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若编著的《走出电商困局》是本年度最畅销管理书籍《我看电商》作者黄若的最新力作,意在深度剖析电商行业发展,破解电商困局。
经历过10年超常规的快速增长,电商行业即将进入较为平稳的发展期。多年来这个行业不断融资不断烧钱却大多无法盈利的怪圈怎样突破?在很多企业面临估值下跌,资金吃紧,用户流失的关键节点,怎样从零售经营的细节入手构建核心竞争力?当人口红利逐渐褪去,“蛋糕”再也做不大了,GDP不再高歌猛进,投资回报日益低迷,“跑马圈地”的时代一去不返的时候,电商的出路又究竟在哪里?
高速增长的时代趋于结束,迅猛运转的加速器早已锈蚀,这是一场转型,更是一次新的机遇。
黄若编著的《走出电商困局》是作者多年来涉足零售、电商和投资行业的感想、体会与分享。
《走出电商困局》作为中国连锁零售业及电子商务领域的领军人物,历经现代连锁零售业的蓬勃发展,从跨国巨头到内资民营企业,从开创天猫时代到引领当当成功上市,从电商行业到投资行业,其中作为实践者作者有很多的感悟、收获和体验与电商业者分享。
过去十几年,借助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与个人消费的时代红利,中国零售及电子商务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消费力上升,中产阶层快速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商家,自此我们进入一个商业、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年代。无论是线下连锁或线上团购,每年几十万的零售体量均以两位数的增幅大步向前迈进。当狂热渐退,稳健发展逐步取代高速扩张,我们开始质疑圈地式的运动产物之下是否有足够的产出?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空有规模没有利润?为什么那么多的企业间模式雷同,价格战不断?我们又能不能以更加理性、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思维,去实现从零售大国到零售强国的跨越?
时间还不是问题,行业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关键要看是否真有反思和调整的悟性。对于绝大多数过去10多年习惯于快速道上奔跑的企业,此时需要的是全面地检查一下变速器,随时做好准备换挡。
大个子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我们要问,第一,是不是只有大个子有价值?第二,你有没有能力或者条件成为大个子?我的结论是,毫无疑问的大个子有价值,如果能把自己做成沃尔玛、亚马逊或者淘宝、eBay,在行业里成为巨人,那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如果本身不具备这种条件或者能力,与其做个松松垮垮的大个子,不如做个结结实实的小个子。这里我们说的大个子,就是说规模、体量都够大;我们说的小个子,那就是说结实,能做强、做出特色。
从绝对影响力来讲,可能有那么几个大个子拥有绝对的影响力,诸如五十强、五百强之类。但从数量上来讲,优秀企业绝大部分都并不是体量超大的大个子,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都是这种状况。但是我们如果回顾过去十几年,中国的零售发展不管线上还是线下,大家都似乎过于片面地去想做一名大个子。哪怕不具有这个能力,也整天把自己打扮成大个子的架势。
以线下来说,我比较喜欢拿两家企业做例子来说明大个子和小个子的优势互存。一个企业是沃尔玛,很多人都知道;一个企业是屈臣氏,知道的人相较前者少些。去看它们的财务报表你会发现,屈臣氏的盈利能力是超过沃尔玛的,所以你不能说从企业的价值来讲,屈臣氏不如沃尔玛.虽然从规模来讲,屈臣氏的用户群体可能只有沃尔玛的1%,甚至不到。即便如此它也能有非常大的价值,为什么?沃尔玛靠它的体量,庞大的用户群体,靠它巨大的采购规模,铺天盖地占据零售龙头的位置.但是沃尔玛虽然有影响力,有体量,却无法将其经营的每个商品类目做得很精很专,这就给更多定位准确品类的杀手店提供了机会。
屈臣氏虽然没有那个体量,但专门紧扣都市白领女性对美的基本需要,不是那种高端的,而是日常的基本需求,如棉花签、眉笔、头发卡子.这都是美的基本需求。所以它的商品针对性强,用户忠诚度高,盈利能力其实也是很强的。这里面其实首先就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企业要做出自己独特的定位,在这个定位上做好管理。如果你把这两家公司置换,其实谁都活不了。让屈臣氏做成大规模,它可能就死掉了;让沃尔玛去做屈臣氏,它也做不了,因为没有这方面的精准性,所以我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中国经济过去20年的超快速发展,导致大家过分片面地追求规模化,都想要做大个子,但是做大个子你要考虑能不能做成那种规模,而且是有核心竞争力的规模。我们可以看到,沃尔玛用它的EDLP作为核心竞争力,所以像沃尔玛这般的大个子虽然也有自身的问题,在国内10多年的发展中总是磕磕碰碰,但总体还是一个比较结实的巨人。如果你想做大个子,你的主客观条件在哪里?要知道如果做得不结实就会出现问题。比如说你的供应链是否有效?顾客体验是否好?你所销售的商品是否具有针对性?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如果作为一个跨不同的省,不同区域的连锁业态,你的经营能力是否有一个比较恒定的运作流程和标准,以致能够带给零售公司很关键的规模效应?如果没有这些能力的话,你这个拼凑起来的大个子就显得松松垮垮。这是就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来讲。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如果要做大个子,那通常你要有两个条件,天时地利:一是你必须比别人快,在一个新的模式上独树一帜,例如60至70年代的沃尔玛,10年前起步的淘宝;二是在网上世界。你还得要有一个richdad,即一个非常大体量的资金来支撑你。如果没有,选择走规模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在这方面凡客的发展历程值得借鉴。几年前,凡客从自有品牌T恤、休闲服开始,很快获得一定的市场份额,特别是在学生、办公室白领等年轻阶层快速获得了影响力。接下来凡客搞大跃进.一下子扩张到家居、美妆、饰品、鞋帽等N多个百货类目,并且还搞平台招商、联营扩展,在全国建立多个配送中心,员工人数超万人,提出几百亿的目标,试图和京东争夺销售额。殊不知自有品牌的最大特点是高毛利.用户天然具有较高的回头购买率,但同时自有品牌的经营是个小个子路线,在任何类目,自有品牌的规模体量都无法超过该类目的渠道品牌销售,因为喜欢你这个牌子的用户毕竟就是一个百分比。京东是做3C数码的渠道销售。3C数码是大盘生意,中国一年3c数码的社会零售值据估算大概在1万亿~1.5万亿之间,在这样一个超大规模的类目里面,如果京东做一个300多亿,假设都是3C数码的话也不过是占3%不到.何况这些销售分配到几百个大小不一的品牌。那么自有品牌呢.你就是一个牌子,哪怕做成系列也还是一个品牌系列,从销售规模上无法和渠道品牌抗衡.何况服装的品牌集中度还很低。你在一个休闲服装上做出10亿20亿的销售,就能够有很高的市场话语权,但如果无限制的随意放大,很可能几十亿的销售反倒没有商品特色。这种盲目扩张的结果很快导致凡客亏损加大,库存周转变慢,顾客流失率上升,最后公司的日常经营出现严重困难,不得不收缩、裁员、调整。
近期我们看到了凡客壮士断腕式的自我反思和矫正气派,也由衷期待它的转型能够走出困境,但过分强调扩张、规模,忽视企业自身定位和特点。这是一个惨重的教训,这方面的例子在电商行业十分普遍。
我想讲的就是,大个子、小个子,体量不是企业成败的唯一要素。小个子如果也想冲击规模,首先要考虑有没有资金量,你所在的领域是不是一个可以做成大个子的领域?如果说你这家企业追求不了做大个子的话.是否更应该聚焦做一名实实在在的小个子。
这个方面其实线下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位于北京望京地区的宜家家居.每到周末便人山人海。宜家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小个子公司,它整体的销售数字不大,商店数不多。做自有品牌,以自有品牌为主.是靠设计来作为销售导人的家居用品专卖店,它的体量一定比其他销售第三方品牌的零售商小。宜家在中国到现在也才开六七家店,在澳大利亚,到现在为止只开一家店,新加坡有一家店。它不可能在一个国家里开几百家店,但它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有精准的产品定位,因而照样是一家很有价值的零售企业。P21-24
这份书稿,实在没有什么语出惊人的大道理。我把它看成是朋友同行间茶座旁边的一份闲聊。想法很简单,只是将自己这些年涉足零售、电商和投资行业的一些体会、感想、观察,作为分享,和大家来一番品茗饮茶式的交流。
大凡做事,都是要借势的,能够造势的企业终究少之又少。中国零售和网购行业过去十几年,借助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强劲势头,借助中国几亿顾客跑步进入个人消费的时代红利,取得了长足进步。20年前我们还处在凭票供应的计划经济年代,出国人员最让人羡慕的是可以在回国的时候带回几大件家用电器。如今,我们正在消费世界,从耐用大件商品例如汽车,到服装百货,从聘请洋人教小孩英文,到全家出国度假.我们正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消费,这也是那么多的洋品牌挤破脑门想进入中国消费市场的最重要原因。消费力的上升,中产阶层的快速形成,庞大的市场规模吸引着来自全球的商家,我们进入了一个商业服务业超快速发展的年代,线下连锁,线上网购,每年几十万的零售体量以年均两位数的增幅向前迈步。
快速行进中总会扬起一阵灰尘,虽然是正常情况,但漫天扬尘的时候很容易让人迷惑甚至误判,我们千万别把尘埃当体积。落到地上的,才是买打买的重量。
体量是圈地式的运动产物,体量之下是否有足够的产出?电商作为一种崭新的零售形式,其管理细节是否得到了应有的重视?我们回过头来看,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企业空有规模没有利润?为什么相互间模式雷同,价格战口水不断?我们能不能以一种更加理性、更为精细化的管理思维,去实现从零售大国到零售强国的跨越?
毕竟,结实才富于生命力,人体如此,企业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