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子,临门倚窗,铺开一方丝帛,或一块麻布,打开一个绣箩,捡出一棵针,挑出一绺线,然后便穿针引线,做起刺绣来了。针起针落,线走线飞,当她抬头望一眼窗外,无论是蓝天白云明山丽水,还是车水马龙红尘沸浮,只那一望,远远近近,整个世界就静下来了。后亚萍编著的《绣娘秘语》对女红文化和绣娘身份,尤其是对永仁的绣娘文化有着细腻和精致的描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绣娘秘语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后亚萍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个女子,临门倚窗,铺开一方丝帛,或一块麻布,打开一个绣箩,捡出一棵针,挑出一绺线,然后便穿针引线,做起刺绣来了。针起针落,线走线飞,当她抬头望一眼窗外,无论是蓝天白云明山丽水,还是车水马龙红尘沸浮,只那一望,远远近近,整个世界就静下来了。后亚萍编著的《绣娘秘语》对女红文化和绣娘身份,尤其是对永仁的绣娘文化有着细腻和精致的描写。 内容推荐 《绣娘秘语》在书稿的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女性作家的细腻。在苏杭,在川蜀,尔后在云南楚雄,在永仁彝乡都曾一度兴盛起刺绣文化,一位位身姿曼妙的绣娘,一双双纤巧灵活的巧手,一份份巧夺天工的女红,都彰显出中国女红艺术的源远流长和巧夺天工。书稿《绣娘秘语》对女红文化和绣娘身份,尤其是对永仁的绣娘文化有着细腻和精致的描写。 目录 总序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 意绪引 莫若锦绣芙蓉心(代序) 女儿辞 绣房的梦想 岁月痕 陋室里的惊艳时光 青涩行 一所山村小学的温暖诗意 韶华赋 老毕摩和苦荞粑粑的味道 无弦操 哑巴绣娘的笑容 绮罗曲 黑彝姑娘的成人礼 箜簇吟 缀满音符的花围腰 女红秀 绣娘的节日 演梦场 彝族山村的“style” 春光醉 古老的乡村T台 丝心结 曾经仰望的地方 试读章节 从小就听说,天上神仙多,有个仙女就叫织女。织女、织女,该是个会织布的仙女,会不会绣花,倒不一定,也许会,也许不会。我想大半她都会,织女因此也可以叫绣女,或绣娘。中国人想象丰富,女性能干,从主政持家,到生儿育女,从相夫教子,到庭除洒扫,有厨娘、绣娘,怎么偏偏只一个织女成了仙?偌大的天庭只有一个织女,真是太少了。这要放到永仁、放到直苴,放到莲池,那真的不可思议:整个直苴,整个莲池,整个永仁,整个彝乡,到底有多少绣娘,我真的说不清。我想也没有人说得清。更别说一一说出她们的名字。 但有一个人,从认识的第一天,我就记住了她的名字:李济雁。 她是直苜人。 直苴,那个偏远的彝族山村,人家密密麻麻,记得那次穿过那个村子,只能在山墙与山墙间的屋巷里侧身而行。我相信,直苴的每家每户,都有人会绣彝绣。人从逼仄的屋巷穿过,一抬眼,或许就会看到一个绣娘;随便敲开一户关着的门,头一眼看到的,也必定有正在绣花的女子。她们低着头,眼睛盯着绣布,右手飞针走针,阳光下,银针闪亮,绣布上,暗香如缕…… 从直苴那个村子里走出几个绣娘,想想都该是件平常事。平平常常的绣娘里,那个叫李济雁的绣娘,又有点儿不平常。不平常在她竟想有个绣房。她一直在做着一个绣房梦。直苴的绣娘,哪个会有绣房呢?没有。就这样,李济雁突然变得不平常了。 想到绣花,脑海里突然闪出一个陌生却古雅的词——女红。 女红,原先是指妇女所作的纺织、刺绣、缝纫诸事。女红,由最初作为必要的生存手段,慢慢演成了一门职业,而后又变成了一些女性的奢侈享受。一些女性,终生被针针线线缠裹,她们用精巧的双手细微的心思,以作画的方式,在丝绸上编织她们心中的美妙图画。许多刺绣作品精致到让人叹为观止,甚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说起来,我在彝州生活过一段时间,见过很多彝族少女穿着色彩艳丽的衣服,戴着漂亮的鸡冠帽,觉得很是好看,却从来都没细想过,一件件衣服的后面,不知经过多少绣娘的手。有一次在黑井,跟着一个刚刚跳完脚的老妇人去她家,去看她绣的衣服。缘由是我看见她脚上穿着一双手工纳的布底鞋,水蓝色的鞋面,红艳的花,绿色的叶子,还挺好看。我说,你的鞋子真好看!她说,家里的更好看呢。跟着她穿过漆黑的小巷子,来到一间很小的屋子,只见她从一个四四方方的老式木柜里拿出一个布包,打开,里面是几件做好的衣服。她挑出一套,在床上铺开,就着昏暗的灯光,见深蓝色的布底上,衣襟、袖口,绣满了颜色鲜艳的花花草草、藤藤蔓蔓。那一刻,时光静止,如岁月的微尘,缓缓将我覆盖,哪怕已是暮色苍茫,我心中依旧阳光灿烂。轻抚那些花花草草,针针线线,就像踏进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有蝴蝶在飞舞,有花的香味,有阳光,有露珠,有轻风……那个梦境一层又一层,既真实又虚幻。不断地,我从真实进到虚幻,又从虚幻回到现实,就像一件件衣服,穿上又脱下,哪一件都喜欢。这个梦境竟然是一双粗糙的手编织出来的!就在几分钟前,我还牵着那只右手,就是那只手啊,那时我以为那是双农人的手。那些红红绿绿的绣线,落满了温暖的目光,不止是我的,更是那个绣娘的。我只是羡慕,而她在绣这些图案的时候,心中必定充满了爱和快乐。我问,这些衣服是要卖的吗?她说,也不是,从小就做,都习惯了,闲着没事就绣绣花。 ——刺绣,是每个女人心中的一个梦,一块布,一根针,一绺线,上上下下,便能绣出一个梦来。针线穿梭,时光流转,那些密密麻麻的针脚,仿佛女孩稠密的心思,述说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就像那个老妇人一样,在彝山,几乎每个少女,都在尚不识人事的人之初,便学着在一方粗蓝土布上,一针一线地开始了她们的刺绣人生。她们的手长满了茧子,甚至刚刚握过犁耙,喂过牛羊。在再怎么浪漫的人眼里,那样粗粝的双手,看上去也都与刺绣那样精细的活计毫无关联。可在彝山,粗手大脚的女孩,却从小就开始了她们的刺绣人生。真的,说不清那到底是他们的幸还是不幸。 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彝绣,一个秋天。P2-5 序言 人眼太低,目光太短,山川形胜非登高远望不可领略。 我心尤浅,情绪尤浮,文史精神不静沉深思难得品尝。 这算是副对联。前一句是作家汤世杰《山川仁德》一文的开头,平实而精彩,下一行是我憋的。以此开头,因我喜与老汤“作对”,也因这话与本文相关。 老汤要我为这套丛书写序,我说我不够资格。但他给出了一个难以谢绝的理由,要我谈谈人文随笔创作与口述历史工作的关系。这些年,老汤一直在云南大地上行吟,出版过长卷散文《殉情之都》《灵息吹拂》《梦幻高原》《古摇篮》《在高黎贡在》和随笔集《烟霞边地》《冥想云南》。我对老汤充满敬意,敬他行走的谦恭,倾听的虔诚,冥想的寂寞,耕耘的精细,以及对大地、生命和文化的那一份挚爱痴情。70岁的老汤,继续《杖藜拾青》,与万利书的《砚边墨痕》、后亚萍的《绣娘秘语》组成“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我知道,老汤对文化散文或日人文随笔的写作与思考是极认真的,如今认真也稀有了,不能不以认真相对。此外,我热爱口述历史,又遇上了一个有创意的试题,于是,鸭子权且上架。 口述历史是人类历史记忆的源头,没有文字时,一切历史记忆都只能口口相传。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彝族的《梅葛》和藏族的《格萨尔王》等,即从口传而来。现代口述历史1948年开始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信念是采访历史的创造者、亲历者和见证人,弥补正式档案文献的不足,为历史提供更多细节与质感。欧洲史学年鉴学派影响下的口述历史运动,将口述历史的范围扩大,既采访要人和名人及其社会生活公共记忆,也采访普通人及其日常生活的个人记忆,目的是让“无声的大多数”发出声音,把历史书写权交还给人民。我们想再进一步,提出人类个体记忆库概念,采集并收藏人类个体记忆,为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积累大数据。基于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这梦想不仅可能,而且可行。当然它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做的人多了,假以时日,才能积涓滴小流,成浩瀚江海。 人文随笔与口述历史,差异明显。前者是文学,归艺术;后者是史料,归学术,分类不同。前者是随笔文章,后者是口述实录,形态不同。前者是一种创造成型的文化产品,后者是一种档案材料即文化资源,性质不同。前者采风,虽也要与人对话,且要观察天地山川,倾听自然信息,思索自然与人类的关联;还要翻阅古籍,与文献对话,并作相应的知识考古;更要打开心扉,与自己对话,让思想在不同的时空中随意穿越,在现实、历史、哲学和美学的多维世界中自由飞翔。而后者,只是采访人和受访人的对话并作录音或录像纪录,工作方法不同。前者是文学家即采风人的独立创作,观察及采访都只是创作素材。如这套书的三位作者走遍了永仁所有乡镇,采访了50余人,作了5393分钟的录音,但成型文本是文学家的感受和思考后的生动转述,联想翩跹、思绪灵动,直接引语少之又少。后者是采访人和被采访人合作的产物,呈现形式须尽量保持访谈录音的原有形态。二者的工作重点、程序、著作权归属、呈现形式均不同。 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间,当然也有关联性和相通处。地域人文随笔创作的第一环节,是实地采风,而采风,正是现代口述历史的重要源头。在采风过程中,少不了要与当地居民对话、倾听并记录,而这也正是现代口述历史工作的三个关键词。这样说来,口述历史也是一种采风,人文采风也有口述历史特性。如此,二者或可共享一些经验和规则。其一,不把采访对象仅仅当成信息工具,而要当作生命主体。唯先知人,才能观风、论世、谈文化。其二,尽可能问得广一点、深一点。个人是文化造物、历史传承者、社会关系结点,且是独立生命个体。若采风人或采访人有更多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心理学知识,即能提出更多更好的问题,作更近距离和更深层次的交流,获得更真且更具原生态价值的信息,贡献更具生活质感和文化品质的作品。其三,无论是人文采风还是口述历史,最好都能将采访录音归档保藏。在人文采风,它是一份证据;在口述历史,它是工作档案。要点是,任何个体记忆,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资源。 若打破专业壁垒,超越技术性差异,在更深的层面,人文随笔和口述历史还有更大的同一性:二者都是广义的文化工作,存在于同一世界,服务于同一世界。无论是资源积累,还是材料加工,都要不断激活传统记忆,都要深入人群并活跃当代文化生活,都要为抵抗人类精神荒漠化尽其绵薄之力。无论是创造性的艺术语言,还是回忆生平的日常语言,所含都是人类个体生命信息。万利书的书中有《永仁旁注》一文,或能说明问题:永仁历史和文化是大块文章,需要随笔作者作富有想象力的创造性的“旁注”。史家唐德刚采访记录的《胡适口述自传》,其中也有丰富而精彩的旁注,以至有“先看唐批,再读胡说”之言。无论是采风创作还是采访实录,都是在用心采集、创造并记录生命文化信息,所有信息都值得收藏,并丰富人类记忆库。 老汤说: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文化。这是至理箴言。人是社会化产物,无人不被文化所化,文化在人类的生活中。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及音乐厅里的奇珍,作为文化的符号、标本或复制品,无不源于生活,且归于生活。生活中的饮食男女、衣食住行、劳作歌哭、节庆嬉闹及欲望梦想,是文化的曰常景观与本真之相。 汤世杰、万利书、后亚萍三位作家的“永仁人文随笔”丛书所记,正是永仁文化的艺术证词。观山川仁德、民风淳厚、苴却砚石,是一个层次。考蜀身毒沧桑古道、诸葛亮史迹遗存、黉学庙社学残碑,又是一个层次。听毕摩古歌、彝家故事、绣娘心语,又是一个层次。记起学惠教书失血、毛志品收藏意绪、李济雁绣房梦想,又是一个层次。为这片土地的文化生活立传作歌、录史成文、忧思惊异、慷慨陈词,又是一个层次。也可重温高原的太阳,看方山的云,浴永仁的风,闻直苴农家苦荞粑粑香,鉴县城名士砚边墨痕,自然与生命交织成的文化景观,不仅可满足你我的好奇心,还拓展你我的精神边境。当来自边疆山野的清风,吹散眼前俗世的浮尘,澄澈心空中飘来乡愁味道,感动之余,总有人心会:作者不仅在引领我们阅读永仁,更在不断指向山峦高处、历史深处。 400年前,徐霞客曾在中国大地行走,脚印成《徐霞客游记》。当明朝末世,怕没几人关注这个兴致勃勃又孤独寂寞的旅行者。当徐霞客的生命信息穿透悠悠数百年时光,变得字字珠玑,似乎步步生莲,你会想到什么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