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老师,有观众提问,说孩子背书有没有次第?他讲到,小孩子背书应该先读难的,说难懂的会了,简单的就很容易了。如果小时候读简单的,长大了再读难的会不容易读进去。
陈老师:我们现在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教孩子,说什么的都有。我在这个地方给大家提个建议,你可以提出教法,但是你最好要告诉给大家是引自哪部经典,是哪个老师教的。在过去大家非常看重“师承”。你不能自己发明创造,人家不认你。说你是谁的学生,朱熹的学生,那了不得;顾炎武的学生,亭林门生那还了得,都可以,你得有师承!所以现在我们是张嘴就来,大众就很难升起信心来,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呢?你说我们现在节目《教孩子的学问》,我们为什么要相信你们的?那你看古人说的,这都是经历时间和空间检验被尊为圣贤的教育,你听不听?“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大家就相信你。不是你发明创造的,你在介绍给大众古人是怎么教的。你要告诉大家是哪一部史料经典的,说孩子要先从难的教起,然后再是简单的,你要把它说出来。大众都没听说过,那要尤其给大众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少见了,怕别人误会,那最难的。咱们打个比方,像儒家的“十三经”头一部是《周易》。那么各位可以去看看,《四库全书》里面“经”“史”“子”“集”排在“经”部头一位《周易》(《易经》)。关于注解《易经》,我们说从汉吧,从有经学博士开始,夫子就给《易经》做释义注解,从那个年代一直到清末,做的释义注解浩如烟海。那皇上想看哪个是好的,你挑错了要杀头,丢了性命。所以那些大学问家,像纪晓岚他们,开馆的这些大学士们,是全国最有学问的人,是史家公认的大学问家。你看“经”部里边《周易》排头一个,从汉一直到清的注解本有多少?我讲这话什么意思?一辈子活七十岁、八十岁的大学问家注解《周易》,他一部都说不明白,一个人一个说法,但是都对。你说《周易》有多伟大,那这是最难的。你说教给孩子,那孩子多大?是十七岁还是十八岁?这时候你给他讲解《周易》,说实在话他都不容易接受。大学问家做这门学问都很难,那你现在说,要先从难的开始,标准何在?字还没认全呢,怎么个难法?是不是每个字都不认识叫难?所以说现在的观点真的是五花八门。孩子到底该怎么教?一定要契机契理。“机”就是他的根基,“理”就是你教给孩子的要是圣贤经典。他很懵懂的时候你要教给他很简单的、朗朗上口的儿歌。《三字经》像儿歌一样,很容易,并不难。孩子不学难的。他为什么不学?他学不懂。如果他接受起来都很难,那不是白教了。契理而不契机。所以说难不难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所教的孩子能不能够接受得了。这东西是好吃,吃下去之后没消化,这不是白吃了。所以说契理契机非常重要,否则白搭工夫。 班主任:老师,我们最近这段时间接触到一个家庭,小男孩三岁,脾气很大,然后我们学长、老师基本上管不了他,他总爱发脾气。 陈老师:他怎么脾气大? 班主任:比如说念供养词的时候,饭前供养,他就要自己念,学长说你不会要学长带你,他就说不要,我要自己念。有的时候问他话,他就不讲话;可能因为经常的气性大,他眼神都是很凶的。三岁孩子应该有比较柔和、天真、很幸福、很快乐的眼神,但这个孩子不是,你感觉他好像总是瞪着你,而且他不会笑。
陈老师:三岁,不会笑?
班主任:三岁,是。
陈老师:你们问问他家长什么原因?
班主任:妈妈就讲说在家的时候,妈妈对孩子管得非常非常严,不管是大错小错都是打,很严厉地打、训斥。妈妈自己也是急脾气,如果看到孩子做事慢了就冲他喊:“你为什么这么点事情还做不完呢?”后来孩子的姑姑讲,孩子从小处在这样的氛围中。
陈老师:家长教育孩子的问题出在哪里呢?由着自己的性子。
班主任:确实是这样的,老师。你会在孩子妈妈与我们的谈话过程中感觉到,她心情好的时候她就对孩子特别溺爱,她心情不好的时候她就对孩子大嘁大叫。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