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流年(毛家101个故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毛华鹤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华鹤的《流年(毛家101个故事)》分三篇:青涩岁月、石油生涯、黄昏岁月。从1940年代到20世纪末,记录了作者毛华鹤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和折射出不同年代背景下的故事。它展现了一组二十世纪社会生活的折射镜头,一帧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侧光碎影,这其中的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当时的时代特征。

内容推荐

《流年(毛家101个故事)》是一部纪实散文,时间跨度六十年,从1940年代到20世纪末,记录了作者毛华鹤一路走来遇到的人和折射出不同年代背景下的故事。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所属年代的烙印,每个故事都告诉我们当时的时代特征。本书描述了一幅芙蓉国里洞庭湖畔的风情画,展现了一组二十世纪社会生活的折射镜头,一帧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侧光碎影,所述的人和故事折射出中国六十年的变迁和发展,让我们了解建国初期的中国建设者们是如何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实现着那个特殊年代的个人梦与中国梦!本书对于今天的石油工作者有着非比寻常的学习价值。

目录

第一篇 青涩岁月

第一章 水乡·农家

 1.从水乡故园无处寻说起

 2.燃起火锅再捞鱼

 3.傍水而居的祖屋

 4.咱家祖坟上没长那颗草

 5.燃烧火把要扎紧

第二章 “叫花子”的快乐童年

 6.“叫花子”雅号的由来

 7.邻家解馋

 8.坟场斗鸡

 9.禾场纳凉

 10.荷塘采莲

 11.稻田斗牛

 12.冬夜说鬼

 13.装病逃学,寄宿尿床

 14.鬼门关前走一遭

 15.丧事当成喜事办

 16,过大年是儿时的最大期盼

第三章 痛哭仨爹妈:一个早逝,两个自杀

 17.苦命妈的三次痛哭

 18.她就是个“祥林嫂”

 19.我家的主心骨

 20.“丹彩呀!我想你呀”

 21.我爹木纳寡言,本分手巧

 22.1949年,我爹和继母走上不归路

 23.苦命继母:饥疾交迫,悬梁自尽

 24.五天欢聚,竞成永诀

 25.苦命爹受尽凌辱,自沉身亡

 26.我的忏悔

 27.劫后二余音

 28.劫后三思量

第四章 第二故乡——四川重庆

 29.抗日战争记忆:防空逃难

 30.大脚千里走重庆

 31.感恩不尽

 32.自在不甚

 33.一生不解“鸡兔同笼”

 34.自由民主的校园生活

 35.1949年重庆巨?

第五章 红岩惨案纪实

 36.“红岩”的由来及其他

 37.血流成溪,臭尸遍野

 38.三个掩埋尸体的“百人坑”

 39.一位渣滓洞脱难者的自述

 40.黑色记忆的影响与吊诡

第六章 十年军旅

 41.瞬间决定一生

 42.十年军旅十年书虫

 43.两箱好书换一件老羊皮

 44.滥竽充数

 45.笔杆子的启蒙老师

 46.“打老虎”、‘衰麻雀”、‘抓特务”

 47.感激与愧疚

 48.背着“原罪”艰难前行

第二篇 石油生涯

第七章 四年拼搏在大庆

 49.懵懵懂懂奔大庆

 50.锉子里拔将军

 51.糗事一箩筐

 52.写文章 的诀窍:照虎画猫

 53.蠢事一桩桩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亲历记

 54.改名字剪辫子

 55.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早请示晚汇报

 56.焚书抄家

 57.“地主崽子,滚下车”

 58.“大庆展览”的火爆与厄运

 59.所谓“四大”与“引蛇出洞”

 60.你死我活的两派恶斗

 61.我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愧疚

 62.全国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秘密召开

 63.文抄公的本领:越是大块文章 越好写

第九章 在华北油田的“婆婆”手记之一:红火的日子

 64.破题

 65.主持政治部:两桩正事与一桩蠢事

 66.阴差阳错逃过一查

 67.“窝里斗”开篇:一出双簧好精彩

 68.强词夺理的表白

 69.形势突变

 70.“窝里斗”潜规则

第十章 在华北油田的“婆婆”手记之二:干实事的日子

 71.见证龙虎庄油田出世

 72.白洋淀滨夺油忙

 73.一副油污手套让我逃过一批

 74.64天搭建一个4000名学生的“帐篷学校”

 75.建成有5000名学生的技工学校

 76.黄金地段建成职工大学

第十一章 职场最后:八年冷板凳

 77.多个朋友多条路

 78.孙猴儿翻不过如来佛的手掌心

 79.茶壶里的风波:两句调侃惹下祸

 80.“你的水平不及红卫兵”

 81.借机“丑”表功

 82.人格尊严不可辱

 83.平等相待大不易

 84.企业人际关系的再思考

第三篇 黄昏岁月

第十二章 殊途同向:大女儿惊险出走 小女儿顺畅出国

 85.越洋惊雷:‘爸,我出走了”

 86.大女儿说:“把他们的鼻子气歪”

 87.六堂会审坦白从严

 88.通报批评收场

 89.“过山车”内幕

 90.客观反响:“女大不由娘”

 91.主观反响:五味杂陈

 92.小女儿顺畅出国

第十三章 在中国,孤独与思念

 93.家书抵万金

 94.五分钟越洋电话等于一个月工资

 95.戒备森严获签证:妻的第一次美国行

 96.另辟曲径获签证——我的第一次美国行

 97.读闲书与“爬格子”

第十四章 团聚在美国

 98.为五分钱争吵

 99.为20元高兴

 100.毛母三迁的故?

101.移民+移居=团聚

试读章节

32.自在不甚

我必须坦承,大伯及他家人对我的恩情我感恩不尽,但我总归不是在自己亲生父母膝下过日子,自我感觉有些拘谨,使我的童年不甚自在。

从大伯的角度讲,他们已竭尽所能、无怨无悔地抚养我,即使有所疏忽,也属无意。如果我有所抱怨,那既是对大伯的大不敬,也说明我有着贪得无厌的人格缺失。不是的,我绝没有这些用意。我之所以重提这些往事,只是想总结这些往事对我这个人在人生道路、’性格品质上产生的影响。

大伯家是一个大家庭。大伯当豫丰纱厂厂长,厂方除给他薪酬外,还为他提供一套宽敞的住房(当时称毛公馆)和一名佣人。大伯家是一个三世同堂,外加我一个侄儿,有12人在这套房子里生活。当时,跟我年龄相近的男女孩有6人之多,按年龄排,我排在第四。这么多孩子在一起,难免有亲疏之分,做到“一碗水端平”也难。我在其中也确有拘谨的处境:有些是他们在不经意中的表现,有的则是我的自制与自为。为了说明这种处境,也举几则实例。

其一,1944年秋季,我考入南开中学读初中一年级。这个学校在重庆市的文化区——沙坪坝,实行寄宿制。每周六晚回家,周日晚返校。当时中小学实行童子军,在校必需穿着童子军服。每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自己把这套衣服洗了。冬季,重庆又是“雾都”,天气阴冷,少见太阳,衣服根本干不了。周日返校时,我大多穿上湿漉漉的衣服上学。同学包括大伯父家的孩子都有两套童子军服,我当然十分羡慕。但我也只能告诫自己,不能攀比。比之湖南老家哪有这么好的学校,更别说童子军服了。

其二,1945年暑期,我12岁。有天,大伯妈吩咐说:丹彩,家里有些鸡蛋(大致都是别人送的),吃不完,放的时间长了(当时没有冰箱),都有些坏了,明天你提上一篮子到早市卖去(重庆市民菜场早市,早上四五点钟开市,八点就散了)。当时,大伯家在周遭是有名的“毛公馆”。如公开卖鸡蛋,似乎有失身份,也不好指使家里的佣工去卖。我则成为最佳人选。我记得当天早晨我提一篮子“臭蛋”(有七八十个),悄悄地出门,赶到早市,离中心较远的马路旁,放下装蛋的篮子,低着头,小声叫卖。因为大伯妈订的价钱,较市场价低一半。不到20分钟,一篮臭蛋全部卖光。回到家里,全家的男女老少还都在梦乡哩。

其三,大伯家有个传统,即长年累月,只要孩子在家,每天的晚餐必须全家在一起吃。佣工把饭菜准备好,大伯与大伯妈在上方正座。然后依次排开,每次圆桌都有十二三人男女老少齐在。每餐饭,我都不敢去夹那些好吃的主菜,倒是大伯主动为我夹菜,但这不是经常有的。每顿饭,我还自觉主动承担一项任务,就是用目光盯着大伯、大伯妈的饭碗,每当他俩快吃完时,我会立即绕到他俩身后为之添饭。只要我在餐桌,餐餐如此,从不怠慢或延误。现在想来,我这样做了几年,无非是想取得大伯、大伯妈的好感,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其四,1949年秋季,我不到十六岁,考取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那天下午,天气炎热,我骑一辆大伯家的破自行车,偷偷地前往学校领录取通知书。骑行在坑坑洼洼的碎石马路上,突然自行车前叉断裂,我摔在马路上,导致右膝出血。由于领录取通知书心切,我将断裂的自行车放在马路旁一间租书铺的门前,自己步行前往学校。凑巧大伯家的佣工路过,发现自家的自行车却不见我的身影,他当然十分着急,赶回家报告,大伯妈十分着急,生怕我被汽车轧了。不久,我赶回家,大伯妈十分愤怒,没等我说明,就劈头盖脸地训斥:“你这样乱跑,我们担当不起,再不听话,你就回湖南老家去,以免我们承担责任。”我觉得我闯了大祸,只会抽泣不已,捂着渗血的膝盖,自己到二边清洗去了。我边走边想:是我的错,是我对不起大伯妈,是我让她操心了。

这些故事,早已渐行渐远。在接近人生终点的我,回头审视我走过的七八十年,诚惶诚恐,缺乏自信,从不怨天尤人,伴我一生。但也有埋头苦干,改变命运的倔劲,这都与当时我的处境有关。特别是1949年年底,我参加解放军,当时条件十分艰苦,而我义无反顾,实际我也是没有退路,只能是“过了河的卒子一直向前”。有人说环境造化人,大致如此。

……

P51-53

序言

《流·年》分三篇:青涩岁月、石油生涯、黄昏岁月。写这本书的原因有五条:

第一,为满足我摇笔杆子的嗜好。我来到这个世界,曾有过一些好的和不好的嗜好,大多数半途而废没坚持下去。而坚持下去终其一生的可能只有“摇笔杆子”这个嗜好了。说实在的,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雄才大略,写这本书的目的就这么简单。套用一句老话:目的是没有的,摇笔杆子就是一切。

第二,为打发悠长寂寞的闲暇时光。省得整日整夜泡在电视、电脑、报章和闲书里,避免“老年痴呆症”的来袭,这也未免不失为一种延年益寿的良策。老年多怀旧是我的常态,打发日子只剩下回忆。把这些回忆写下来,就成为必然。它依然印证了鲁迅说的“如果人做到了只剩下回忆,那生活已经到了无聊的地步了”。在百无聊赖的情形下,还要用写回忆的办法来预防“老年痴呆症”,这个做法真的低俗得可以。

第三,为我提供了一个说真话的园地。我这一辈子写了数不清的文章。现在检验起来,说了太多的虚话、套话、假话和绕开敏感问题的太平话。这只怨自己读书少觉悟迟、胆子小,在当时那种“天下舆论一律”大势下,人云亦云,顺着一种声音,鹦鹉学舌也是别无选择的事,甚至是求生之道。如今,我已暮年,来日无多,看破红尘,参透生死。把自己隐藏多年或最新悟出的真话、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正是当时。

第四,为自己的感恩与忏悔提供一个平台。英I~I.K萧伯纳说:“所有的回忆录都是谎言。”我觉得此话有点绝对。应该说,大多数回忆录都是谎言。但我特别赞赏法国近代学者卢梭的名著《忏悔录》。它应属“回忆录”的特例。卢梭的可贵之处是他主动“晒”出自己最肮脏、最无耻的丑事。令人震撼。而恰恰是这样,才更显现他作为近代启蒙思想家并非浪得虚名。我决心以卢梭为榜样,把我一生中最应该感恩与忏悔的那些事都“晒”出来。让我的灵魂得以安息。多么期望来世我能做一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中国人。

第五,为那个年代留下一点痕迹。我动笔写这本书的初始,大女儿曾对我这么说:“您的《美欧游记》出版了,它用了您近20年工夫。我看您精力尚好,又乐于写作,为何不在今后的岁月里,试着把平时您所讲的我们家的那些事儿写出来,也是个纪念,或许对后人了解你们那个年代也有帮助。”我问: “你是让我写成小说?”她说:“不是。写小说很难,编排,裁剪,不容易搞好。您就写成一个个故事,不是有本阿拉伯名著《一千零一夜》吗,您就写本‘毛家101个故事’,到时我帮您译成英文出版赚钱。”大女儿的一席话激励了我。我边写边想,如果我的故事能折射出那个年代中国发展的些许轨迹,我的那些凡人小事能反映出当时的人文环境和中国人的向往与工业化的热情,能折射出那个年代的欢悦与苦难、普通共产党员的纯真与愚昧,为那个年代留下一丝痕迹,我就心满意足矣。这也是我写此书可以告人的“企图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7: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