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书中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
本书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从形式回到历史》不同于一般的文论史和教材类著作,它包含了作者多年研究文学理论的心得体会。本书立论新颖,观点独特,论述详尽,涉及题材广泛。从文艺的根本问题到各个文学学科的体制建构,这部著作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作者在如下几个方面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一、提出在中国流行的普遍主义的文学性概念是现代性认同的产物,而文学作为转喻是社会历史文化实践的能指。
二、从上述现代性认同的角度考察了现代文学批评、比较文学研究、英国文学研究等学科的意识形态性。
三、吸收詹明信有关形式主义和历史主义相结合的文艺思想,在文学研究中倡导从形式回到历史的方法论,并以此解释了跨学科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
四、吸收拉康和齐泽克等人的思想,划分出三种主体性;并运用“剩余快感”理论解释了“典型情感”和作者概念。
五、从全球化角度考察文学理论的社会功能:中国对西方批判理论的运用实际上是对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的补充。
作者遵循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立场,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理论工具,对当代中国的文艺问题作出自己的阐释,表现出浓厚的生活关怀,是一部有社会意义的理论著作。
导言
上编 理论和概念
第一章 文学性作为文化实践的能指和转喻
一、“文学性”及其理论背景
二、文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三、“文学”一词的起源与现代文学观念的确立
四、英国文学的体制化
五、知识型构
六、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
七、话语实践
八、意识形态
九、心理分析
十、一个案例和结论
第二章 方法论:从形式回到历史
一、形式主义批评的成就与局限
二、文化研究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章 无意识的主体与拉康的想像界
一、拉康的思想渊源:黑格尔哲学
二、主体与他者的肯定性关系:镜像作为同一性幻觉
三、主体与他者的否定性关系:妄想型与攻击型人格
第四章 作者、主体的能动性与剩余快感
一、“作者”概说
二、自我/面具概念与文学批评中的修辞学作者
三、当代主体理论与人文主义作者概念的解构
四、作者与主体的能动性
第五章 社会历史视野中的文学批评
第六章 20世纪西方文论的发展流变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理论转向
二、以人文主义为基础的文论
三、以科学主义为基础的文论
四、当代文论
下编 学科与实践
第七章 西方文论与现代性认同
一、对普遍性的追求
二、“失语症”、“中国流派”和“新左派”
第八章 英国文学研究的模式与立场
一、求新声于异邦:中国早期对英国文学的评论与介绍
二、精华与糟粕:1940年代以后英国文学研究中批判传统的建立
三、审美的复归:1980年代及1990年代初的英国文学研究
四、非殖民化:英国文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
第十章 批评理论之兴衰与全球化资本主义
一、批评理论的“终结”及其论争
二、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社会功能
三、批评理论对于“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国家的不同意义
附录一 文学批评观念在现代中国的演变
附录二 比较文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1920年代到195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二、1970年代末至1990年代的中国比较文学研究
三、比较文学的意识形态功能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