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婴仔》是简媜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的散文记录片——她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情,包括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等。
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台湾岛内三大散文奖。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红婴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简媜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红婴仔》是简媜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的散文记录片——她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情,包括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等。 简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经入选海内外多种文学选本,获得过台湾岛内三大散文奖。简媜的散文颇具古典文学的素养,传统浪漫的情怀,而又带着现代主义的虚无思想及后现代的解构观。 内容推荐 长篇散文《红婴仔》是简媜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的散文记录片,详述了自己为人母的忐忑心路及亲手抚育新生命过程中各种兴奋、惶恐、期待及挫折的心情。深密温柔,时作动人语。 为了纪念自己与丈夫是走了遥远的路才找到彼此,为了给下一代没有边界的爱,为了祝福儿子未来的人生路途能走得天宽地阔,简媜给小孩取名“姚远”,姚远就是《红婴仔》一书中的主角。 目录 楔子 密语之一 1.一张喜贴 2.孕 3.旧衣新婴 密语之二 4.?胞对话 密语之三 5.怀胎九月 密语之四 6.想象我们躺在暖暖的海洋里 密语之五 7.泪 8.喂食困难 密语之六 9.你的名字里有追寻的力量 10.坐月子 11.婴儿崇拜 12.掉脐 13.婆姐母 14.蚕豆宝宝 15.弥月 密语之七 16.铭印 密语之八 17.悠悠扎 密语之九 18.收涎 密语之十 19.断奶 密语之十一 20.大脚小脚丫 21.营养粥 密?之十二 22.尾随一只爬虫 23.古早古早,一支螺丝绞 密语之十三 24.食婴之岛 密语之十四 25.病 密语之十五 26.大小窝 27.周岁 密语之十六 28.账簿 29.父子脐带 30.小野蛮人 31.做牛做马 密语之十七 32.妈妈手掌股份有限公司 33.赤豆刀 密语之十八 34.两周岁 后志 ——关于《红婴仔》的几则遐想 试读章节 敬爱的朋友: 我们结婚了。 整个过程,就像天外飞来一群喜鹊,将两个陌生人给圈住。我们至今仍感到讶异,这种闪电式的幸运会降临到原先对婚姻不抱希望的人身上。也许,月下老人的红丝绳早就系住我们的脚踝,只不过到今年才收绳。 今年七月,新郎才从美国返台。八月下旬,在朋友的邀约下,我们毫无心理准备地见面了。然后,走着走着,便觉得两人的步伐愈来愈像夫妻。 由于我们都喜欢朴实的生活方式,所以择十一月吉日依古礼举行订婚及结婚仪式后,仅与双方亲戚欢宴。我们选择朴素的方式是为了惜福,希望永远记住我们的婚姻缘起——就像在秋天的山林赏风景,游人都走了,就两个人恋恋不舍,同时兴起结庐共赏的那份恬静与甘美。 我们愿意把婚姻当作一件艺术创作,在平凡的生活中虚心学习并实践爱的奥义。我们明白,闪电式的幸运,一生只有一次。 所以,没有激越的山盟海誓,我们只有小小的愿望: 白首偕老。 事情就从一只迷路精子与一枚离家出走卵子的艳遇开始。 照理说,应该不孕的。倒不是身体有状况,而是直觉;好比想上知名馆子吃活鱼,会直觉到池子里还有没有鱼在游。我自知在不可测的内在深处,有个晃悠悠的灵魂栖在明月高挂的枯树瘦枝上,把自己卧成一片残叶。我总是听见她的喟叹,像一只跟生命赌气的夜枭。人生过了一半,直觉没告诉我会有小孩。 也许,世间的奥妙就在于峰回路转吧! 换句话说,自从地球上出现那名被人类学家称为“露西”的女猿人,至今已三百五十多万年,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演化到现在拥有毁灭地球的能力。而我,这粒演化丛林中的微尘,万万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基因的俘虏,忽然跟遥远的露西有了神秘联系。于是,我不禁想象,如果够幸运的话,三百五十万年后,我也有机会在人类学家与基因地图学者的鉴定下,成为另一个“露西”。 总之,在青春已然消逝的当口,有个小家伙来踢馆了,把我变成符合卫生署定义下的“高龄产妇”。 怀孕,绝对是具有高度社交绩效的话题。忽然之间,我那原本一片漫漶的人际网络变得清晰起来,周围亲友热情澎湃地提供各种孕妇须知、安胎良药、止吐妙方,不仅倾诉自己那可歌可泣的“中奖”经验,更口传他人之怀胎血泪史以资借镜。那阵子,我的生活好像一本功德会芳名簿。于是我知道,女人怀孕简直就是上战场,有人像背了一只馊水桶行军,见到能动的就想吃(包括电子鸡);有的似怀了一艘船,头晕呕吐到生产前一天。我的状况属于“优等”,这位来踢馆的小家伙还算有孝心,只让我吐过两三次、不舒服几天便宛如没事儿般轻松愉快。比较特别的害喜症状是“好吃能睡”,每天最快乐的时间就是待在厨房烹调喜欢的菜肴。想我以前吃东西像喂小乌般,屡次求胖而不可得,如今怀孕带动旺盛、炽烈的食欲,也算另一种“情欲解放”。 孕妇跟食物的关系活生生是一则灵异传奇,往往愈古怪的食物加上荒诞时刻愈会从她们的脑海浮出。譬如,她会忽然(像乩童“起乩”般)在三更半夜摇醒身旁的丈夫,说她想吃手扒鸡;寒流吹袭的冷天里,以哀怨的眼神说她十分怀念五十年代才有的,镶一粒红酸梅的枝仔冰;或者,在国家音乐厅聆赏卡雷拉斯如诗般的歌声时,悄然附耳,说她现在好想吃“刈包”……除此之外,腌辣椒加土豆、青木瓜沾酱油、蛋炒饭配豆腐乳等只可能在餐厅馊水桶内才会被发现的食物组合也会一一涌现。你得帮她去找,若无法获得,她很有可能像毒瘾发作般颤抖起来,严重时口出秽言,责怪做丈夫的为何那般“没路用”。 于是,这位“苦主”——也就是罪魁祸首,通常会在恍恍惚惚的情况下,疑惑自己到底娶了心所爱的人还是列入保育的红毛猩猩。 我呢,有一天窝在沙发里看书,抬头正好看到立灯的灯泡,忽然想吃小筒子装的义美小泡芙,想得心都碎了。P6-9 后记 让我回想十年前那个燠热且沉闷的下午吧。 我受邀至由一群妈妈们组成的读书会发表演讲,依主持人指示,我应该“传授写作秘法”。由于这题目听来像“传授起士蛋糕烘焙秘法”或“传授驭夫秘术”般令当时的我毛骨悚然,以至于方寸大乱,信口胡诹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道理。我除了记得那午后酷热像上辈子仇人勒我颈子之外,还记得在台上台下纷然摇晃即将入梦之际,我忽发灵感,兴奋地说: “为什么没有人把怀胎九月、养育孩子的过程写出来?难道还不够刻骨铭心?这是你们独享的最肥沃经验,为什么不把它写出来呢?” 她们,睁大眼睛,没反应。 如今我理解,对好不容易从育儿、理家的佣人式生活中挤出一点时间参加读书、写作会的她们而言,听到有个“吃米不知米价”的人叫她们回去写怀胎育儿之类经验,无疑也是毛骨悚然的。就像,叫费尽气力从汐止搬出来的人再迁回那个山坡坍塌、河水泛滥之处一样,他们不但不会感激,还会有点怒。 没想到十年后,这书经由我手写出。 每一阶段的人生都是一种“境”。境与境之间,界线或如高岩难以攀越,或如一跨步之溪。 三年前,一阵微风之力即让我的人生“时移境迁”,我欣然接受,并且依例以虔诚与专情构筑这难得的奇境。 为妻为母,就生物学角度,本无特殊之处;但放在个人生命史视之,真是好一阵惊涛! 所以,这书乃蓄意贴近育婴实况而写,并且试着保留阿嬷那一代的育儿智能;总体而言,几乎是一部“散文纪录片”了。我相信,最能从中读出滋味的是刚怀孕到身边有个三岁左右小孩的读者,主要是女性(包含少数男性)。凡处在这近乎四年时间段落的人都会同意,这是人生中最奥妙、惊险、绚丽的一段体验,圣美时如在天堂,惊惧时又似牢狱;从来没发现自己这般脆弱,也从未见识自己如此坚强。 待过少林寺,还怕微风细雨吗?近乎这气魄。就女性成长‘史而言,历经生育与母职除了改变骨盆位置、增加几条永志不灭的妊娠纹之外还得到什么?这问题值得探讨也适于自问。 我想,在母亲岗位上经千锤百炼而不溃倒的,这女人的胆识几乎可以治一邦、夺一国。 即使每年有一天叫“母亲节”,百货公司专柜像神职人员奉劝大家要大大地感恩。然而在现代社会,做母亲仍是艰辛且寂寞的。 荣誉、援助与尊重,少之又少。她们与孩童只有在选举期间才被油滑的政客想起,等把“神圣的一票”投出去,又被忘了。 从坐在巍峨之位者的眼中望去,这岛上有妇女与孩童吗?大概……大概…… 没有。 文字是根须,缓缓深入生活土壤、记忆岩层。一旦占领,如小树扎根于旷野沃地,随时间而舒筋展骨,终于长成一团不可拔除、不可替代之浓荫。 我必须写下,因巨大的爱总是挟带恐惧。我害怕失去,故必须书写。若有朝一日,灾厄敲门,不管是我失去所爱或所爱失去我,我们还有地方重聚。 是以,我全心全意以文字造屋,先时间一步。 然而,我必须换个角度说,一个现代女性若把全部精神、气力、才赋投入家庭,将家庭视作唯一的成就,是相当危险且遗憾的。 除了少数人天资异禀,能像《玛莎的生活情趣》主持者玛莎,以“家园”为主题另辟蹊径,独创一门“家庭经营学”,自成一番事业之外。大部分茧居在二、三十坪空间里的女性会不知不觉隐入牢笼,停止成长。她们的形貌逐渐被时间腐蚀,而心智恰好相反,如被拔除电池的时钟,不早不晚,停在她们进入家庭的那个时刻。 几年后,她们跟不上孩子的成长。这也意味着,她们跟不上瞬息万变的社会。 再几年后,她们只能蹲坐在家庭牢宠里做一件事,那就是:抱怨这笼子吃光了她们的人生。 因此,母职实践与个我生命实践的天秤该怎么摆?值得正视与深思。 我能留给儿子的最美好礼物,恐怕就是翔实记录其婴幼儿期成长的这本书了。 生命,就是这么一步一脚印,从脆弱的小婴儿慢慢长成能跑能跳、喜欢发表意见的小顽童。有一天——三十年或四十年后——,当他有兴趣回顾生命源头,这书即是船,载他悠游。 我能给自己的最特殊礼物,恐怕就是借由“全职妈妈”角色返回自己的婴儿期。这是奇诡的,若我未亲自照顾孩子就不可能清晰地看见婴儿期的自己。如此说来,我全职投入育婴工作,竞同时呵护了两个生命的成长:一是儿子,一是早已遗失、如今借由血缘羽翼飞回的婴儿期自己。 我的母亲为我保留部分记忆(她让我发觉,其实每个母亲都有为孩子记录、书写的先天倾向,只可惜未文字化、影像化),即使相隔三十多年,当我幸运地捻到一根话头,她即能滔滔描述当年我的样子。然而,我尚未摸清她储存记忆的习惯,亦无法辨认在她脑海里错综复杂的甬道,哪几条可以通过记忆迷宫找到婴儿期的我。她似乎惯用感叹词为钥匙,“啊!”“噫!”之后,纷然倒出一碟、一碗、一罐记忆。虽然少,却是极其珍贵的史料。 时常,我拿母亲提供的材料与儿子比对,赫然看见自己。 这时,我不禁赞叹血缘是一条让人意乱情迷的绳子。 感谢一些人。 我的公公、婆婆与孩子爸爸,给予我全部的支持与宽容,能与他们成为一家人是我的福气。隔壁许妈妈(张金莲女士),让我见识到一个母亲的坚毅精神。小民女士,时常捎来鼓励的话语,提振我的信心。老友林和教授、李惠绵教授、杨茂秀教授、黄照美女士及孩子干妈姚文倩,在我近乎息交绝游的育婴生活中,不时灌注关怀,暖我肺腑。联文老同事初安民、江一鲤催促了这本书的完成,一并致谢。 感谢我的八十六岁老阿嬷与六十岁母亲,即使日子苦得像飞砂走石,她们也未从“母亲岗位”叛逃,一路以自己为饼为粮,哺育我们。 她们不识字,她们是寡妇,但她们教我: 在汤里放盐,爱里放责任。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