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两个巨大的大陆一一劳伦古大陆(由现在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组成)和冈瓦纳大陆(由现在的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和澳大利亚组成)形成了地球表面的陆地景观。这两个大陆在一次碰撞中快速形成了盘古大陆。盘古大陆经历了二叠纪灭绝事件,这是过去6亿年中最接近地球生命终结的事件。
我们行走的路线讲述了二叠纪灭绝发生前生命的壮丽篇章。头顶上巨大礁石斜坡下那些松散的岩石让我们心惊胆战。我们沿着沙漠上方的小径迅速攀升。这里曾是深水礁石,和如今人们熟悉的观光潜水所看到的浅水礁石不同。如果在二叠纪,我们现在应该是在海平面以下5,000英尺(1,500米)行走。赫斯特说:“我们需要一条很长的通气管通到海面。”
继续向上走,巨大的卵石和分层裸露的岩石逐渐取代了松散、多石的斜坡。赫斯特在一块和我们一样高的巨石前停下脚步,注视着上面的纹理。起初,我并没有发现什么特别之处,感觉就是一块大石头。但当她指出岩石中的很多化石时,证实我们并不是在看一块普通的石头,我们看到的是远古礁石动物的钙化遗体,它们曾经是很多聚集在一起的生命。
二叠纪时期,这条生命的走廊里有像花一样的海百合,它们的基茎附着在海床上,伸出许多附着黏液的触手进行捕食。现在你看到的正是它们在岩石中的化石遗迹。这里还曾有苔藓虫,这些小动物非常像珊瑚虫,聚集在一起生长,看上去就像精美的扇子、有蕾丝边的蕨类植物或水果样的陈列品聚集在众多石壁上。这里还曾有类似蛤的生物,称为腕足类。它们布满了相互缠绕的细丝,帮助它们筛选水中的食物,但有时也会制造一锅糟糕的杂烩汤。这里还曾有种类众多的海绵动物以及居住在大螺壳里类似鹦鹉螺的生物。这些动物被周围的海藻像胶水一样黏着在巨石上。当赫斯特指向附近的其他岩石时,我更加震惊了,所有的巨石都展示出相似的令人惊讶的画面。
我们从卡匹坦礁的底部一直沿着小路向上攀爬。当我们接近曾经处于阳光照射和受波浪影响的那一部分礁石时,礁石的生物群落发生了改变,从以海绵动物和苔藓虫为主的海洋生物群落变成以藻类和大的类似蛤的腹足动物为主的海洋生物群落。
走向曾经的海平面,海绵动物消失了。我们进入了潮间带,退潮让这里的岩石得到周期性的阳光照射并暴露在空气中,使得这里的动物群落发生更多的改变。再往前,我们可以看到石灰质火山岩岛屿的遗迹。在火山岩岛屿的后面是沙地和被潮汐切出的砾石带,继续往后是一个巨大的咸水湖干涸后的遗迹,位于海岸盐滩边上。 在2.98亿年前到2.5 1亿年前的二叠纪,这些礁石在整个西得克萨斯山地随处可见,这里曾经是一片温暖热带海洋的边缘。在初期,这些礁石应该绵延了几百公里长。
礁石是生物多样性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们是海洋中的雨林。然而相比于热带雨林,它们留下了更多的证据让古生物学家进行研究,因为它们是由硬体生物组成的,这让它们能够形成很好的化石。这就是古生物学家们为何数十年都到麦克奇垂克峡谷朝圣:来见证大自然的结晶被几乎完好无损地发掘。
很久以前,人们看到这个塔形的生命历史纪念碑,却并不明白自己看到的是什么。对岩石中化石的识别和研究开始于15世纪末的一次偶然事件,当时两个渔夫在意大利里窝那沿海抓到了一条巨大的鲨鱼。当地的一名公爵将这条鲨鱼赠予尼尔森.斯坦森(亦称尼古拉斯.斯蒂诺)一一一名在佛罗伦萨工作的丹麦解剖学家。斯蒂诺在解剖这条鲨鱼时意识到它的牙齿非常像“舌石”一一一种石头收藏家一直在收集的三角形碎石。当时几乎没有人把这种舌石或任何其他化石与远古海洋生物的遗体联系起来,但斯蒂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并因此被认为开启了一门新的学科一一古生物学。
随着对化石了解的不断增加,1815年,威廉·史密斯,一位来自英国剑桥郡的地质学家,出版了一份完整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地质图。
P5-6
坦尼森深入探讨了地球的历史,他的足迹遍布热带雨林、峡谷、火山口和世界各地的洞穴以探索下一个进化时代的赢家和输家。他的预测基于对现如今顶尖科学家的报道与采访,对于当前地球上的生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科克斯书评》(Kirkus)
地球上几乎99.999%的生命都已灭绝,所以现代人也将如此。
——古生物学家汉斯-戴尔特·苏伊士
现代环境运动的起始以20世纪50年代蕾切尔·卡森(Rachel Louise Carson,1907—1964)《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问世为标志,这部标志性的著作,唤醒了国际社会对环境破坏、对动物保护的关注,人们对环境保护逐步取得共识,越来越受到重视。
20世纪90年代,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第二届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与会者共同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作为一个新的名词开始得到宣传和普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得到认识和肯定。
在全球范围內,由于人类的活动,导致历经了上百万年形成的包括热带雨林、珊瑚礁、温带草原等生物群落被严重破坏,它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成千上万的物种和独特的群落正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国际权威保护组织INCU所列濒危物种和中国红皮书所列的保护物种除了极少数物种在人类的干预和保护下有所增长外(如我国的麋鹿、朱鹩、大熊猫等),绝大多数种类都面临着栖息地质量下降、栖息地破碎化、非法偷猎和人为干扰的影响,有识之士在呼吁重视我们目前面临着地球生命的“第六次大灭绝”,唤起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和普通大众关注地球,关注与我们同在一个星球的生物多样性,关注这些与我们的祖先一道从远古走来的物种。现代人类(Homo sapiens)没有权利消灭它们,只有权利和义务保护它们,因为地球运转不需要人类,而人类的生存则需要地球。
《下一个物种》的作者迈克尔。坦尼森从二叠纪生命大灭绝、物种的起源、演化、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的进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等多角度,采访了近210位科学家、环保人士,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用事实和数据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善待自然和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想想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市的人口剧增就知道人口增长对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好莱坞就位于这里。1781年,当时西班牙统治者说服44个人从墨西哥出发,调查这片新发现的、充满自由的土地。到了1800年,当时定居的44人增加到315人。再到了1850年,墨西哥将加利福尼亚州割让给美国后,人口也只是1,610人。再到了1900年,人口达到了102,479人。1950年,人口到了1,970,357人。而如今,洛杉研的人口接近390万。1900年之前的120年的时间,人口才增加了10万多人,1900年之后的不到120年时间,人口增加了380万。
纵观世界人口也呈现类似的指数增长趋势。公元1世纪,世界总人口数量约为2,000万。在最初的一千多年里,人口数量缓慢增长,但在第二千一千年里,特别是在后期,人口数量加速增长。到了1800年左右,世界总人口数量也只是10亿。到1930年,总人口数量才20亿。到1987年,总人口数量为50亿。到2011年,总人口数量为70亿。到2024年,世界总人口数量预计将达到80亿。如果以过去五十年的速度增长,2100年世界人口将达到270亿,这将使地球难以维系。
人类的未来在哪?地球的未来在哪? 《下一个物种》也许能给我仃:启示!
感谢海南出版社领导和编辑同志选择出版此书。感谢中国科学院大学李大光教授的信任,再次推荐我们的团队翻译此书。
感谢远在美国的陈浩源先生帮助翻译了最难理解的两段文字。
我们的团队为本书的翻译付出了很多,其中李生强翻译了前言和致谢;王松负责第一章和第二章;周雪婷负责第三章和第十三章;莫海萍负责第四章;黄海燕负责第五章和第八章;林峰翻译了第六章和第七章;唐褀玲负责第九章和第十二章;蒋娇云翻译了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谢海负责了第十四章和第十五章;黃乘明和周岐海负责全部的校对和部分翻译工作。
相信这部书的出版,同样也能引起社会大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对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起到一定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黄乘明
广西师范大学 周岐海
迈克尔·坦尼森在黄乘明、周岐海译的《下一个物种(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中依托在世界各地的实地考查,探讨了自然的未来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大灭绝,以及人类能否熬过大灭绝的考验,并以此进行了一系列推理思考:没有了人类,海洋是否能够恢复以前的面貌?生命的形态能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变得非常大?会有极少数人类熬过即将到来的大灭绝吗?这些人群会不会孤立成为不同的物种?征服火星能否带来另一种形态的人类?我们能否将思想上传至电脑成为一种虚拟形式的生命?基因工程能够创造出一种更加智能、更加长寿的生物吗?我们该如何识别下一种人类?他们在哪?
迈克尔·坦尼森从二叠纪生命大灭绝、物种的起源、演化、人类发展的历史、人类的进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的诸多环境问题等多角度,采访了近210位科学家、环保人士,得到了大量的一手资料,用事实和数据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善待自然和生命是多么的重要!
黄乘明、周岐海译的《下一个物种(生命的进化与人类的未来)》中迈克尔·坦尼森将自己对来自世界各地区科学家们的采访编纂成册,记录了关于生命的引人入胜的历史,以及由人类所造就的地球生命的凄凉处境和第六次大灭绝后的生命预测。用事实和数据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善待自然和生命是多么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