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摆脱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在远离党中央的情况下孤军远征行程数千里,终于先期到达陕北,其中,最为关键的一仗,是于1934年11月下旬发生在河南省方城县独树镇的独树镇战斗。红二十五军在徐海东、吴焕先等带领下,以大无畏的革命斗志,冲破敌人的前堵后追,胜利杀出一条血路。此战不但是红二十五军在长征中至关重要的一战,并为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会师陕北作出了历史性贡献。血战独树镇,是长征路上与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激战嘉陵江等齐名的一场恶战。《血战独树镇》一书的作者郭国祥和徐唤民就是方城人,采访几十年,写出这部在我军战史上非常著名的战斗。
由郭国祥和徐唤民所合著的《血战独树镇》一书是一部全程全景式描写红二十五军长征途中独树镇战斗的纪实文学。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两千九百八十余人从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11月26日,在走到河南方城独树镇七里岗附近时,遭到埋伏的国民党军突然袭击。当时风雪交加,狂风大作,红军战士饥寒交迫,身上的单衣早被雨雪浸湿,枪栓被冻住拉不开……在极度危急时刻,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等红军指挥员奋不顾身,冲杀在前,指挥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厮杀。在当地党组织和进步群众的帮助下,红军连续进行一连串恶战,终于冲出敌人的包围圈……
独树镇战斗是红军长征途中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勇克包座、转战乌蒙山齐名的著名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事关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
序
第一章 红二十五军受命战略转移 国民党重兵闻讯严阵以待
花山寨会议决定战略转移何家冲誓师
高举北上抗日旗帜,红二十五军转移
秉持为天下穷人谋幸福的宗旨而战
通过罗古寨,抗日《宣言》真顶用
朱堂店南击退敌第五支队,胜利进入桐柏山区
国民党第四十军进驻方城县与共产党的地下革命活动
第二章 明攻枣阳城西去四川 暗走独树镇北上伏牛
中共鄂豫皖省委做出到伏牛山区创建新根据地决定
大步入川是圈套
独树镇战斗开始酝酿
第三章 地下党给红军带路 庞炳勋南阳城点兵
国统区的方城县也不是铁板一块,革命之火悄悄在燃烧
方城人带领红二十五军进入方城境
南阳城里庞炳勋雪夜点兵
第四章 雾云山下拨迷雾《宣言》感召百姓心
秦房的拥军情
徐振兴与李有德及其他红小鬼们闹别扭的一则小故事
雾云山下拨迷雾
秦房晚会激起千层浪,战士们的热情一浪高过一浪
第五章 风雪拂晓红军急奔袭 数万顽敌直扑七里岗
紧急行军
国民党军队追过象河关,直扑方城县七里岗
第六章 优势下的敌人呈现劣势 急奔袭的红军艰苦卓绝
红二十五军行迹被发觉
上官云相命所部追击
庞炳勋实施大迂回截击
红军风雪行军艰苦卓绝
第七章 手枪团直取敌营部保卫焦庄会议 二二四团领命先行担当探路先锋
手枪团保卫大战前的焦庄会议
吴焕先率队前卫
二二四团对敌人设伏毫无觉察
第八章 吴焕先奋力挽狂澜 童养媳怒扛机关枪
危急时刻,吴焕先举起大刀带头冲人敌群
童养媳边唱歌边打机关枪
第九章 七里岗上再行较量 赢家难分且论僵局
僵局难以打破的战斗
采取战术性的分割打击,进而实现对敌战略性打击
国民党四十军执意要打阵地战
红二十五军打不起消耗战
第十章 红二十五军打敌“司令部”拿掉任庄 二二四团艰难撤退二二三团增援
经过了反复酝酿,打任庄方案艰苦出炉
拿掉任庄
二二四团撤离七里岗
第十一章 程子华三打屈庵 史振京固守东线
打屈庵,尝鼎一脔
敲山问虎,搅浑东线
第十二章 四十军骑兵团东线战事吃紧 徐海东率军西线血战七里岗
史振京手表上的二十分钟
红二二三团三次大冲击血染七里岗
第十三章 红二十五军风雨夜突越敌人防线 一日数战宿营徐沟火焚保长账单
国民党军连夜排兵布阵
红二十五军决定连夜突越敌人包围
红二十五军的小保安伏击战
红二十五军设伏五里坡、高老山
罗圈湾破埋伏红军手枪团突围
红二十五军宿营徐沟焚烧保长家的账单
独树镇七里岗战斗后的故事
第十四章 红二十五军孤石滩大战冲破大包围 交界岭夺取制高点独树镇战斗谢幕
庞炳勋的战略:西堵南召东战澧河孤石滩
澧河孤石滩大战
交界岭之战定胜负
附件一:中央领导为独树镇战斗遗址题词
附件二:有关建立独树镇战斗纪念碑的中央文件
附件三:独树镇战斗纪念碑记(碑文)
附件四:叶县人民政府为红军立碑碑文
附件五:红二十五军走出的97名开国将军名录
组织访谈领导及亲历战斗过程人员名单
后记
参考书目
刘华清读完《宣言》,罗古寨敌楼中一片死寂。程坦也喊出话来:“我们是红二十五军!是人民的队伍,奉命北上抗日!大敌当前,凡日本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苦难,须中国人合力同心扫除之!因此,我们红二十五军以民族大义为重,主张中国人团结起来,一致抗敌!我军所至之处,不打土豪,不分田地,所需粮草一律购买……”
敌楼中传出话来:“我家老爷有话说给红军,哪位长官听话?”
程坦说:“老乡,我就是本军政治部秘书长,有话,请慢慢地说。”
这时敌楼中有人露出半颗脑袋来:“贵军做到贵《宣言》中所陈条款,卑人欢迎之致,愿开寨门放开道路,不过……”
程坦又喊话过去:“老乡,只管放心,我军一诺千金,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我军战士若有冒犯贵寨之处,均以军法论处之!”
敌楼上终于发话:“我家主人说了,愿开寨门,请贵军通过本寨!”随着一声号角,寨门大开,红二十五军迅速通过罗古寨。
行军不过二三里路,后边一阵枪炮声,在罗古寨中炸响了起来。
程子华问:“手枪团侦察情况怎么不报?”
正迟疑问,手枪团侦察员跑上来,说:“首长,敌‘追剿纵队’破寨而过,要向我发起攻击。”
此时,如不打退追兵,脱离险境,将被上官云相的第五支队拖住,情况十分危急。
程子华命令:“击退敌人!”
朱堂店南击退敌第五支队,胜利进入桐柏山区
敌“追剿纵队”第五支队追了上来。红二十五军决定就在朱堂店和敌人干一场。朱堂店一战必须打得有声有色,威慑群敌,为红军下一步转移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无论西向还是北进,必须给敌人造下一种不确定的战略意图。
军首长命令:朱堂店一战开战以后,不是在这里摆战场,而是迅速摆脱敌人,继续向前奔袭。因此,程子华立即命令各团,收缩包围,留出朱堂店南边的罗古寨一面,让敌人逃窜。只求重创,不求围歼。
军令一出,红军从东、西、北三面打击敌第五支队,敌人在罗古寨以北的三四里道路上,死的死、伤的伤。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越战越勇,团长张绍东与政委赵凌波紧随部队,左右拼杀,敌人受到重创,仓皇逃入罗古寨。战斗完毕,红二十五军二二三团殿后,掩护二二四团、二二五团、手枪团及直属部队继续向北急行军!
这是程子华来到鄂豫皖根据地指挥的第一战。经此一战,程子华军长就赢得了红二十五军指战员们的交口称赞。
大家从张星江嘴里了解到,程子华原指挥过中央苏区红军第二十二师与敌人多次战斗,作战经验丰富。1934年1月,张星江和程子华在瑞金一起听过周恩来关于鄂豫皖根据地形势的报告。
程子华表现出的坚定不移执行中央指示的果敢精神,令人信服。因此,对于下一步怎么转移,转移以后到哪里去,程子华的每一句话,很有说服力。在省委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程子华在红二十五军指战员心目中,是党中央、中革军委的象征。对程子华的尊重,就是对党中央的服从。
程子华也有这种责任意识。因此,他每做一件事,都要充分考虑,做到全面、具体和有可操作性。对于作战,尽力做到每仗必胜。
程子华认为,大转移出发后,必须打把握仗,打声势仗,打影响仗。鄂豫陕三省结合部,位于蒋介石和杨虎城分别割据地区的边缘。从地理上,从政治上,从军事上都适合打把握仗,打声势仗,打影响仗。这样,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战绩。况且,蒋介石与杨虎城的矛盾使红二十五军有机可乘,适于用战绩推动红二十五军立足发展。
打好朱堂店一仗,就是打了一场把握仗、声势仗和影响仗。敌人本想消灭红二十五军,到头来自己却吃了一顿铁榔头。红二十五军设下埋伏,杀个回马枪,起到威慑敌胆效果。
程子华对敌人失败后行动早有预料,国民党正规军队失利后,蒋介石等必然驱使地方民团、地主武装乘机捣乱,因此,打掉地主和民团武装,也绝不能手软。
朱堂店战斗打完,程子华命令立刻撤离,连夜行军。果然不出程子华的预料,刚出朱堂店,红二十五军背后有敌人开枪。程子华利用胜仗后余威尚存,再返身回击。他命令战士们迅速卧倒,继续反击。因天太黑,战士们看不准枪弹是哪个方向打过来的。通过观察,发现后面有座黑黝黝的炮楼,子弹是从炮楼里打出来的。不除掉这座炮楼,直接威胁着战士们的生命安全。程子华命令二二三团反身回去打这座炮楼。不一会儿,炮楼里的枪声被打哑了。这座炮楼后边有一个大宅门门洞,是一家大财主。既然他敢阻拦红二十五军北上,红二十五军就理当坚决把他扫掉!(P15-16)
序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路上关系到生死存亡的一场恶战。
红二十五军组建于1931年10月,隶属红四方面军。1932年10月,红二十五军所辖红七十三师跟随红四方面军主力实行战略转移,红七十五师留在鄂豫皖边坚持斗争。1932年11月29日,中共鄂豫皖省委决定,以红七十五师、红二十七师及部分地方武装重新组建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红二十五军在中共鄂豫皖省委的领导下,经受了第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严峻考验,先后取得了郭家河、潘家河、杨泗寨、长岭冈、斛山寨等战斗的胜利。
1934年9月,程子华到达鄂豫皖根据地,向鄂豫皖省委传达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的指示:红二十五军主力要作战略转移,去建立新的根据地。
同年11月11日,鄂豫皖省委在光山县花山寨召开常委会议作出决定:红二十五军由程子华任军长,吴焕先为军政委,徐海东为副军长,戴季英为军政治部主任,并以省委兼军党委,徐宝珊为省委书记,秘书长郑位三和军领导成员均为省委委员。军直辖三个步兵团、一个手枪团。省委决定,红二十五军主力撤离鄂豫皖根据地,实行战略转移。在战略转移行动中,对外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留下红军一个团及地方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继续坚持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两千九百八十余名指战员从河南省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开始了长征。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打远游击”、“创建新苏区”。省委发布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出发宣言》。《宣言》指出民族危机的深重,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和红军北上抗日宗旨,号召全国同胞,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红二十五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许多次激烈的战斗,独树镇战斗是关键的一战。独树镇这个地方,地理环境特殊。它处在桐柏山和伏牛山之间,只有五六十里的丘陵间平原地带,中间横贯着一条公路。从桐柏山到伏牛山,须越过许(昌)南(阳)公路。而许(昌)南(阳)公路两侧正是一个地域辽阔的丘陵和平原地带。此时已是11月的冬季,正逢寒流南下,气温骤降,而红军指战员补给无着,衣裳单薄。但部队仍保持着高昂的斗志,顶风冒雪,向北突进。
26日下午,红二十五军正准备从方城独树镇七里岗一带越过许南公路时,突然遭到预先抵达该地区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军一一五旅和国民党军第四十军骑兵团的阻击。同时上官云相的“追剿纵队”五个支队和张学良所部东北军一一五师又随后紧追,形势相当严峻。当日雨雪交加,狂风大作,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红二十五军在独树镇的砚山铺、七里岗与先期到达的敌人遭遇。由于发现敌人较迟,部队一时陷入被动。衣服被雨雪浸透,饥寒交加的战士们手指冻僵,枪栓也被冻住,拉不开枪栓形不成火力。敌军乘机发起冲击,并分兵从两翼包抄,情况异常险恶。在此危急时刻,军政委吴焕先冲到最前线,发出“坚决顶住敌人,决不后退”的命令,使红二十五军很快稳住了阵脚。随后,吴焕先手握大刀,振臂高呼:“共产党员跟我来!”在他的率领下,指战员们奋不顾身冲上前去,与敌军展开白刃格斗。战士们高喊着杀声冲了上去。几经冲锋,压着敌人的嚣张气焰。在七里岗打敌人西线不能奏效的情况下,红军立即转入东线的保安寨附近开展冲击,数次冲击未能打通北上通道。正在危急时刻,负责警戒的后梯队二二三团赶到,开展集团冲锋,三次冲锋,打成了僵局。天色已晚,加之雨雪加大,不利于再战,双方暂时歇战,但数倍于我的敌军连夜修筑加固工事,后边追击的数万敌军骤然而至,等待天亮后敌人必然再次发动新的进攻。因此,军领导果断决定:立即带领部队迅速脱离危险区。紧急集合的命令一下,大家都忍受着极度的饥饿和疲劳,又顶风冒雪踏上征程。经过急行军,绕到守敌空虚的保安寨以北地区,当天夜里越过了许南公路。接着,红二十五军连续进行了杨连庄战斗、拐河境内的韩寨战斗、澧河的孤石滩战斗,以及四里店乡境内的神林附近的战斗,虽然付出了一定牺牲,也都取得了胜利,终于走出了方城县境,也走出了险境。
独树镇战斗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的关键性战斗。红二十五军指战员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以少胜多,创造了辉煌的经典战例。当地党组织及人民群众对红军的配合和帮助,也是战斗胜利的有力保证。
值得提出的是,独树镇战斗是以独树镇为主战场的一次重大战斗,不只是独树镇一地的战斗。这次战斗从时间节点划分,应是从1934年11月11日到28曰,这期间,敌人进行了多次反复围追堵截,红二十五军对敌人进行了多次反围追堵截的斗争,独树镇战斗是该战的高潮部分。之前的战斗是独树镇战斗的铺垫,之后连续和敌人作战,直至在交界岭击退顽敌,这一战是独树镇战斗的谢幕之战。而敌第四十军的战斗详报的记录也证实了这一点,国民党军第四十军也正是于11月11日备战到29日对牺牲的红军战士照相用于邀功为止,以此来总结独树镇战斗的。所以,该书将朱堂店南的战斗,独树镇以北的小保安战斗、杨连庄、罗圈湾战斗、高老山、五里坡之战,拐河的孤石滩战斗、三山岭、交界岭战斗均加以记述,以此为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画上了完整的句号。
本书的写作,始于1971年。作者受上级指派调查撰写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历史。之后,以此为己任,业余调查撰写,备受艰辛,风雨四十余载,数易其稿。所选素材全部来源于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的红二十五军战士和国民党军兵士亲历者的记述,以及亲历此战的近百名当地群众的回忆。在还原历史本来面目,还原事件真相方面,作者力求尽到一个史家的历史责任。 是为序。
作者
2016年5月30日
后记
当我们把这本书稿修改完毕,心中充满无比的自豪感和成就感。这本书的成书过程,是一个不断挖掘素材,不断深化意境的过程,这个过程整整耗掉作者四十年的光阴。作者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开始写作,成书时已是一个白发已生的退休干部。这期间,虽经历了无数政治变革和社会变化,但是,作者一直对伟大的红军长征精神矢志不渝的追求着、探索着、研究着。第一,在这本书的写作中,经历了几度推倒重来。时至今天,我们终于把该书文稿梳理出来,与读者见面。我们相信,这本书会成为学习研究长征精神的佐证。也会为红二十五军战史的研究者和酷爱军史的同志们提供了有益的辅助和参考,并达到存史的目的。第二,书中人物的名字,地址,发生时间,在作者的访问中,一个个得到了反复证实和落实。第三,本书写作过程中,阅读大量的史书、查看有关资料,采访数千人,筛选百余人亲历者入书,作者遵循原则是:凡道听途说者不用,捕风捉影者不录,非官方记载不采,借以达到存史的要求。第四,写本书的目的还在于育人。本书最为重要的思考是:民族要有脊梁和精神来支撑。只要有红军长征的精神支撑,不管中华民族前头发生什么样事情,中华民族就永远不会趴下,中华民族的历史永远不会出现断层。我们每一个人,都在面对伟大的祖国选择各自的人生道路,争做中华民族的脊梁,甘当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撑。因此都要有舍我其谁的红军精神!为了祖国的强大,我们纪念长征;为了人民的幸福,我们学习长征精神;为了抗击外来侵略,保家卫国,我们发扬红军精神。我们要做红军引以自豪的后代子孙!这才是我们写这部书的最大愿望。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挂一漏万,遗漏尚多,加之学疏才浅,不当之处甚至谬误之处,恳请方家,史家,老师、领导、广大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值此,对本书提出宝贵意见的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编辑钱庆国老师深表感谢;对调查中给予支持的方城县原县长穆子翰同志,方城县政协原副主席翟化民同志,方城县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刘玉生同志,原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李延龄同志,方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靳云开同志,小史店镇党委书记王曦昌同志和小史店张云武主任、刘更主任,一并在这里表示衷心感谢。
郭国祥 徐唤民
2016年4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