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法域归属、制度整合、立法政策等具体层面提出了构建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的基本设想。主张建立一个既有别于商业组织制度又有别于控制型管理模式、既保护行善者的崇高行为又遏制行善者的谋利冲动、既强调私法自治又强调国家管制合理介入的规则体系。本书的实践意义在于为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的发展提出了一条合理可行的发展道路,即非营利法人通过主动接受法律的、行政的或者独立机构的监督,可以获得政府的税收优惠、财政资助、合作契约等特别利益;政府通过实施富有效率的监督手段,可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培育公众对非营利法人的制度信任,最终实现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本书运用民事主体理论的枧角,从体系解构、法域归属、立法政策等具体层面阐述非营利法人制度。作者富于洞见地指出,非营利法人制度蕴涵着“经济人”和“道德人”之间的价值紧张,与其说是人性二元论事实的本真反映,毋宁说揭示了一个深刻的现代蚀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能够或是否应当将民法中“人”的利他行为与利己行为完全分离开来?
本书作者主张建立一个既有别于商业组织制度又有别于控制型管理模式、既保护行善者的崇高行为又遏制行善者的谋利冲动、既强调私法自治又强调国家管制合理介入的规则体系,研究进路和学术观点皆具有很强的原创性。
第一章 绪论001
一、研究的意义001
二、研究的现状006
三、研究的视角013
第二章 非营利法人本体论——以发生学阐释为研究进路018
第一节 从“不是什么”到“是什么”的困惑018
第二节 非营利法人的法律含义021
一、几种定义范式的比较021
二、几组相邻概念的比较027
第三节 非营利法人的历史变迁034
一、古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团体035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组织038
三、现代中国社会的非营利法人040
本章小结:寻找非营利法人内涵的最大公约数042
第三章 非营利法人立法论——以类型化方法为兮析框架044
第一节 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的现行基本框架044
一、宪法层面关于结社自由的倡导性规定045
二、民法通则层面关于法人制度的架构性规定046
三、特别法层面关于非营利法人的操作性规定048
四、立法现状的评述:结社自由权与部门规制权的博弈050
第二节 构建非营利法人准入制度051
一、非营利法人准入的前置要件:法人组织类型化051
二、非营利法人准入的实质要件:法人目的适格化059
三、非营利法人准入的程序要件:法人资格权利化068
第三节 构建非营利法人运行制度075
一、禁止个人利益的规则束076
二、限制商业活动的规则束081
三、强化信息披露的规则束088
本章小结:“少林方丈成CEO”的因应之道094
第四章 非营利法人责任论——以美国法为分析样本096
第一节 非营利法人形式的滥用与规制()96
第二节 正态面的非营利法人董事义务098
一、非营利法人董事义务的历史沿革098
二、非营利法人董事的注意义务103
三、非营利法人董事的忠实义务109
第三节 反态面的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117
一、谁来主张诉权117
二、诉讼权的限制119
三、诉讼权的扩张125
第四节 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问题再思考130
一、问题的根源:董事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不对称130
二、问题的纾解:董事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132
本章小结:非营利法人董事责任的“铁拐李悖论”134
第五章 中国社会团体法人制度——以社羽准入规则为中心136
第一节 何谓强制登记主义136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一般成立要件138
一、纵向维度的考察139
二、横向维度的考察141
第三节 社会团体的特别登记要件145
一、归口登记:登记权的一元化146
二、双重负责:监管权的二元化148
三、分级管理:活动地域的区隔化151
四、限制竞争:活动范围的垄断化152
本章小结:明渠若不开,暗道必丛生153
第六章 中国琵办非企业单位法人制度——以“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为例156
第一节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缘起156
第二节 “民办学校合理回报”之争的问题解析159
一、对争议问题的逻辑解析159
二、对争议问题的法理解析162
第三节 解决合理回报悖谬的建议思路166
一、合理回报悖谬的危害166
二、解决悖谬的观念前提:区分教育活动的公益性与教育产业的非公益性168
三、解决悖谬的制度前提:区分营利学校与非营利学校170
第四节 民办非企业单位制度质疑173
一、民办非企业单位话语系统的语义缺陷174
二、民办非企业单位法律特性的模糊不清176
三、民办非企业单位规则架构的相互抵牾179
本章小结:后单位时代的制度重整185
第七章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法政策的比较研究187
第一节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历史脉络187
第二节 各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比较法考察192
一、基金会法人的法律含义192
二、基金会法人的类型区分195
三、基金会法人制度的体例模式203
第三节 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立法政策选择205
一、法域归属的定位: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法技术难题206
二、私法自治的边界:中国基金会法人制度的法价值难题212
本章小结:“看上去很美”的《基金会管理条例》222
第八章 结论224
一、义务的消失:非营利法人的财产权构造225
二、主体的退隐:非营利法人的意思机关构造228
三、复合的民法:民事主体理论的再发展231
四、汲取性创新:中国非营利法人制度思考235
主要参考文献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