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漓江边(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伟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客居桂林二十年,把桂林变成了第二故乡。工作、学习、生活,乡情、旅思、文采,全部融注成这一篇篇充满灵性的文字,读来有温暖澄澈之感。

沈伟东著的《漓江边(精)》分为两个部分,漓江边和在北方,“漓江边”这部分写的是桂林以及周边地区的风土人情、街巷状物。桂林以风景出名,古今文人也大多抒写其山水美景,而沈伟东则将视角对准生活在此山水间的人,写六合路、古东、訾洲、七星路……这些人和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但他却观察得很入微,其中的点点滴滴,在他质朴却充满人情味的文字下有了一种新的解读。

内容推荐

桂林以风景出名,而沈伟东告诉我们,来这儿不要只看看风景,还要看看这里的人和物。六合路、古东、訾洲、七星路……这里有历史的积淀、岁月的痕迹和浓浓的温情。

沈伟东著的《漓江边(精)》是一本游记,是回忆录,也是情感之书。

目录

第三只眼看漓江(代序)

六合路

古东

雷公使

訾洲

布店

温泉

夜空

爬山

山道

闲居

七星路

书店

徒步

拔罐

擦地板

理发

器物

木槌

听书

茶店

糍粑

油茶

茶香

马蹄糕

樊老师

莫雅平

山药

种菜

百香果

甘蔗

梧桐

桑葚

玉兰

薏米

荔枝

藿香

艾叶

丝瓜

黄皮果

无花果

南酸枣

榆树

扶桑

读者说(后记)

试读章节

古东

“古东”这个名词初听起来令人错愕。“古”和“东”的组合,有点儿悠远,也有点儿幽怨的意味。不知道这样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类似的还有离古东不远的一个地名“诗家湾”,漓江边的一个小村落。

从我家门口搭灵川县的乡村中巴,一路往东,经过大圩古镇,沿着乡村公路再向东南,半个多小时就到古东了。车费现在大约是八块钱。这一段车程是令人愉快的。过了大圩古镇,公路右下是临着山崖的幽蓝的漓江,左边是农家田舍,是葡萄园和柑橘园——辽阔的田园东边是一痕起伏的山影。靠近漓江江岸的公路边,一簇簇凤尾竹,沿着漓江连成一条竹丛组成的绿色的墙。粗大的竹枝伸到公路上,枝叶扫着中巴顶,哗哗地响。

到了一个岔路口,往东一条乡村土路,路基下是青石板砌成的水渠。有水的时候,水渠活泼而灵动。高大的老树就在渠边,一棵一棵在微风中呼应着,落叶飘到清潾潾的渠水里。偶尔可以看见水牛在树下疏懒地卧着晒太阳。

如果搭的是去草坪冠岩的中巴车,到这里就要下来走路进古东。

一进入古东瀑布景区,颇有幽凉的感觉。进入侗族村寨风格的大门,看见蓄着一湾水,水里漂摇着竹排。塘水临崖。岩崖被千万年前的地壳运动挤压成一层层的拱形,上面生长着叫不出名字的碎花细草。

在古东,一个人独自穿行海芋丛中,浓绿的宁静包围着我。宁静得能听得到草丛里流动的水声,细流在石桥下汇成小溪,溪水里成群的小鱼在阳光里穿梭,时聚时散。一汪清凉的水,是小鱼飞翔的天空。鱼群好像是一个整体,由小生命组成一个大生命体,在浮空般的水中阳光里舞动。

循着青石板路往山上走,水流声大起来,看到瀑布了。这里的水是山泉水,从岩石缝隙里汩汩涌出。一路看见深潭里幽蓝的水,看见飞瀑溅起的雪花般银白的水,看见宽大的海芋上滚动的纯净的绿色的水……水使古东有了灵动的味道。

古东的植物群落让四季有了变幻的色彩,让空气有了质感。春天,山间浮动着薄荷的清润气息,如漫山攀缘的藤蔓,让人牵绊着。不经意间踩过一片嫩绿的草地,草丛里有刚破壳而出的灰蛇羞涩地爬过。夏天,溪流边有藿香豁达的气息。茁壮的阴香,把人带到一个悠远的地方,那里有甲壳虫试探着行军。深秋,枫林间流溢爽朗干燥的味道,一条碗口粗的老藤从石缝里钻出来,攀过一棵枫树,又绕在黑壳楠上。藤和树的叶子混在一起。黑壳楠下的蚂蚁洞,蚂蚁们来来往往,不知道纷扰了多少时光。即使到了秋天,空气依然润泽。浆果、红叶的味道,好像打开一瓶自酿的带有乡野气息的红酒。我没有去过冬季的古东,不知道是什么味道。据说古东旁边开发的度假公寓、别墅下有温泉,冬天的夜晚可以泡在温泉里仰面数星星。

古东冬天的气息清洌应如冷泉,如冬天纯净的星空。

古东的阳光在漫山攀缘的植物上。春日阳光是温煦的绿色,走在溪流里,光片在溪流里飞来飞去,犹如活泼的儿童在林间奔跑。夏日,光线穿过摇曳的树冠,化成浓厚的青绿色痛快淋漓地泼在山间,像健硕的壮年,披荆斩棘,留下厚实的背影。秋日,温和的阳光在黄栌、枫香的叶片上翻飞。我想做一个老和尚漫步在枫林小道上,和叔本华聊天,洞穿生命的真相——可是,真相洞穿了,生命还是现在的生命吗?我宁愿什么都不想,只在这样若有若无的阳光里,看红叶随风飘散。

我去的时候住在四楼公寓。清晨,面山的房间,可以见到乳白色的一抹流云飘过,清凉的天空如一汪幽蓝的湖水;傍晚,西向的房间,可以看到窗外漓江边如水墨画般的山峦,夕阳慢慢地滑落山峦。群星渐次闪亮。

古东的悠闲,还在村头那棵荫蔽半亩地的老树下。在斑驳的标语“农业学大寨”的残破短墙下,坐在榆木小椅子上,读夏达的漫画《游园惊梦》。我想象我就是那个漫步秋林的老和尚,老得懒得动了,就坐在这里晒太阳。夏达漫画里的柳梦梅、杜丽娘是老和尚破旧袈裟兜起的一段阳光,里面浮动着凌乱的梦影。

2014年4月8日(P4-6)

序言

第三只眼看漓江(代序)

沈东子

我虽然不在桂林出生,但自幼生活在象山边上,视漓江为我的生命河,有关桂林的点点滴滴,我都会留意,总是希望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沈伟东的新著《漓江边》,自然引起我的注意,很想看看作为一位外省人,伟东眼中的桂林会是什么模样。我是很在意外省人的看法的,遇到外省朋友来访,总会问问他们的感受,朋友们出于善意,通常会称赞桂林空气清新,山水秀丽,羡慕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宛如神仙下凡。

这样的赞誉,多少受古人的影响,毕竟关于桂林的美好诗句,比如“江作轻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干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宋·刘克庄),等等,已成千古绝唱。清代才子袁枚描摹得更仔细,“大抵桂林之山,多穴,多窍,多耸拔,多剑穿虫齿。前无来龙,后无去踪,突然而起,戛然而止”。如此生动的描写,早已深入人心,成为描写桂林山水的范文。

为山水倾倒的,除了外省人,还有外国人。1941年春,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段,海明威来华采访,去重庆的路上经过桂林。他这样描写自己的眼中所见:“成千上万的微缩小山,在原野上列队,都仅有三百英尺高,我们都以为中国画上的风景,是想象出来的,其实不然,完全是桂林山水的翻版。这里还有一座很有名的岩洞,现在用来做防空洞,可容纳三万人。”海明威说的防空洞,应该是七星岩。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写桂林也不能免俗,哪怕写小说,人物也总是在青山绿水间穿梭,以至于太太说,有段时间我的文字甜得发腻,写来写去,无非是一男一女一条河——也即男女主人在漓江边谈情说爱而已,轻灵的同时也显得轻飘,缺少创造性,实在是有负于这片风景的滋养,这都是对桂林山水过分溺爱的结果。一个姑娘长得漂亮,老是说她漂亮,不仅没意思,还有些浅薄。

古人所谓寄情于山水,大抵也只是把山水当作寄托对象,至于山间水边的草根,则无暇去怜惜,而沈伟东不一样,伟东笔下的桂林朴实而接地气,他关注的是南酸枣黄皮果,还有如南酸枣黄皮果一样鲜活生动的普通桂林人,仅就这一点而言,他已经拉开了与前辈诸公的距离,尽管前辈的文字或许更精炼,意境更优雅。

其中原因,固然是因为作者由外省而来,已定居多年,如作者所说:“我一直觉得有两个桂林,一个是游客的桂林,一个是桂林市民的桂林。我写的是桂林市民的桂林。”但这仅是作者的谦辞,光做桂林市民是不够的,还要有眼光和心怀,触到常人忽略的城市脉动。作者显然已经把自身融入这块土地,将灵魂交付给山川河流,眼里不再是游人的猎奇,而是对一草一树的关爱,对普天苍生的悲悯。  以《黄皮果》一文为例。作者买了把黄皮果,跟修车师傅一起吃。“黄皮果是岭南乡间的寻常水果,农家门前场院里常种上几棵,和很多亚热带乔木一样,黄皮果树亭亭如盖,绿叶纷披,树冠油绿。乡村七八月间,常见老人孩子坐在老黄皮果树下乘凉,顺手摘几颗果吃,也是暑热的天气里难得的悠闲时光。”

这样的描写看似平常,可里面是有故事的,作者接着开始讲述修车师傅的日常烦恼,女儿都供上大学了,可毕业后没工作,作者推荐师傅开一家小店,专做黄皮果生意,可以卖黄皮果茶、黄皮果酒、黄皮果酱等等。伟东就用这样的方式,将黄皮果的故事与修车师傅的境遇糅合在一起,寓巨大的同情于平实的叙述中。

我对黄皮果是很有好感的,不仅是酸甜可口,还因为这小果子与我太太的外婆有关。我管太太的外婆也叫外婆,抗战时期外婆二十多岁,由浙江逃难到桂林,生了一场大病,缺医少药的日子里,就靠不停吃黄皮果,竟然痊愈了。这多少也印证了伟东在文章里说的,“黄皮果食药两用,叶子、果实和种子都能入药,消食养胃、理气健脾、行气止痛……”外婆把黄皮果称为救命果。

伟东的散文集取名《漓江边》,大概在本地人看来,这书名平淡无奇,但是我能感觉出作者的用心,同样面对“漓江边”几个字,外省人和本地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就如同桂林人看见西湖边或黄河边,心中会升腾起别样的情怀,或者温婉或者豪迈。我想伟东写下这三个字,内心应当是温婉的。

我一直居住在漓江边,小时候在象山以北,漓江与杉湖之间的堤上,那地方现已成为公园,如今在象山南边的安新洲,距离那条河不足一百米,熟悉漓江边的变迁。安新洲原来是个村落,江边草木繁茂,遍地卵石,村民习惯于捕鱼捉虾,家家户户都有船,五六月份划龙舟,自有一番喧嚣与热闹。

刚迁居过来时,江边保留着原生态,连石栏杆都没有,后来迁进来的新住户渐渐增多,多半是周围各县镇的居民,不知不觉问,河滩上出现了许多菜地,大概县镇居民比较擅长做农活,看不惯江边的荒凉,一垄垄圈起来,便有了蜿蜒的田埂。每当细雨过后,眼前就是一片翠绿葱茏,偶尔还可以听见旁人议论,哪片莴苣或豆苗可以摘了。

外省人当然愿意看见荒草与鹅卵石,那是风景;本地人则更喜欢菜地与瓜棚,这是生活。伟东把风景与生活融合在一起,给漓江增添了鲜活的记忆,风景里有生动的人物穿插其间,生活中不乏美丽景色做背景铺垫,这是观察漓江的第三只眼。如果说漓江有前世今生,史学家注重的是前世,老百姓关心的是今生,沈伟东的散文则是连接前世与今生的黑白织锦,他用绵密的笔触将历史与现实串联起来。

沈伟东散文的特色不是磅礴气势,也不是雅,是平和,透着某种对古意的追寻,对命运的敬畏,这也是其作品有别于一般山水散文之处。他写藿香、艾叶,加入了研修中药的心得,作者专门学习过中医,大概曾有过悬壶济世普度众生的梦想;写卤菜粉、旧书摊,画面平凡而简洁;写莫雅平、樊老师,则充满了对师友同道的款款深情。

他的散文极少纯粹状物,几乎每篇都描写人物。我在桂林生活的时间,比伟东要长,可说来惭愧,若论对寻常百姓的关注,对这片产生过梁漱溟、白先勇土地的熟悉程度,他远远超过我。他的作品已构成一幅漓江市井图。

我一贯认为散文随笔的最高境界,是与苍天对话,于细微处参悟人生。人生说渺小,也就一粒黑点在阳光下行走,说宽广,也有无穷的天地等候灵魂去遨游。读沈伟东散文,跟随他的笔触,或行走或遨游,往往不经意间有意外的惊喜,是一种慢节奏的享受。现代社会有一种错觉,以为节奏越快,文明程度越高,殊不知在看似平静的生活中,也藏着智慧与胸怀,这就是许多作家愿意寓居小城市的原因。

我与作者同姓,姓与名相加也仅一字之差,伟东是浙江人,后入陕西,而我虽然祖籍浙江,据说祖上是由陕西汉阴迁居过去,两人是不是有亲缘,也未曾问过,不过这并不重要,能在漓江边相识,并对这条河一往情深,才是最大的缘分。伟东新著即出,在此表示祝贺,并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后记

读者说

一卷星辰

今天看你写的《漓江边》,才看了几篇,感觉特别亲切,有种特别熟悉的感觉和味道。

看你讲七星路,讲闲居桂林,发现原来我们都有共同关注到的、喜欢的、感受到的东西。

多年前刚来桂林,三里店傍晚的鸟声、老人免费的公交车、小巷里的爬山虎、玉兰花香、枫树大道的美也曾记诸笔下。

你写桂林这些细微故事,总让我想起一些似曾相识的往事,尤其是我度过童年的小城——天水。

我常说天水与桂林有很多相像之处,这也许是当初不选择南宁而留在桂林的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的缘由。

他们都是曾经的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很深;都风景秀丽,山清水美;都是曾经的历史重镇,却不是当今的省会,这无形中又是一种幸运,让它们能保留许多原汁原昧的东西,远离现代社会的叨扰。

读着你那些老桂林的风物,不知怎的,我总是会想起儿时我在天水居住的那个小巷。最早叫忠武巷,后来又改名叫周家巷。巷子不宽,除了一侧有几栋财政局家属院的楼房,巷子的另一侧几乎全是老屋子。

上几个缝里还夹着杂草和苔藓的天然石板堆砌成的不规则台阶,台阶上有两扇两边开的木板门,门里像四合院一样,几排平房。一到饭点,每个院子都炊烟袅袅,各种地道的土菜味就开始在巷子里弥漫,提醒我们这些贪玩孩子肚子该饿了。天暖的时候大家就喜欢在院子里吃饭,有些妇人端着碗,半倚着半开的门框,边吃边看巷子里的闲事,见到熟人就打个招呼,闲扯几句,聊聊碗里的食物。有时见到我们一些相熟的孩子还会招呼我们进家吃饭,我们总会厚着脸皮不客气地进院蹭饭,总觉得别人家的饭永远比自家的好吃。

春天下雨的时候,丁香花的幽香弥漫在巷子里,这个巷子就像戴望舒的《雨巷》一样寂寥、哀怨、惆怅。我还真的打过油纸伞,只是没有那么浪漫,伞没有晾干就收起来了,等要撑开的时候,伞上的漆都黏住了,用我细小的力气怎么都撑不开,只能懊恼地拎着伞在雨里跑起来。

无论走多远,我总是忘不掉这条巷子,它给了幼小的我太多太多,一回想起来,心里都是温暖和爱和最美最美的风景。我常常想,要是没有这条巷子,没有在这条巷子里成长的经历,我的人生该有多遗憾!

天水北山是我爷爷家,爷爷家是平房,有前后两个院子,院子里种满了苹果、梨、桃、李子和葡萄等各种果树,尤其是一种叫印度青苹果的果树长得极为高大繁茂(也许是在当时我的眼中吧)。夏天的午后,大人就把钢丝床搬到苹果树下,我们孙子辈就在床上蹦,蹦累了就在树下睡。傍晚,奶奶就让我们去捉果树上的金龟子。小时候最喜欢院子里的葡萄架,夏天很凉快,我们小朋友就在架子下和泥巴做饭过家家。

屋子门前有腊梅,印象中一到下雪它就开得艳,过年的时候全家人都回来了,总是会在门前的腊梅树下照张相,因此.现在留下的老照片里总是会有这颗腊梅树。

爷爷调回兰州,房子就先给大伯家住,我还是会经常去玩。大伯养了只狗,还搞了把猎枪,带着我和堂姐去后山打猎,印象中我们打到过一只野兔。

有年春天,大伯给我在北山种了棵小树,他说,以后你每年来看看它,它长你也长。我当时特兴奋,想着年年来看它,可是没过多久,父母也调回兰州了,天水几乎不再回去了。我在兰州又有了新的朋友和生活,把那棵树也忘了。之后,天水的家人都陆续离开,北山的房子院子也卖给他人。我有时会想起那棵树,我不知道它经历了风雨和社会的变迁,是否长得枝繁叶茂了,还是没能经得住这些倒下了,且朽进了北山的土壤里。即使它还在那里等我,我也找不到它了,即使相见亦不识了。但它仿佛就像风筝的线轴,不管我飞去哪里,总有那么一根细线仍悠悠地缠在它的树丫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8: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