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一个半世纪以来香港金融业的演变、发展脉络进行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从中探索香港金融业发展的一般规律、香港金融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以及1990年代中期以来香港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对内地的广大读者而言,本书是一部全面、深入了解香港金融业发展的通俗性的学术著作。正如饶余庆教授所指出:“本书范围上自开埠初期,下至亚洲金融风暴,涵盖面极广,香港金融业的大事均网罗其中,这些特色都是现在文献中所罕见的”;本书“以深入浅出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香港金融150年来的沧桑,趣味盎然,诚为一雅俗共赏的作品”。
本书是一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香港金融150年来的沧桑,趣味盎然,诚为一雅俗共赏的作品。本书收集了大批珍贵的图片,衬托文字,相得益彰,不但为本书生色不少,而且也更能吸引一般市民的兴趣。本书范围上自开埠初期,下至亚洲金融风暴,涵盖面极广,香港金融业的大事均网罗其中。这些特色,都是现在文献中所罕见的。
前言
第一章 香港早期的金融业
1.外资银行的进入与汇丰银行的创办
1.1.香港开埠初期的外资银行
1.2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的创办
1.319世纪下半叶汇丰银行的发展
1.4银行业发展的新高潮与中环银行区的形成
2.华商经营的金融机构:从银号到西式银行
2.1早期华商经营的旧式银号
2.2恒生银号的创办与发展
2.3早期华商创办的西式银行
2.4东亚银行:“华南最稳健、实力最强的华资银行”
2.51920~1930年代华资银行的挤提风潮
3.早期保险业的发展
3.1开埠初期的保险业:谏当与于仁
3.219世纪后期至战前香港保险业的发展
4.早期黄金市场:金银业贸易场
4.1金银业贸易场的创办
4.2金银业贸易场的业务与发展
5.香港早期的货币制度
5.1银本位制时期(1841~1935年)
5.2早期的英镑汇兑本位制(1935~1941年)
第二章 战后金融业的蜕变与转型
1.战后金融业的繁荣与《银行业条例》制_}
1.1战后香港金融业的复苏与发展
1.2战后香港金融市场的异常繁荣
1.31948年《银行业条例》
2.1950~1960年代银行业的转型
2.11950年代初香港银行业务转型原因
2.21950~1960年代银行业发展的特点
3.1960年代的银行危机
3.1银行危机序幕:廖创兴银行挤提风潮
3.21965年银行危机第一波:明德、广东信托倒闭
3.31965年银行危机高潮:恒生银行控股权易手
4.“利率协定”和《银行业条例》的修订
4.1“利率协定”的签订
4.2汤姆金斯报告和1964年《银行业条例》
第三章 香港股票市场的崛起与改革
1.香港股市沿革:从香港会到“四会时代”
1.1香港早期的股票市场
1.2战后香港股票市场的发展
1.3香港股市的“四会时代”
2.1970~1980年代初期香港股市的牛熊市
2.11970年代初期股市狂潮及其后崩溃
2.21980年代初期股市高潮及其后急跌
3.四会合并:香港联合交易所成立与运作
3.1四会合并的棘手问题:会籍之争
3.2香港联合交易所的成立与运作
4.1987年10月股灾:“黑色星期一”
4.11980年代中期的大牛市
4.2香港股市的“黑色星期一”
5.戴维森报告与香港证券市场改革
5.1戴维森报告——《证券业检讨委员会报告书》
5.2香港证券市场的改革
5.3香港股市新一轮牛市的形成
6.“中国的纽约”:红筹股、H股热潮
6.1红筹股崛起香江
6.2国有企业——H股进军香港
第四章 金融业的多元化与国际化
1.金融机构多元化:接受存款公司大量涌现
1.1金融机构多元化:商人银行及财务公司崛起
1.2“金融三级制”的形成和确立
2.解除管制:汇市、金市的崛兴
2.1香港外汇市场的发展
2.2本地伦敦金市场的崛起
3.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确立
3.1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崛起
3.2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提高
4.银行危机与1986年《银行业条例》
4.1危机序幕:恒隆银行挤提风潮
4.2危机高潮:海外信托银行被接管
4.3危机冲击波:新鸿基、嘉华、永安、友联、康年易手
4.41986年《银行业条例》
5.1991年“国商事件”及其余波
5.11991年“国商事件”始末
5.2余波:银行挤提风潮与存款保险制度之争
6.“怡和震荡”:从迁册海外到“上市豁免”
6.1“怡和震荡”:迁册百慕大与结构重组
6.2从“上市豁免”到撤离香港股市
7.过渡时期银行业发展趋势与银行集团
7.1过渡时期银行业发展趋势
7.2香港主要的银行集团
7.31980~1990年代保险业的发展
8.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恒指期货与备兑认股证
8.1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
8.2最重要金融衍生工具——恒生指数期货合约
8.3另类金融衍生工具——备兑认股权证
第五章 过渡时期货币金融制度改革
1.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实施
1.1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实施的背景
1.2港元联系汇率制度的运作方式
1.3港元联系汇率制度对香港经济的影响
2.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角色
2.1汇丰:香港的“准中央银行”
2.2过渡时期汇丰淡出“准中央银行”的部署
2.3“帝国还乡战”——汇丰兼并米特兰银行
3.过渡时期香港金融制度的演变
3.1过渡时期香港金融制度的改革
3.2港府推行金融制度改革的原因
3.3中国银行:1994年5月起参与发钞
4.从外汇基金到金融管理局
4.1外汇基金功能的演变
4.2香港的“中央银行”——金融管理局
第六章 亚洲金融风暴对香港金融体系的冲击
1.亚洲金融风暴对联系汇率的冲击
1.1亚洲金融风暴冲击香港的背景
1.2金融风暴对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冲击
1.3香港经济陷入战后以来最严重衰退
2.百富勤集团的清盘及其余波
2.1金融猎鹰——百富勤集团的崛起
2.2猎鹰折翼——百富勤集团的清盘
2.3余波:连串证券公司倒闭
3.1998年特区政府“救市行动”
3.1特区政府的“救市行动”
3.2特区政府成功捍卫联系汇率原因
4.广信、粤海事件的震撼
4.1广信集团破产案触发红筹信贷危机
4.2粤海企业集团债权重组
第七章 结束语
1.香港金融业的特点及其地位
2.金融风暴后银行业发展新动向
3.金融全球化下金融市场发展新趋势
4.前景展望: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香港金融业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香港金融业的发展
首先是从银行业开始的。香港开埠之初,
随着外资洋行进入香港,它们的主要业务也转移到香港,
其中包括洋行的银行业务部,
当时称为代理店。这是香港最早的金融机构。
早期洋行对华贸易的资金,
主要就是由这些代理店提供的。
1.1香港开埠初期的外资银行
香港开埠初期最著名的代理店,是英资的怡和洋行(Jardine,Mat:heson&Co.)、宝顺洋行(Dent and Co.)和美资的旗昌洋行(RuSSell and Co.)的代理店。这些代理店从广州或澳门移设香港,便即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主要是外汇买卖和贴现一流的汇兑票据。不过,这种状况并不能满足规模较小的洋行的需要,因为代理店同时又是这批小洋行业务上的竞争者,故并不乐于经常向它们提供所需资金。在这种背景下,香港发展经营全部业务的、独立的银行机构的条件渐趋成熟。
当时,以印度为基地的一批英国资本银行将其业务扩展到香港,侵蚀了这些代理店的活动领域。英资银行的主要目标是夺取有利可图的中国转口贸易,它们普遍都有较广泛的分行及代理行网络,有较雄厚的资金和较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在最短时间内报出优惠汇率,缩小买卖差价和提供优良服务,因而很快便主宰了香港的银行业务和外汇业务。这些银行的业务以汇兑为主,押汇不占重要地位,并且不招揽存款,对存款不仅不计利息,还要收取手续费。
第一家在香港开业的银行是“东藩汇理银行”(The Oriental Bank Corporation)。该行创办于1842年,总行设在印度孟买,早期以鸦片押汇为主要业务。1845年,东藩汇理银行将总行迁往伦敦,同年4月在香港德己立街开设分行,成为第一家进入香港的外资银行,也是第一家进人中国的外国银行。东藩汇理先后在上海、广州、福州等中国沿海城市设立分行。该银行在中国各口岸的名称颇不统一,在香港称为金宝银行,在福州称为东藩汇兑银行,在上海则称作丽如银行。
东藩汇理银行在香港开业当年即发行钞票,发行总额为56 000元的港钞,惟于1851年才获取发行港钞的皇家特许状。到1857年,东藩汇理银行的钞票被香港政府库房接纳为缴付政府费用的合法货币。东藩汇理作为香港首要银行的地位保持了20年之久,到19世纪70年代,它达到了极盛时期,当时连在香港开业多年的汇丰银行和渣打银行,也难望其项背。不过,此后该行每况愈下,1884年5月3日,该行由于在锡兰(斯里兰卡)对咖啡作物大量贷款,并在一次咖啡歉收中被迫宣布破产。
第二家进入香港的是“有利银行”,全称“印度伦敦中国三处汇理银行”(Chartered Mercantile Bank of India,London&China),创办于1853年,总行设于印度孟买,是英国皇家特许银行。该行于1857年在香港开业,1862年获准发行钞票。有利银行是香港银行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又一家英资银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它一直是香港三大发钞银行之一。1892年,该行在改组中放弃发钞特许,并改名为“印度有利银行”,次年以有限公司注册。1912年,有利银行恢复发钞,直至1974年后才停止。1959年,有利银行被汇丰银行收购,其名称中也删去“印度”一词。1984年,有利银行被转予美国万国宝通银行(即今花旗银行),1987年再转售予日本三菱银行。
第三家进入香港的是“渣打银行”,当时称“印度新金山中国汇理银行”(Chartered Bank of Indian,Australia&China),在中国内地通称“麦加利银行”,创办于1853年,总行设在英国伦敦,亦是英国皇家特许银行。创办人威尔逊(James Wilson)是著名的《经济学人》杂志的创办者,它的董事局成员多数是在东方和与英国殖民地有密切利益的人。该银行开业时,实收资本仅32.2万英镑,5年后增加到80万英镑。
渣打银行专门经营东方业务,主要是中国、英国、印度的三地汇兑,为印度棉花、鸦片贸易融通资金,从中赚取汇差。渣打银行于1859年在香港开设分行,1862年根据皇家特许证状发行钞票,在香港、广州等地流通。1933年渣打银行购入港岛德辅道中4至4号A地盘,于1959年建成渣打银行大厦,当时是香港最高的建筑物。1956年,该行的中文名改为“渣打银行”。1969年,渣打银行与创办于1862年的标准银行(The Standard Bank Ltd.)合并,成为“标准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 PLC)。长期以来,渣打银行一直是香港银行体系中最重要的银行之一,地位仅次于汇丰银行。在汇丰银行成立前,香港政府的公款均寄存渣打银行,成为该行资金的重要来源(见表1.1)。
继东藩汇理、有利、渣打等银行之后,法国的法兰西银行(Comptoir D,EscomDte de Paris,1860)、英国的呵加喇汇理银行(The Agra&United Service Bank,1862)、印度东方商业银行(Commercial Bank Corporation of India&the East,1863)等先后进入香港。其中,呵加喇汇理银行及印度东方商业银行先后于1863年及1866年获准发行钞票(见表1.2)。这批银行的进入,形成香港银行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据统计,从香港开埠到1865年汇丰银行成立,至少有家银行在香港开设分行或办事处。
当时,这些进入香港的外资银行总部大多设在伦敦或印度,它们以经营贸易押汇和国际汇兑为主要业务,主要属于从事资助转口贸易的商人银行类型,而不是为一般公众服务的零售商业银行。这些外资银行持有明显的外来偏见,对中国沿海一带内部贸易、对香港本地公共事业等亦缺乏提供融资兴趣,香港的主要洋行对它们都普遍感到不满。因而导致了汇丰银行的创办,它是第一家以香港为基地的银行,创办时间比香港开埠仅仅迟了23年。这是香港银行业的初创阶段。P4-9
最近30年来,中外学者以中英文或其他外文发表的有关香港金融业的著作(包括书籍、论文、报告等在内),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为什么有这一现象?香港是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本身便是一主因,另一因素是,香港金融业在其沿革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戏剧性,甚至是惊心动魄的危机和事件。当然,香港回归祖国,又是划时代的世界性大事。回归后第二天,震惊中外的亚洲金融危机,在泰国爆发,迅即蔓延至香港,也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现在关于香港金融的纯学术性著作,性质较为专门,内容较为深奥,读者对象的局限性较大(一般限于学术界和金融界),而且无可讳言,文字较为枯涩,难于适合广大读者的口味。
冯邦彦教授这部大作,具有几个特色。第一,它是一通俗性的学术著作。作者以深入浅出的文笔,生动地描绘了香港金融150年来的沧桑,趣味盎然,诚为一雅俗共赏的作品。第二,本书收集了大批珍贵的图片,衬托文字,相得益彰,不但为本书生色不少,而且也更能吸引一般市民的兴趣。第三,本书范围上自开埠初期,下至亚洲金融风暴,涵盖面极广,香港金融业的大事均网罗其中。这些特色,都是现在文献中所罕见的。
冯教授对香港经济和金融,深有研究,他本人曾在香港工作多年,亲身从事实地考察,对本港情况甚为熟悉和了解。由他来编写《香港金融业百年》,是再适合不过的人选。
承作者及出版社邀请我在卷首说几句话,盛情难却,乃不揣谫陋,撰此短文为序。
饶余庆(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名誉教授)
2002年6月
冯邦彦教授这部大作,具有几个特色。第一,它是一通俗性的学术著作;第二,本书收集了大批珍贵的图片;第三,本书范围上自开埠初期,下至亚洲金融风暴,涵盖面极广。
——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名誉教授饶余庆
希望冯邦彦教授所著,能使各位读者对香港过去百年金融业的历史仃更深的了解,后辈亦可借此为鉴,藉以增进知识,继续发挥香港人勤奋进取、灵活变通的优点,为香港再创辉煌。
——东亚银行丰席兼行政总裁李国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