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是一部十万字的打工实录,是作者占有兵的跨十年真情告白。打工生活,残酷而鲜活,挣扎却顽强,带您走进农民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记录了在东莞的生活状态;下篇记录的是打工生活。
本书所用的材料,全部都是从作者本人积累的近30万张影像中精选的,绝无虚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占有兵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是一部十万字的打工实录,是作者占有兵的跨十年真情告白。打工生活,残酷而鲜活,挣扎却顽强,带您走进农民工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记录了在东莞的生活状态;下篇记录的是打工生活。 本书所用的材料,全部都是从作者本人积累的近30万张影像中精选的,绝无虚构。 内容推荐 《我是农民工--东莞打工生活实录》是一本关于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实录的图文书。全书以作者占有兵16年的打工经验为依托,以制造业农民工打工生活的空间为主线,结合生命周期次线索,零距离记录农民工的打工生活。从系统拍摄图片开始,作者用了6年的时间,通过记录、访谈、反思、写作,比较完整地记录下制造业农民工的常态生活,同时保留了农民工在各种常态生活下的本我情绪。 目录 上篇 活在东莞 第一章 走,到广东打工去 第二章 从保安员升到总务 第三章 再从保安员做起 第四章 工友访谈实录 第五章 活在工业区 下篇 打工生活 第六章 我们——农民工 第七章 走近生产线 第八章 生产线外的生活 第九章 活出自己的那一点时间 第十章 打工,活着 第十一章 工业区纪实 附录 长安 后记 试读章节 1973年,我出生在湖北。那个鄂西北的庙滩小镇,是我的老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农村,从小学到初中,我都很喜欢读书,成绩也很好。1989年,第一次到县城,因为我考上了谷城一中,县里最好的高中。三年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没有实现鲤鱼跳龙门的梦想,高考失利。年底,参军到武警四川总队,成了一名驻守在康巴高原的武警战士。起早摸黑,练功、读书、执勤,希望考上警校,阴差阳错再次无望,打好背包、摘除警衔和警徽,穿着旧军装退役回到庙滩,我仍旧是一个农民。 从小到大,除了用体力干过一些收谷、割小麦之类的粗活外,我甚至不知道家里有多少田和地,更不清楚我们家的每块田在何处。老家属于山区,田地不多,又分成很多小块,分布在左山右坡、屋前村后,东一块田,西一块地。我不懂得季节和时令,耕地、育种、播种、施肥、除草之类的农活完全不会,加上我一直念书和当兵,真的是农民不会种地。 当兵之前,我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到县城读书,亲戚们资助我上完高中。读书时最期望的是吃饱饭。每天上午,到了最后一堂课,我总是在和肚子做斗争,不停地用手揉肚子,但“咕咕、咕咕”的叫声却不断地分散我的注意力。每个月十元生活费,每天一斤粮食,穿着姑父给的解放鞋,吃着姑姑炒的咸菜,每天都梦想着跳出农门。 上高中时就特别羡慕吃商品粮的人,他们不用种地,还有每斤一角四分二的精米供应。我不会种田,也不愿种田,又向往上班拿工资的生活。退伍后又回到了农村,外出打工是我唯一的选择。从小长到大,除了当兵到过四川,再没出过远门。出发前,只有一个念头,不种地不饿肚子就行。 那时,体弱多病的父亲没钱给我做路费,我带着退伍时领的一点儿钱,背上残留着酥油味的背包,和战友少军一起坐上了开往广州的列车。带路的是少军的表哥孙三,他已经来过广东三次了。这是1995年12月,也是我离开部队回到家的第七天,这年我22岁。 “这里电线杆上都贴着招工广告,厂房一幢接着一幢,每天晚上12点工业区还灯火通明。”这是我还在四川省康定当武警时,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打工的妹妹给我写信描述的她工作的地方。 从上了火车就没有座位,整节车厢被南下的人群塞得密不透风,站了近20个小时,列车驶过武汉,穿过长沙,过了衡阳,就进入广东境内。虽然这期间我没喝一口水,只吃了一个苹果,但心中期盼的广东出现在眼前时,还是觉得很兴奋,整个人尽力透过车窗,贪婪地搜索那个还不确定的、即将上班拿工资的工厂。 走出广州火车站的那一刻,我见识了高楼,看到了立交桥,旋即就汇入如潮的人流中。虽然孙三提前就叮嘱我们,下车后不要走散了,但火车站附近川流不息的人群,时不时把我们隔开。当兵的时候,驻守在人迹罕至的新都桥监狱;当兵之前,没有出过县城。而此刻,对城市充满了好奇,对这个可能要落脚生存的地方反复张望……直到听见孙三的叫声,我才发现已经和他们拉开很长的距离,三步并作两步,在人群中左冲右突,才赶上他们。 虽然孙三三进广东,但最长一次在一家工厂做过三个月,最短的一次只来了一个星期后就打道回府了。用他的话说,广东是女人的天堂,男人一文不值。我们到了省汽车站,直接面临的问题是:买票去何处? 少军在部队时,家里人曾介绍了一个女朋友,在东莞塘厦一家工厂打工,他这次是来投靠女朋友的:我妹妹在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JB玩具厂打工,我可以先到妹妹处;而孙三曾在宝安区松岗镇做过,那里有几个熟悉的老乡可以投靠。离开部队后第一次出远门,我们希望仍像在部队一样,战友之间在一起可以互相照应,最后决定先到塘厦,看看少军的女朋友所在的工厂招不招男工。 就在我们准备到售票窗口买票时,一名男子过来和我们套近乎,说他们有公交车发往广东省内各处。他举的小牌子上也写着东莞、惠州、珠海之类的字样,我们就问他到塘厦要多少钱,他说20元。我和少军又征求孙三的意见,他说这个价格便宜,于是我们就跟着拉客的男子走出广东省汽车站,又回到火车站广场附近,再绕过一大排商铺,又过了几条巷子,才见到几辆大客车,陆续有和我们一样带着行李的人,被带到了这里。我们三人被安排上了一辆去东莞的大客车,立即有人要我们买票。买好票后,我们在车上先歇着,但等了近两个小时,车还停在原地。我们问何时可以走,没有人回答我们,只是时不时有带着行李的人,又被带到我们乘坐的大客车上。等了两个半小时后,大客车才慢慢发动,缓缓地走出来,没多久,车在一个收费站前停了下来。大客车上跟车售票的男子说,每人要交十元过路费,就从后排依次收钱。我们三个还和售票的男子理论了一番,他用广东话骂我们,车内同时还有三个男子站起来向我们的座位走来,问我们交不交过路费,不交就下车。我们请他退票,他们说没门,并且准备动手打人。孙三怕出事,就先帮我们交了30元。 新塘,一个令我终生难忘记的地方,是广州附近增城的一个镇,是我们每人花了30元之后却被赶下车的地方,是我们两个退伍武警加上孙三与大客车上售票的人推搡对骂的地方,是差一点儿被铁棍打伤的地方。后来,我知道,在广东,这种事叫“卖猪仔”,以后也多次遇到过。 P2-4 序言 我是占有兵,在广东打工17年,一个不会耕种的农民。 200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同事让我给厂报拍照,接触了相机,从此再也没有放下,与拍照较上劲了。刚开始,工厂举行各类比赛、演出,我奉命拍照;2006年起,关注打工生活,关注同事们的寻常日子,于是用相机进行记录。 我的打工经历从1995年12月开始,当时离开当兵三年的四川武警总队,和战友来到广东。深圳的莲雾大酒店,是我第一个东家。我一口气做了102个俯卧撑,从100多名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看守停车场的保安员,每月450元工资,100多个人住在一个大房间,为老板打了两次群架,寄回老家1000元工钱。 通过表弟的介绍,又转到深圳机场大酒店做了一年保安员,在这里,交了两个永远的朋友,学会了乘电梯,破了很多个首次记录,如第一次吃西餐、第一次喝洋酒、第一次住客房、第一次吃海鲜、第一次办边防证、第一次进深圳特区、第一次炒股等。 这时,开始反思,我真的适合在酒店行业做吗?问题还没想清楚,一次工作失误,把我又送入求职大军的行列。1997年,满大街都是找工作的人,我用脚步丈量了松岗、沙井、福永、西乡、宝安等地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区后,在西乡停了下来,进入一家玩具厂做保安员,三个月后,我成为这家近400人的台资厂的总务。 就在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我再次进入求职大军的行列。呼吸着工厂抽风机排出的臭气,走过一条又一条的污水沟,浏览了近几十家工厂的招聘广告,想改行做技术工人的愿望仍没有达成。生存,是当务之急,在沙井,我进了一家电镀设备厂。1998年,这家工厂开始从沙井向东莞搬迁,我成为第一批随迁人员,在东莞市道浯镇落下脚,一边做保安员,一边学习管理知识。青春期的我,每次回老家,亲友们不断地给我介绍女朋友,最终,选择了同学玲,1999年5月1日,我们结婚了。 玲在湖北老家粮管所上班,我在东莞打工,两人牛郎织女般地过了六年。这期间,每年最多三次,最少一次见面的机会,每次十天左右。儿子2000年出生后,玲带着。我和绝大多数的打工者一样,不称职,让孩子成了留守儿童。 1999年,不安于做保安员的我,通过报纸上的招聘广告,应聘到东莞市篁村的一家电子厂,做了四个月的保安队长。在这家外资企业,我见识了真正的企业管理制度,知道了人性的复杂,当然,也学会了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起伏。 2000年,通过人才市场,我到了长安镇,一待就13年没挪窝。在这家电子厂,通过学习、实践,自己有了一点企业管理经验。同时,从仰望写作,到动手写作,把自己的管理经验结集在厂内推广使用。 睡过工地和草地、住过集体宿舍、自学过无线电维修、开过小商店、读过MBA,看到高楼从鱼塘中升起,荒草地变成了商住小区,河流由清变黑,空气总是灰蒙蒙的,曾经的小屋被推倒后建成了别墅。经历了建厂、扩产、并购、裁员、罢工,处理过跳楼身亡、宿舍产婴儿、“非典”、“甲流”、打架、偷窃等异常事件,在酒店、玩具厂、电镀厂、电子厂干过,既炒过老板鱿鱼,也被老板炒过。当年的毛头小伙,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 不变的,是农民不会种地,是工人不被认同,暂住证、居住证,都比身份证管用。留守的孩子和在家的妻子,也加入到打工大军行列,一起漂在东莞。 幸运的是,我因偶然的机会,尝试拍照并真的爱上了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于是用相机关注自己,关注同事,关注打工生活,关注工业区的鸡零狗碎,并尝试用经济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以我打工所在的东莞市长安镇为观察对象,来记录我打工的这个时代。 后记 六年,只是生命中的一小段时光,我把全部的业余时间投入其中,记录自己和同事们的打工生活。从刚开始动手时的误打误撞,到经过多位老师的指点,才找到清晰的目标——朝着以个人视角书写打工志的方向努力。 本书所用的材料,是从本人己积累的近30万张影像中精选的,绝无虚构。除此之外,本人还收集了实物、录音、录像、表单、证件等资料,为继续记录打工生活做储备。 从2010年开始写初稿,2011年进行第二次修改,2012年进行第三次修改,2013年进行第四次修改,是为了使读者全面真实地了解广东制造业打工者的真实生活状况。 很多次,为自己拍到了最重要的图片而激动;很多次,为找到一些打工物证而兴奋;很多次,为顺利书写而失眠;很多次,为得到老师们的肯定而喜悦;很多次,为了跟踪记录同事们的生活而忘了一切;很多次,因为拍摄、采访、录像被不相关的人干涉而陪笑;很多次,想放弃又心不甘;这一次,让很多次都成为历史。 发自内心、真诚地感谢您读了这本书。感谢给予我指导的潘科、鲍昆、藏策、傅拥军、那曰松、巩志明、李树峰、唐寿新及摄影界的N多名师!感谢中山大学邓启耀教授、中国人民大学任悦副教授、胡百精副教授!感谢刘远对我的资助!感谢李志良、黄晓丽对我的宽容和厚爱!感谢妻子对我的理解!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编辑秦裕!感谢我的同事和朋友们!是大家的帮助才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