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山西抗战纪事(共3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杨茂林主编的《山西抗战纪事(共3册)》选题用宽镜头涵盖山西抗战的各个方面,用长镜头深化山西抗战的基本过程,不仅深入研究山西抗战的军事和政治内容,而且开拓研究山西抗战时期的经济与社会、教育、文化和生态等层面和领域,以此达到对山西抗战历史地位和作用的全面评述。

内容推荐

杨茂林主编的《山西抗战纪事(共3册)》采用纪事本末体,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个方面,分门别类记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山西发生的影响华北乃至全国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旨在展示山西全面抗战和全民抗战的历史过程和总体风貌,认识山西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重大历史价值。全书共有八篇,篇下有目,或一篇多事、或一事多点,既是历史的再现,也是当下的启迪,更是未来的思考。

目录

编辑说明

绪论:山西抗战历史透视

第一篇 在民族统一战线中共同御敌 逐步开创敌后斗争的新局面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华北敌后抗战

 二、刘少奇在山西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三、八路军依托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四、八路军在山西开创敌后抗日根据地

 五、战略相持阶段山西敌后根据地“反蚕食”斗争

 六、日军“治安肃正”计划与根据地“反扫荡”斗争

 七、晋绥抗日根据地的开创和建设

 八、晋察冀根据地进行“三三制”民主建政实践

 九、晋冀豫根据地改造旧政权、建设新政权

 十、山西敌后根据地实行精兵简政政策

 十一、“整风运动”与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党的建设

 十二、山西敌后根据地“廉洁政府”建设

 十三、加强抗日根据地党的“一元化”领导

 十四、日军在沦陷区实施“以华制华”政策

 十五、第二战区从联共抗日到“晋西事变”

 十六、阎锡山恢复国民党山西省党部、组织“同志会”

 十七、日军诱降与阎日谈判

 十八、第二战区推行“兵农合一”政策

 十九、白求恩大夫在五台

 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不屈不挠抗击外来侵略 用生命与鲜血谱写战争史诗

 一、山西敌后抗战与《论持久战》思想

 二、第二战区南口争夺战

 三、大同会战

 四、平型关战役

 五、中国军队死守崞县、原平

 六、忻口战役

 七、夜袭阳明堡

 八、连环伏击七亘村

 九、苦战娘子关、保卫太原城

 十、突袭神头岭

 十一、晋东南反击“九路围攻”战役

 十二、吕梁山三战三捷

 十三、中国军队坚守黄河北岸

 十四、晋绥军转战晋西南

 十五、第二战区发动“冬季攻势”

 十六、百团破袭大战

 十七、中条山大会战

 十八、日军“C号作战计划”覆亡始末

 十九、沁源围困战

 二十、晋绥军区1944—1945年秋春攻势战役

 二十一、工人武装自卫旅在硝烟中成长壮大

 二十二、成成中学举校投笔从戎

 二十三、晋绥民兵书写的人民战争

 二十四、八路军众将领群聚山西

 二十五、八路军女情报科长

 二十六、牺牲在山西正面战场上的国民党军将领

 二十七、归国华侨投身山西抗战

 二十八、山西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人民在苦难中觉醒 社会奋起反抗外来压迫

 一、日军入侵山西后的百姓生活

 二、日军暴行造成的痛苦记忆

 三、人民群众中生长着的抗日意识

 四、日军利用宗教的侵略和掠夺活动

 五、山西宗教界人士参加保家卫国斗争“

 六、五台山佛教救国同盟会“上马杀贼”

 七、回民义勇队中的抗日英雄

 八、日军利用鸦片毒化山西

 九、敌后根据地的禁烟运动

 十、敌后根据地的救灾与医疗

 十一、改造“二流子”运动

 十二、敌后根据地颁布条例改革婚姻制度

 十三、山西开明士绅支援前线

 十四、山西武林人士救国强国

 十五、晋西北根据地的拥军优抚运动

 十六、慰安妇:被侮辱、被损害的特殊群体

 十七、山西妇女在争取解放中走上了抗日战场

 十八、山西抗日女英雄

 参考文献

第四篇 在反掠夺反封锁中打破经济围困 努力构筑抗战经济斗争的新战线

 一、白手起家:敌后根据地初建时的经济

 二、减租减息: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

 三、山西敌后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与互助合作

 四、敌后根据地进行的粮食战和棉花战

 五、从修理到制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事工业

 六、山西敌后根据地的煤矿生产和制度变革

 七、由小到大:山西敌后根据地的纺织业

 八、支持抗战与改善民生并举的工业经济

 九、另一条战线:与日寇进行商业斗争

 十、敌后根据地的开源节流措施

 十一、敌后根据地的银行建设和金融发展

 十二、敌后根据地发行抗币和统一货币

 十三、第二战区的“公营企业”

 十四、第二战区的“自给自足”政策

 十五、第二战区的金融活动

 十六、日伪掠夺山西经济资源的统治机关

 十七、日军“以战养战”掠夺农产品

 十八、日伪为掠夺粮食实行“粮食配给”

 十九、日军对山西煤炭资源的垄断和掠夺

 二十、日军以军管名义掠夺工业产品

 二十一、日本为军需服务的军管轻工企业

 二十二、日军在太原、大同等地进行商业垄断

 二十三、日伪政权聚敛财政的政策

 二十四、日伪政权在山西强化金融侵略

 二十五、日军在山西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参考文献

第五篇 在聚人心鼓士气中奋起 抗战文艺挺起了民族脊梁

 一、日本侵略者在山西的文化侵略活动

 二、荡气回肠的《在太行山上》

 三、《游击队之歌》在临汾诞生记

 四、抗大总校、前方鲁艺合演《黄河大合唱》

 五、抗战戏剧积极服务对敌斗争

 六、新秧歌剧和新歌剧的兴起

 七、活跃在敌后的太行山剧团

 八、贺龙与战斗剧社

 九、融入抗战精神的襄武秧歌

 十、左权小花戏、左权民歌成了对敌斗争的有力武器

 十一、流传在敌后根据地的抗战歌谣

 十二、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抗日出版活动

 十三、晋绥抗日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斗争

 十四、太行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工作

 十五、太岳敌后根据地的报刊出版活动

 十六、从根据地发往敌占区的报刊利器

 十七、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报纸

 十八、沦陷区和根据地的春节两重天

 十九、新节日点燃新希望

 二十、名震太行的盲人抗日宣传队

 二十一、走进吕梁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

 参考文献

第六篇 笔做武器投向侵略者 抗战文学奏响了时代最强音

 一、榴花初开,晋人拓荒

 二、追悼鲁迅,春在何方

 三、西北战地服务团来了

 四、第二战区的抗战文学刊物

 五、作家们的随军战事记录

 六、来自重庆的作家战地访问团

 七、来到民族革命大学的作家们

 八、产生在日军大“扫荡”中的文学作品

 九、本土作家笔下的第二战区

 十、太行诗社集聚起的诗人群体

 十一、《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入山西

 十二、人民作家赵树理

 十三、《吕梁英雄传》的创作和问世

 十四、晋绥新文学作家群

 十五、抗日将领在山西的抗战诗篇

 十六、抗战文艺全面开花

 十七、“七七七”文艺奖金征文

 参考文献

第七篇 在战争风雨中克难办学 抗战教育铸就了民族自强的信念

 一、民国教育模范省——山西

 二、日本侵略者对教育资源的毁灭性破坏

 三、敌后根据地重建、巩固和发展初等教育

 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干部学校

 五、轰轰烈烈的冬学运动

 六、第二战区普及义务教育

 七、晋西南抗战时期的中等教育

 八、山西大学南迁克难、坚持办学

 九、民族革命大学的兴衰

 十、紧切抗战主旋律的社会教育

 十一、伪教育行政机构实施的奴化教育

 十二、披着“新民”外衣的奴化学校

 十三、日伪以奴化教育为核心推行的社会教育

 十四、培养高级亲日分子的留日教育

 十五、“里红外白”的汾南抗日学校

 十六、形式多样的反奴化教育斗争

 参考文献

第八篇 资源在疯狂掠夺中惨遭破坏 区域生态平衡遭遇了空前浩劫

 一、“囚笼政策”与晋东北的“无人区”

 二、“棉花增产运动”

 三、日本在山西强迫种植罂粟

 四、日军“四三木厂”与森林资源掠夺

 五、日军华北开发公司的掠夺计划

 六、日军以“国防资源的有效获得”为借口的掠夺性开发

 七、“以人换煤”的血腥政策

 八、日军不择手段地抢夺盐业资源

 九、惨绝人寰的生物战

 十、令人发指的化学战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中共中央、毛泽东部署华北敌后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出兵侵占了我国东北,中日民族矛盾逐步上升。在日本军队步步进逼面前,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压制了抗日力量,纵容了日本侵略。1935年,日军公然制造华北事变,妄图吞并华北五省,使之成为第二个“伪满洲国”。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蒋介石政府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而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举起民族抗日的大旗,于同年12月召开瓦窑堡会议,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方针,确立了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军事战略,为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全面部署抗战工作,做了大量积极而有成效的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和历史进程,使山西成为对日斗争的前沿阵地和主要战场。山西地处华北腹地,向东可控制华北,南进可策应中原,西出可威胁陕甘,北向可远达苏蒙,军事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与西北及陕甘宁等地区相比,山西人口众多、经济富裕、交通便利,非常有利于红军的发展。此时,与山西接壤的冀、察两省,其大部主权已为日军所控制,正在变为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近后方。由于国民党对陕甘宁苏区实行严密封锁,山西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东出直接对日作战的必经之地,而且也是中国共产党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向华北地区的理想通道。然而,要“打通抗日路线”,把山西变成“苏区”,从而进一步推动华北抗日救亡运动,使中国共产党取得民族革命战争的领导权,首先必须与山西统治当局进行联合,因此,建立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共产党的面前。

阎锡山是统治山西长达20多年的“土皇帝”,此时仍坚持其反共的立场和政策,与国民党军队合力“围剿”红军。1935年冬,中国共产党向阎锡山申述了“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要求他允许红军通过山西,开赴河北前线对日作战,而阎锡山根本听不进去,继续在黄河东岸沿线“构筑碉堡地带”,“建立防共团队”,阻拦红军东渡抗日。在这种情况下,单纯运用政治手段难以济事,只有把政治的和军事的两手斗争策略巧妙地结合起来,采取先武后文的办法,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于是,为了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对日作战,挽救华北危局,也为了在发展中巩固陕北革命根据地,扩大红军,播撒革命种子,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中国工农红军冲破蒋介石和阎锡山的阻挠,坚决举行了伟大而有历史意义的东征。

红军东征由毛泽东亲自兼任总政治委员、彭德怀任总司令。1936年2月20日,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以泰山压顶和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抢渡黄河,一举摧毁晋军防线,挺进山西。东征遭到阎锡山军队的顽固抵制,蒋介石则调集20万大军增援阎锡山,并命黄河以西的国民党军队与之配合,企图消灭红军,摧毁陕甘宁根据地,但其企图从未得逞。在东征中,红军所向披靡,从晋西打到晋中,从晋中打到晋南、晋西北,先后转战59个县市区,横扫了大半个山西。红军在所经过的广大地区撒下了革命的种子,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为后来开辟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最后,中国共产党从抗日救亡大局出发,为避免内战和保存国防实力,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决定将东征红军撤回河西,并于5月5日向国民党政府和全国各界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宣告红军东征胜利结束。红军东征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准备的历史阶段所开创的把国内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相结合的范例,它以红军的实际行动,使全同各阶级各阶层人民看清了共产党是真正爱国、爱民和抗日的,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军事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实现了从军事进攻到政治进攻的战略转变,开始夺取抗日主导权。在山西,红军以强大的威力,打破了阎锡山的封锁,宣传和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把全省的抗日救亡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阶段,从而迫使阎锡山不得不改弦更张,考虑从共产党身上寻找他的政治出路。

1936年8月间,日军轰响了向绥远进攻的炮声,把侵略魔爪伸到了阎锡山的势力范围。阎锡山认识到,不抗日山西就无以自保。与此同时,蒋介石对阎锡山大施阴谋手段,指令援助阎锡山拦阻东征红军的部队赖在山西不走,意欲吞并阎锡山的地盘。以“一切为了存在”“在存在中求生存”为最高哲学的阎锡山,最后确立了“守土抗战”的方针,在共产党有力的政治推动下,采取了“联共抗日”的新政策。这样,在1936年秋天,中国共产党与阎锡山为首的山西统治集团的合作关系终于建立起来,在山西实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局面,较国共两党正式建立“合作关系”早了近一年。在中共中央和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通过山西新派的胜利斗争,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实际领导权,并通过“牺盟会”这个官办的合法组织形式,先后创办了一系列抗日救国培训团体,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数量相当可观的干部队伍。“牺盟会”在全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同群众运动,形成了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为实行全面抗战做了成功准备。P3-5

序言

山西抗战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战争历史画卷。怎样才能挖掘好其内容、反映好其面貌呢?也就是说,无论是研究内容和编撰体例,还是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都应该能阐释清楚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进程,突出其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

1.我们采取了以纪事为主的研究方法和编撰体例,即以一事为起迄,详一事之始末,每一事为一题,各排次第,详叙始终。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每一事每一题,按照其不同内容,分成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篇,按时间先后集中叙述,清晰连贯地反映某个方面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为弥补以事为题、事事之间缺乏联系的不足,我们在每篇前有一概述,以加强总体描述和说明,更好地反映本篇所涉及人事的历史线索及其之间的逻辑联系。

2.我们力求把握好以下关系。(1)宏大叙事与微观分析。既注重宏观而巨,有对大事件、大发展、大变革所做出的宏观叙述,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山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和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在山西进行正规战役以及第二战区进行抗战活动等;又关注具体而微,如对基层抗战活动的个案研究和细致描述,普遍涉及社会下层、妇女、家庭、社会团体、劳工阶级等在抗战中的心理和行为、思想和行动等。(2)“自上而下看这段历史”与“自下而上看这段历史”两种视角。既有上层精英阶层弓l领或领导的重大事件,也有下层或底层社会群众参与各种抗日活动的历史事实。(3)综合研究与重点研究。既有总体情况,也有政治和军事情况,更有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文学、生态等情况;既有山西各阶层、各党派等全民抗战情况,也有国民政府和阎锡山地方政府等抗战情况,更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情况。(4)文献研究与实证研究。既充分利用史料等文献,又广泛吸纳包括口述资料在内的各种最新研究成果;既有传统的综合研究和定性分析,又特别重视应用数量统计做出的量化分析。但无论如何,我们都力求避免对已知事实做简单陈列,而是在理清何时何地何事的基础上,对史实进行系统归纳,做整体评析。

3.研究和撰写遵循的要求。第一,有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而准确地研究和撰写山西抗战历史,做到史实清楚、立论有据,并能提供新知识和新范式。第二,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广泛收集史料,吸纳最新成果,“采群书而为书”,“合众家之长为一炉”,在史实记载、分析评论、文字表述等方面做到最好。第三,吃透历史材料,围绕专题和分篇的架构,组织和安排好相关材料。第四,尽可能地做到史论结合,以叙事为主,并加以评论点睛。第五,以讲故事的叙事特点和风格,增强研究成果的可读性和社会效益。

总之,本书的撰写,力求客观展现山西抗战历史,达到“文省于纪传,事豁于编年”的效果,同时既成有可读性的历史读本,又成可供借鉴的学术著作。

后记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在已有学术成果基础上,以《山西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历史地位》为题,申请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研究课题,旨在突破传统编史方法,打破学科界限,以一个新角度和从一个新高度来研究和反映山西抗战问题。目前,该课题已结项。为使这一研究成果发挥作用,我们终以《山西抗战纪事》为名,编著出版。

本书以全国抗战为背景,着重挖掘和探讨在山西这块土地上,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中国人民英勇顽强抗击外来侵略的重要史实,揭示在山西所进行的全面抗战、全民抗战的历史过程和重大贡献。为此,本课题尽可能用宽镜头涵盖山西抗战的各个方面,用长镜头探寻山西抗战的基本过程,力求深人研究山西抗战的政治和军事问题,开拓研究山西抗战时期的经济、社会、教育、文化和生态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对山西抗战进行评述,并以纪事形式将抗战的宏大主题用叙事的笔触娓娓道来,用潜移默化的渗透方式叙述抗战时在山西发生的影响山西乃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阐明山西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题组以历史所、语言所、文学所、思维所、晋商中心科研人员为主,共同努力完成此书。《山西抗战纪事》共八篇,分别从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文艺、文学、教育、生态八个方面,对山西抗战进行梳理和思考。杨茂林研究员统一安排研究和部署撰写工作,并完成“编撰说明”“序”“绪论”“后记”以及每篇概述部分。参与编撰者共27人,其中研究员6人,副研究员8人,其余均为助理研究员,每人承担部分与自身研究方向基本一致。具体分工为:第一篇:一、八至十一、十三至十八王华梅,二至七董永刚,十二韩雪娇,十九李淑珍;第二篇:一、十一、二十、二十三、二十五常瑞,四、七、八、十、十二、十六、十八至十九、二十一至二十二、二十四、二十七至二十八刘碧田,二至三、五、六、九、十三至十五、十七、二十六雒春普;第三篇:一至三、十至十二冯素梅,四至七冯素梅、李冰,八至九、十六至十八李冰,十三、十五常瑞,十四刘碧田;第四篇:一至十二王劫,十三至十五宋丽莉,十六至二十五王勇红;第五篇:一至三、二十一李淑珍,四、七至十安志伟,五乔林晓,六赵树婷,十一巫建英、赵树婷,十二至十七马启红,十八至二十巫建英;第六篇:一至二朱伊文,三至十乔林晓,十一至十七赵树婷;第七篇:一至五张雪莲,六至十马敏,十一至十六马君;第八篇:一至四、九、十张文广,五至八韩雪娇。历史所高春平副所长、文学所陈平所长、语言所吴建生所长、思维所张玉明所长对本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全书由王国棉校对,由杨茂林统编统改和审定全稿。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研究部主任郝雪廷研究馆员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照片。  该课题在研究和写作中,得到了山西省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李中元研究员的大力支持,以及商务印书馆李智初总编辑和薛亚娟、冯淑华、史慧敏、陈娟娟几位编辑的倾力帮助,在此一并衷心感谢!

本课题是打破学科界限的一次尝试。由于参与人员较多,学科方向不一,故难以穷尽问题,难免存在遗漏或不妥之处,恳请学者、读者给予指正。

《山西抗战纪事》课题组

2015年5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0:4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