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的人格
古人云:“有德不敌”,“人之情,心服于德而不服于力”,讲话的总的宗旨是树立自己,说服对方,没有德的话是很难使人心悦诚服的。所谓完善的人格,是口语表达者给人以道德启示和精神力量的前提和力量。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就会一言九鼎,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很多名人的演讲、英模的报告,之所以振聋发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本身具有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品行威望。因此,口语表达者必须加强自己的道德情操修养,“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狄德罗语),以自己完善的人格、感人的道德力量取得交谈的成功。
有一则轶闻式的故事,几位俄国大作家一起到中国旅游,当他们踏上上海码头的时候,一个绅士正在用手杖殴打一个衣衫破烂的黄包车夫,而黄包车夫只用双手捂着脑袋,没有一点反抗。这情景被几位俄国作家同时看见,托尔斯泰立刻走向那位绅士,说:“你这样做是暴力,不人道的,你应该拿出自己的良心,向这位受辱的车夫忏悔!”陀思妥耶夫斯基却无助地、怜悯地望着黄包车夫,自言自语道:“唉,被侮辱被损害的东西,太可怜了。不但衣食困难,灵魂也很痛苦。”屠格涅夫却向车夫说:“你要安于自己的命运,相信上帝。生活虽然痛苦,但痛苦可以变为崇高的美丽。”高尔基可火了,他狠狠地痛打了那绅士一顿,随机对黄包车夫说:“你这懦虫,你这卑屈的奴性,起来,勇敢地跟这些恶棍斗争下去!”
这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但是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个人的言谈反映出他自己的思想品格。托尔斯泰的企求良心发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悲天悯人,屠格涅夫的安于命定的劝告和高尔基奋击之后的呵斥,都是他们人格的具体体现。
完善的人格要我们加强思想情操与气节修养,要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胸怀坦荡,镇定自若;要平心静气,遇乱不惊。只有这样,才能在表达的时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意、导之以行。
广博的知识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是口语表达内容的坚实基础。丰富的知识能使人思想充实,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而敏捷,表达富于理论性、系统性、鼓动性和趣味性。因此,知识渊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往往可以使口语表达左右逢源,雅俗共赏。
口语表达者的知识结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专业知识,在交流中,口语表达者要学会融会贯通自己所学到的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本行业当前的“热点”、动态及趋向,这样才能纵横捭阖、卓有见地,给人以知识,启人以智,即使在一般的报告、演讲、答问中,如果涉及自己所学的专业性知识,就以精通为要;其次是社会知识,生活常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乡土人情、风俗习惯,名人名言、成语典故,名篇佳作、逸闻趣事等,都可以成为思维过程中精彩的闪光点,从而丰富口语表达的内容,使言谈产生纵横捭阖、深入浅出的神奇魅力,取得理想的交际效果。相反,缺乏社会常识,口语表达必然变得呆板、单调、枯燥、乏味。
广博、完整、严谨的知识结构是表达者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谈笑风生的坚实底蕴。下面我们来看一则“狮城舌战”的即兴辩论实例。复旦大学队在半决赛对悉尼队时,辩论“艾滋病是医学问题,还是社会问题”。为阐述单靠医学手段不能征服艾滋病这个世界恶魔的观点,三辩在自由论辩中讲道:“在非洲许多地方,艾滋病已经造成了‘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对方难道还要让医学这个‘孤舟蓑笠翁’来‘独钓寒江雪’吗?”这里辩手巧妙进行语言转换,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应该归结于辩手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以事告人”为目的的表达中,主要依靠典型的事实、精当的说明传出信息;在“以情感人”的表达中,要求运用亲切的语调、精巧的言语、动人的情感感化听众;在“以理服人”的表达中,就必须以独到的理性、严密的逻辑影响对方。而这些都要以知识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向生活学习,向书本学习,及时吸取新观点,掌握新方法,把握新见解,学习新知识。
P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