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条:85%相信格雷厄姆
应该投资甚至连傻瓜都能经营的业务,因为总有一天会有一个傻瓜来经营它。
——沃伦·巴菲特
本杰明·格雷厄姆是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他的金融分析学说和思想,在投资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深为一大批顶尖证券投资专家所推崇。如今活跃在华尔街的数十位上亿资产的投资管理人,都自称为格雷厄姆的信徒。因此,格雷厄姆享有“华尔街教父”“现代证券之父”等多项美誉。
1894年5月9日,本杰明·格雷厄姆出生于伦敦。在他还未谙世事的时候,伴随着美国的淘金热潮,他随父母移居到了纽约。
早在读中学时,他就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数学中所展现出来的严密逻辑和必然结果。中学毕业后,他考入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由于成绩优秀,毕业后本来可以留校任教,但他想找一份报酬优厚的工作来改善家庭经济条件,因而在校长卡贝尔的推荐下进入了华尔街。
由此,这位未来的华尔街教父开始了他在华尔街传奇的投资生涯。
他从证券市场内最低级的职位——信息员开始做起,到研究报告撰写人,再到证券分析师,直至在华尔街创立属于自己的格雷厄姆公司。
升任证券分析师是格雷厄姆一生事业的真正开始。期间,格雷厄姆大量搜集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他发现当时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隐瞒利润或在债权清理时逃脱责任,常常千方百计地隐瞒公司资产,导致股票价格大大低于其实际价值。这些公司宛如一个个诱人的金矿,展现在了他的眼前。
1915年,他发现古根海姆勘探公司拥有大量隐蔽性资产,于是建议纽伯格先生大笔买进该股票,让纽伯格一举赚了数十万美元。
1923年,年仅29岁的格雷厄姆敏锐地发现了价值被严重低估的杜邦普通股,于是他大笔买进杜邦公司股票。两个星期后,杜邦公司股价飞速上涨,他赢得了巨额的财富。
伴随他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的,是他日渐成熟的投资技术和投资理念。1926年,格雷厄姆与纽曼联合创立了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由此开启了在华尔街长达30年的辉煌投资之路。
1934年底,格雷厄姆终于完成他酝酿已久的《有价证券分析》,这部划时代的著作,奠定了他作为一个证券分析大师和“华尔街教父”的不朽地位。之后又于1942年推出了他的又一部力作《聪明的投资者》,这本书虽是为普通投资者而写,但金融界人士也深为书中的智慧光芒所倾倒。它再一次巩固了格雷厄姆作为一代宗师的地位。
1956年,62岁的格雷厄姆决定从华尔街引退。他解散了格雷厄姆一纽曼公司,选择加州大学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致力于把他的思想传播给更多的人。
格雷厄姆首次提出了“价值投资”观点。他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通过认真分析研究,建立在敏锐观察与数量分析的基础上,寻求合理的价格购买股票,有指望保本并能获得满意收益的行为。价值投资者投资市场价格低于内在价值的资产,而投机则是建立在突发的念头或是臆测之上,试图在股价的涨跌中获利。”
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格雷厄姆又引入一个“安全边际”的概念,用来评估某些股票是否值得购买。他认为,其实投资者不需要计算公司内在价值的精确值,只需估算一个大概值,与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作对比,用于判断该公司股票是否具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安全边际足够则可以投资,反之则最好放弃。
格雷厄姆还忠告投资者要注意规避风险——作为一个成功的投资者,应遵循两个投资原则:一是严禁损失,二是不要忘记第一原则。为了能够更好地规避风险,他建议投资者将他们的资产组合彻底多元化。
P61-63
巴菲特的八大谜团
巴菲特是犹太人吗
有人说巴菲特是犹太人,理由是巴菲特的母亲叫利拉·斯塔尔,而斯塔尔是典型的犹太姓。因为犹太人有遵从母系的习俗,由此推断巴菲特应该是犹太人。还有人拿犹太人“不顾一切地拼命赚钱,却光积累不消费”这样的金钱价值观,来与巴菲特的性格特征相比较,从而得出“巴菲特是犹太人”的结论。
事实上,很多证据表明巴菲特并非犹太人。在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巴菲特为了继续追随自己的老师,也是自己的偶像——格雷厄姆,他曾经提出不要薪水,免费到恩师的公司工作的请求。结果,格雷厄姆拒绝了自己的得意门生。原因很简单:格雷厄姆更想把一些机会留给犹太人。
对此,巴菲特回忆恩师说:“他人很好,只是说,看,沃伦,在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不雇佣犹太人。我们这里只有能力聘用为数不多的员工。因此,我们只用犹太人。办公室里的两位女性雇员是犹太人,公司所有人都是犹太人。这有点像是格雷厄姆版本的‘反优先雇佣行动’。事实上,50年代(20世纪——作者注)真的存在对犹太人极大的歧视,对此,我很理解。”
这说明,不仅格雷厄姆不承认巴菲特是犹太人,就连巴菲特都不认为自己是犹太人。
巴菲特是白手起家吗
或许是为了烘托“股神”的神力,大多媒体都将巴菲特描绘成一个出身贫寒、白手起家的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1867年,巴菲特的曾祖父悉尼·巴菲特从纽约来到奥马哈,先是和巴菲特的外公乔治·霍曼一起经营一家车马出租店,而后自己开了一家百货商店。
1915年,巴菲特的祖父欧内斯特·巴菲特在城西开了一家巴菲特父子百货商店。据考证,这家店是奥马哈市当时最大的一家百货公司,而不是像大多数媒体上说的“杂货店”。其时,巴菲特家族应该属于中上层社会的人家,家境很优越。巴菲特在回忆中曾说:“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各方面的条件就很优越……我在好学校上学。”
1934年,欧内斯特还担任了奥马哈俱乐部的主席,那是个当地名门贵族的社交场所,由此也说明巴菲特的祖父是奥马哈的上层人物。
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是欧内斯特的三儿子。他大学毕业后进入金融业,在一家银行做股票经纪人。后来,他和两个合伙人成立了一家股票经纪行——巴菲特一福尔克公司。这家公司在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却意外地红火起来。霍华德曾说:“即使在艰难的日子里,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稳步提高。”
1942—1952年,霍华德4次作为共和党人获选美国国会众议员,成为435名众议员之一。
可见巴菲特的出身并非贫寒。用时下流行的说法,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二代”和“官二代”。
在如此优越的家境下,说巴菲特白手起家,恐怕没有几个人会相信。说他的原始积累是当报童以及进行农场交易赚得的,也未免有些牵强。
没有芒格协助的巴菲特会不会有今天
1959年,由于父亲去世,芒格特地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对芒格早有耳闻的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共进晚餐。两人一见如故,虽然没有立即合伙做生意,但从此两人经常通过电话探讨生意上的事情。
认识芒格的第二年,成了巴菲特筹集资金的分水岭。在此以前是他找别人投资,此后是别人找他投资。
当年,他的投资跑赢道琼斯指数29个百分点,公司资本达到190万美元。仅仅两年后,即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就达到了720万美元,远超他老师的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与此同时,他的个人身家也超过100万美元,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百万富翁。
也是从1960年后,巴菲特的事业飞速发展。尤其是1978年芒格正式加入伯克希尔后,巴菲特的“身手”越来越“神”。
当然,每一笔交易都能大获全胜只是一个幻想,巴菲特本人也曾说:“如果从我的上百种投资中剔除最好的15项投资,其长期表现将流于平庸。”
然而不管是在蓝筹印花、喜诗糖果,还是在可口可乐、吉列刀片、美国运通等的收购决策中,都烙刻着芒格投资思想的印迹。
从这个意义上说,巴菲特的今天,军功章上有芒格的一半。
在认识芒格以前,巴菲特是格雷厄姆的忠实信徒,关注的是“烟屁股”——公司的关闭清算价值。在芒格的提醒和敦促下,巴菲特从买“便宜货”的老路迈上了买优质企业的新长征。
如果时间可以倒退,没有芒格的“配合”,今天的巴菲特或许不会那么耀眼。
巴菲特的梦想是什么
巴菲特的父亲做了10年的国会议员,作为“官二代”的巴菲特却没有走父亲的路子——涉足政治。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能够通过投资成为世界首富,一个关键原因在于他从小就有强烈的发财欲望。对此巴菲特似乎也不否认:“我一直坚信我会成为富翁,对于这一点,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巴菲特真的只是个“财迷”,却没有一丁点儿的“官瘾”吗?有人给出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他们从巴菲特的投资对象中看出了一些端倪:虽然巴菲特没有走他父亲的从政道路,但他对于新闻业情有独钟。
我们知道,新闻也是“政治”。如果说巴菲特投资只是为了赚钱的话,那么他对报业的投资就有些费解了。因为他在新闻业的投资回报率并不符合他一贯的标准。1969年,巴菲特拿下《奥马哈太阳报》时,他自己估计的年均回报率是8%,远低于他对其他项目的预期收益。此外,还有收购《华盛顿邮报》的著名战例,情况也大同小异。
如此看来,他在传媒业的投资是有机会成本的。换句话说,能够让巴菲特这样的财迷忍受“低”收益率的东西,只有梦想——深藏在心底的政治热情。
巴菲特爱喝百事可乐却为何投资可口可乐
很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只喜欢喝可口可乐,实际上他从小就是百事可乐的拥趸,曾经每天都要喝四五瓶百事可乐。
巴菲特曾回忆童年时代:“我大约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喝百事可乐的,那时我大约6至7岁。当时百事可乐的价格是可口可乐的一半,5美分能买12盎司百事可乐。”
在巴菲特50岁生日的时候,他还收到一个外形像六罐装百事可乐的生日蛋糕。
巴菲特从1987年才开始改喝可口可乐。当年,一个朋友介绍他品尝可口可乐公司生产的樱桃口味可乐。他喝过后非常喜欢,由此爱上了可口可乐。
如果从饮用的时间上来看,巴菲特更喜欢百事,但他为什么却舍弃百事可乐而花巨资在可口可乐身上呢?
理由很简单。从澳大利亚到津巴布韦,从奥马哈到大阪,从中国长城到大堡礁,数百万人一天就喝掉10亿罐可口可乐。世界上一半的碳酸饮料都是由可口可乐公司销售的,这一销量是它的劲敌百事可乐公司的3倍。
作为一个以赚钱为目标的商人,能够决定他行为的,永远只有利益。至于爱好,只是生活的调味品而已。
巴菲特解散合伙公司是无奈还是阴谋
巴菲特从1962年开始收购伯克希尔公司的股票。1965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50万股伯克希尔股票,约占49%的股份。到1967年,巴菲特合伙公司拥有的股份已达59.5%,到1968年几乎高达70%。
1969年9月,巴菲特解散了他的合伙公司。有人认为巴菲特在1969年“退居二线”,实则是“以退为进”。因为巴菲特在12年前出道时人微言轻,合伙公司的人物、权力架构中,应该有不少无奈的权宜和妥协之举。而到了1969年,他羽翼已丰,可以按自己的游戏规则来玩了。这一退,真正确立了他在伯克希尔公司的地位。
这次“退休”,巴菲特并没有清仓,反而在增持伯克希尔的股票。截至1970年底,通过持续增持,巴菲特夫妇在伯克希尔的股份从原来的18%猛增到36%。
芒格曾说,巴菲特是“贪得无厌的收购者”,像洛克菲勒一样,在缔造商业帝国之初,大刀阔斧地扫清了任何挡路者。
因此说,巴菲特在1969年宣布解散公司“退休”,并不是像很多媒体书籍、评论人士所说的清仓离场。
巴菲特是大慈善家还是吝啬鬼
最近几年,世人眼中的巴菲特正从富豪转变为慈善家。
早在2006年就曾将85%的个人资产,折合375亿美元,以股票形式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2009年,他与比尔·盖茨多次在公开场合支持对富人征收高额遗产税和所得税。2010年,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来中国劝捐时,承诺在去世之前和去世之后的10年内,把99%个人财富用到慈善事业当中去。2014年,84岁的巴菲特再次向5家慈善机构捐出价值28亿美元的公司股票。
慷慨大方的巴菲特,也曾一度以“吝啬鬼”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在1985年关闭经营不善的伯克希尔纺织厂时,面临失业的工人们要求“比合约规定高的遣散费,以及几个月的额外薪资”。失业工人们想见巴菲特,但被巴菲特无情地拒绝了。
这位当时身价10亿美元的富豪,并不是不清楚这些工人们失业后的凄凉景象。他说:“如果你已经55岁,只会说葡萄牙语,耳朵又听不到,那你就完了。这没有任何解决之道。”即便如此,这位大富豪也毫无恻隐之心。
对于“外人”吝啬,也许还可以勉强说得过去,但巴菲特对自己的家人也吝啬得出奇。20世纪80年代,巴菲特的女儿苏茜居住的房屋非常小:“厨房就像婴儿毛毯那样大”。苏茜想找父亲借钱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身价lO亿美元的富豪父亲回答却是:“你为什么不去找银行?”
此外,巴菲特的姐姐在1987年股灾中几乎破产。巴菲特并没有出手相救,只是从姐姐应得的信托基金中提前支付现金给她。
不过这些所谓的吝啬,换个角度来看更像一种美德。拒绝失业工人的要求,只不过是尊重契约精神罢了。再说公事公办,如果掺入私人感情,他也成不了一个伟大的投资大师。至于对家人的吝啬,又何尝不是一种大爱。那些骄奢淫逸的富二代们,正是因为没有巴菲特这样“吝啬”的父亲,才有的进医院,有的进法院。
成就巴菲特的是好运气吗
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成功,只是他的运气足够好罢了。
在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正好是美股的最低点。美股从20世纪70年代一直涨到2007年。而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同样作为一个价值投资者,他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他赶上了1929年的股市大崩盘。
巴菲特也认为自己中了“娘胎中的彩票”。他说:“我出生于1930年,如果我是个女性,我不会获得那么多的机会。如果我是黑皮肤的话,我也不会获得同样的机会。如果我出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话,我也同样不会拥有这么多的机会。”
这样看来,巴菲特的成功的确有运气成分。但如果说他的成功只是因为他运气好的话,显然很难服人。为什么美国同时代的其他人没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呢?
关于运气,我们可以听听巴菲特是怎么说的:“我在19岁那年,读了一本很不错的书,名字叫做《聪明的投资者》。从这本书中,我有幸学到了一个最核心的理论,这就是运气。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不会做任何标新立异的事情。我对未来的20年甚至10年都没有出色的洞察力,我的确是在寻找一些很显而易见的东西,这是我一直以来都在持续做的事。”
现在,你还认为成就巴菲特的是好运气而不是价值投资吗?
巴菲特的阴谋与阳谋
巴菲特一直金光附体:股神、先知、慈善家……
很多人未入股市,先被神话洗脑,把巴菲特当“神”膜拜。当巴菲特没有按照自己的期望“出牌”,或者神话褪色后,又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将他妖魔化,诋毁其为黑庄、骗子、阴谋家……
巴菲特是神吗?巴菲特是魔吗?抑或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巴菲特有阴谋吗
曾经有人问:巴菲特会坐庄吗?
这个问题很可笑,他不坐庄,难道还跟庄不成?
在牌戏或赌博中,只有庄家和闲家。如果你认为股市中庄家是客观存在的,那么除了庄家,就是闲家。
巴菲特手握巨量资金,就算他主观上不愿意坐庄,客观上也不可能当闲家了。
凡是坐庄的,一定可以进行内幕交易、操纵股价。股市是逐利场所,一条基本原则是亘古不变的:投资者都不是为行善而来。机构与庄家概莫能外。
左手赚钱,右手捐钱。就算巴老罩着慈善家的光环,他也要优先考虑股东利益。
阴谋从来都是秘密谋划,暗中行事。
说巴菲特有阴谋,不过是诛心之论。但人在市场,如同身处江湖。很多事情,不是你愿不愿意的问题。
巴菲特的阳谋
阴谋论从来都是有市场的,巴菲特有无阴谋无从求证。而巴菲特的阳谋是有目共睹,也是最为强悍的。
所谓阳谋,就是公开的计谋。
男厕的小便池周围,通常都是湿漉漉、脏兮兮的。在阿姆斯特丹机场的男洗手间,每个小便池的中心位置都雕有一只黑色的苍蝇。男性在小便时就会瞄准这个点,从而提高了准确性,减少了飞溅。后来物业管理者发现,小便池上的“苍蝇”居然使飞溅量减少了80%。
这就是一个具体而微的阳谋。它没有秘密,一切都是公诸于众。实施者只是借势而动,顺势而为,通过“助推”达到自己的目的。
巴菲特身处“股神”的位置,一举一动都是股市的焦点。他也可以用这种焦点效应,自觉不自觉地为自己“造势”。比如他买进“中石油”,就会有很多信徒跟进,中石油很快就出现暴涨。
再如,你花费100万美金,请股神吃一顿饭。第二天,所有媒体都会传播这则新闻。世人根本不会记住你,倒是对股神的崇拜会进一步加深。股神在市场上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势能又进一步加大。
祛魅与返魅
在其智囊的协助下,巴菲特出口成章。他在每次写给股东的信件中,都旁征博引,穿插着文学典故和圣经话语,以及数不清的笑话,因此经常被财经媒体报道。作为商业信条与幽默的混合体,巴菲特的言论传播弥远。
每逢牛市,总会有人打着巴菲特价值投资的旗号招摇过市,更有来路不明、神神叨叨的“本土学徒”贩卖外来和尚的玄谈。
但勿庸讳言,巴菲特也有过很多败走麦城的经历。
矫枉必须过正,有必要做一些对“巴菲特们”祛魅的功课。
为尊者讳毫无必要。盯住瑕疵,放大缺点并妖魔化,更不足取。
不仿冒,不称徒,不炒作!这样才能对巴菲特有清醒的认识,也是对巴菲特最基本的尊重。
一个人能取得类似巴菲特这样的成就,一定有其可取之处。不管阴谋也好,阳谋也罢,我们不妨统称之为“巴菲特的扑克牌”。因为股市如赌局,赢,才是唯一的目的。
中国有句老话:“听其言,观其行”。我们既要听听巴菲特的公开主张,也要看看他的实际操作。不管“巴菲特的扑克牌”如何打,我们只有认清其“牌理”,才能真正掌握巴菲特投资策略的精髓。这本书,就是力求以客观、全面的视角,阐释巴菲特投资思想的精髓。兼听则明,希望本书对读者有所助益。
作者
201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