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全世界孩子的写作范文,让孩子与大师们一起,开启文学殿堂之门!
作者乔治·吉辛——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认识每一朵盛开的花》是他的散文集,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这些文章是发自肺腑的人生独白,是英国文学中的小品文珍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认识每一朵盛开的花/大自然的写作课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外国儿童文学 |
作者 | (英)乔治·吉辛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经久不衰的文学经典,全世界孩子的写作范文,让孩子与大师们一起,开启文学殿堂之门! 作者乔治·吉辛——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出色的现实主义小说家。 《认识每一朵盛开的花》是他的散文集,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这些文章是发自肺腑的人生独白,是英国文学中的小品文珍品。 内容推荐 《认识每一朵盛开的花》是乔治·吉辛的散文代表作,分为春、夏、秋、冬四个部分,叙述隐士赖克罗夫特醉心于书籍、自然景色与回忆过去的生活。文笔优美,行文流畅,是英国文学中小品文的珍品之一。 目录 序 春 夏 秋 冬 试读章节 事实上,我服务的“老板”不是一个,而是一群。那所谓的独立,从何而来?要是编辑、出版商和读者不喜欢我的作品,我连日常生活的面包都没有。我自身越成功,我的“老板”就越多。说白了我就是大众的奴隶。蒙上天眷顾,还能有几人喜欢我的,也就是说,茫茫人海中,还有那么几个代表觉得我的作品有利可图。眼下,他们对我很客气,不过,难道我的文学地位就能长期保持吗?有什么能让我相信这一点呢?哪一个劳苦人的地位比我还岌岌可危呢?现在想到这点,真是有如目睹旁人漫不经心地在悬崖边上行走,心里战战兢兢的。回想这二十年来,这支笔和几沓纸就是我和家人的衣食父母。它们不仅满足我们物质上的需求,还帮助我这个没有其他技能的人抵御了世间一切的不幸和打击,想想不禁觉得诧异。 我又想到离开伦敦的那一年。当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一股冲动,决定去从未踏足过的德文郡走走。三月底,我起身离开阴暗的住所,还没来得及细想旅行的细节,就已经坐在德文郡的某处(离现在的住处很近)晒着太阳,眼前铺陈的是渐宽的埃克斯河谷和青松蓊郁的哈尔登山,我沉浸在美妙的愉隋里,那是我一生中少有的时刻。虽然我年少时对农村很熟悉,也看过不少英格兰美丽的风光,但仿佛那才是我第一次欣赏到自然风光。在伦敦生活好几年,早年生活的记忆早已变得模糊,我就像是在城市里长大的人一样,除街景以外一无所知。那日,春光甚好,几朵白云飘浮在蓝蓝的天空,大地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阳光和空气似乎有种超自然的力量。我被这一切深深地感染了,这美妙的心灵感觉仅次于后来意大利带给我的感觉。生平第一次,我发现自己爱上了阳光。在这之前,我从不关心天上是否有太阳,真不知道这么久自己是怎么过来的。在焕发光彩的天空下,我差点就跪下来表达自己的仰慕,连走路都尽量避免每一方阴影,甚至觉得桦树树干也在和我争夺快乐。我没有戴帽子,就这么走在春光里,全身心地感受阳光赐予我的无尽祝福。那一天,我走了三十多英里,但是身体没有丝毫倦意。唉,要是能再次拥有那时支撑我的无穷力量就好了! 从那以后,我便开启了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似乎就在一夕之间,我以惊人的速度成熟了。也就是说,我突然有意识地感受到了力量的存在和感官的快乐,而在这之前,我从没有这样的感受。这里只举一点以作说明:之前我很少注意植物或是花朵的存在,但现在我对每一朵盛开的花,每一株路边植物都充满了兴趣。散步时看见路旁有很多植物,我心里就会默想:我要在第二天买本书弄清楚它们各自的名字。这也不是一时兴起,那以后我一直保持对田野里花草的热爱之情,和渴望了解它们的心情。现在谈起那段无知的岁月,我觉得似乎有点羞愧,因为之前无论是住在城市还是农村,我都和普通大众一样无知无畏地活着。春日穿过树篱,随意摘下一些花草,有多少人能说出那些熟悉的名字呢?对我而言,花儿象征着极大的解脱,是一种美妙的觉醒。我曾经在黑暗中行走,没有真切感知任何东西,现在我才睁开双眼,才看到这美妙的世界。 我还记得好多次春天外出漫游的情况。有一阵子,我住在埃克赛特城边上的一条小街上,虽然也是城里,但感觉已经像乡下了。每天早上,我都会出去逛一逛。天气日日好得不得了。空气中飘荡着香气,既抚慰心灵,又使人振奋。我被这从没遇见过的好天气深深地感染了。埃克赛特河弯弯曲曲向前流淌,我经常顺着河流边的小径散步。有一天,我在富饶、温暖的山谷间漫步,经过许多繁花盛开的果园,看见许多农舍,一间比一间漂亮,还有掩映在青翠的常青树里的村庄。后来我走到一处青松覆盖的高地,凝望因去年的石楠覆盖而显棕色的沼泽地,脸上感受着从英吉利海峡波光粼粼的海面吹来的风。置身于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我高兴得都快忘记自己的存在。我只是单纯地享受此刻,既没有回忆过去,也没有幻想未来。我——一个彻底的自我主义者,竟然忘记细细感受自己的情绪,也忘记把自己的那份快乐与更幸运的人相比。那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时光!它赐予我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教会我该怎样利用它。 P21-23 序言 亨利·赖克罗夫特(Henry Ryecroff)这个人,读者大众并不太熟悉。一年前,文学报纸曾刊登了他的讣告,用寥寥几个段落回顾了他的一生,包括他的出生日期、地点,生前有哪些作品,曾被哪些期刊提及,以及他怎样辞世。在当时,一则这样的讣告已算是足够详细,甚至他的朋友——对他多少有点了解的人,也都认为他并不需要更多的赞耀。“众生必死,死必归土。”亨利·赖克罗夫特,生前同世间芸芸众生一样,受尽艰辛,死后自然也如命运的宿定,长眠泉下。后来我担起整理赖克罗夫特遗稿的责任,翻阅后决定出版这本小书。经过一番思索,我觉得有必要在此为读者补充作者的一些信息,也是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作者的所感所言。 我第一次见赖克罗夫特时,他刚好四十岁,以笔为生已有二十年之久。他生活很艰难,常陷于贫困和其他恶劣境遇中,他的这种生活状况根本不适合脑力工作。虽然他尝试过许多种文学形式的创作,但没有一次获得显著成功。不过,除去维持生活,他偶尔也能多挣一点钱去国外游玩一番。一个如此独立又自视清高的人,想必在生活中也吃了不少苦头,诸如雄心受挫,各种幻想破灭,以及最后屈服于残酷的现实。然而,艰苦的环境并没有消磨掉他的意志,反倒使他养成了一种严于律己的好心态和好性情。因此,平素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生活平静且满足,就连我,也是在认识他几年后,才知道他的实际生活状态。赖克罗夫特渐渐地养成了勤奋工作的习惯,他不仅大量写作赚钱,还涉猎评论,搞翻译,创作文章,隔上好长一段时间,也会出版一本署有他名字的书。他有的时候一定过得很痛苦,这点我毫无疑问。这痛苦不只来源于疾病,更多是来源于精神上的折磨。不过总的来说,赖克罗夫特很少为此怨天尤人,他和常人一样为生活奔忙,将每日的艰辛视作理所当然。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日夜辛劳的赖克罗夫特依旧生计维艰。心情沮丧时,他也说自己精力一天不如一天。这话足以说明他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一想到要依赖他人,他就无法忍受。也许,我从他口中听到唯一自吹的事就是他不曾欠债。一想到活在世上时长时间都在困境中挣扎,死时可能还是生活的败者,赖克罗夫特便痛苦不已。 殊不知这时,好运气却悄然降临。五十岁,正当赖克罗夫特身体走下坡路,精力衰退之时,他碰上了一件幸运之事——一位相识者去世,遗赠给他每年三百镑的终身年金。潦倒文人赖克罗夫特知道后吃惊不已,他没能想到这位相识者竟然如此够朋友。由于他独自生活(他已独居多年,唯一的女儿已出嫁),这笔钱不仅使赖克罗夫特从此免受劳碌之苦,还让他过上了从未想过的安静恬淡生活。几周后,赖克罗夫特便离开了当时居住的伦敦郊区,搬到了埃克赛特市德文郡——他在英格兰最喜欢的一个地方。他花钱雇了一个乡下管家照顾自己生活起居,没过多久就适应了新生活。不时地,他的朋友会去拜访他。掩映在几乎野草横生的花园里的朴素房子,从窗口可将埃克斯山谷到哈尔登山美景尽收眼底的舒适书房,赖克罗夫特的热情好客,与友人一同在小巷和草地漫步的惬意,在乡村安静的夜晚里长久的交谈……一切的一切,去过的人都记忆犹深。我们希望赖克罗夫特可以一直享受这样的生活,似乎只要确保这样的安静生活和适当休息,他就可以保持身体健康。然而,不幸的是,他那时已罹患心脏病,只是他本人并不知情。赖克罗夫特在那里享受了五年的安逸生活,随后被心脏病夺去了生命。赖克罗夫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自己突然死去。他之所以惧怕自己受病魔摧残,主要是因为他知道那会给别人添不少麻烦。一个炎热夏日的夜晚,赖克罗夫特花了很长时间在外散步,回到书房后,便躺在沙发上,神态十分安详。就在那个位置,他进入了梦乡,归于了永远的静默。 离开伦敦后,赖克罗夫特便停止写作了。他曾对我说,他不愿再写东西来出版,哪怕只是写一行字。可在整理他的遗稿时,我却发现了三本书稿。起初一看,我以为是日记。其中一本扉页上还写有日期,表明这写于他住在德文郡之后。我读了几页,发现这书不仅有记录生活的部分,还有随兴记下的所感、所忆、所思和对心境的描述等等。他还在每段文字旁标记写于哪个月份。显然,这位老作家不忍割舍手中的笔。我坐在经常与他相伴的屋子里,一页接一页地阅读,有时仿佛能听到他的声音。透过这些文字,我可以想象出他面容疲乏,时而严肃,时而微笑的模样,还会忆起他那熟悉的神情与姿态。在这本随笔性的书中,他展示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赖克罗夫特,比我们过去交谈时了解到的他更为真切。赖克罗夫特从不夸夸其谈,他倾向于温和默许别人,他不好争辩,也不好自作主张。对于一个承受过多苦痛,而且生性敏感的人来说,这倒也是很自然的。在这本书中,赖克罗夫特毫无保留地畅言。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比以前更了解他了。 当然这书不是为出版而写,不过,我在很多段落中——不只是措辞上——都感觉到他写这些文章似乎是抱着文学目的的,当然这也是他长久以来的写作习惯所致。可是,若他心里没有出版意愿(也许并不强烈),那又何必费心耗力记下这些回忆呢?我推想,当他愉快地居住在德文郡时,他心里一定想再写一本书,不过写书的目的就变得很单纯了,只是使自己更加满足。如果当时他有那样的想法,那当然很不错。他似乎并没有怎么编排这些思维碎片,可能是还未想出采用何种文学形式为好。我想他之所以放弃使用第一人称,是因为他觉得那样会显得自命不凡,也可能他在等待自己智慧变得更加成熟的时刻。基于种种原因,他又放下笔来。 因此,我不断思考是否这本不规范的日记具有更深远的意义。虽然我个人很喜欢它,但是否能从中挑选精彩内容集结为一本小书,能使读者读后不单感到阅读的乐趣,还能心灵受益呢?我并不清楚,于是只好重新翻开书再读一遍。这一次,我看见了这样的画面:一个有着朴实渴望并享受快乐生活的人,他谈到许多事情,真实地记录自己的想法,用世间最诚恳的文字讲述自己的感受。我从中看见了人性的光辉,最终决定出版这本书。 如何进行内容的编排,这的确需要加以考虑。我不愿给读者呈现一本结构粗劣的杂集。我最大的愿望是让读者看到赖克罗夫特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些段落互不关联,如果给每一段安个标题,或者用一些主题标题分类,都会破坏原有的连惯性。在阅读所挑选的内容时,我发现赖克罗夫特经常提到自然,很多思考内容也都与所标注的日期相符合。我知道赖克罗夫特的心情一定是受到天气很深的影响。于是我突然想,何不把这本小书分为四个章节,以四季命名呢?和所有分类方法一样,这种方法并不是完美的,但也算传达了本书的旨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