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差(66个有趣的社会问题)》有66篇小短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视角来剖析目前的社会问题。
作者乔晞华、张程留学英美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所以本书能引入西方学术界的理论分析问题,观点比较新颖。我们的写作目的是为读者呈献观察社会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思路。
本书的知识性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统计学等众多的领域。作者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和分析所讨论问题,有别于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介于学术书籍和一般图书之间的科普文选。
《傲慢与偏差(66个有趣的社会问题)》由66篇短文组成,乔晞华、张程两位作者参照西方学术界的观点,试图从社会学的层面,更科学、理性和深入地分析目前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全书知识性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等众多领域,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文意精悍,尤其适合快节奏的现代人阅读。
为读者呈献观察社会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思路。
(对于脱发的男士,我必须声明,本文绝对没有嘲笑头发稀少的男士之意。)
如果我说“一个满是头发的人是个秃子”,您一定以为我在忽悠。不过待看完下面的讨论,您就会明白我是认真的。
有位张零先生,他的头上一根头发也没有。我说他是秃子,大家不会有异议吧。接下来,有位张一先生,他的头上只有一根头发,比张零先生仅多一根。我说张一先生也是秃子,大家同样不会有异议吧。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第一,一根头发也没有的人是秃子;第二,比秃子多一根头发的人也是秃子。如果大家对这两点推论没有意见的话,那么我一开始讲的话就没错——满是头发的人也是秃子。
不信,咱们来进行推导分析。现在有位张二先生,比秃子(张一先生)多一根头发,所以张二先生也是秃子。又有位张三先生,比秃子(张二先生)多一根头发,所以,张三先生也是秃子。当我们将这个推理运用10万次,运用到有10万根头发的张十万先生身上时,就会遇到非常尴尬的情况:尽管有10万根头发,他也是秃子。
这个问题是逻辑学里著名的“秃子悖论”。按常理,张十万先生肯定不是秃子,而张零先生肯定是秃子。秃和不秃就在长着0到100000根头发之间的人里面。但是,这些人都是只差一根头发,在哪儿画线好呢?
聪明的数学家发明了一个方法。他们用归属值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假如每多一根头发,秃子的归属值减少0.00001,那么,张一先生属于秃子的归属值是0.99999,或者说99.999%。张二先生的归属值是0.99998。那么到100000根头发时,归属秃子的数值为O,或者说0%属于秃子。换言之,张十万先生百分之百地不属于秃子。(注意,这与概率不是一回事。)因此如果一个人有50000根头发,我们可以说他的秃子归属值为0.5。或者说50%属于秃子,是个半秃。这样一来,逻辑上的悖论让数学家给解决了。该研究从数学上解决了处在黑白之间的灰色地带,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牛顿的经典物理是近代科学的结晶。可是它也存在问题,并不是百分之百正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对经典物理是一种否定,而相对论也受到了一些科学家的挑战。瞧,这么伟大的科学家们也可能有不够正确的地方,更何况我等凡夫俗子呢。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划分现在遇到了问题。区分有产(资产阶级)和无产(无产阶级)的界线开始变得模糊了。股票的持有者,从理论上讲是该公司的所有者,是有产阶级。所以一个穷得叮当响、年薪不到几千美元的工人手上持有一张10美元的股票,理论上说他应算为有产者。而一个年薪几十万美元,但是租房子住,没有股票也没有房子的白领,理论上说他应该算为无产阶级。有产到什么程度才算是资产阶级目前还无法量化。蓝领的农民和工人、白领、金领和粉领同为无产者,都是为别人打工,由于阶层和经济状况不同,政治观点和立场不尽相同。分析这些问题时,我们找不到黑白分明的界线。
现在时兴评选超女,本来好端端的姑娘家,成了假小子,受到人们的热捧。之后又推出快男,不少像没长成熟的半姑娘。开始我看到这些人,气不打一处来。可是想到“秃子悖论”,我的心情就豁然开朗了。原来性别也像秃子一样,可以处于灰色地带。如果说某些超女是51%属于女的,49%属于男的,那么某些快男可以是49%属于女的,51%属于男的。这样一来,我也就开始接受这些看起来不顺眼的人了。
中国人受两极化教育影响很大。人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其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主席说他是三七开,邓小平自称是四六开,我等小民有个五五开就不错啦。世上有许多事情,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有时是两个都好,只是其中一个比另一个在某种情况下更好一些。“中庸之道”和阴阳理论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异曲同工。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宽容,容忍不同的意见。我们的不一定全对,人家的未必全错。这些道理对于处理小到个人和家庭的矛盾,大到国家的大事都适用。
如果人人能够宽以待人、以情恕人,我们的日子会更加美好。P1-3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面临的问题,不同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和评价。综观大量的报道及评论,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也有不少为或是偏激、或是片面、或是没有什么实质内容的牢骚,普遍缺乏科学,I生、理性和深入的分析。
这一情况促使我们写作这本短文集。本书有66篇小短文,试图从社会学的角度,以一个更高和更广阔的视角来剖析目前的社会问题。
作者留学英美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所以本书能引入西方学术界的理论分析问题,观点比较新颖。我们的写作目的是为读者呈献观察社会的新角度、新方法和新思路。
本书的知识性强,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研究方法论、统计学等众多的领域。作者深入浅出,用通俗易懂的方法,解释和分析所讨论问题,有别于专业书籍和学术论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书是介于学术书籍和一般图书之间的科普文选。
书中的文章短小精悍,内容深刻,语言洗练,尤其适合生活快节奏的现代人阅读。
本书在写作和出版过程中得到了朱思明编辑和翟福军先生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乔唏华、张程
2011年12月第一稿
2013年12月第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