

明朝中叶以后,科举制开始实行八股取士,命题不出四书五经的的窠臼且以朱熹注经为圭臬。钱穆先生认为“那才是一条死路,可以葬送此下三四百年的学术生命”。自此以后,学术由于预政治、影响人生转向了八股制艺的死胡同。徐复观先生认为:“知识分子的精力,都局限于向朝廷求官的一条单线上,而放弃了对社会各方面应有的责任和努力。于是社会既失掉了知识分子的推动力,而知识分子本身,因活动范围狭隘,亦日趋孤陋。此到八股科举而结成了活动的定型,也达到了孤陋的极点。”

清王朝建立,大兴文字狱,传统士人便转向词章训诂和史料钩稽,朴学大行其道。其间虽有二三子想延续道统,也终究扭转不了沉沦的趋势。大清道光以降,国势日渐颓败。以陶澍为滥觞、曾国藩和魏源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在危局中崛起。湖湘文化鄙弃抱残守缺的乾嘉学派而回归于经世致用,且践行于军政实务。湖湘学派既造就了谭嗣同这样的铁血志士,也孕育了毛泽东这样的大略雄才。湖湘文化只能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光返照,但是,如果说湖湘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也不为过。

中国的现代知识分子以“五四”运动为起点,提倡新学,摈弃旧学,打出“科学”和“民主”的大旗。对此,钱穆先生认为:  西方文化,苟无耶稣教,民主政治只像在对人争权,科学只像在对物争利。一切全落在物质与权利上,全成为一种斗争性,全是功利色彩。循是演进,则自然会走向马克思。

钱先生这话说得太极端。没有功利的诱惑,哪来科学的昌明?没有权利的争取,哪来民主的发端?至于异质文化的融合,那是不可抗拒的。汉魏以降,佛教文化传入中土且融人中土,对华夏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现代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也在经历这样的过程?诚然,“五四”新文化运动试图复制欧洲的启蒙运动,因为文化基因不同,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但是,“五四”的先贤们毕竟打开了一扇窗,让中国人能见识见识窗外炫目的春色,呼吸呼吸原野新鲜的空气。钱穆先生认为耶稣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这个论断有一定的道理。16世纪的宗教革命奠定了西方社会变革的思想基础,也培育了西方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与儒家轻利重义的价值观不一样,基督新教强调义利并重,并认为积极谋利和回馈社会是上帝赋予新教教徒的两大使命。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此有精辟的论叙。中国的新文化运动看似热闹,然而没有正确的义利观作支撑,没有西方人本主义的底蕴,那也只是一番热闹而已。

民国期间,思想文化界曾一度活跃,也出现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只不过是星光乍现,转瞬即逝。1927年,学贯中西、文贯经史的王国维以死殉道,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标志着传统文化末日的到来。陈寅恪为此哀叹:“盖今日之赤县神州值数千年未有之巨劫奇变。劫尽变穷,则此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安得不与之共命而同尽?”同年,曾高举变法大旗的康有为在青岛病逝,梁启超的挽联写道:“祝宗祈死,老眼久枯,翻幸生也有涯,卒免睹全国陆沉鱼烂之残;西狩获麟,微言遽绝,正恐天之将丧,不仅动吾党山颓本坏之悲。”与其说这是对康有为的祭奠,不如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陆沉鱼烂、山颓本坏的哀悼。

P1-3

序言

父亲是一个酷爱读书的人,说是“书痴”也不过分。

林语堂先生说,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从《书海拾贝》这本读书笔记里,可以见识我父亲的读书风格:能见常人所未见,敢言前人所未言。1963年,父亲高中毕业时,本想报考北大文科。由于祖父的执意反对,只好改报理工科。好在他数理化也不差,当年被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的前身)录取。作为工科出身的他,工程技术在他看来不过是谋生的手段。他更喜欢的是畅游书海,享受拾贝采珠的乐趣。工程设计是事功的人生,书海拾贝是艺术的人生。父亲认为,这两者都只是“形而下”的人生,终极目标应该是“形而上”的人生,或日致知的人生。对父亲的人生观,我不是太理解,但从《书海拾贝》的最后一篇《读庄子<逍遥游>》中,似乎又有所感悟。

父亲1968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至湖北成宁的一家工厂工作。在那个精神生活极度贫乏的年代里,他也一直坚持读书,孜孜不倦。即使那时只有毛选和马列著作可读,他也认真研读,并且作了大量的笔记(可惜那些笔记在几次迁居的过程中丢失了)。他的爱好,主要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方面。经史子集,无不涉猎;诗词歌赋,无不熟稔。他常教导我,要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惭愧的是,行万里路我做到了,读万卷书则差得太远。

1981年。父亲调回武汉从事机械工厂设计,结束了和家人分居的日子,家境也从拮据渐渐变为小康。不久后乔迁新居时,我和妹妹竞意外发现不少蓝面线装手抄书。细细翻看,《诗经》《楚辞》《唐诗》《宋词》《汉魏六朝诗》《论语》《文心雕龙》……以钢笔小楷极工整地抄写。这些都是父亲在外地工作时,为了让我和妹妹以后有书可读而一字字、一行行抄写而成的。(现今已为我们姐妹分而珍藏)父亲当时一定不会料到现在书籍随时可买到,更不会料到科技发达如斯,用“书香云集”这类软件看书,更简捷方便。然而,我们还是可以从那线装的手抄本中读出他对我们姐妹寄托的殷切期望。

父亲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我们多读些业务之外的书。的确,如今我们这辈人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文史典籍。要读书,也多半是读与工作、与生计有关的书,也就是为稻粱谋而读书。所以,我们姐妹所读的书,与父亲相比,其差距难以道里计。但即便如此,我们姐妹也仍被很多人推崇为“读书人”,有“书卷气”……真是惭愧至极。这点受之有愧的“书卷气”,完全得益于父亲的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古人说读书要“三上”,父亲乐此不疲,在“枕上、厕上、马上(当然现在是车上)”总手不释卷。有意思的是,如今我的小儿也模仿老爷子,临睡前,再晚也必恳求于我,让他多读五分钟书。入厕时,必揣上本书,坐在马桶上阅读,出恭常在半小时以上。我掩口暗笑,“书痴”的父亲终于后继有人,幸哉!今年初,小儿十岁生日,父亲问他要什么礼物,小儿竟然向老爷子求印。老爷子高兴,便用上品的寿山芙蓉石为小儿治了一方名章。这爷孙俩真逗!

“为谋稻粱始读书,老来信知皆是无。抬头喜看云色好,轻柔曼妙任卷舒。”这是父亲退休之前写的小诗,有点禅味。父亲一生饱经风霜,把人生看得很透。在我人生不得意之时,他将一家人带至黄州,游览东坡赤壁,为我讲解东坡先生的赤壁二赋。两赋是东坡先生贬谪黄州时所作。父亲意谓如东坡先生这样才高八斗之人,亦有三贬,寻常人生岂能没有挫折?父亲语重心长,我也心领神会。

今岁甲午,值父亲七十初度之年。七十华诞,何以体现子女孝心?思忖再三,便将父亲平日的随笔四十篇结集出版。我想,这比献上一些俗物更令父亲高兴吧?

谨以此文聊作《书海拾贝》之序。

王斐

2014年3月16日

后记

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知道靖节先生有两大嗜好:一,好读书,不求甚解;二,性嗜酒,期在必醉。我也有两大毛病:一,乱读书,不知取舍;二,爱抽烟,屡戒不止。这里只说读书,不谈烟酒。

我这个人生性散淡,没上进心。既不苟苟于名,也不汲汲于利。读书则纯粹是为了消遣,可以说是宗旨不清,方向不明,既不系统,也不严谨。只是恪守开卷有益的古训,管他什么古文今文、韵文散文、正经歪经、佛经道经、正史野史、裨史趣史、新诗旧诗、长诗短诗,乱读一通。几十年下来,弄得满脑子浆糊,连自己都不知是何许人也。

退休了,赋闲在家。捧卷之余,也想附庸风雅,写点读书心得之类的东西。目的还是自娱,倘若还能娱他,那就喜出望外了。

秦牧先生有集日《艺海拾贝》。冒犯一次,改一字为拙著命名,曰:《书海拾贝》。

家武

2014年1月14日于武昌虎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7:3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