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是人类面临的苦难之一,宗教对灾难表现出深切的关切。汶川地震发生后,海内外诸多宗教团体纷纷以各种方式参予赈灾或灾后重建工作。2010年5月,在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之际,阳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的宗教学理论研究室、基督教研究中心,与香港文化更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灾难与宗教--5.12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祭”学术研讨会。该次会议围绕灾难与宗教情怀、宗教教义对苦难的解释、宗教组织与汶川地震赈灾及灾后重建活动、世界主要宗教的救赎论及其理论基础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闵丽主编《灾难与人文关怀(第2辑)》是遴选该次参会论文结集而成的。在当今世界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种族、宗教、地区冲突此伏彼起,恐怖活动猖獗,和扩散问题形势严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的背景下,本书具有特殊的意义。
第一部分:宗教的功能与价值
死亡与拯救
——一种生存论的理解
灾难与末日情绪
宗教:对苦难的慰藉
5·12地震灾难中的人性体现
阈限、符号与谣言:地震灾难的宗教人类学解读
论宗教的特性、功能与价值
第二部分:宗教的灾难观与超越灾难的路径
血牲祷求与洁心涤虑
——论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灾难观
彝族毕摩经《梅葛》、《查姆》中人类起源与灾难神话研究
从《无上秘要》看六朝道教关于灾难的论述
未雨绸缪:佛教死亡理论的生命关怀价值
——5·12大地震两周年祭
从仰望星空到多难兴邦
——比较研究《约伯记》和5·12地震后的终极关切
造物者与人游
——从解构的神学进路看苦难问题
不要“分别”,爱人如己
——关于灾难的再思考
“劫变”与灾难
——清乾嘉时期川楚陕交界地区白莲教扩散的历史地理学分析
《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的消灾解厄
中国人观念中的上帝
第三部分:宗教与慈善事业
宗教发展及其社会救助模式
宗教的慈善公益功能和生死安顿功能及其在
灾难中的重要作用
汉口天主堂梅神父纪念医院的慈善事业
宗教与慈善
——读《内政年鉴》之《佛教寺庙兴办慈善公益事业规则》有感
爱德基金会与汶川地震赈灾及灾后重建
民国北京的灾患与基督教团体的赈灾述论
积极发挥中国宗教的慈善功能
第四部分:宗教与精神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宗教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