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猷(1503~1579),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
《俞大猷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一书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这位民族英雄、军事家的业绩和军事思想,是作者(范中义)多年研究俞大猷的力作。有创新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俞大猷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范中义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俞大猷(1503~1579),明朝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军事家、武术家。字志辅,号虚江,晋江(今泉州)人。 《俞大猷评传/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一书比较全面地叙述了这位民族英雄、军事家的业绩和军事思想,是作者(范中义)多年研究俞大猷的力作。有创新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所选军事家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大部分时期,反映了中国兵家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如果传主有多重身份,也只以其军事事迹为主,以突出本丛书特色。 范中义著的《俞大猷评传》是此丛书之一,采取夹叙夹议的方式,既介绍俞大猷的事迹,也介绍其军事思想,并作出评论。在写作方法上,既讲人,也讲故事,语言生动,叙事精彩,引人入胜。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半生磨砺 一、校尉家庭 二、勤学苦练 三、戍守金门 四、自荐求职 第二章 崭露头角 一、在守备任上 二、御安南寇 三、处琼州黎 第三章 浙直抗倭 一、走上抗倭前线 二、水战歼敌 三、王江泾大捷 四、逆境中奋战 第四章 塞上立功 一、走向边塞 二、以车御敌 第五章 闽广歼倭 一、生擒张琏 二、平海大捷 三、广东剿倭 四、南澳之战 第六章 剿山海“寇” 一、二源之战 二、灭曾一本 三、征古田僮 第七章 京营练兵 一、提调京营车兵 二、车营的编制和训练 三、致仕回归故里 第八章 军事思想 一、治军思想 二、战争指导 三、海边防思想 附录 俞大猷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半生磨砺 一、校尉家庭弘治十六年六月十四日(1503年7月7日),在晋江(今福建泉州市)河市濠格头村一个下级军官的家里,一个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后来成为抗倭名将的俞大猷。 俞大猷的始祖名俞敏,本为南直隶霍邱(今属安徽)人。朱元璋起义夺取天下时,俞敏参加了朱元璋的队伍,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四十年,后被封为世袭百户之职,隶属于泉州卫。泉州卫下辖五个千户所,即左、右、中、前、后五所,俞大猷家的世官在前干户所。 俞大猷的曾祖父名俞齐,曾祖母何氏,祖父名俞广,祖母黄氏,父亲俞原瓒,母亲杨氏。曾祖父和祖父都未曾任军职。父亲原瓒是始祖俞敏的曾孙,但不是嫡系长房。根据明朝世官的继承制度,他不应袭百户之职。只是由于嫡系长房后来袭替无人,原瓒念祖宗的世勋不应就此放弃,遂竭尽财力,含辛茹苦,四进京师,几经周折,才办理了袭职手续,使其曾祖俞敏四十年辛劳所得到的世职百户得以相传下去。 为了弄清百户是一个什么官职,我们首先看一看明朝军队的编制体制。明朝中央军事领导机构有两个:一个是兵部,一个称作五军都督府。兵部是政府的六部之一,最高行政长官是兵部尚书(正二品),副职为兵部左侍郎和右侍郎(均为正三品),下辖武选、职方、车驾、武库四个清吏司。各司的主官为郎中(正五品),副职为员外郎(从五品)和主事(正六品)。兵部是全国最高的军政机构。它管天下武卫官军的选授、训练、镇戍等政令,遇有战事奉皇帝命令调兵和任命将官。五军都督府是最高军事领导机构。它管天下的都司卫所,战时奉皇帝命令派出将领带兵打仗。但日常军政事务则归兵部,所以《明史》讲:“都督府掌军旅之事,各领其都司、卫所,详见《兵志》卫所中,以达于兵部。”兵部有调兵权而没有统兵权,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二者相互牵制。五军都督府并不是一个机构,而是五个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中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的统称。明朝的军队除上直军外,都由都督府管辖。都督府的军事长官为左都督和右都督(均为正一品),副职为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都督府的下级机构,即明朝地方军事领导机构,是都指挥使司。全国各省都设有都指挥使司,有的省还有两个:一个称都指挥使司,一个称行都指挥使司。嘉靖年间全国共有都司二十一个。都指挥使司的军事长官称都指挥使(正二品),副职为都指挥同知(从二品)和都指挥佥事(正三品)。全国的都司上属于左、右、中、前、后军都督府,下辖卫所。明朝从京师到郡县都设立卫所。在京城的卫所分别由五军都督府直接管辖。京城以外全国各地的卫所由都指挥使司管辖。泉州卫属福建都司,福建都司隶属于前军都督府。一般一卫管五千户所,一千户所管十百户所,一百户所管两总旗,一总旗管五小旗。卫的军事长官称指挥使(正三品),管5600人左右,他的副手称卫指挥同知(从三品)和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千户所的军事长官称作千户(正五品),管1120多人,他的副手称副千户(从五品)。百户所的军事长官称百户(正六品),管112人。总旗的头头(不是军官)称总旗,管55人。小旗的头头称小旗,管10人。可见俞大猷家世袭的官职是明代军队中最低一级的军事长官,正六品,年俸120石。 生长在这样下级军官家庭的俞大猷,从小就过着不算宽裕的生活,家中对他不会娇生惯养,他也深知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二、勤学苦练 俞大猷其貌不扬,言辞蹇滞,但聪颖过人,从小就有志向,以豪杰自命。《俞大猷年谱》的作者何世铭先生据俞大猷《饮马长城窟》中“臣十有五着青襟,十年稽古志何深”两句诗意推断,大猷当于五岁在河市入私塾读书,十五岁中秀才。当时家境十分贫寒,有时无米炊爨,而大猷攻读不辍。中秀才后就读于名师王宣、林福、赵本学。王、林、赵三人都是蔡清的学生。蔡清(1453一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任过礼部主事、南京文选郎中、江西提学副使等职,但他很长时间从事教书授徒。他平生饬躬砥行,贫而乐施,以《易》学闻名于时,“初主静,后主虚,故以虚名斋”。王宣,字一臞,亦晋江人,弘治中期中举人后,曾赴京会试,未中,以俸养老人,再不赴试。是蔡清的著名弟子。为人廓落豪迈,持论正大,确守师说而又间有发明,常即《易》以论古今治乱兴衰之迹。林福,字云衢,亦晋江人,为人慷慨耿直,有俯视流俗、担当宇宙之气,而才识练达,穷究《易》理,常即《易》以明心性忠孝仁义之理。赵本学,名世郁(一名建郁),字本学,号虚舟,亦晋江人。他鉴于天下承平日久,世罕知兵,乃即《易》以衍兵家奇正虚实之权,闭门著述,认真清理前人阵法,区别良莠,将其分为古代“圣王贤将”所作和汉唐以后“文士俗儒”附会伪托等两类,名为《韬钤内外篇》,不传子,而授大猷。大猷对三师就《易》所阐明的理论不但继承,且能融会贯通有所阐发。故大猷深谙《易》而精于兵法。由于他深谙《易》,笃于理,所以他绝不信神仙飞升,佛氏轮迥,占相兆梦,奇门遁甲等旁门邪说。他任官职后,无论是指挥军队作战,还是办理日常事务都决定于理与时,而不信其他。这在古代将领当中是罕见的。由于他精于兵法,所以曾说,兵法之数起五,犹一人之身有五体,虽将百万之兵,可使合为一人。大猷除攻读举子业的书外,还广泛阅读,攻古文词,对古今兵法,无所不究,知识渊博。与此同时,他还注意练武,在清源山读书时,他不仅向赵本学学《韬钤内外篇》,也向他学家传拳,同时还利用清源山的一块大石跳上跳下,练习胆量。P1-4 序言 《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总序 战争,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当人类社会中不同利益集团的矛盾难以调和,底层民众和统治阶级的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的时候,战争就成了人们解决矛盾的最终手段。人类最早的战争出现于原始社会,黄帝部落大战蚩尤部落,起因便是争夺中原地区的牧场和耕作土地。黄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最终击败了蚩尤部落,统一了各部落,促进了各部落的交流与融合,黄帝成为各部落公认的首领。后世尊称黄帝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便是由此而来。这次最初的部落融合便是由战争来完成的。 逐利是人类的本性,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时候,这种本性便会更加明显,因而,战争在阶级社会里也是发生得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不同国家之间争夺地盘的进攻与防御,外族入侵的侵略和反侵略,底层人民因不堪压迫愤而揭竿起义争夺起码的生存权。在这林林总总、大大小小的战争里,在这各种各样、原因各异的战争里,不能缺少的因素便是人,是作战的人,决定战争的胜负离不开领兵作战的各路将领。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上,从战争中诞生了无数统兵将领,有的建功当世名垂青史,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湮没于漫漫历史烟尘中。而那些能在历史上留下自己字号的将军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擅长。一幕幕血腥杀戮,记载下千秋武功;一页页史书文字,书写着万代军威。 中华几千年的战争史上,战争无数,经典无数。从步战到战车、到骑兵、再到步车骑协同,从单纯陆战到水战、再到水陆协同,从冷兵器到热兵器,从陆到水再到空,人类的战争发展史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史,就是人类自身开拓争取更大生存空间的发展史。在这些轰轰烈烈的战争画卷中,我们看到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一个个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奋勇冲杀的统兵将领们,他们给后人留下的不仅仅是经典战例,更有一生戎马生涯的总结,留下了影响后世的军事思想。 孙武是春秋时期最富盛名的将军,更由于其留下了一部五千字的《孙子兵法》,而为后世代代铭记。区区五千言,浓缩的是中华文化中最深刻的军事战略思想,这影响绵延数千年仍历久弥新,时间越久越发现《孙子兵法》思想的博大精深。即使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战争手段早已进入高技术精确制导武器时代,早已进入海陆空天电磁五维战场时代,孙子的军事思想仍熠熠生辉,时间赋予了孙子军事思想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以孙子思想为代表的中华军事文化必将和人类社会并存于世。 泱泱中华五千年,名将辈出,自孙子以降,代有英雄各领风骚。历代名将在孙子军事思想上,加上自身的军事实践,又生发升华出各具特色的军事理论,对孙子的军事学说也是一种丰富和发展,同时也使中华大地的军事思想异彩纷呈,经典战例精彩辈出。各位将军用自己的学识,用自己的血与勇,在自己所处的时代豪气干云,在历史上重重地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迹。这些将军的战争实践,有胜利,有失败,无论结果,都是战争史上难得的宝贵资料。历朝历代的将军们,用自己的战争实践,充分展示了战争的指挥艺术,揭示了战争的共同规律。中华大地的军事文化,以《孙子兵法》为首,旱已不局限在这片孕育它的土地上,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全世界瞩目的军事思想精华,受到全世界追捧的思想精粹。 中华军事思想并不局限于战争本身,其实质也是一种哲学思想。自孙武开始的军事家,军事思想早已被后人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政治军事再到经济生活,无所不在,无所不用。很多原本是军事术语的词汇,早已演变成日常生活用语,变成了日常词汇的一部分,这都从另一角度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说明了中华军事文化深刻的预见性和涵盖的广泛性。 战争是社会矛盾激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绝不是解决社会矛盾的唯一和必要手段。无论何时,和平都是第一位,生命总是第一位。本系列推出的中国历朝历代的著名军事人物,没有一位是嗜杀成性的战争狂,他们作战的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维护自己统治区域内的社会秩序,给百姓以和平安宁的生存环境。只有和平才能发展,战争可以促进社会进步,可以促进民族融合,但是战争也给人类社会带来无尽的灾难。经济的发展推动战争手段和战争形式的升级,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但所有的发展与进步必须是在和平的环境下才能获得,战终究还是为了和,为了战而战只能青史留骂名,遗臭万年! 战争是一种杀戮,而中华军事思想的一大特点是注重“师出有名”,以道德为先,忠义贯穿始终,为正义而战。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也。本书选取的几位历朝历代著名军事人物,各具特色,他们在自己所处的历史时期,充分施展自己的军事谋略,巧计迭出,奇谋并举。从春秋,到战国、两汉,再到隋唐,下至明清,读者可以跟随作者的笔触,一一领略宏大的历史画卷,重温血与火的战争场面,有温情,有冷酷,有智慧,有阴谋,有悲情,有忠义,唯一不变的是贯穿中华几千年始终不散的保国安民的家国情怀。他们是历史造就的英雄,他们的人,他们的思想,更是中华几千年历史给每一个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永远不应该被抹杀、被忘记,当然永远也不可能被抹杀、被忘记。这片土地,是老祖宗筚路蓝缕刀耕火种给我们留下的土地,谁也不能夺走它,每个中国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好好守护它。重温这些历代英豪,重温那些跃然纸上的家国情怀,战争造就名将,时代呼唤英雄。这便是今时今日推出这套《中国古代军事家评传丛书》意义之所在。 是为序。 毛佩琦吕一兵 2013年7月14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