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行走在禅的边缘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安雷
出版社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栖息自然,使人感受和领悟淡远心境和瞬间永恒。在诸相中发现品味“真我”,在一花一叶中触及宇宙脉息,在一山一水中展现审美情结。《行走在禅的边缘》以优美简约的笔触写故事,深入浅出,揭示生活哲学,让人能产生很多联想和思索。

书中行文简约,故事短小精悍,共有305篇。《仁者见心》、《春到花便开》、《放下》、《无我之境》等文章,讲的都是禅的故事,看得出来,作者十分珍惜笔墨,不肯多着一个闲字,更不卖弄思想,只把故事讲出来,放在那里,任你去读、去品、去悟,因而每一个小故事都显得意味深长。

内容推荐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栖息自然,使人感受和领悟淡远心境和瞬间永恒,使心灵呈现虚空澄明的状态,空故纳万境。禅善于即色谈空,在诸相中发现品味“真我”在一花一叶中触及宇宙脉息,在一山一水中展现审美情结。

目录

心灯

见山是山

仁者心动

忘却来时路

庭前柏树

放下

心中这个

一片闲田地

直指人心

怎样才能避免

别离庐山

这头高那头低

来时无迹去无踪

无生灭无去来

不如小丑

你就是佛

仰山破镜

无位真人

空不自生

卧如来

沩仰采茶

为止小儿啼

禅心无滞境

自居易问禅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鲜花开放

通身无影像

狗有佛性吗

孤峰顶上

寻找羚羊

不知最亲切

云归山谷静

离家舍不在途中

金佛不渡炉

提起放下

独坐大雄峰

开悟之眼

无我相

心中无崖

心即佛

又挂上了

禅师的兰花

一任莓苔满地侵

万物一体

银碗盛雪

痛并快乐着

妙音

古镜已磨

百尺竿头

心舍于有无

万法归一

凡圣两忘

莫向身外求

不著相

本来面目

自然禅

除去闲名

关照内心

一村菊香

满了

何来层次

堪听偃溪流水意

敲罄拨智

牧童横笛望源归

天堂乎地狱乎

魅力施主

送一轮明月

机敏的鱼

梅子熟了

空费草鞋钱

无事是好事

夜静春山空

性相一如

落花啼鸟

犀牛扇

投子

照顾脚下

依然叫它作香匙

谁在井中

无心之茶

拨破湘江月

打坐非禅

雨霁长空静

一与二

无事是贵人

卖饼人家

镜清的雨滴

画饼成禅

月莹池塘静

南泉赏花

锁虚空

一口吸尽西江水

倩女离魂

嫌什么?

陇上写春

柑桔之分

一切皆禅

杯中月

多捡一些

淡妆浓抹总相宜

观心

归鸟尽迷巢

吃茶去

水如天

善自珍重

春风未放百花舒

我的相貌

放下得道

盐的味道

本来成现不须参

无风起浪

罢钓归来不系船

避寒暑

竹篦触背

无缝塔

好雪不落别处

法演的“空”

灵照

桥流水不流

清心好见性

如刀划水

吾心见境尽为非

平常心是道

荣者枯者

云在青天水在瓶

万里无云万里天

修竹引风来

桶底脱

心安适然

日面佛月面佛

无所牵挂

正反

雨过清苔润

八风吹不动

莲花

我不是众生

借住与你

拨火悟道

芭蕉径

本来无一物

承担

度人度己

宽容

马上剃度

香严击竹

磨砖成镜

谁束缚汝

放下提着

为己所迷

心无挂碍

江上秋夜

天堂与地狱

寸丝不挂

喧哗声里共忘机

眼横鼻直

落花啼鸟一般春

咸淡有味

南泉救鹅

慧可安心

青山覆白云

诗偈论道

无道心

公开地爱

大千为床

解脱

不信是真谛

一与十

凡圣两忘

禅茶

以心传心

廓然无圣

石烂松枯不记年

我自调心

月下披云笑一声

无姓是祖

没时间老

茶禅一味

我是侍者

有无之别

弄花香满衣

梅子熟了

得指忘月

饥来吃饭困来眠

影落澄潭几个知

如何是真月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吹折门前一枝松

青山面目依然在

方丈与乞丐

色即是空

心性本同

唤我旧时名

还好,有我在

鹏鸟与麻雀

古镜

汝心明净

思量

自在自得

行恶与修善

草木即佛

须弥藏芥子

从心流出

惠泉妙语

心眼

一树春风有两般

返照

无处更留心

万法唯识

山高怎阻野云飞

镇州萝卜

布袋和尚

一宿觉

只许佳人独自知

水车原理

千年钻故纸

提起放下

敬钟如佛

棋理禅机

是邪是正

泡茶的心

正受烧书

禅家能自静

佛与魔鬼

春到花便开

禅师的宝座

行看流水坐看云

不曾空过

服从

海月无影

禅与牛

背柴走江湖

月亮的样子

通身是眼

缠缚

且喜天下太平

解铃人

牵缠

冰壶含宝月

自家宝贝

五随

心即是佛

日日是好日

善昭的诗

心无外物

啐啄之机

我不是佛

澄心万虑忘

一尊佛

体露金风

云水随缘

谁共澄潭照影寒

禅也要分胜负吗

滞句者迷

了然尼师

冰霜不自寒

纯洁的心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唯有清风明月知

你点的是哪个心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大觉道钦

你我无别

只这个

无我之境

悬挂

凭君仔细看

佛不曾迷

老僧半间云半间

知解宗徒

默契自如

野鸭飞了

寒山与拾得

南岳怀让

即心即佛

天上有星皆拱北

净瓶与古佛

幻化身心若春雪

空廓之音

问者不近

吾名惠寂

无处不周

婆子的神通

黄庭坚闻香

诸法如义

泯除拣择

禅师的学问

鹭入芦花

纵横自在

捉虚空

庭前嫩竹

如水归水

试读章节

别离庐山

慧南在庐山归宗寺当了两任住持,又受僧众迎请,到黄檗寺任住持。慧南作诗《退院别庐山》云:

十年庐岳僧,一旦出岩层。

旧友临江别,孤舟带鹤登。

水流随岸曲,帆势任风腾。

去住本无著,禅家绝爱憎。

在庐山一住十年,离别旖旎秀美的庐山和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僧众,恋恋不舍,流露出依恋的情怀。离开之时,旧友一直送到江边,慧南志趣高逸,携鹤登舟。江水依岸弯曲,自然流淌,毫无滞碍;帆势得风,随意舒展。自己就是水是帆,与流水风帆合而为一。在离别时仍然将整个身心投入其中,才是“随处作主,立处皆真”。从佛教的立场上看,“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禅者对离别持“一期一会”的庄严态度。人们聚散之间,珍惜人生,而又超乎人生。

这头高那头低

一日沩山指着一片田问慧寂禅师:“你看那片田野,那头高,这头低。”

慧寂禅师说:“却是这头高,那头低。”

沩山说:“你若不信,可以站在中间,看两头。”

慧寂禅师说:“不必立中间,亦莫住两头。”

沩山说:“若如是,看水流的方向,便可以判定高低。”

慧寂说:“水也没有固定的准则,但高处有高处的平,低处有低处的平。”

在这则公案中,沩山故意用承认差别性的存在这种常识性的观念,来勘验慧寂对于佛性的证悟程度。慧寂否定差别性的客观存在,否认有衡量差别性存在的客观标准。万事万物本性自足,没有分别,体现各住自位而圆融无碍的思想。延寿禅师诗云:

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

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

人人门前皆有一湖水,这就是清纯无染的自性。彻底的清除差异,清除知见之后,观照主体泯除了心念意识,水月身心,通体澄明。此时豁开慧眼,洞观万象,所见所闻悉是真如自性的流露。

来时无迹去无踪

杭州西湖喜鹊寺的鸟窠禅师,本名道林,于陕西韬光禅师门下当侍者而悟道。后来独自到泰望山,在一棵枝叶非常茂盛、盘屈如盖的松树上栖止修行,好像小鸟在树上结巢一样,所以时人皆称他为鸟窠禅师。

自居易非常敬仰鸟窠禅师,有一次特地来请示禅师,并用诗偈问道: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也用诗偈回答道: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人生如幻,短暂无踪,但是如果体悟到“无生”,来去无迹,来去同一,趣越“去”、“来”的限制和对峙,生命就能在无尽的空间中不断的绵延扩展,不生亦不灭。

后来,白居易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成了佛家弟子,遍访名山高僧,舍宅为寺,定名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醉心于念佛,时常吟诗作偈,表达他信佛有得之心境,如:

爱风岩上攀松盖,

恋月潭边坐石棱;  且共云泉结缘境,

他日当作此山僧。

无生灭无去来

六祖慧能召集门人,当众宣布说:“我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你们有何疑问,我可为你们解答。如果我走后,就没办法教导你们了。”

大家听到这个消息,都流泪哭泣起来,只有神会一人,神情自然,也不哭泣。

六祖见后对大家说:“只有神会一人,他受具足戒还不到十年,却已悟得善与非善的平等,不为赞美与毁谤所动,到达没有悲喜的最高境界。而其他人均未悟得,你们如此悲泣是为了什么?又是为谁?如果是为了不知道我将去何处,那么我自己知道将要去的地方。如果我不知道去何处,就不能预告你们我将离去。如果知道我的去处,就不会如此悲泣!法性本体是无生无灭无去无来的。你们听我诵一真假动静偈,如照此修行,就不会忘失禅的宗趣。”

此后,徒众们都向六祖作礼,并体会师父的法要,依法修行,再无争事。

此偈大意是:一切的法都没有真实的体性,所见的真实,实际上都受到认识者本身的局限,只有自性本源的真实是离相的真实,才是真实不虚的。凡是有知觉的就会生起动的作用,而没有知觉的也就不会生起动的作用;只修不动的禅定,与没有知觉的事物没有什么区别。如果寻求真正的不动,在动的上面有不动的功用。不动的就是不动,即是无有知觉的事物与木石一般,永远不是成佛的种子。要能够区分诸事表相,但第一义永远是不动摇的,即是自性本源,一但有如此高深见解,也就是真的妙用。告诉诸位求道之人要努力用心意,不要身在大乘门下,却执着生死的知见!如与人谈法,言下相应,就共同探究佛法义理;如果语言不相契合,就合掌表示欠意,不让对方起争论的心。我们的教法本来是不与他人争高下的,争论本身就失去了大法的道义,如执着争执的法门,你的本源自性即已流入生死之门了。

不如小丑

白云守端在杨岐禅师处参禅时,久不能悟。杨岐很想开导他。

有一天,杨岐禅师问守端以前拜过谁为老师,守端回答:“茶陵郁山主。”

杨岐又问道:“我听说茶陵郁山主是因为跌了一跤而大悟的,还写了一首偈,你知道吗?”

白云守端:“知道!那诗偈是这样的。”随即诵: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

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听了之后,却发出怪声,嘲笑着走了。守端因杨岐禅师的嘲笑,饭食不思,整夜失眠。

第二天至法堂请示杨岐禅师,为何一听到茶陵郁山主的诗偈便发笑不已。

杨岐:“昨天下午你可看到寺院前马戏班玩猴把戏的小丑吗?”

守端:“看到了。”

杨岐:“你在某方面实在不如一个小丑。”

守端:“为什么呢?”

杨岐:“因为小丑的种种动作,就是希望自己博得别人一笑,而你却怕别人笑。”

一个人的自我认识不够,心中不能自主,就会经常受外境的影响。因别人一句赞美而洋洋得意,因别人一句谤言而怨恨嗔怒,自己的喜乐忧苦,全为别人左右,也就失去了自己。反之,如能够肯定自我,悦纳自我,笑骂由人,与我何损,自可像茶陵郁山主一般,有“明珠一颗”便能“照破山河万朵”,生得自在快乐。

你就是佛

一天,灵训禅师前来参访归宗禅师。灵训请问归宗:“禅师,什么是佛?”

归宗十分为难地望着灵训:“这不可以告诉你,告诉你,你也是不会相信的。”

灵训听后马上说:“不!禅师!我是诚诚恳恳地来向您请教的,您的话,我怎敢不相信呢?”

归宗点点头说:“好!你既然肯相信,你靠过来,我告诉你!”

归宗把嘴巴贴在灵训的耳朵上,轻声说:“你就是佛啊!”灵训听后,先是一愣,然后放声大笑说:“我就是佛!哈!哈!我就是佛!”

这个公案告诉我们,“佛”不必向外界去追求、寻觅,心外求法,就好比骑驴寻驴,缘木求鱼。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佛性,“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对于我们来讲,开悟就是认知自心的灵山,修行就是向自我内心去提炼自性无尽的宝藏。

佛就在每个人的内心。

P14-21

序言

禅是“禅那”的简称,意为静虑思修。禅源于佛教,是一种修持方式,主张不依佛典,摆脱梏桎,崇尚心灵感受和顿悟。

禅是一种人生哲学,它栖息于大自然之中,使人感受和领悟淡远的心境和瞬间的永恒,使心灵呈现虚空澄明的状态,空故纳万境。禅善于即色谈空,在万法诸相中发现“真我”、品味“真我”,在一花一叶中触及宇宙脉息,在一山一水中展现审美情结。

禅有着心灵的自由,随处作主,立处皆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禅的目的是除去一切表象和非本质的东西,获得那种靠直觉领悟到的真理,通过体验和心悟的神奇会合,得到对“我”、“真实”的充分觉醒,是自性的返照、发掘和开拓。

禅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禅可以帮助我们唤回迷失的本源。

禅热衷于虚空、大小、动静、盈空,对审美有着本质的引导和启发。

安雷

2010年6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2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