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玉、李慧敏编著的这本《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精选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0位摄影家,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阅读此书,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世界摄影艺术。是一本适合大众的普及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轻松读艺术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冰玉//李慧敏 |
出版社 | 河南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冰玉、李慧敏编著的这本《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精选世界上具有代表性的20位摄影家,用现代语言,客观评述了他们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逸闻趣事,文字犀利幽默,引人入胜,具有可读性。阅读此书,能使广大读者从新的角度了解历史,了解世界摄影艺术。是一本适合大众的普及读物。 内容推荐 是想要定格转瞬即逝的决然,是想要留住光阴的期盼,还是想要实现见证历史的宏愿,所以对你如此迷恋;凝顾无言,相见恨晚,所以一眼便是沧海桑田。有人用摄影沉淀历史瞬间,有人用摄影记录美景难遇,有人用摄影展现人性光辉。生命中有太多感动无法把握,有太多不舍要道声再见,而摄影所做的不仅仅是再现。翻开陈冰玉、李慧敏编著的这本《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让我们随着书中的主角们走进摄影世界,体验那分秒之间的永恒瞬间,捕捉那取景窗后的意念。 目录 序言 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 朱莉亚·玛格丽特·卡梅伦(1815—1879) 出名不需趁早- 奥古斯特·桑德(1876—1964) 时代的见证人 爱德华·韦斯顿(1886—1958) 摄影路上的多情种子 郎静山(1892—1995) 山水竟有仙人出 安德烈·柯特兹(1894—1985) 等风者 多罗西亚·兰格(1895—1965) 女性的尊重 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1898—1995) 最生动的一瞬间 布拉塞(1899—1984) 看见 安塞尔·亚当斯(1902—1984) 美景如此纯粹 玛格丽特·伯克·怀特(1904—1971) 征服 比尔·布兰特(1904—1983) 神秘是他的风格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 决定性瞬间 尤素夫·卡什(1908—2002) 时代见证人 罗伯特·杜瓦诺(1912—1994) 巴黎街角的等待者 罗伯特·卡帕(1913—1954) 解脱 陈复礼(1916——) 诗情画意 阿诺德·纽曼(1918—2006) 融合 尤金·史密斯(1918—1978) 浪漫的理想主义者 赫尔穆特·牛顿(1929—2004) 欲望摄影师 黛安·阿巴斯(1923—1971) 怪异的背后 从书后记 试读章节 桑德一直为自己的计划努力着,但随着纳粹政权的上台,这一计划也付之东流,《20世纪的人们》一书成为摄影史的一个遗憾。 1936年,桑德受到了纳粹“帝国造型艺术局”的谴责,说桑德书中所透漏的身体特征的多样性,不符合雅利安人表达国民的理想。他们下令销毁《时代的表情》这一摄影集,连同印刷模板一起在全国没收、取缔和销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科隆被狂轰滥炸,桑德遭到封杀,他只能在背地里默默进行自己的计划。1942年,桑德搬回农村,千辛万苦才保住的底片,居然在几年后的一场火灾中付之一炬,约40000张底片被焚毁,他勃勃雄心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打击。这时的桑德年纪也大了,没有再多的力气和精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但他还是不愿放弃。他觉得自己对于历史有一份责任,应该给历史一个交代,他不断整理残存的资料并做力所能及的补充。 桑德在他的摄影书遭禁之后开始转向风光摄影,同时也拍摄建筑和街道生活。由于历史问题,他所拍摄的照片总能让人想起那些不好的过去,所以难于面世。直到1955年,桑德迎来了曙光,在爱德华·斯泰肯的大型展览《人类一家》中,他展出了桑德的几幅照片,桑德这才又重新被人记起。 若不是纳粹阻挠,我们今天肯定可以看见那个时代的完全面貌。虽然桑德活到了87岁,但去世之前他并未完成他的计划。1980年,在他去世后16年,《20世纪的人们》终于出版。桑德在他那夭折了的大作的预定单中说: 我认为,为了出示我们时代的图像,没有什么比根据绝对自然忠实的照片所提出的东西更为贴切了。只有绝对自然忠实的照片最为适当。 在过去一切时代里,有过附有插图的文件与书籍,但照片给了我们种种新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不同于绘画的课题。照片可以精彩华美地再现事物,也可以以其令人生畏的真实性再现事物。它甚至还可以欺骗。我们必须能够忍受真实。但是,最要紧的是,首先,我们应该把真实传达给我们一起生活着的人们以及我们的后代。不管那是我们喜欢的还是我们不喜欢的。作为一个健全的人,我所看到的不是事物应有的或可有的姿态,而是事物的本来面目。这需要各位的宽恕。总之,我只能这样。 因此,请让我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关于我们的时代。还有我们时代的人们。 桑德通过所拍摄对象的表情、姿态、生活环境、体型、服饰、习惯等具体细节引领我们接近他们。但是桑德的目的显然不单是对人物的描写,他的意图是由此解读时代历史,探测魏玛时代到希特勒时代德国社会总体变化的心理构造。 历史给了每个人机会,让他们用诚实的方式道出历史的真实,桑德做到了,他让我们看见了真实的历史。 桑德说:“我从不让一个人看起来不好,他们自己表现自己。照片就是你的镜子,就是你。”他照片中的人物,都是摆好姿势,经过刻意打扮的,他们认为自己摆好的那个姿势是最恰当到位,其实不然。有时候,他们姿势摆久了会累,稍稍放松一下,就在这放松的瞬间,他们展现出自己原本的状态。看桑德的人像作品,“画中人”都有着浓淡相宜的忧愁。 桑德把农民作为他的第一个拍摄主题,他曾说:“我想要给这些人拍照片,因为他们是最贴近自然生活的一群人,而我从小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度过的。”《青年农民》是桑德的代表作之一,也是《20世纪的人们》中的一幅作品。这幅作品中的三位农民装扮几乎一样,都是头戴礼帽,身着礼服,手握文明棍,穿着皮鞋,就连那抽烟姿势都感觉像是排练好的。这种让谁看了都心动的绅士形象,真的都具备绅士风度吗?三人的装束最惹人注目,他们要去参加一个乡问舞会,所以穿得那么正式,这却将他们与其真实身份隔离开来,等桑德拍完,他们便继续往前走,毕竟还有一段路。 一个摄影家,如果具有独到的审美眼光,他就可能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掘出美来,并想方设法表现出来。桑德以其独具特色的艺术眼光发现了许多别人不曾注意的画面,这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P15-16 序言 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 摄影术诞生至今不过一个半世纪,较之于绘画、雕塑这些艺术门类,摄影算是“晚育”,但却也发展至今日这般光景。这本书精心筛选了二十位世界著名摄影家,他们具有独特代表性和个人魅力。本书通过各位大师的生平来谈其各自的摄影理论和经典作品,希望读者在轻松阅读之余能汲取一些摄影知识。 这20位大师之所以踏上摄影这条道路,大都源于最原始的情感向往,最单纯的初衷才能得到最佳效果。虽然无欲无求的人几乎不存在,但这样一个单纯的摄影初衷带给受众的触动却是无处不在的。 我们站在今天这个位置只能见他们辉煌的成就,但少有人了解成就背后他们的心酸经历。奥古斯特·桑德的《马戏团表演者》中的那些演员们,一直是以快乐精灵的身份存在,不管是高空旋转还是装傻充愣,只要能逗得观众一笑,其他对他们来说皆是浮云。《马戏团表演者》展示的是演员们的疲惫与憔悴,读者虽然能料到这些人不易,但还是没办法一下子接受这幅作品与马戏团表演的反差。那些受人崇敬的摄影家何尝不是这样?为了拍出佳作,他们披荆斩棘,遍体鳞伤。有为了日本公害案件人住水俣村四年的尤金·史密斯,也有身入变性人旅馆、妓院等很多摄影师不曾去过的危险场所的黛安·阿巴斯。没有谁逼迫他们处于险境之中,但他们要对事实、对自己负责。虽然史密斯不能感同身受那些疾病的痛苦,虽然阿巴斯也不能真正成为侏儒或变性人,但这些举动都证明了他们是坚持自己思想的英雄。能有几个摄影师如这般奋不顾身? 在与摄影接触最初那一瞬,注定他们一生的难舍难分。与摄影没有回眸的泪眼婆裟,也没有相见恨晚的迫不及待。有的只是,我来,你且握我手;我走,你不强留。他们爱上摄影,那般顺其自然,也那么忘情投入。 阿巴斯虽为摄影疯狂地付出了身与灵,但她最初贤妻良母的本性还是无法被忘记,就像英国现代诗人西格里夫·萨松说的:“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那些奋不顾身的摄影大师们虽比常人坚毅,但也最易受伤,最易被感动。如果给他们人生最后一段光阴以自由,他们肯定会选择细嗅蔷薇。 言语道不尽这些大师们对摄影的痴恋,文字也表不明他们为何在繁华迷雾之后还是意犹未尽不愿离去。 一旦没有物质追求,还有几个人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在没有物质支撑的那一刻,人们注定要信念坍塌,直至崩溃。书中那二十位似乎都明白,相机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支柱;一旦失去,生命似无意义。人到最后的结局全都一样,不过死亡。阿巴斯亲手结束自己48年的生命,她的离去,给摄影界留下了永远的遗憾。 对于生与死,不过是轮回注定的结果,有生就有亡,缘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缘空。这些摄影家们在拿起相机的那一刻,便已放下,也正是因为与它的相遇才不枉此生。我们始终忘不了一见钟情那一瞬间的奋不顾身,却怎么也记不起为其努力坚持的遍体鳞伤。或许,有追求的人们注定是孤独的,他们的种种想法只愿对钟爱的摄影诉说。 奥古斯特·桑德说:“在过去一切时代里,有过附有插图的文件与书籍,但照片给了我们种种新的可能性,也给出了不同于绘画的课题。照片可以精彩华美地再现事物,也可以以其令人生畏的真实性再现事物。它甚至还可以欺骗。”相机在每个人手里的作用都不尽相同,有人用它来展现大自然的奇妙,有人则用它来发掘人性的善恶……不管取材如何,展现在受众面前的作品背后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书中的摄影家们都坚信着自己的感觉,他们拿出最好的状态,用最敏锐的思维,以最快的速度记录着一切值得记录的事物。摄影可以简单到一按快门就能解决分秒之间的呈现,也可以漫长到几年光阴的沉淀终现经典。这一切,无不需要摄影家们丰富的阅历和纯净的心境,不给喜爱之物增添一丝污秽之气。 这本书讲的有摄影家的成长路程,也有摄影理论和技巧,最值得一读和揣摩的是他们用一生努力换来的人生感悟。读者虽不能从这只言片语中获得全部,至少灵魂可以享受片刻安歇。阅读一篇文章的时间不过是品尝一壶好茶的光阴,在没有喧嚣的惬意午后,翻阅这些大师们的佳作,品味他们汇于千字的浮沉一生,或忧或喜,或感或悟,皆有所得。 最后,再引桑德之语:“因此,请让我以诚实的方式道出真实。关于我们的时代。” 虽然我们努力奉献于此书,但还是避免不了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朋友们见谅。若有建议或意见,我们殷切希望方家给予批评指正。 后记 本书是这套“轻松读艺术”丛书的最后一本。“轻松读艺术”丛书共有八本,分两批出版。第一批四本已于2014年1月面世,分别为:《帝王书法家那些事儿》《中国书法家那些事儿》《西方画家那些事儿》《中国画家那些事儿》;第二批四本分别为:《西方雕塑家那些事儿》《世界建筑大师那些事儿》《西方音乐家那些事儿》《世界摄影家那些事儿》。从书名即可看出,这不是一套体系森严、考据缜密、术语艰深的专业著述,而是采取“讲故事”、甚至“戏说”的形式,让读者对于中西绘画、建筑、雕塑、音乐、书法、摄影领域顶级的大师及其创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种了解不同于严肃的考据和纪传,更相当于用一个当代人的语气,向我们讲述这些大师们的家长里短。 丛书定位“非专业人士的轻松读物”,完全以非艺术领域内的读者为对象,进行一种艺术知识普及和推介的工作,让不需要从专业角度了解艺术的广泛社会群体有了一个轻松接近艺术、了解艺术的机会。在当代“泛阅读”的文化语境下,致力于进一步拉近艺术和普通民众的距离,让艺术在褪去了神秘光环之余,更能给广泛读者以知识、愉悦和启迪。秉此理念,该丛书不再基于一套严密的学科话语体系,也竭力避免机械解读、严肃说教的语气,而是以人为本、以一个个活生生的艺术家的故事为经纬,进而将其艺术经历、艺术创作和艺术观念作为织体,让普通读者在茶余饭后、轻松怡然的状态下,获得对于艺术、特别是经典艺术作品及大师的直观印象。 尽管是做着艺术普及的工作,但丛书的编写仍秉持一定的原则。虽然不再沿用艰深的体系与术语,但仍对艺术巨匠的主要创作、后世影响及评价作了较为客观的介绍,以让读者对其有一个虽不系统深入却仍较为全面公允的了解,并从中获得一些基本的艺术知识与审美判断。当然,如何平衡“专业”与“普及”,如何化“艰深”为“浅易”,出版社的策划者及丛书的编撰者们仍需进一步探索与努力;也希望广大读者积极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多提宝贵建议。 本套丛书在编撰的过程中得到了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河南大学艺术学理论研究院、河南大学宋代艺术研究所以及河南美术出版社等机构及相关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谨表谢意。 杨宏鹏 2014.11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