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在世界历史上,东罗马帝国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传奇之一,它的统治长达1100年之久,即使在西罗马灭亡后,东罗马仍然继承了昔日罗马帝国的文明和荣光,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此后亦对欧洲各国的文化影响深远。 从君士坦丁一世于公元330年建立新都君士坦丁堡,到公元1453年被奥斯曼人征服,东罗马帝国,即后人所称的拜占庭帝国,俨然成为那一时期文学、艺术以及律法以及学术的“世界中心”。在本书中,狄奥尼修斯打破了东罗马作为一个一成不变的神权国家的陈旧观念,用新的研究来探索其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历史。他结合近年的考古研究与历史文献,按照清晰的时间脉络,将不同历史阶段的关键人物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显著特征进行了通俗解读。本书为我们唤醒了一段美妙的回忆,而它所留存至今的丰富遗产,无论是竞技场上曾经的鎏金青铜马,还是装饰于教堂墙壁和天花板上的马赛克插画,抑或是“拜占庭”这个词本身,犹如一个不朽的传说一般,至今仍在流传。 全书共分9章,按时间顺序排列。前8章具体描述了从罗马分裂、东罗马帝国建立时期,帝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扩张策略,到称霸地中海、王朝统治进入“黄金时代”,再到西方势力的冲击,帝国陷入分裂、被攻陷与复建的跌宕命运,直至最终走向没落,书中介绍了每一时期的主要事件与主要人物,以及拜占庭帝国的政治更迭与领土变迁,并且探讨了各个时期帝国的经济基础以及重要建筑、文化成就;第9章则介绍了公元1453年君士坦丁堡沦陷之后的历史,以及拜占庭在今天世界研究中的价值。 东罗马帝国的千年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无论是对过去、今天还是未来,均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 作者简介 陈友勋,重庆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多年来一直从事翻译研究与教学工作,已出版《诺曼人简史》等多本译著。 目录 第1章 帝国建立(公元330~491年) 权位之争 帝国的分裂 早期的金字塔型社会结构 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扩张 巨大变化 唯一的帝都 第2章 地中海之主(公元491~602年) 联盟 查士丁尼一世 查士丁尼之后 权力的回收 皇帝与帝国精英阶层 灾害与“末世论” 皇权的遗留品 第3章 危机四伏(公元602~717年) 外部危机 艰难的局势 匮乏的资源 四面楚歌 理想与现实的折中 第4章 复兴之路(公元717~867年) 新皇利奥三世 相对稳定的时期 元气恢复与军队重构 皇帝兼教士 文化的繁荣 传教 第5章 马其顿王朝(公元867~1056年) 动荡且持久的王朝 领土扩张 土地与商业 皇帝、牧首和教皇 “拜占庭联邦” 第6章 短暂的繁盛(公元1056~1204年) 军事贵族 “十字军东征” 经济的重构 各自为政 遏制措施与人文主义 第7章 分裂、陷落与复建(公元1204~1341年) 破碎的帝国 帕里奥洛格斯王朝 社会与经济的多样性 文化的复兴 第8章 末日来临(公元1341~1453年) 内战又至 奥斯曼土耳其的侵袭 残喘与陷落 贵族企业家 文化交流与发展 第9章 余波未了 帝国的最后时刻 新的统治 拜占庭遗民在欧洲 研究“拜占庭” 今日“拜占庭” 附录 东罗马周边的民族 致谢 延伸阅读 序言 何为东罗马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皇 帝狄奥多西一世(346~ 395)去世。临终前,他将 帝国的东西两部分与两个儿 子继承。公元476年,历经 500年的西罗马帝国由于外 患最终覆灭,而本书讨论的 主体东罗马帝国,在西罗马 帝国灭亡之后又延续了一千 一百年之久,成为欧洲历史 上最为悠久的君主制国家。 当时的东罗马帝国一般 被简单地称为“罗马帝国”, 其统治者、军人和公民都认 为自己是罗马人,是罗马文 明和帝国的直接继承者,也 认为自己的帝国就是东部的 罗马帝国。所谓“拜占庭”( Byzantine)以及“拜占庭帝 国”,是现代历史学家发明 出来、用以称呼这个千年帝 国的术语,以此区别西罗马 帝国(详见本书导言)。在 自公元330年至1453年这一 千多年间,“拜占庭帝国”从 未成为这个国家的正式或非 正式名称,其国民也从来不 曾将自己称为“拜占庭人”, 或将首都新罗马称为“拜占 庭”。关于“拜占庭”这个词 本身的来历,较为可信的说 法是,它原本是古希腊时代 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与黑海 交汇处的一个移民村落,公 元324年,罗马皇帝君士坦 丁一世将此地选为皇帝驻地 ,并在此建立一个新的首都 。公元330年新首都建成, 君士坦丁一世称之为“新罗 马”(Nova Roma),但一 般人称之为“君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意为君士 坦丁之城)。顺带一提,在 我国的文献中,中古史籍对 东罗马帝国的称谓是“拂菻” (也称“大秦”)。 公元1453年,随着奥斯 曼土耳其帝国苏丹穆罕默德 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 今为伊斯坦布尔),存续了 千余年的东罗马帝国正式宣 告灭亡。值得一提的是,虽 然东罗马帝国灭亡了,但它 所继承和创造的文化还在延 续,远播世界。公元1472 年,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迎 娶了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 、拜占庭末代公主索菲娅( 她也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 沙皇“恐怖者”伊凡四世的祖 母。沙皇的继承者也认为他 们继承了东罗马帝国王室的 血脉,是罗马帝国和君士坦 丁堡的合法继承人,他们的 国家是第三个罗马,并以“ 第三罗马”自居),索菲娅 带去了东正教与拜占庭帝国 的国徽与传统,因此俄国便 成为继拜占庭之后的东正教 中心。 在本书中,“拜占庭”以 及“拜占庭帝国”的叙述皆为 指代所讨论的东罗马帝国。 可以说,在西罗马帝国分崩 离析之后,东罗马帝国,也 就是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 马帝国最后的荣光,其千年 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 有较强的延续性,在告别蒙 昧的中世纪之后,再度走向 世界的中心,因此,研究东 罗马帝国的历史是研究欧洲 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无法绕 开的一环。 不过,要想简洁清晰地 描述东罗马帝国的主要特征 、发展动力与艺术成就并非 一件轻松的事情,本书则相 对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作 者狄奥尼修斯· 史塔克普洛 斯将浩瀚的史料与最新的研 究成果进行整合提炼,并进 行了生动的分析与阐述,既 给历史爱好者、初学者提供 了基本的史学知识,也能激 起专家学者们的探讨兴趣。 可以说,本书是帮助读者了 解东罗马帝国千年历史的一 部理想著作。 导语 本书中,“拜占庭”以及“拜占庭帝国”的叙述皆为指代所讨论的东罗马帝国。可以说,在西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继承了罗马帝国最后的荣光,其千年历史既充满波折变化,又具有较强的延续性,在告别蒙昧的中世纪之后,再度走向世界的中心,因此,研究东罗马帝国的历史是研究欧洲历史甚至世界历史都无法绕开的一环。 书评(媒体评论) 要想简洁清晰地描述东 罗马帝国的主要特征、发展 动力与艺术成就并非一件轻 松的事情,但作者却优雅地 做到了这一点。他把浩潮的 史料与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 整合提炼,并进行了生动的 分析与阐述,既给初学者提 供了基本的史学知识,也能 激起专家学者们的探讨兴趣 。 ——乔纳森·谢泼德 (Jonathan Shepard) 《 剑桥拜占庭帝国史》编辑 作者驾轻就熟地带领我 们在历史的海洋中穿梭航行 ,重游中世纪那段冲击感官 的魅力之旅,让我们再度体 验到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的 巨大影响以及留存下来的珍 贵文化印迹。这本书是帮助 读者了解东罗马千年历史的 一部理想著作。 ——贝塔尼·休斯Bettany Hughes) 历史学家:《伊 斯坦布尔:三城记》作者 这本书将东罗马帝国从 公元330年直到1453年紧杂 且漫长的历史做了一个通俗 易懂的讲解。这是一部由卓 有建树的东罗马历史研究专 家兼历史数师精心打造的皇 皇大作。 ——埃夫丽尔·卡梅伦 (Averil Cameron) 高级 英帝国女勋爵士,不列顺学 会会员,牛津大学晚期安提 阿和拜占庭历史学教授 精彩页 权位之争 公元330年5月,君土坦丁堡正式创立,用以纪念君士坦丁一世在对李锡尼的战争中取得最终胜利。这座城市以及君士坦丁一世对基督教的认可,是这位皇帝留给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的遗产。君士坦丁一世在生命的最后几年相对平静很多。虽然他本人费尽艰辛才成为罗马帝国唯一的皇帝,但他显然不希望帝国大权在自己去世之后落人单独一位继任者之手。相反,他似乎希望实行一种新的以血缘为基础的“四帝共治制”,即让自己的三个儿子:君士坦丁二世(Constantine Ⅱ)、君士坦斯(Constans)和君士坦提乌斯二世(Constantius)分享帝国的统治大权,同时将自己的两个侄子达尔马提乌斯(Dalmatius)和汉尼拔利阿努斯(Hanibalianus)也纳入统治集团,只是他们担任的职务稍逊一筹。后来,君士坦丁一世不再御驾亲征,于是这五人逐渐都开始驰骋沙场。他们在多瑙河前线反击哥特人的战役取得了一些胜利。但是,由于亚美尼亚的基督教国王被一个听命于萨珊王朝的傀儡取代,于是帝国在东线面临着来自波斯人的直接挑衅。鉴于国家已经处于战争一触即发的状态,于是君士坦丁一世决定御驾亲征,亲自领兵迎战波斯大军。但他在这场战争开始不久就逝于尼科米底亚。337年5月,君士坦丁一世在临终前,让城里支持阿里乌斯教派的主教尤西比乌斯为自己做了皈依基督教的洗礼。 君士坦丁一世去世的余波充满了血腥:除了他的三个儿子以及另外两个侄子—加卢斯(Gallus)和尤利安(Julian)(他们当时还是孩子)之外,所有的男性亲属全被杀害,而幸存下来的三位继承人很快就在38年将君土坦丁遗留下来的帝国重新进行了瓜分。接下来至353年,内战不断爆发。直到君土坦提鸟斯二世成为唯一幸存下来的王位继承人以及帝国唯一的皇帝,权位之争才宣告结束,而这时他的堂弟尤利安已经手握雄兵坐镇高卢。 尤利安认为君士坦提乌斯可能谋杀了自己的许多至亲,因此随着在军事上的日益胜利,他向君士坦提乌斯最终摊牌的日子也就不可避免地日益迫近了。360年,尤利安被部下拥立为皇帝,于是他开始部署兵力,准备对自己的堂兄采取行动,谁知后者在361年一场针对波斯的战役中先行身亡。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位新皇帝(尤利安)做出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重大决定,他宣布支持以前的宗教。这一行为让他受到基督教徒的鄙视,并被称为“叛教者”。尤利安信奉异教的行为与当时的拜占庭社会格格不入,显然应当属于他的个人选择。但这位皇帝也不乏讲究实际的一面,例如他认可基督教深得人心的一些重要举措(例如慈善行为),并敦促重要的异教领袖采取同样的做法。此外,他还尽力争取,试图让自己信奉的宗教也能享受两位前任君王赐予基督教徒的那些特权。 362年,在将朝廷和军队中的异己铲除之后,尤利安踏上了征讨波斯的战争之旅,并开始在安提阿城内外集结军队。在这座城市里面,他驻军几乎长达一年之久,间接导致城中出现了一场饥荒,于是他成为安条克人嘲笑和憎恶的对象[然而尤利安对此的回应颇具黑色幽默,他做了一篇反讽自己的文章《厌胡者》(Beard harer),这成为古代晚期历史上一段最为该谐的文献]。尤利安离开安提阿不到一个月,就在一场战争中阵亡——据基督教的传说,他是被去世的“圣人”用长矛刺死的。他的继任者约维安(Jovian)决定迅速退兵。为了与波斯人议和,他同意接受对罗马人完全不公的谈判条件。事实上,约维安的统治时间还不足一年。364年,他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途中去世了。如同发生在约维安身上的情形一样,军队又拥立了新的皇帝——瓦伦丁尼安一世(Valentinian Ⅰ)。他上台之后迅速将他的兄弟瓦伦斯(Valens)提携为帝国东方的共治皇帝,而他自己则坐镇米兰,统治帝国的西部地区。接下来的几年除了充满争权篡位和武装反叛之外,瓦伦丁尼安一世还得努力平息蛮族在多瑙河前线的不断侵扰,而他在这块战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375年瓦伦丁尼安一世去世时,他的两个未成年的儿子格拉提安(Gratian)和瓦伦丁尼安二世都被宣布成为皇帝。次年,大批哥特人在后方匈奴人的紧逼下西迁。拜占庭政府恩准了他们希望渡过多瑙河的请求,于是这群哥特人就在帝国境内定居下来。但是对这次大规模人口流动的管理不当,引发了公开的敌对冲突。瓦伦斯急忙带领大军前去镇压。但在378年,他在阿德里安堡被哥特人打得溃不成军,不但损兵折将达三分之二,连其本人也战死沙场——由此成为自251年德基乌斯之后第一位阵亡的罗马皇帝。几个月之后,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Ⅰ,一名来自西班牙的军事指挥官)于379年登上皇帝宝座,并且获得了罗马西帝格拉提安的承认。380年,狄奥多西一世对哥特人的战争一开始就遭到了挫败,但他在382年和哥特人签署了和平协议,允许大批的哥特人在自己首领的带领下定居在帝国领土内多瑙河沿线边境一带区域。 383年,格拉提安在一场镇压叛乱的战争中被自己的部下杀死,而这场叛乱也一直持续到388年才被狄奥多西平息下去。与此同时,狄奥多西使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