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风的翅膀,追逐梦想的脚步。追风,皆因心中有梦。这是书稿《追风逐梦》给读者最直接的阅读感受,由数十篇散文组成的书稿共分为四辑,分别为《石镜照心》、《漂流心瓶》、《香心一瓣》、《心洁如荷》。承载着作者彭愫英内心无限的情感和自我不断的追求。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追风逐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彭愫英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乘着风的翅膀,追逐梦想的脚步。追风,皆因心中有梦。这是书稿《追风逐梦》给读者最直接的阅读感受,由数十篇散文组成的书稿共分为四辑,分别为《石镜照心》、《漂流心瓶》、《香心一瓣》、《心洁如荷》。承载着作者彭愫英内心无限的情感和自我不断的追求。 内容推荐 《追风逐梦》是作者彭愫英在采风途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情感浓缩,这其中既有对云南边地美好风光的咏赞,也有对勤劳质朴的云南人民的赞颂,更有对自我心灵、人生心路历程的点滴回忆。 让我们循着《追风逐梦》缓缓流淌的文字,放飞内心的精灵,任它们在茫茫苍穹自由的翱翔。 目录 怒江精灵(序)/白庚胜 第一辑 石镜照心 大山恋歌 春韵 大理涂抹 梦回香巴拉 罗婺部盘活的情怀 青青丙中洛 元阳梯田遐思 龙门摸宝 腾越行 和顺记事 木棉花红怒江岸 怒江春浴 漫山杜鹃开 木棉醉春 风过俄嘎 罗婺无风镜未磨 片马:英雄的故里 烽火岁月的苔痕 巴雪亚当 沧东桥怀旧 第二辑 漂流心瓶 梦影老屋 父亲·小河 春节将近话书法 梅花开了 醉步金马碧鸡坊 走过秋天的边缘 路过温庄 窗 本主庙祈福 香味弥漫的记忆 思绪如水 听月 火把节的火把 水中有月 油桐花开静悄悄 月色知子罗 冬至,水漫过的痕迹 舀起一瓢十分水 一树金黄 驻足在你的博客里 第三辑 香心一瓣 听恋 年轮 爱在人生 一位作家的老屋情结 我的老师 家乡的一亩田 向北方 音乐感怀 往事悠悠 雨夜捞柴 阿贾尼 灵魂的故乡 我的泪挂在你心田 没有离别 无以复活 扬送过往 北方秋实印象 吆喝麻雀的日子 永远的格桑梅朵 第四辑 心洁如荷 缘聚 栖息在月亮上 季节的过往 牧放在香格里拉 荷影 同望当空月 小鸟飞过窗前 拿什么去醒酒 唱吧!邪心灵的歌 唯愿心灵更自由些 给,心灵留一块退守的园地 恋山 心绪自由如风 月光落地 荷风送香 花蕊 海韵 聆听 在路上 触摸黑井 赏荷五味 后记 试读章节 龙门摸宝 三月的昆明城,樱花吐艳。穿过圆通山樱花林,经翠湖,打的往环城西路,到省新闻出版局办事,我的心盛满火一样的热情。待公差办完,我特意在春城耽搁两天,带双亲攀爬西山,到龙门摸宝,以纪念他们的金婚。 公交车到西山脚下,我们步行去拜谒聂耳墓。阳光穿过松柏林,洒在聂耳墓上。怀着肃穆敬仰的心情,我与双亲站在墓前深深鞠躬。在聂耳生平陈列馆里,我们戴上耳机,静静倾听聂耳创作的歌曲,旋律让我不由想起了郭沫若题写的《聂耳墓碑文》:“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歌并寿而永垂不朽。” 坐电缆车往三清阁而去,脚下树木森森,间杂满树花红花粉的樱花。双亲在前,我殿后,但见前面的电缆车上,父亲右手握着缆车的护栏,左手环护着母亲,侧耳跟母亲说着什么。阳光暖融融,天空碧蓝。滇池水面飘着一层淡淡的绿色,被分割成大小不一的潭。公路蜿蜒,昆明城望不到边。随着电缆车上升,我的思绪回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怒江畔求学的33位师范生,在即将奔赴实习岗位前,由班主任带队,走出怒江大峡谷来到省城开眼界。记得老师在动员会上动情地说,你们中的有些同学,将来毕业后会分配到一师一校去教书,有的可能一辈子也没机会走出怒江峡谷到省城了。老师自然也提到独龙江乡,那里公路不通,一年中有半年以上雪封山……20多年过去了,怒江州的经济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乡镇独龙江乡通了公路,手机、电视、电脑普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里,怒江渐渐向外界撩开了神秘的面纱,怒江的一师一校已成了历史,当年到省城开眼界的师范生,而今都是中年人,在不同岗位上成了骨干力量,他们若到西山故地重游,定然也如我一样,不由自主想起首次到省城时的情形,难免发自心底感慨。 走在石刻通道上,我特意叮嘱双亲留心足下,这个用人力从悬崖峭壁上一锤一钻打出来的通道,石级被游客踩得溜滑。石道呈螺旋宛转,顺山势或上或下,最宽处两人可勉强并行,最窄处一人勉强而过。途中有隧道,有的需弯腰而过。从石洞往外看,下临万丈深渊,五百里滇池尽收眼底。正是正午,滇池水波不兴,没有帆影,水空朗朗成一色。我们在石亭小憩,半空伸出的樱树枝,粉红着笑脸,璀璨了一春。我受樱树灿然春意感染,给双亲留下了金婚纪念的第一张合影照片:开得烂漫的樱花,淡墨写意的滇池以及白云、渺远的昆明城为背景,双亲面向镜头,历经风雨的脸上皱纹舒张,眼角眉梢荡漾浓浓的春意。 从三清阁穿过“别有洞天”石坊而上“云海、石林”石屋,往南行,悬崖壁立,岩间开凿盘山开窗隧道,抵慈云洞,石屋内刻观音坐像,沿石道南行,至龙门石坊,入内有石屋,“达天阁”以造像魁星为中心,镌刻道教神仙十八尊,仙禽异兽二十余个,形象生动,表达了儒道合流、以文治世的思想。一路观赏着在原生岩石上镂空雕琢而成的龙门石窟工程,我们不禁为这个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惊叹。 站在“龙门”月台上眺望,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烟波浩渺。远山如黛,白云飘逸,绿树掩映房舍,平畴沃野如梦如幻。迎风而立,山水写意的龙门胜景,如诗如画的滇池风光,让我情不自禁伸开双臂,在绝壁上想象飞翔的姿态。忆当年,我和怒江师范的同学们登龙门,从聂耳墓一路步行,古木森森,峻岩怪石,小雨淋面,山路崎岖难行。我们到达龙门时,雨停雾散,滇池白帆点点。站在月台往下看,不见悬崖峭壁的真面目,但见雾海深不可测。我的心绪游走在龙门石窟的传说里,那位与伙伴们凿龙门辛苦了十余年的石匠,在最后刻魁星手中的朱笔时,不慎将笔尖凿断,使本来很完美的一件艺术品留下了缺憾,他伤心至极,纵身跳下龙门。石匠献身艺术的精神,何尝不是我们这些即将奔赴怒江教育战线的学子献身教育的心情…… 转身回顾石室,正门顶端刻有“达天阁”三字,两边侧门顶刻有“名山”“石室”“天临海镜”字样,中柱题联“举步维艰,要把脚跟站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龙门”二字题写在一圆柱石坊上,下刻金元宝。游客摸龙门金元宝,神色虔诚。父亲身材高大,身板硬朗,他戴着毡帽,左手拿着茶杯,右手毫不费力地摸着金元宝,自豪地说:“老汉我75岁,登上了龙门!”身材矮小的母亲斜倚着父亲,小鸟依人的她一脸欣慰的笑。我赶紧抓拍了这动人的瞬间。50年风雨同舟的双亲,人生的酸甜苦辣在他们笑容里平淡。同样是17岁花季,母亲嫁给父亲,在澜沧江畔的老屋开始其辛勤操劳的一生,而我即将奔赴教育战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在实习前登临龙门摸宝,为今后的人生祈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2011年3月10日,我站在西山龙门前,深切领会这句生死不渝的爱情代名词内涵,双亲朴实而又美好的婚姻,经历50年风雨考验,在我心目中成为楷模,让我真切感受忠贞的分量。我再次摸着在传说里能保佑人发财发达、吉祥如意的龙门金元宝,祈祷双亲晚年吉祥安康。 过龙门顺石道往下走,在崖壁上刻有“觅海处”的石台上,我们遇到一伙游客拿着硬币往崖上雕刻的凤凰嘴里投,据说投中的有福。我们转到孝牛泉,奇石巧洞叮咚有声,洞中有一井,井畔有卧着的牛犊石雕,石壁刻碑记载孝牛泉的传说。读完碑记,我不由动容,牛犊尚知反哺,何况人乎! 在凌霄宝阁逗留了一会,我们就下山了。到山脚下的公交车站,我回首千仞峭壁上的龙门,内心有点遗憾。我这是第三次登临龙门了,第一次与同学们登龙门,贪图一路风光,迫于时间有限有意放弃了到小石林参观,第二次是与弟弟一起陪着双亲登龙门,间隔8年后我独自陪着双亲再次登上龙门,无论弟弟和我,都有意放弃了小石林的观光,唯恐双亲劳累。 西山素有“睡美人”之称。站在西山看滇池浩瀚烟波,思想波涌“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的哲理。 P52-55 序言 怒江精灵(序) 白庚胜 2012年夏,我应云南作家协会之邀,前去楚雄参加“云南少数民族青年作家作品研讨班”,有幸初识与会女作家彭愫英。当她得知我是丽江人,并能说一些白族话后,我们一下变得亲近起来。这是因为彭愫英的家乡兰坪从明清以来曾长期属丽江县,称兰州,直到民国才单独建县,并先后归属丽江专区、丽江地区,以致我于1972年上丽江师范学校时班中多有兰坪籍同学。虽然兰坪自1973年后作为怒江州的一部分而与丽江切断脐带,但两地来往始终藕断丝连,治断情不断,兰坪人与丽江人之间最容易共鸣“古老的呼唤”。而且,白族虽然文学名家如流,但出自其支系那马人之女作家“前无古人”。 那时,我还没有读过彭愫英的任何作品,但她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一袭白族女装穿在身,说话干净利落,走路脚下生风,一双聪慧的大眼忽闪忽闪。我回到北京后,她先是寄来新出版的游记散文集《盐马古道》,接着寄来其出版的长篇小说《枣红》、中短篇小说集《古道碎花》,尔后是一篇又一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刊物的散文、小说,鸿雁频传,这才让我对彭愫英其人、其文、其情、其志了解日深,并为她的精神追求所感动。她那美丽的文字、广博的见闻、美好的心灵、优雅的文风,都仿佛让我照见怒江的精灵隐现于高黎贡山的冰川、丙中洛的云烟、怒水上的清波、独龙江畔的翠竹茅舍。 楚雄一别,仅仅一年时间过去,她又捧出20余万字的《追风逐梦》散文集这部最新的创作成果,并复开始有关盐马古道题材的第二部作品创作。她在给我发来的最近一封邮件上这样写道:“《追风逐梦》出版后,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有关盐马古道的第二本书写好。愫英义务为家乡写出《盐马古道》后,社会反响较好。多年来,我一直徒步怒江以及临近的滇西盐马古道路线,古今人文变化让我感慨颇深,咱们滇西各民族人民如大山般坚韧的品格以及高原人的生活现状、情怀,令我只想把文字写得更好一些。”(2013年9月3日)显然,她的作品不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而是“接地气”的结果,“挖深井”的产物,是生活感动所使然,也是使命义务之必然。她忠实于生活,虔敬于人民,只想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责任下“文章当为事而作”、“把文字写得更好一些”。她是谦恭的,又是灵慧的,更是清醒的。仅凭她曾经为一篇已经定稿的《在路上》稍显零散仍反复修改,其精益求精的执着,令我感动至深。文章抒发了一位基层文字工作者的艰辛,无论境况如何从不放弃理想,坚守内心一份美好,情怀坦荡,对红土地的挚爱引人动容,共鸣在她发自肺腑的呼唤里。我坚信彭愫英会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且行且远,后发无量。 怒江州是文学的富矿,但迄今为止,它尚未得到系统的、深度的、大规模的开发,而那里有雄山大川、珍稀动植物、绝美环境,以及灿烂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尤其是片马抗英这样的爱国主义壮举、盐马古道这样的文化长廊。只要有认识其精神本质的能力、表现其内涵特点的水平、审美其题材素材的高度、驾驭其形式技巧的才华,我想,那里应该产生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一定会涌现杰出的文学人才。 由此,我想及20世纪40年代初的赵银棠因热衷革命文艺而投奔延安,却在路经重庆时曾得到郭沫若先生劝勉的往事。那时,郭老告诉她,应该回到自己的家乡去写玉龙山下、金沙江畔的生活与人民。于是,赵银棠回到桑梓开始自己的创作,并先后推出了《玉龙旧话》、《<玉龙旧话>新编》、《达勒阿萨命》、《纳西族诗选》等专辑,成为云南本土第一位杰出的少数民族女作家。同样的例子,也见诸沈从文先生,其一切成功之作无一不是描写他的故乡——湘西乡下生活的结晶,且几至登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圣坛。可以说,题材,尤其是重大题材是文学创作取得成功的因素,但它并非最主要的、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关键的关键是作者的生活底蕴、思想深度、知识积累、艺术精度、表现力度。坚持正确的方向,写自己熟悉的、有卓见的、有感情的人和事,就必定能够通向成功的康庄大道。因此,我期待着彭愫英这位那马人的优秀女儿用自己的笔为故乡造像、为本民族立传、为各民族的互相理解与友好助推、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 当此文学大好春天,让我由衷地祝福:飞翔吧,怒江的精灵! 是为序。 (白庚胜,云南省丽江人,文学博士,民族学博士后,现任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曾任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2013年9月18日 后记 有一年五月,我从甸尾桥渡过澜沧江,经猴子岩村,穿越碧罗雪山。盘坐在海拔近4千米的碧罗雪山峰巅,坐看群山小。风口离我不远,碧罗雪山乌道经过风口直下山谷。风不忍心打扰我,紧紧扎住口袋。天空阴霾,一束光圈从山脚往山头走。为了弄清自然奇观,我沿着悬崖追赶光圈。山有山的灵魂,石头有石头的语言,我边追赶光圈边默祷,居然应验。天空呼应,乌云堆叠中洞开一个洞,“洞”底蓝盈盈。无形的手从蓝洞里钓起诗句,久违的影子出现眼眸,从荒凉处向我走来。思绪生发双翼如鹰在雪山上飞翔,心灵产生从没有过的雪山圣水般的爱。 碧罗雪山让我懂得什么是万物有灵,游历灵魂外的思想重新找到定位,皈依文学,犹如虔诚的教徒,宗教般情感让我感到温馨和不再孤苦。千山之上领悟人生,大爱生成,追梦文学园地,苦难变成精神食粮,心在磨砺里坚韧。用笔歌唱故园美好和抒发民族情感,我就像在红土地上流浪的歌者,边走边弹拨三弦,唱着自由而快乐的歌。 但愿散文集《追风逐梦》带给读者的感受,正如唐代大居士庞蕴所言“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明净之雪能滋润人心田。特致谢关注此书出版并给予帮助的朋友们。 彭愫英 2013年8月10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