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擎着光明的火炬--诺贝尔奖和文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陈春生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初衷和发展简史,揭示了其演进历程与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28位获奖作家的重点分析,对诺贝尔文学奖“理想主义倾向”的遴选标准进行诠释。全书共分10个章节具体内容包括《谦逊而孤独的富翁》、《缪斯女神的慰藉》、《众望所归的大师为何与巨奖无缘?》、《泰戈尔:被西方误读了的东方作家》、《一座桥和一个民族的历史》等。

内容推荐

瑞典发明家、实业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他的遗嘱中写到:“一部分奖金赠与在文学上创造出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出色的作品的人”。自1901年诺贝尔文学奖第一次颁奖以来,这个被危地马拉作家阿斯图里亚斯(1967年文学奖得主)称之为“高擎着光明火炬的诺贝尔家族”已绵延百余年。

本书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初衷和发展简史,揭示了其演进历程与世界文学发展潮流的互动关系,并通过对28位获奖作家的重点分析,对诺贝尔文学奖“理想主义倾向”的遴选标准进行诠释,为读者了解本奖项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资料。

目录

故事从童话开始

 谦逊而孤独的富翁

 看似征婚的招聘广告

 你的心灵是自由的吗?

 一见钟情,情归何处?

 缪斯女神的慰藉

“理想主义倾向”和“最出色的”

 几个字难坏了博学的评委

 局限与超越

 寻找诗意的栖居地

一个陌生的名字定下了十年的基调

 普吕多姆是谁?

 众望所归的大师为何与巨奖无缘?

 “我们的文学多么古老!”

 英国人醒悟了,但只能跟在波兰人后边

 该瑞典自己的作家了

从一粒种子到参天大树

 自然主义顺其自然的折桂

 感应世界文坛的精神脉动

 现代主义也是理想主义

 泰戈尔:被西方误读了的东方作家

 美国人以特别的方式表达理想

“理想主义倾向”的另一层面

 最深的阴影将是光源所在

 荒原:我们真实的生存写照

 生活有如白痴讲的故事

 海明威:孤独而脆弱的硬汉

 他人即地狱:人类生存境况解读

 等待戈多:后工业时代支离破碎的梦

真的是东方叛逆者的荣誉吗?

 逃避或反叛:人生的选择

 在丰沃的土壤里扎根

 描写顿河生活的大师

 主流意识形态下的个性化写作

 走出铁幕的索尔仁尼琴

世界是多元的,文学也应该是多元的

 一座桥和一个民族的历史

 我在美丽的日本

 人类之树:一个遥远大陆的风景

 尼罗河絮语

 为消除人类的隔阂而斗争

 摆脱孤独:我们心灵世界的渴望

 落花无意,流水有情

精英文学与人类价值的尊严

 颁奖给诗人意味着复兴一种人文主义

 拉丁美洲的精神皇后

 诗人应该是人民的面包帅

 将武器置于田野

 分裂的天空下一个和平的歌者

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一种渴望,一种追求

 鲁迅眼中的诺贝尔文学奖

 老舍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1901年-2009年历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概览

后记

试读章节

看似征婚的招聘广告

尽管诺贝尔作为一名科学家、实业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他的感情生活非常坎坷,他一辈子生活在孤独、寂寞中,早年的传记作家甚至找不到诺贝尔谈恋爱的蛛丝马迹。但毕竟诺贝尔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他和女性的交往不断推动着事业发展,丰富着他的精神生活和人生体验。他和女性交往的曲折经历,促成了他对文学的深切理解,甚至成了他设立文学奖不可缺少的要素。因为在感情遭受挫折的时候,文学成了他抚慰心灵创痛的良药。

1851年,诺贝尔游历巴黎时,认识了一位在一家小药店里打工的“既美且好”的姑娘,酷爱诗歌的诺贝尔用灼热的诗句记述了难忘的初恋:

我怀着从未有过的喜悦感,/又一次同她见面了。/从那以后多次幽会,/我们已经谁也离不开谁。

这是一场刚刚开始就匆忙结束的初恋。双方还没有来得及品尝爱情的甜果,姑娘就不幸染病去世。毫无精神准备的诺贝尔陷入极大的悲伤之中,他想到乖戾的命运。

那段日子,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想见任何人。很多年后,他还谈到这次纯洁的初恋给自己精神上的巨大影响。他说,这次悲伤使得他“这个繁忙世界里孤独的行路人,决心把生命献给高贵的事业,从那个时候起,我就不曾享受人间的欢乐——但我已经懂得去研究大自然的知识”。诺贝尔强压着心头的痛苦,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新的科学实验中。他经历过科学发明的艰辛、破产的威胁和工厂出事的打击,但都挺过来了。闲暇时光,他以读小说、诗歌为乐,从中汲取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对少女美好的记忆,仍使诺贝尔保持着对高尚、纯洁爱隋的欣欣向往之隋。

1873年,年届不惑的诺贝尔在巴黎埃特凡尔附近新建的富人区买下了一栋漂亮的小别墅。也许是厌倦了漂泊,诺贝尔渴望有一个安定的、属于自己的家。巴黎的艺术氛围吸引着他,巴黎的作家和艺术家让他心生羡慕。巴黎那远逝的初恋仍铭刻在他的记忆深处。诺贝尔把新购置的别墅装修一新,购进了大量的书籍,书橱里一下子摆满了英、法、德、俄等困的文学名著,还有斯宾诺莎、伏尔泰、康德和叔本华的哲学著作以及数不清的名人传记。他特意将拜伦、雪莱以及北欧作家的著作摆在显眼的位置,因为这些作品是他最爱阅读的。特别是雪莱,执著而高贵的理想追求,让他产生了思想的共鸣;清纯的艺术意境让他联想到比文学复杂得多的人生。

诺贝尔的工作已进入相对比较顺利的时期。他发明了炸胶,公司各项工作开始高效运转起来,诺贝尔总觉得自己手头有做不完的事,常常被一些琐碎的事情弄得身心疲惫。为了减轻工作压力,他想聘请一位秘书兼管家,负责日常事务的管理和应酬。像对待自己的工作一样严肃认真,诺贝尔对未来的这位管家也非常苛刻:她要能够像女主人一样应酬家内外的一切事务,在客人面前要举止娴雅,谈吐得体;更重要的是,她要能够熟练地处理各国寄来的信函,因而这位女管家必须懂多国语言。诺贝尔经常周游各国,他知道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懂外语的女性比较多,作为艺术之都,那里的女性开朗、活泼、漂亮而且气质高雅。如能物色来自维也纳的女性,那对他刻板的生活将是个很好的诟j剂,诺贝尔开始留心寻找和物邑理想的秘书,但寻找了很长一段时间均未能如愿。诺贝尔决定以广告招聘的方式来寻找自己心目中合格的女秘书。

1876年春天,诺贝尔亲自拟订了一份招聘广告,登在维也纳一家有影响的晨报上:

一位上了年纪的绅士非常富有,很有涵养,他住在巴黎,希望找一位同样成熟并懂得几门外语的成年淑女充当秘书和管家。

这则看似征婚的招聘广告,犹如在宁静的湖水里投入了一颗小石子,很快便掀起阵阵涟漪。应聘的人很多,一些待字闺中的女性干脆就把它看成是征婚广告,在寄来的应聘信中,还刚上自己的照片,夸耀自己的持家本领,对外语和秘书的具体要求则避而不谈。诺贝尔对这类信件一律不予回复,但他还是认真地阅读着每一封来信。其中一位署名伯莎·金斯基的信激起了他浓厚的兴趣:伯莎,曾任家庭教师,33岁,懂数种语言,只是管家经验不足。信是用法文写的,相当出色的表达和率真质朴的语言,令诺贝尔心动。他用英文给这位应聘者回信,告知了自己的爱好和生活的动荡漂泊。伯莎在回信中表示理解,并暗示自己屡遭挫折。

的确,这位应聘的维也纳姑娘此时正身陷感情的旋涡而不能自拔。青年时代的伯莎浪漫天真,身材修长,容貌秀丽,举手投足问显露着一种贵族气质。那时候向她求婚的人很多,她曾和一名叫阿道夫的青年订过婚,但小伙子还没有等到结婚就不幸病逝。伯莎初尝了人间的痛苦,而此时她的家境也日渐破败,母亲重病缠身,外祖父家道中落,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她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在19世纪后期比较保守的社会环境里,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由于生活艰辛,四处奔波,到了30岁,伯莎还孑然一身。就在年届而立的时候,她的亲友介绍她到侯爵冯·苏特纳家当家庭教师,她要教的学生是侯爵家的长子阿尔图·苏特纳。小伙子那年才23岁,正是青春萌动的年龄,他被伯莎高雅的气质所吸引,一见面便狂热地爱上了她,上课和下课之时,总是有意无意地表露着自己的爱情。久而久之,伯莎饱受痛苦折磨的心房泛起了春潮,她接受了学生的爱。两人由师生关系变成了恋人关系。但阿尔图的父母反对这门婚事,因为伯莎不名一文,年纪又大,侯爵看到儿子深情地站在老师身边便十分生气。他向伯莎摊牌,要求伯莎离开自己的儿子。

正在进退维谷之时,伯莎看到了诺贝尔的招聘广告。她决定应聘,顺便让自己的头脑冷静冷静,认真地思考一下,这次爱情选择是否是一时冲动。诺贝尔把与应聘者见面的地点安排在巴黎的格兰宾馆,他为伯莎预汀了房间,自己亲自到火车站迎接。站在火车站的月台上,当彼此认出对方时,两人都有些吃惊。出现在诺贝尔面前的这位女性,秀气、苗条,红润的双唇间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嘴角挂着不加掩饰的好奇的微笑,挺直的鼻梁和整个脸庞和谐地组合成现代美女的形象。而伯莎眼中的诺贝尔同样令人晾讶。她后来同忆说,她在车站见到一位“精力充沛的中年人”——“他给我留下了愉快的印象。实际上,他并不是如同广告词中所暗示的,足一位自发苍苍、年老力衰的老绅士,根本不是。——那时才43岁,身材中等偏矮,络腮胡子,相貌不难看,也不漂亮;一双碧蓝的眼睛温和而善良,使他的表情不显得过于惆怅,讲话的语气里交织着抑郁和讽刺,湿示出异于常人的气质,以至于人们认为和他不容易相处。”

诺贝尔刻板的生活里多了一道亮色。工作之余,他总是饶有兴致地和伯莎聊天,度过了许多难忘的黄昏和夜晚。在诺贝尔身边的时候,伯莎就曾把自己对诺贝尔的看法写信告诉了朋友:

“诺贝尔非常富有,在巴黎有一栋豪华住宅,他的生活起居从不受别人干涉,性情孤僻,并坚持他的独身王义。”

“他有豪华的马车和健硕的骏马,他经常喜欢独自一人驾车出游,从不愿邀人同行。”

“但对诗歌和小说而言,他知道人独学无友则肯定孤陋寡闻,所以他需要能共同研读交流的伙伴,凡是文学家聚会的地方,他必定前往参加,并洗耳恭听别人的见解。”

“我时常与诺贝尔先生谈论文学,他特别喜欢雪莱的诗文,并且深受雪莱和平主义的影响。”

“但我永远无法理解诺贝尔先生从事着与他的和平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的炸药事业。每当我问及此事,他总是苦笑着说:‘你以后会明白的。”’

很多年后,伯莎怀着深深的敬意谈到和诺贝尔工作以外的交流:“听他纵谈世界和人类、生命与艺术、瞬间与永恒,这真是知识上的享受。这些享受痛快极了。他躲避社交生活,对世人的肤浅、虚伪、轻薄深恶痛绝。他完全相信,一旦人们的智力被更好地发挥出来,人类会变得更加高尚。”

P5-8

后记

1999年,我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了,非常庆幸的是,读博期间我写的《荆棘与花冠》也顺利出版了。那是一本介绍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的书,出版后反映比较好。台湾一家出版社购买了版权,而大陆一些文学爱好者写信与我讨论书中的某些问题,这让我很受鼓舞。在那以后,我又收集了一些资料,准备适当的时候对《荆棘与花冠》中的一些内容和代表作家进行修改和补充,以便让读者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家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一些。现在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应该说是我再思考的结果,也是我理想中的一个蓝本,我终于完成了这个愿望。记得当时在《荆棘与花冠》后记中,我写道:

写完这本书最后一个字时,已经是晚上十一点钟了。我突然有了如释重负般的轻松,独自一人走出寝室,在枫园的林荫小道上,踩着细碎的月光,感受着大自然无边的静谧,心里涌出一股青春远逝的沧桑之感。

10多年前,我还是个充满激情的小伙子,有幸进入华中师范大学师从王忠祥先生专攻世界文学。在先生的指导下,我们接触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个题目。毕业后,还写过有关这个题目的论文。但生活的压力使我很难集中时间去面对这个充满诱惑力和挑战性的课题,就这样一年一年地回望着她,却总也未能走近她。而今,10多年过去了,我也步入中年,过去许多色彩缤纷的梦远逝了,许多努力追求过的东西,好多已失去了对自己的诱惑力,唯有文学仍是我温馨记忆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它演变成了我生命存在的方式。真不能想象,离开它,我还能干什么。

在这本小书里,我试图对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进行一次考察。我以颁奖标准作为切入点,从中透视不同时期诺贝尔文学奖所呈现的不同特色,并以此来观照20世纪世界文学的演进史,从而证明诺贝尔文学奖的巨大包容性和丰富性,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20泄纪文学发展的一个缩影,成为研究20世纪世界文学的一个好的标本。我不知道我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但我还是要说,它凝集了我的心血,它是青年时代最好的纪念。

一眨眼,时间又过去了7年,真有光阴似箭之感。诺贝尔文学奖的金榜上又多出7位作家。而最近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史,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平民化和多元化:说它平民化,因为她坚守理想主义和最出色的气质,始终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民族文学,不断将那些处在世界文学边缘国家的优秀文学吸纳进诺贝尔文学奖家族中来;说它多元化,因为获奖作家地域和文学的代表『生更深刻地体现了文学全球化观念,土耳其作家、奥地利作家的进入,实际上是对这两个民族文学的长期轻视的一个纠正。我想,随着这个奖项颁奖历史的不断延长,诺贝尔遗嘱中的全球化观念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我们也能更轻松地谈论这个内涵丰富的题目。

7年只是人生长河中的一朵小的浪花。但这7年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过程,我经历了很多过去连想都想不到的人和事,有些时候我体会到灵魂被撕裂的痛苦,因为信守价值和自己的行为发生分离。在焦虑和茫然中,我甚至有点夸张地对朋友说,我经历了人生中最阴暗的岁月,我看到了一些人丑陋的嘴脸。当然更多的是感受到人陛的光辉。而在一段非常困难的日子里,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研究成了我克服生活中种种困难的源泉,她带来的精神抚慰是凄凉日子里最温馨的记忆。

我依然行进在生命的旅途上,还会碰上什么呢?不知道,也无从知道。但我想,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研究将是我生命过程中最重要的点缀,因为很多时候它是我生命中最明亮的窗口。我喜欢这样的生活和状态。

借用海明威的话: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你可以消灭他,但不能打败他。是的,今后不管碰上什么困难,我都将挺胸前行,把生命演绎得更精彩。

陈春生赣南师范学院

2007年12月28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0: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