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里,不管持何观点,“大学”总是一个令人幽思不尽的话题。美国学者孙康宜所著的这本书,是关于耶鲁大学、耶鲁生活、耶鲁文化等的随笔集。读后浸沉于一种新鲜而辽远的人文氛围里,恍如自己也曾游历似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耶鲁潜学集/世界名校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孙康宜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人的一生里,不管持何观点,“大学”总是一个令人幽思不尽的话题。美国学者孙康宜所著的这本书,是关于耶鲁大学、耶鲁生活、耶鲁文化等的随笔集。读后浸沉于一种新鲜而辽远的人文氛围里,恍如自己也曾游历似的。 内容推荐 这套书之所以取名《世界名校随笔》,主要是因为它所收书籍,无论旧籍或新作,(1)其作者均为曾长期留学或执教、就职于诸如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世界著名大学的知名教授、专家、学者;(2)其内容均至少同一所世界著名大学相关;(3)其形式无论散文、随笔、杂感、回忆,皆不以学理为尚,只求其文化价值与文学趣味。出版这套书,旨在使读者从轻松有趣、耐人寻味的笔墨里,真切地体味出近世中国学人前仆后继,孜孜以求,在世界著名大学这块学术文化前沿阵地上,如何艰辛地交融会通东西,凝聚文化精神,以振兴我中华的心路历程。 本书为丛书之一,是关于耶鲁大学的随笔。 目录 增订版自序 台湾版序 一、耶鲁生活:品味与学习 耶鲁诗人贺兰德 墨西哥诗人帕斯与耶鲁的一段因缘 与耶鲁学生看《末代皇帝》 有缘千里来相会 ——记英若诚来访耶鲁 可以忍受的悲痛 最后一个句点 语讹默固好 ——简论施蛰存评唐诗 永恒的座椅 ——是选校长还是选总统? 春到耶鲁万事新,选出校长人称奇 从周策纵谈周邦彦说起 梦与神游 ——重读《红楼梦》后四十回 记白先勇来耶鲁放映《最后的贵族》 道在何处? 《花花公子》的长春藤盟校风波 耶鲁大学女副校牧的故事 混血华裔的寻根文化 ——评介耶鲁女校友刘爱美 二、文化评论、书评、影评 《性之代喻》 ——介绍一部轰动欧美文坛的近著 佩格利亚的堕落 批评家的使命 永远的“桂枝香” ——重看白先勇的《游园惊梦》 今夏,你看过“冬天”没? 《霸王别姬》里的情痴 当代美国文化与《纯真年代》 一个女导演的杰作:《钢琴》 何谓男性“自我认同”的危机? “末恋”的风行意义 关于老妇/少夫的“莒哈”现象 灵魂伴侣 一从美国电影《廊桥遗梦》说起 今日喜剧时代的爱情观 贝多芬的“永远的爱人” 海德格尔的情人汉娜阿伦特 “梦露邮票”的文化意义 新的选择 ——我看今日美国女权主义 “政治正确性”的不正确言论 女诗人的窗口 诗人希尼的“挖掘”美学 施蛰存对付灾难的人生态度 三、创作、随笔及其他 上帝的忏悔 在美国听明朝时代曲 ——记纽约明轩《金瓶梅》唱曲 大会 日本文学怀古 我看江青自传 听觉之奇妙 ——作者斯帖理的执着 回到老家 词的向往:话说词家唐圭璋 一位美国汉学家的中西建筑史观 游东北的世外桃源——太平湖 重感情者的负担 爱情里的“苦”与“贪” 情感的遗迹 渴望 空中的悼念 极短篇七则 四、札,记与诗 潜学斋随想录 新旧诗零拾 五、附录 中国古典情诗的性别观 ——孙康宜教授哈佛演讲纪实 (张凤报道) 试读章节 关于溥仪乳母被逐出紫禁城一节,《末》片的处理可算成功,使人对小皇帝寄予无限的同情。在这样一位自幼缺乏母爱的小皇帝心里,乳母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是不难理解的。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道:“我9岁那年,太妃们背着我把她赶出去了……但任我怎么哭闹,太妃也没有给我把她找回来。现在看来,乳母走后,在我身边就再没有一个通‘人性’的人了。”问题是,对于如此重要的一位人物,《末》片的描述未免显得有些草率。事实是这样的:溥仪这位乳母,并非如片中所演从此消失了。终溥仪之一生,他对乳母的挚爱始终不渝。到他结婚之后,还是派人四处寻访乳母,终于找到并接去同住。在伪满后期,还特地把乳母接往东北奉养。1959年溥仪被中共特赦后,立刻探寻乳母的下落,方知她已去世,只见到了她的继子。我想,溥仪性格中如此纯真的一面,《末》片若能着意发挥,应可使溥仪一生赢得更公平的评价。 溥仪性格上另一个优点是善于宽恕。例如在东北期间,婉容皇后曾与司机老李私通,生下一个女婴(婴儿为日人所害)。按常理说,溥仪身为皇帝,有生杀予夺之权,报复刑罚自可为所欲为,然而他在屈辱痛心之余,却赦免了这位老李——给了他250块钱,让他离开了东北。没料到1962年,溥仪在北京街头竟又碰到了老李,那时溥仪正撰写《我的前半生》,想从老李那儿得些伪满宫中仆婢生活的资料。老李窘得瞠目结舌无以自处,溥仪却泰然自若,谈笑之间对婉容之事只字不提。分手之际,溥仪还把身边所有的钞票都给了老李(这位老李直到1985年才去世)。然而《末》片的老李,却因与婉容私通而被处死,这是与史实不符的。 大体说来,《末》片不失为一部成功的影片。细节上虽有不少虚构之处,然而结构紧凑,戏剧性突出,足以吸引观众。我个人尤其欣赏片中的意象设计,例如“围墙”的象征意义,处理得相当出色。溥仪在自传中说:“我这一生一世总离不开大墙的包围”,又说:“我溜到墙根底下,望着灰色的大墙,心中感慨万千。”这种无可奈何的疏离感,在《末》片中表达得十分生动。起先,小皇帝被“关在”紫禁城墙里,伪满时代又变成日本太上皇的墙中傀儡,被俄国人俘虏之后,至终又做了中共狱墙里的囚徒。这一连串的意象捕捉,给观众极深刻的印象。 P26-27 序言 本书原由台湾的允晨文化公司于1994出版。现在增订本之所以能顺利在大陆出版,全得力于黄进兴、陈俊民、高经纬、刘明琪四位先生的合力推进,因此我要首先向他们表示感谢。 这个“增订本”的确增订了许多,其中仅散文就比原来的台湾版多出近作20多篇。而诗歌部分更有全盘的改动:不但删去了英文部分,也另加了不少新作。无论如何,所有的增订都遵守了一个原则:那就是,以我在耶鲁的教学心得及文化省思为主。同时,我想藉着这个增订本让读者更加了解美国长春藤大学的基本精神,希望描述它们如何通过通才教育来培养独立的个人(不论是学生或是师长),全面发展自身的思考潜力。当然本书只是以抒情小品、书评、文化游记及诗歌的形式来间接地“描述”这种大学文化的现象。但我相信,在某一程度上,这种不拘一格的体裁似更能触发读者的想像与共鸣。 在我多加的20多篇近作里头,其中有很大部分涉及美国学院派里日渐发展的女性意识,以及多元文化与大众认同的问题。在中国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像耶鲁、哈佛、普林斯顿这样重要的长春藤大学,一直要到1969年才正式招收大学部女生。30年前,这些名校确实是“男权”为主的学院派象征。但这些年以来,由于女学生的大量入学,传统的信念受到空前的挑战,以致于大学教育的定义也得到了具体的扩充与更新。所谓“通才教育”已不只是指培养个人全面的推理和感受的能力,它同时包括对“性别意识”的悟性;它教人发展对异性(或同性)的平等关系的伦理哲学。这些年来,“性别观”已成了大学里的文化主题;人们所要培养的是走向21世纪的“完整”的男女知识分子。 我自己最近曾到哈佛大学做过一次有关性别意识的演讲——题为《中国古典情诗的性别观》。虽然讲的只涉及中国文化的主题,但对目前美国文化的热门问题,无疑是一个直接的呼应。为了让读者对美国大学之间的思想交流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我特别把哈佛的张凤女士对这次演讲的一篇报道收在本书的“附录”中。我要感谢《世界日报·副刊》的田新彬女士授权予以转载此文。 最后,我要在此写下对母亲孙陈玉真女士(1922—1997)的深切怀念。近年来我所写的许多篇有关女性问题的散文,很大部分得自她的鼓励和启发。记得1983年她曾来耶鲁大学参观毕业典礼的游行,在人群中她突然瞥见穿礼服的我与无数男女教师学生走来,她很自然地发出一个会心的微笑。事后她告诉我,她是在为耶鲁的“男女合校”而高兴。至今我仍保留着一张当天拍下母亲微笑的纪录相片,我把它取名为“母亲的喜悦”。现在我要郑重地把本书的增订本献给我敬爱的母亲。 1997年11月29日 写于耶鲁大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