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铁血甲午--用文物还原甲午海战真相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马骏杰 |
出版社 | 文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用大量的北洋海军沉舰文物图片、通俗生动的语言全面讲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洋海军沉舰遗址出水文物的出水过程、保存状况、隐含信息,以及北洋海军军舰的建造和服役过程,特别论述了出水文物所代表的装备技术水平和对海战的影响程度,从而帮助读者认清甲午海战的历史真相,正确看待中国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同时,书中还对中国甲午战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等做了精彩解读。书中以大量鲜为人知的细节从另一个全新角度为读者打开一扇透视甲午海战的窗户,以形成对甲午海战的正确认识。作者在全面掌握文字和实物资料的基础上,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真实还原了甲午年波澜壮阔的中日海上对决,书中呈现的大量珍贵出水文物,直观反映了海战细节,值得阅读和回味。 作者简介 马骏杰,1961年生,山东胶州人,马骏杰,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首席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原海军航空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审专家,全军优秀教师。长期从事中日甲午战争史、中国海军史、中国海洋文化史的教学与研究。先后主持“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出版专著《甲午!甲午!》《郑和下西洋》《走近林则徐》《海上传奇——中华海洋文明发展通史》等,在《抗日战争研究》《历史档案》《军事历史研究》等发表论文4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北洋海军的“定海神针”——“定远”舰 第一节 “定远”舰的建造 第二节 第二节 “定远”舰参与国际事务 第三节 第三节 “定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四节 第四节 “定远”舰与威海卫保卫战 第五节 第五节 日本盗捞“定远”舰遗物 第六节 第六节 “定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七节 第七节 “定远”舰出水文物 第二章 视死如归的北洋海军军魂——“致远”舰 第一节 “致远”舰的建造 第二节 “致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三节 “致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四节 “致远”舰出水文物 第三章 以一敌四的战将——“经远”舰 第一节 “经远”舰的建造 第二节 “经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三节 “经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四节 “经远”舰出水文物 第四章 坚守威海卫的最后旗舰——“靖远”舰 第一节 “靖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二节 “靖远”舰与威海卫保卫战 第三节 “靖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四节 “靖远”舰铁锚的回归 第五节 “靖远”舰出水文物 第五章 战至最后时刻的勇者——“来远”舰 第一节 “来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二节 “来远”舰与威海卫保卫战 第三节 “来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四节 “来远”舰出水文物 第六章 命运多舛的孤影——“济远”舰 第一节 “济远”舰的建造 第二节 “济远”舰与丰岛海战 第三节 “济远”舰与黄海海战 第四节 “济远”舰沉没遗址调查 第五节 “济远”舰出水文物 第七章 北洋海军的其他军舰 第一节 “镇远”舰 第二节 “超勇”和“扬威”舰 第三节 “平远”舰 第四节 “威远”“康济”“敏捷”练船 第五节 “镇”字号炮舰 第六节 “广”字号巡洋舰 第八章 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影响 第一节 中国甲午战败的原因 第二节 甲午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 甲午战争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警示 结语 后记 序言 中国为何会在甲午战争 中失败?这是100多年来国 人始终在追问的问题,也是 我们今天研究甲午战争要努 力回答的问题。在汗牛充栋 的著述中,人们给出的答案 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必然涉 及武器装备与战败之间的关 系问题。有一种观点认为, 军事史要写得好,注意力应 集中在何以胜、何以败的技 术解释上。持这种观点的学 者曾一度掀起研究甲午战争 期间中日海军装备的热潮。 毫无疑问,这些研究的意义 是重大的,它开辟了甲午战 争研究的新领域,为全面认 识甲午战争提供了有力的科 学技术支持。然而,在这些 研究中有一种偏向,就是把 甲午战争中清军的失败,尤 其是北洋海军的失败,主要 归结为武器装备的落后,这 无疑是偏离了以唯物论和辩 证法指导战争史研究的轨道 ,无助于探讨甲午战争失败 的真正原因。 我们知道,一支军队战 斗力的构成有3个不可缺少 的要素:人、武器装备以及 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方式, 即编制体制。其中人是决定 的因素。毛泽东在《论持久 战》中指出:“武器是战争 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 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 是物。”毫无疑问,北洋海 军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人, 而不是武器。人的因素涉及 各个层面,从国家层面看, 中国指挥和决策甲午战争的 人受封建国家体制和理念的 制约,依然秉持落后的古代 战争思维方式,缺乏站在全 局高度谋划战争的能力,至 开战止,也没有形成清晰的 军事战略,这在全球新的战 略格局加速形成的背景下, 应对战争显得格外力不从心 。从军队(海军)层面看, 李鸿章和北洋海军将领们对 近代军事的认识浮于表面, 对近代军事思想的精髓、要 义不求甚解,仅学到了部分 外在的东西。在现有史料中 很难找到北洋海军将领们探 讨军事学术的记载,而西方 军队的将领探讨军事学术已 经蔚然成风。从个体层面看 ,北洋海军的军官接受海军 教育的经历和背景相似,但 在战争中的表现却差异巨大 ,严复、林泰曾、邓世昌、 杨用霖、方伯谦等各自走出 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原因是 中国近代海军教育只允许他 们“以中国之心思通外国之 技巧”,不允许“以外国之习 气变中国之性情”。这样就 使得他们的行为取决于个人 性格、喜好、家庭背景、少 小经历等因素,海军教育则 高度崇尚“技巧”的掌握,而 不注重包括信仰、血性、尚 武精神等在内的“性情”的锻 造,于是就有了李鸿章发出 的“闽厂学生大都文秀有余 ,威武不足”的感叹。总之 ,来自几个层面的人的因素 ,导致对北洋海军战斗力的 严重制约,成为北洋海军战 败的主要原因。近代化的清 朝海军尚且如此,处于从古 代向近代演变的陆军更不必 言。 武器装备是军队战斗力 的重要构成要素。应当承认 ,武器装备既是形成强大威 慑力的前提,也是形成强大 战斗力的基础,在特殊情况 下,它甚至可以决定战争的 胜败。但是,我们需要始终 清楚的是,武器装备充分发 挥效能的前提是要拥有具备 战斗素养的人,以及构建起 人与武器装备的有序而和谐 的关系,否则,再先进的武 器装备也不可能充分发挥效 能,甚至会导致对人的制约 ,从而削弱战斗力。这一论 点绝非是在否定武器装备的 作用,相反,它恰恰是从人 与武器的关系角度给予武器 装备最科学的定位。北洋海 军从创建到全军覆没的过程 印证了这个基本理论的正确 性,而北洋海军沉舰遗址的 出水文物为这个基本理论提 供了有力的注脚。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开 始关注北洋海军沉舰遗址的 出水文物。我曾工作于海军 院校,致力中国近代海军史 的研究,甲午战争和北洋海 军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学 的环境,既有有利于学术研 究的因素,也有不利于学术 研究的因素,前者是大学为 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 后者是缺乏更高端的学术研 究平台。2020年,我离开 海军院校,加盟中国甲午战 争博物院,令我无比欣喜的 是,我接触到了大量的北洋 海军沉舰出水文物,为我的 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研究提 供了有力支持。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国家文物局和 辽宁省、山东省文物部门联 合对北洋海军沉舰遗址进行 了真正意义上的水下考古调 查,出水了大量文物,这些 文物中有相当一部分藏于中 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成为我 研究甲午战争和北洋海军的 重要实物资料。在3年多时 间里,我从出水文物中清晰 地看到,北洋海军的武器装 备虽然与日本海军相比有一 定差距,但绝没有悬殊到不 可抗衡的地步。然而,结果 是经过3场海战,北洋海军 毫无悬念地全军覆没,这不 能不使我更加理性地思考人 与武器装备之间的辩证关系 。于是,我对以前的研究成 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补充, 完成了《北洋海军兴亡史》 的写作。在这部著作中,我 大量记述了对出水文物的思 考,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北洋 海军建设的认识。然而这还 不够,这本书毕竟不是一部 装备技术史,不可能全面展 示北洋海军沉舰遗址的出水 文物的状态,以及隐含的大 量信息。要解决这个问题, 必须另写专书,于是便有了 《铁血甲午——用文物还原 甲午海战真相》一书的筹 导语 精确而深刻地阐释了北洋海军沉舰文物的丰富内涵及其背后的真实历史。 全面呈现北洋海军主力战舰的建造过程、设计特点、武器装备、战场表现、沉舰遗址调查等。 揭示了中国战败真相,解答了国人的百年之问,阐释了甲午战败对中国国家安全的警示意义。 通俗易懂,适合大众阅读,尤其可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及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国家安全教育培训使用。 后记 在威海卫保卫战中沉没 的北洋海军军舰共有5艘, 从2017年国家文物局和山 东省文物部门联合进行威海 湾水下考古调查以来,共出 水“定远”“靖远”“来远”3舰文 物数千件,但依然还有文物 沉睡于海底。今年是中日甲 午战争爆发130周年,也是 威海湾水下考古调查的收官 之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出 版《铁血甲午——用文物还 原甲午海战真相》一书无疑 是最好的纪念。然而,我们 依然期待沉睡于水下的文物 早日重见天日,到时我们会 把更新、更有价值的精彩故 事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各方 的共同努力,在此我要真诚 感谢威海市刘公岛管理委员 会、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威海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的领导和同事,真诚感谢北 京出版集团的领导和编辑老 师,真诚感谢长期以来关注 和支持我的广大读者和电视 观众。由于本人水平有限, 错漏在所难免,恳请大家批 评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 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 糜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 和好之名、阴怀不乔噬之计 。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 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 年来未有之强敌。 ——李鸿章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 ,实自甲午役始也。 ——梁启超 精彩页 第一节 “定远”舰的建造 清政府从欧洲订购新式军舰,肇始于日本侵台事件。在这次事件中,清政府以付出50万两白银的代价,换取日本从台湾撤军。这极大刺激了清廷,于是,一场被称为“海防议”的大讨论迅即展开。大讨论的结果是清廷做出设南洋、北洋大臣,拟建设“三洋水师”(三洋即北洋、中洋、南洋)的决定。该决定还指出,鉴于目前饷力不充足,先创设北洋海军一军,等财力渐充,就一化三。随后,北洋海军建设开始起步。 要建设海军,舰船是必不可少的装备。自洋务运动兴起以来,虽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在各地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但当时中国的造船技术要达到创建一支近代化海军的水平却是难以做到的。为此,北洋大臣李鸿章决定一劳永逸,从欧洲购买舰船。可是,李鸿章并不了解世界海军舰船发展的状况,他采纳清朝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建议,从英国购买了一批被称作“蚊子船”的小型炮舰c当这些炮舰开到中国后,李鸿章才发现这批炮舰仅可用于防守港口,不能出海浪战,根本不能满足建设北洋海军的要求。1880年,李鸿章又从英国订购了“超勇”和“扬威”两艘巡洋舰,北洋海军总算拥有了新式军舰。 19世纪是西方海军称霸大洋的时代,按照当时世界海军发展水平衡量,不装备铁甲舰,依然不能建成海军劲旅,李鸿章又开始琢磨购买铁甲舰。那么订购什么样的铁甲舰最合适呢?曾在英国皇家海军舰队实习过的“镇北”炮舰管带刘步蟾提出,有3种铁甲舰可以选择:一种叫“海口铁甲舰”,一种叫“洋面铁甲舰”,一种叫“铁甲冲船”。李鸿章对此毫无研究,只能写信给驻德公使李凤苞(图1-1),让他在欧洲详细考察一下。李凤苞经过考察,给李鸿章做了详细汇报。他在信中说,关于铁甲舰不能截然分类,中国使用“八角台式”铁甲舰最为合适,这种铁甲舰专门用于进攻和防守海口,不能在大洋上进行海战,从英国来华的铁甲舰也并非用于洋面作战的军舰,这种铁甲舰实际上就是刘步蟾所说的“海口铁甲舰”。对于李凤苞的解释,李鸿章不以为然,他认为,既然能够开来中国,岂有不能出洋交战之理!中国购买铁甲舰,原本为抵御日本和西洋各同人侵中国,这种铁甲舰与日本和西洋各国军舰势均力敌,最为相宜,于是决定订购两艘“海口铁甲舰”。实际上,李鸿章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西方的铁甲舰并没有严格的分类,更没有关于铁甲舰优劣的定论,因为铁甲舰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规模海战的检验。从建造质量来说,李鸿章订购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 关于派谁前往欧洲订购铁甲舰是李鸿章思考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南洋大臣沈葆桢建议,如果由清政府派人前往订购,恐怕要费很多周折,必然会浪费精力和经费,不如和以前一样,仍然委托英国人赫德和金登干在英国觅购。这一建议遭到李鸿章反对,李鸿章认为,赫德素来反对中国购买铁甲舰,而最近朝廷又刚刚否定了他想总揽中国海防大权的提议,在这个节骨眼上委托他购买铁甲舰,不合时宜。更何况赫德这个人狡狠难制,不敢事事都让他来做。最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同意让李鸿章确定前往欧洲购舰的人员。 1880年,李鸿章委派驻德国公使李凤苞和驻德国使馆二等参赞徐建寅(图1-2)负责办理购舰事宜。他们奉命后,兢兢业业,不辞辛劳,考察了英、法、德等国的海军基地和造船厂,汇集各国新式铁甲舰图样,仔细研究,取长补短。对于舰体转动是否灵捷、冲击碰撞是否勇猛得力、浮力是否宽裕、炮位是否适宜、隔堵保护是否周密、引水导气是否流通等重要问题,无不精益求精。经过考察,他们博采众长,选定德国铁甲舰为母型,吸收英国铁甲舰的某些优点,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了两艘铁甲舰,徐建寅称它们是“当今遍地球第一等铁甲船”,李鸿章将它们命名为“定远”和“镇远”。中国海军由此开始迈人铁甲舰时代。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