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党性教育必修课(故事篇)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的“心学”,是党员正心修身的必修课。党龄长不等于党性强,职务高不等于觉悟高。每名党员都应该把党性教育作为天天坚持、终其一生的必修课。本书旨在帮助党员领导干部深刻理解什么是党性,通过对标,自查自检,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切实做到使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弄清楚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和攻坚克难的精气神,自觉在矛盾困难面前迎难而上、在重大任务面前勇于担当。
目录
第1课:追求真理
李大钊:革命理想的播种者
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
周恩来: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
朱德:漂洋过海为入党
夏明翰:铁骨柔情化狱中三书
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遗书
牛犇:一生追求党
第2课:信念坚定
邓中夏:烧成灰我也是中共党员
熊瑾玎:波涛殊险恶,意志却坚贞
陈延年:视死如归宁死不跪
邓小平:不改革死路一条
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黄大发:当代愚公一生只为天渠水
第3课:人民至上
焦裕禄:把泪焦桐成雨
谷文昌:“四有”书记
李桂芳:人民把我们扛在肩上
吴孟超:人民的医生
郑九万:扎根基层担使命,一心为民守初心
黄文秀:扶贫路上的青春之歌
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民族希望
第4课:优良作风
毛泽民:不乱花一个铜板的“三清财魁”
卢绪章:同流而不合污的红色资本家
董必武:性习于俭,俭以养廉
彭德怀: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正廉洁
杨善洲:坚守一生,践行终身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
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
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党的先进
性和纯洁性的体现,是中国
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
、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
神力量。这种力量集中体现
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
、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
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
、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回
顾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
历程,我们看到了中国共产
党人的党性之源、党性之魂
、党性之根和党性之辉。
革命战争时期,党性是
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
手著文章”,以“青春之我”
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
民族”,坚信未来“必是赤旗
的世界”;是夏明翰的“砍头
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你会
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
祖国的蓝天”。和平建设时
期,党性是焦裕禄“心中装
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
己”的公仆情怀;是吴孟超
的“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
身追求”,用那双口袋里焐
热了且已变形的手,存留着
生命的希望和大爱的温度。
步入新时代,党性是黄大发
“愿意拿命去换水”,绝壁凿
出生命渠;是黄文秀那个从
大山走出去又毅然决然做那
个“就是要回来的人”,在脱
贫攻坚的路上写下的青春之
歌。
岁月静好,一定有他人
负重前行。今日之中国是百
年来追求真理、笃行信仰的
先进分子理想中的中国,是
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赓续红
色血脉,前仆后继、砥砺前
行的中国。百年大党正青春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
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正
秉承着理想向着更高的目标
迈进。
导语
《李大钊:革命理想的播种者》《毛泽东:主义譬如一面旗子》《赵一曼:一封迟到21年的遗书》……本书通过一个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小故事的梳理、汇编,以通俗易懂的叙事语言,再现革命先辈和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担当使命、励精图治的奋斗历程,便于我们汲取精神的力量和党性的滋养!
后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
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
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
“心学”。要以庆祝建党100
周年为契机,引导党员、干
部加强党性锻炼、党性修养
。我们编写的这本小册子取
名为《党性教育必修课(故
事篇)》,就是希望通过一
个个普通但不平凡的小故事
的梳理、汇编,以通俗易懂
的叙事语言,再现革命先辈
和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
担当使命、励精图治的奋斗
历程,便于我们汲取精神的
力量和党性的滋养!
本书得以顺利面世,得
到了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
副校长徐建刚研究员、副校
长曾峻教授和梅丽红教授的
大力支持。在编写过程中,
党建教研部主任赵刚印教授
给予精心指导,在此一并表
示特别感谢!
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吸
收、借鉴并援引了部分专家
学者及研究机构的观点和研
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专业水平,若有错误
、纰漏、片面之处,敬请读
者朋友们批评指正,不吝赐
教!
精彩页
李大钊(1889年10月29日-1927年4月28日),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1916年回国后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1921年3月,李大钊同志撰文号召全国的共产主义者“急急组织一个团体”,这个团体是“平民的劳动家的政党”,要担负起“中国彻底的大改革”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李大钊同志代表党中央指导北方地区党的工作,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区分部主任,是党的三大、四大中央委员。李大钊同志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者和战士,而且是20世纪初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留下大量著作、文稿和译著,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伦理学、美学等诸多领域,为20世纪中国的思想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他的遗文却将永驻,因为这是先驱者的遗产,革命史上的丰碑。”1927年4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入狱,惨遭反动军阀绞杀,牺牲时年仅38岁。
1926年,随着革命的形势的严峻,李大钊和国共两党的北方领导机关迁入了东交民巷苏联大使馆,家里人已经感觉到白色恐怖的到来。自从李大钊从事建党工作以后,妻子赵纫兰就过着动荡的生活。一开始,她担惊受怕,渐渐地学会了坚强,尤其是李大钊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五次代表大会前给她写过一封信,她一直默默地念着。那份信成为她的精神支柱。信中写道:“现在,我的工作很忙,今后再也没有空闲的时间照顾家庭了,你应当坚强起来,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生活颠沛流离而焦急,应当振作起精神抚养和教育子女。目前统治者的这种猖狂行为,只不过是一时的恐怖罢了。不出十年,红旗将会飘满北京城。看那时的天下究竟是谁人的天下!”她相信丈夫所说的一切,理解丈夫所做的一切。然而,家里的亲友却并不理解。一日,表姑从外地来看他们,见李大钊很晚才回来,便担心地问:“你们老搞这事,也不怕吗?人家那样厉害,兵权在手,今日赶,明日捉,把你们从这儿赶到那儿,你们不是自讨苦吃吗?”李大钊见表姑十分紧张的样子,语气淡定地说:“怕什么!早晚我们是要胜利的。我们的主义,就像庄稼的种子一样,到.处都撒遍了,他们是破坏不了的。他们破坏了这儿,还有那儿长起来,没有关系。”赵纫兰觉得,丈夫说得很有道理。自他从日本回来,他就一直在宣传主义。每天不是上课,就是和学生座谈,要不就是灯下写文章。她的家就是客人和学生最爱来的地方。一开始她还躲着不见人,怕自己比丈夫年龄大,又没啥文化,给他丢脸。然而,李大钊从没嫌弃过她,总是大大方方把她拉出来,介绍给大家。在她的家里,她认识很多和丈夫一样讨论主义并为主义而奔走的人士,他们经常聚在一起,具体干了哪些大事情,她不是特别地清楚。
1918年12月,《新青年》上刊登的一则广告,标题是“看《新青年》的,不可不看《每周评论》”。这是李大钊和陈独秀商议许久的广告词。广告词暗示:《每周评论》是《新青年》的姊妹篇。《新青年》刊登的是长篇文章,一月一次,侧重阐明学理;《每周评论》刊登短篇文章,七天一次,重在批评事实;两个刊物的宗旨都是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学。之所以这样做,是想扩大在民众中开展思想理论的宣传广度和力度。在李大钊的积极筹备下,12月22日,他与陈独秀发起的《每周评论》创刊,编辑部就设在北大红楼文科学长办公室。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4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