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厚历史(最有料的历史事件)/看历史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赵婕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历史上,谁最疯狂最有野心?谁为了仕途放弃私情?谁最悲剧也最伟大?谁为得利益却终成炮灰?历史与真相让人怎么和解?哪部文学作品刺激了一场大革命?什么样的建筑即使是遗迹也仍是奇迹?

《厚历史(最有料的历史事件)》由赵婕主编,历史不是凭空联想,要从阅读中找到理解的桥梁。

内容推荐

《看历史》杂志的风格是“用黑色的眼睛,去发现彩色的历史;用轻松的方式,去讲述严肃的话题”,以读者最感兴趣的历史焦点新型新颖有趣的剖析,力求结合社会热点,在热点中探寻历史的轨迹。本册为《厚历史(最有料的历史事件)》,本书赵婕主编,书中收录了《看历史》杂志中刊登过的,多部讲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人物、解答历史问题的文章。其深刻厚重的历史背景都给本书的内容增添了浓重的文化色彩。《厚历史(最有料的历史事件)》适合历史爱好者阅读。

目录

卢旺达屠杀,所有人的耻辱长平

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倒塌梁欣

1952:卷入细菌战风波的李约瑟梁欣

悠游“上帝折鞭”古战场鄢烈山

“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保卫哈巴尼亚杨舜若

被遗忘的大屠杀董杰

巴里坤:月氏与匈奴的远古王庭张波

阿列克谢二世:俄罗斯人的伤逝姚望

悲伤之旅:西班牙运奴船的口述董渝

家国何处:寻找甲午大清战俘陈悦

原29军老兵的卢沟桥事变记忆方军

法兰西之耻毛春初

危险的“胜利”号——冯玉祥之死彭华

张治中三访张学良张素我

云顶山:草原刮来的战争硝烟萧易

被清洗的“哈尔滨人”——奥尼库尔家族往事黄欢

华沙起义真相:谁的波兰?彭华

德累斯顿的毁灭彭华

凌霄城:赢得了战争,输给了历史萧易

寻访最后的汉家陵阙萧易

康定:1939年的更新焦虎三

诺奖镜像中的苏联史苏琦

阿图岛:日军第一次“玉碎”石维军吴军

苏联空军空袭台北彭华

为英国尽忠的德国军人毛春初

俄罗斯的新耶路撒冷姚望赵雪

1911:致命的蜀通轮谢天开

试读章节

被清洗的“哈尔滨人”——奥尼库尔家族往事

文/黄欢

作为奥尼库尔家族的第四代,玛拉并不知道祖辈们经历了些什么。渐渐长大,她才知道自己家族曾作为“哈尔滨人”的特殊经历:数代人生活在中国东北,又被日本人迫害,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国苏联,却遭遇了“大清洗”。

2009年3月,54岁的玛拉?穆斯塔芬带着一份特殊的礼物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哈尔滨。曾在外交界工作多年的她,有着多重身份:俄罗斯犹太人的后裔、出生在中国的哈尔滨人、澳大利亚国籍。这一切都源于她有一个复杂的家族背景:她的曾外祖父母是俄罗斯犹太人,从俄罗斯来到中国东北生活了26年,回到苏联后遭灭顶之灾。玛拉出生在哈尔滨,4岁时,全家移民澳大利亚。

作为奥尼库尔家族的第四代,玛拉并不知道祖辈们经历了些什么。渐渐长大,她才知道自己家族曾作为“哈尔滨人”的特殊经历:数代人生活在中国东北,又被日本人迫害,好不容易逃回了祖国苏联,却遭遇了“大清洗”。

骨肉离散

1936年春的一天,基尔什?奥尼库尔夫妇(玛拉的曾外祖父母)从海拉尔来到哈尔滨,前来看望二女儿和女婿一家。这几天,恰逢赶上逾越节。

对于犹太人来说,逾越节是一个不管走到任何地方都要庆祝的节日。来到女儿家后,这一家迅速忙开了:里里外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又拿出逾越节专用的盘子、刀、叉。不管是食品还是器具,都合乎犹太教规定的准则。

然而与往年不一样的是,今年的逾越节气氛颇有些沉重。在离家不远的利弗施茨照相馆他们照了一张合影,照片上他们表情严肃。

这一时期的中国东北,政治格局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开始了长达了13年的日据满洲统治。作为把苏联人赶出中东铁路地区计划的一部分,中东铁路的雇员和其他持有苏联护照的人,成了被侵扰和逮捕的对象。像奥尼库尔一家那样既是犹太人又是苏联人的人,特别容易受到攻击和骚扰。

1932年,日本人开始轰炸海拉尔的那天,大儿子就消失了。后来才知道,他为了躲避日本人的追捕逃回了苏联。一年以后,毕业后一直从事牙医工作的小女儿玛亚,同样担心因自己的苏联国籍而被日本人抓走,也离开了海拉尔,逃回了苏联。小儿子亚沙由于受日本人的精神折磨,患上了神经性痉挛病,几个月前,和他的哥哥姐姐一样,也逃回到苏联去了。

而嫁到哈尔滨的女儿基塔一家,房子则经常被日本军官占用,一住就是好几个月。眼巴巴地看着他的“房客们”在喝清酒比赛中,把自己的精美瓷器砸到墙上,也无可奈何,忍气吞声。  奥尼库尔夫妇发现:1936年,由于害怕遭到日本人逮捕,他们的三个孩子逃到苏联;女儿基塔一家和他们自己则生活在伪满洲国政府的淫威之下。在中国东北居住了27年之后,他们的家分崩离析、骨肉离散了。

“哈尔滨人”

和许许多多俄罗斯人一样,奥尼库尔一家是因为中东铁路才来到中国东北的。

1909年的一天,切斯娜带着2岁的儿子阿勃拉姆和6个月的女儿基塔,离开了白俄罗斯那个生活了20几年的莫捷列夫瑟诺区的卢科姆尔村,先坐汽车,再乘火车,前去投奔几个月前去了中国东北的丈夫。

1896年甲午战争之后,俄罗斯与清政府达成秘密对抗日本协议,清政府将中东铁路的建筑权与80年经营权转让给俄罗斯,包括以哈尔滨为中心,西至满洲里,南至大连铁路沿线的治外法权。

一个从未离开过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的28岁妇女,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子穿过边界,是件需要勇气的事情。但在那个年代,对许许多多像奥尼库尔一家这样的犹太人来说,中国东北是一块充满机会的土地。

中东铁路把数以万计的俄罗斯人从沙皇帝国遥远的领地吸引到广袤的东北。到1909年,中国东北的哈尔滨已经是一座繁华的城市,俄罗斯居民几乎有三万多,还有一个五千多人的兴旺的犹太人社区。

这条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中东铁路,不仅指铁路及其管理机关,还划定了其管辖的地理范围,相当于是“俄国的满洲”。更为重要的是,这里没有对犹太人的集体迫害和几乎公开的仇犹情绪。犹太人的居住地点不受限制,在学校读书的人数也没有什么“配额”。

奥尼库尔一家没有去哈尔滨,而是选择在哈尔滨西北,位于蒙古大草原边上的一个贸易口岸海拉尔。理由很简单,基尔什在海拉尔找到一份工作,在美国著名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做代理商,销售胜家牌缝纫机。

海拉尔是个生儿育女的好地方。在这里,奥尼库尔一家迅速壮大起来。1911年,他们的第二个女儿玛亚出世。3年后,又迎来了这个家庭的第6个成员——小儿子亚沙。基尔什也拓展了业务,他买了几头奶牛,转行到乳品行业卖牛奶,同时,继续安装、经销缝纫机。

1917年十月革命和接踵而至的国内战争,不少艺术家、音乐家以及知识分子离开俄国,涌入哈尔滨,给这座城市平添了浓厚的俄罗斯文化色彩。奥尼库尔家在写回白俄罗斯的信中一定描述过满洲生活的美好前景。他们的亲戚也沿着他们的足迹,陆陆续续地来到海拉尔。

1927年6月5日,奥尼库尔家迎来了女儿出嫁的大喜事。18岁女儿基塔和一个比她大12岁、精明能干的商人莫佳喜结连理。这一天,奥尼库尔家院子里铺上漂亮的地毯,搭起用鲜花装饰的彩棚,奥尼库尔家的亲戚都来祝贺,邻居的孩子们爬到栅栏上看热闹……

遗憾的是,谁也没有想到把这喜庆的场面拍摄下来,他们不知道,这样的好日子没有多远了。

P108-111

序言

看历史与写历史

《看历史》主编 赵婕

1

对历史最早的印象,是童年时代听一位老地主杨金绅(乡人给予绰号“金子打造的绅士”,让我轻易记住了他的名字再也不忘)讲杨家将以及隋唐故事。他讲得忘乎所以,就像微微醉酒的状态。

据说那位老地主在土改前是很富有的,传说他吃鸡不吃皮。在食物匮乏的时代,这是一个小神话。后来,人民与他平等了,他也与人民平等了。但依然保留了一种不平等,就是他有满肚子诗书,他也是村里唯一的饱学之士。而那些他曾经的雇农,由于穷苦,从来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在农闲的寒冬,围着火塘,仰望着他在那里讲古。我们这些新社会的孩子,由于年龄还小,即使有了受教育的机会,但由于时间还太短,在学识上自然不能望其项背,也围在他身边,仰望着他讲古。

中国民间传递历史的方式,是一种厨房形式。天生懂得美食的中国人,也懂得如何烹调知识,古今中外的历史又是最好最丰富的食材,可以让知识厨师们大显身手。有些历史,就变得像川菜,麻辣鲜香,因为厨师在调料方面极其慷慨。一些腐烂了的历史,就像饭店对待死鱼的方法,绝不清蒸,而是红烧。会吃的食客都知道,到饭店要吃到放心的鱼,就点清蒸的,这就像人们对历史“真相”的诉求一样。

但是,如果自家厨房一条活鱼死了,做清蒸不那么理想了,自己并没有拿死鱼欺骗自己的初衷,但又舍不得扔掉这条鱼,怎么办?人有利器易起杀心,我们有太多的烹调手法:红烧鱼、麻辣鱼、豆豉鱼、糖醋鱼、松鼠鱼等等,全凭掌厨者的喜好、手边调料是否将就,以及家人口味的偏好了,总之,鱼,最后端上了桌子。

所以,在追求“真相”之外,还有一种历史观:从虚假的历史中,我们也是受益匪浅的。因为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些历史上的理想景象,至少反映了人类的追寻。鲁迅曾揭发中国历史的“瞒”和“骗”,但他也诉说过关于是否打破铁屋子的矛盾心情,以及为孩子肩住黑暗的闸门之决心。

一代代史学家,把追求真相奉为圭臬。但,在历史面前,也有人体会到“至清则无鱼”的意味。如果“至察则无史”,那么“文明就是虚伪和适度的虚伪”,也是一种引人深思的说法。

关于历史,传播颇广的一句名言是培根的“读史使人明智”,或者中国人说的“以史为鉴”。人,自然是在“得失”中明智起来的,历史,充满的就是“得与失”。读史之人,在得中求得,也在失中求得,但,有得必有失,读史除了“明智”之外,必然会失去的是什么,或者说“得不到”的是什么呢?

为学问记,严耕望先生认为,研究历史最好就从历史入手,他不赞成从哲学入手,认为那样会让历史研究者有主观危险。他也不赞成从文学入手,认为那样会让研究者有保守的危险,并且他认为历史文献,在文学修养方面是自足的。

然而,如果看历史不是或者不只是为学问呢?

因此,培根那句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我们应该读完,甚至继续为他补充完整。

2

中国大学的文科院系,分文史哲。深通文理,学贯中西,文史哲贯通,是我们对于一些硕儒的赞美。历史,历来高高在上。或有言,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司马迁比曹雪芹,更让人觉得作为中国人那文化血脉的高贵。

岂止中国人,外国人也如此。一听《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作者修昔底德这个名字本来的意思是什么不重要,单是书名就给人一个高耸入云的纪念碑的感觉。矮小患病的吉本要撰写《罗马帝国衰亡史》的激情,立即让他闪闪发光。彼得?伯克描述年鉴学派的第二代掌门人布罗代尔俨然帝王:“假如说他的帝国不如菲利普二世的帝国那么辽阔,但它拥有一个远为果断的统治者。”创造历史的是英雄,写历史的便是距离英雄最近的人。

当人类历史的河流流经21世纪,草根时代到来了,大教堂演变为大集市。

“就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而言,由精英左右历史写作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不断增加公众个体进行历史表达的空间维度,一场‘小写历史’的盛宴正在来临。公众积极参与历史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正在成为一个现实,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

上面这段话,来自浙江大学历史系陈新教授《自媒体时代的公众史学》一文,这是新兴的公众史学学科建设研究探讨的一篇论文。陈新教

授继续阐述他的观点:

“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曾说过:‘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意在说明每个人都离不开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在用历史塑造自己。这个命题也可以鼓励公众通过了解历史学来认识自我。因为每个人,就算是一位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也会有对于历史的要求,存在对历史表达的欲望。当一个小人物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式各样的证明时,他很难不利用历史阐释来完成。过去,我们没有更好的方式让小人物的历史被关注,被呈现到更大一些的公共场合,因而小人物的历史往往在宏大叙事中被代言、压制、掩盖,最终销声匿迹。事实上,个人对于历史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阐释历史的需求,有着错综复杂的动机,它可以用来满足马斯洛需求理论中涉及情感和归属、尊重、自我实现这三个层次的需求。无论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个人自主的历史阐释恰恰是个人日常生活和终极生命意义追寻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自媒体时代提供的传播途径和个人史写作的契机,正好可以充分满足这种表达的需求,从而令小人物获得意义表达的空间,从心理上获取更多的人与人平等的感受。”

《看历史》杂志创办近六年,从“我看见过去,我知道未来”,到“人人看历史,人人写历史”,读者会发现,读史不仅仅是明智,也是建设人生,投入人生,投入现实,是从“隔岸观火”到“赴汤蹈火”,不只是在河边走让鞋子湿,而是索性投入历史洪流中。“历史知识的功能在启示受教者,告诉他们,社会化过程中获取自由的机会何在。历史知识的功能具有非凡的解放性特质。人们个别的自我意识,经历史知识注入以后,可以扩大而产生‘我是全人类的一部分’的意识。也就是说,人们会产生一种看法,觉得在扬弃社会束缚,走向自由生活的奋斗中,自己主管的自我,是整个人类历史活动中的一部分。”

《看历史》杂志编辑部推出的2013年《看历史》书系第一辑《厚历史》《酷历史》《微历史》《热历史》,希望你喜欢,通过看历史,“以记忆为媒介,不断从根本上追求自我的确立”,但愿它们也成为你从“看历史”到“写历史”的过渡桥墩。

2013年6月1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5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