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语文不过如此
分类
作者 熊芳芳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语文不过如此》由熊芳芳所著,凝聚作者二十余年教学与研究精华,几位语文教学专家联袂推荐,写给语文教师的一部精彩之作。

如果你困扰于无法上好一节语文课或是困扰于在语文教学上没有新的突破,那么,本书都会助你找到出路。

摈弃泛泛的“经验之谈”,对于语文教学的三大板块——文本解读、课堂教学、写作训练,给出了不同的解读视角。

既有对语文教学细节的微观研究,也有对整个语文课程体系的宏观把控,读后反思,读后实践,你也会有“语文不过如此”的感叹。

内容推荐

尼采在《第七种孤独》中说:

我不可能当自己的诠释者

但若有人一心追求自己的路向

他的光明大道上

就会出现我的影像

《语文不过如此》由熊芳芳所著,《语文不过如此》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别样的生存——

她试图诠释自己,但绝不以范式自居。

她走出了自己的路,却并不鼓励你亦步亦趋。

她努力引导你走向那最好的,并且深信你可以抵达。

因那最好的就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在你自己的心灵里。

每一个在路上的人,都不会是她。

但向着明亮那方的每一个人,都会有和她一样的背影。

目录

自序 别样的生存

第一章 文本解读,不过如此——原味·深味·新味

 原味

咬文嚼字

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

 深味

辐集式

纵横式

俯瞰式

 新味

理性审视

感性共鸣

知性推理

第二章 课堂教学,不过如此——切入·设问·结语

 切入

重点

疑点

难点

 设问

发问

追问

促问

 结语

小结

编结

总结

第三章 写作训练,不过如此——活着·思考·说话

 活着

日常生活

艺术生活

道德生活

象征生活

 思考

感性·理性·知性

有我·唯我·无我

意思·意义·意境

点式·线式·圆式

 说话

语言的光泽

语言的密度

语言的弹性

语言的张力

试读章节

文本解读,在教学设计之先。

自己尚未读出个子丑寅卯来,如何设计课堂教学?

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质量首先取决于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王尚文说:“语文教学的弊病,我以为病象虽在‘教学’,而病根却往往是在‘语文’。‘语文’缺乏一定的根底,‘教学’往往会越研究越糊涂,甚至远不如不研究好。”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次要的,有时候方法技巧的东西研究得越多,越容易迷失在种种误区之中。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都没有准确深入的把握,课堂教学就一定会出问题。

方向远比方法重要。

我们首先应该明确的是:我们要“去哪里”,而不是“怎么去”。所以,研究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之前,首先必须深入地去研究文本。如果文本都理解不透,再多的招式也是没有用的。

尼采曾经发出这样的质问:“他们必须给每个对课程有兴趣的学生上课,并且日复一日,有固定的钟点。请问,一个哲学家真的能够良心坦然地承担起这一责任,每天都有可以教给别人的东西吗?”

哲学家面临的问题,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师面临的问题:我每天都有可以教给学生的新东西吗?

冒险、颠覆、另辟蹊径、洞察本质、探索神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语文课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它就疏远了人性。

疏远了人性的课堂,也必被人性所疏远。

文本解读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课堂教学,但它为课堂教学创造了一种可能,它能够体现一个教师可以向生命开放出来的空间,以及思想有可能抵达的远方。

文本解读的能力,与阅读者的生命直接相关。

我曾经在回答一些老师的提问时说过,我会反思我的教学,然而我会更多地反思我的生命。因为我的生命有内涵了,我的教学就会有内涵;我的生命有高度了,我的教学就会有高度。所以,教学永远只是一个枝节的问题,而不是根本的问题。

正如木心所说:“五四以来,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不成熟,原因是作者的‘人’没有成熟。”

也正如周国平所说:“一切有效的阅读不只是接受,更是自我发现,是阅读者既有的内在经历的被唤醒和继续生长。”

有怎样的内在经历,就会有怎样的心灵视野。

解读一个文本,解读一个人,就是一种相遇。遇见灵魂深处的自己,或者自己的一部分。

生命达到了某个深度,才能看见那个深度里面的风景。这个道理很简单。但如果我们的世界一直是平的,又该怎么办?

不用急。一切文学艺术存在的价值正在于此。

我们可以借助影视作品、文学艺术作品等媒介去看见那些我们以自己的生命程度还看不到的东西,让那些创作者们在自己的生命深度里看见的风景折射到我们的心灵。我们虽是间接地看见,而且每个人看见的角度、深度和清晰度都会有所区别,但能够看见,就是一种幸运。

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单靠自己的力量做不到。“我们必须被举起——谁是那举起我们的力量呢?是那些真诚的人,那些不复是动物的人,即哲学家、艺术家和圣人”,“一个人只有心系某个伟大人物,才能感受到文化的第一典礼”(尼采)。

譬如叶嘉莹解读李清照,譬如林语堂解读苏东坡,譬如莫言解读项羽。

当我们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能够了解更多,看到更远。

原味

孙绍振教授认为,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把读者主体推向极端,放纵自发性所谓“多元解读”,“其实,读者主体的心理图式的局限,对文本的‘同化’,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受到文本主体制导的”。

也就是说,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各随己意,自由发挥。我们对文本要有一个基本的尊重。

我们从前的问题是,教学参考书上的很多分析文章人云亦云,视野狭窄,方法老旧,以单层次的思维模式理解文章,致使文本分析或浮浅或生硬;而我们现在的问题却是,人人都在那里进行所谓的“多元解读”,自说自话,另起炉灶,标新立异,对于文本内涵,或扭曲或绑架。

我终于明白了我们的老祖宗为什么要一直强调中庸,原来是因为我们太容易走极端,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缺少分寸感,把握不了度,一不小心就会弄得过犹不及。

请让我们牢记,交流的第一前提是:我懂你。而文本解读的第一要义(或日基本功夫)就是:忠于文本,读出原滋原味。

那么,如何读出原味呢?

P2-4

序言

一个人如果除了具备自己种属的素质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的素质,那么,他除了拥有一种属的生存以外,没有权利要求享有别样的生存。

——叔本华

复制·编织

教师有很多代名词。

譬如园丁,譬如蜡烛,譬如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这些代称要么是把学生不当人看,要么是把教师不当人看,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把教师供上神坛。

先别说这些代称本身有何不妥,即使是“妥妥的”,却都忽略了教师的个体特征,忽略了每一个个体都应该是“别样的生存”。

我们用了一个温馨的称谓、一个无私的意象、一种至高的褒奖,将教师脸谱化、标签化,男女老少,千人一面。甚至有人说,一看就像个老师,是“好老师”的标志之一。

于是,你、我、他,是一个老师,而不是一个独特的人。

叔本华在他的《心理散论》中说:

为什么德文里“平凡”、“庸俗”或者“俗气”(gemein)这个词是表达蔑视的字眼,而“脱俗”、“不同凡响”、“与众不同”(ungemein)却表达了赞叹?为何凡是庸俗的东西都招人蔑视呢?

庸俗(gemein)一词的原意是为所有人,也就是说,整个种属所普遍共有,因此,也就是与整个种属有关的东西。所以,那些除了具备人类这一种属所普遍共有的素质以外就再别无其他的人,就是一个庸俗的人。

的确,一个人如果与自己种属的千百万人并无二致,那他又能有什么价值呢?千百万人?不对,应该是数不胜数、永无穷尽的人才对——他们从大自然永不枯竭的源泉里绵绵不断地涌现。大自然在这方面慷慨施予,一如打铁匠的锤子进发出左右飞舞的火花。

很明显,这一说法是对的:一个人如果除了具备自己种属的素质以外就再没有其他的素质,那么,他除了拥有一种属的生存以外,没有权利要求享有别样的生存。

动物只有种属的性格,惟独人才具备了真正的个体性格。但是,在大多数人的身上却只有为数不多的、真正属于个人的东西:他们完全可以被纳入一大类。“这些都是样品”。他们的所思、所欲,正如他们的面相一样,是整个种属的所思、所欲;或者至少是他们所隶属的阶级的所思、所欲。为此理由,他们庸俗、渺小,并以庞大的数目生存着。我们可以相当准确地预见到他们将要做出的事情和说出的话语。他们没有特别的标记,就像工厂大批生产的产品一样。

舆论曾经批评我们教育学生就像批量生产零件一样,那不赖我们,因为我们自己本身就是被批量生产出来的零件。我们没有特别的标记,唯一相同的标记就是“老师”——园丁、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我们长得像老师,举手投足像老师,言谈表情像老师,思考方式像老师,我们太成功了!我们步调一致,阵容壮观!我们以火热的激情投身于大生产运动,我们亩产万斤,粒粒饱满,并且决不允许良莠不齐。

每一阵“风”刮来,我们都倒伏一地;每一种模式的诞生,都让我们顶礼膜拜。我们走着一个又一个“别人”走出来的路,我们从来没有自己的方向与主张。

我们没听过“别样的生存”。

我们并不知道,凡是能激励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教师,可以通过数不胜数的形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重要性远远不及教师与学生、教材紧密联系的能力。

帕克·帕尔默说:“在我所教的每一堂课里,我与学生建立联系,进而引导学生与学科建立联系,较少地依赖于我所采用的方法,而更多地依赖于我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和相信自我以及将自我收放自如地用于教学。”

他把教师喻为编织能手。他们手疾眼快地摆弄梭子,将教师、学生、教材编织成一幅不分彼此的“织品”。他说:“这些编织者用的方法大相径庭:讲授法、苏格拉底问答法、室内实验法、解决问题协作法、见微知著联想法等。优秀教师形成的联系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心灵在此取古时的含义,是人类自身中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的汇聚之处。”(《教学勇气》)

我是多么喜欢“编织”这个词语。同样的原材料,不同的人会编织出不同的图案。核心的区别在于编织者不同的“自我”,不同的灵魂,也就是——个体别样的存在。每一个别样的存在,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

所以,我在2002年就提出了“生命语文”,且十余年来一直付诸实践。

生命语文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一个派别,而只是一种理解,一种行动。它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而属于每一个人。生命是我们每个人都享有且须开掘的资源,语文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够与他者共享且能创造的财富。

自我·大我

语文的学习实践,是一种建构意义的行动,是一个动态展开的过程,在过程中生成对话,形成语脉,启动生命,并实现三个维度的“关系重建”:主体与源客体的关系、主体与其自身的关系、主体与其他主体的关系(这里的主体包括了近主体和远主体)。三者互为媒介——我们倘若不是丰富地建构客体的意义世界,就不能丰富地建构自己,也不能建构自己同他人的关系;反之,能否丰富地建构客体的意义世界也依赖于主体自己内部广阔世界的丰富性,依赖于同该主体相关的人际关系的丰富性。因此,语文的学习实践是“建构世界”、“探索自我”、“结交伙伴”互为媒介的三位一体的实践。其中心是“自我探索”,包括自我认识和自我发展。

“自我探索”的需求,是从内部调动我们从事一切学习和实践的根源性需求。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上珍贵的永远是“自我”。在教学方面,我们最常问的是关于“什么”的问题——我们要教什么给学生?更进一层则会问关于“怎样”的问题——优秀的教学需要用怎样的方法和技巧?现在,我们也学会了问关于“为何”的问题——我们教学是为了什么目的?但是却很少有人问关于“是谁”的问题——谁应该是那个教学中的自我?我的自我品质是如何形成或者缺失的?

我们只看见各种语文教学流派精彩纷呈,于是我们仰望追随,我们让“自我”瑟缩在一个结着蛛网的墙角。在别人的自我面前,我们将自己的自我团成一团废纸,塞进口袋里或丢进垃圾篓。在太阳面前,我们要么做了月亮只能反射别人的光辉,要么做了星星隐藏了那微渺的光明。一个没有自我的教师,又怎能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当一个教师甘愿将自己降格为别人的复制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教育就失去了灵魂。没有灵魂的教育不可能塑造有灵魂的人。

我不是说不要学习大师和前辈,而是说,我们应当“吃掉”那些大师和前辈。像冯骥才所说的,吃牛肉,却不变成牛。因为我们消化,我们选择,我们吸收,我们运动,所以,我们成长,而且,是长成我们自己,这个长成的过程,就是一种“别样的生存”。

别样的生存并不意味着拒绝与其他生命的呼应与共鸣。

每一个自我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内心教师”,有时候,数十个数百个甚至成千上万个异质异构的自我的“内心教师”有可能在某个瞬间合并为一位。那个时候,这位内心教师的名字就叫作真理,而此时的自我,名字就变成了“大我”。

这样的时刻,并不意味着自我的“别样的生存”的消解,恰恰相反,我们成就了世界的“别样的存在”——世界在这一刻因我们而变得不同。

这是一件非常有趣也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建议你参与其中。在这里,我们和每个学生一样,都可以很自由地做我们自己,也可以很融合地成为一体。

我在读书·书在读我

要想拥有别样的生存,除了不迷信别人,还不能迷信书本。

有好多师长提醒过我,要多读教育理论的书籍,可我不太喜欢理论。我喜欢用自己的心去思考,用自己的手去实践。很多时候,我会感性多一点,理性少一点。自我原谅的说法是:我是女人。我不喜欢铁腕女人或铅面女人。女人直到生命结束,最不可丧失的,应当是灵性。这也是我一直不向往成为所谓“女强人”、“女能人”、“女超人”的原因。无论多少“主义”、多少“性”,最终都只能靠事实来说话。有很多实践家是令我十分钦佩的,他们的实践会给我们很多启示。理论的东西多少有些形而上,而教育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追求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中学毕业的魏书生颠覆了形形色色的理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说话,最终说出了真理。教育与知识不能划等号,而且,学习,是终生的,是多渠道的。对于有心人,处处留心即课堂,事事用心皆学问。

这是从前的我为自己不读理论而找到的看似问心无愧的理由。

一个偶然的机会,一本非本专业的书改变了我的想法。

有一年,我在嘉兴妹妹家过春节,偶然翻到妹夫在浙江师范大学读教育硕士时的一本教材——吴宗杰的《外语课程与教师发展——RICH教育视野》。妹夫读的是英语教育,吴宗杰是他的导师。我信手翻开,瞬间被它吸引。用一天的时间读完,心中是饱满的快乐。

读理论,不等于学理论。这是我的第一感觉。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其实,不是我在读书,是书在读我。

这本书当中的绝大部分理论和实践其实就是我自己已经做过和正在做的,它解释了我,帮助我从理论上认识了我。它引导了我对自己的探索和重建。

才发现,原来读理论,并不是要让别人的理论来统治自己;相反,有时候,别人的理论恰是对我们自己的一种诠释。它让我们知道,我们所做的,是正确的,或是接近正确的。我们的教学行为往往是出于一种感性的、直觉的思维,然而其中孕育着的理性和科学可能是我们自己都未曾发觉的,而那些理论,给予了我们某种程度上的认证和肯定。

正如书中所说的一句话:“理论的价值在于它能读读者已经理解了的东西并给理解一个安全的港湾。”这一港湾往往也能在给予我们安全的接纳之后,再次赋予我们继续前进的新的能量和动力。

我开始爱上理论,但我也知道,理论的未来是没有理论。

最后我想说的是,别样的生存,不是要展示给别人,而是要奉献给自己。

人的一生其实挺漫长,活给别人看,又累又不值;你的生命应当奉献给你自己,尽管这别样的生存客观上也能给世界带来美丽。

“唯有埋头,乃能出头”这样的话未免功利:急于出人头地,除了自寻苦恼之外,不会真正得到什么。好像一粒种子,你要想长大,就必须经过在泥土中挣扎的过程,忍受被埋藏的苦闷。即使后来的后来出了头,也更另有一番生命的寂寞,那种寂寞与出头不出头关系不大。如果成长是为了喧哗,我们当知道,也许我们恰辜负了生命的本义。

仅仅生存,是可怜的;平庸的生存,是可悲的。

你值得拥有别样的生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7: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