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创始人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之一。本书并非专门的哲学论著,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这些思考无不表现了作者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旨意,处处皆流露出其悲观主义思想倾向。其中既有难为世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通过这部论说文集,我们对叔本华将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此,我打算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谈谈《人生智慧》,即,作为一门安排生活的艺术,以便我们最大可能地获取快乐并赢得成功,我们可以把这门艺术的理论称为幸福论,因为它教会我们怎样去创建幸福的人生。从纯粹客观的观点来看,或者毋宁说作为一种冷静而慎重的看法——因为对于这个问题不可能不带有主观的色彩——我们也许可以把这样的存在界说为绝对是一种比非存在更可取的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并不仅仅是由于对死亡的恐惧而追求它,而是因为它自身的原因。而且,我们永远也不希望这样的人生走到尽头。
人生是否符合,或者是否可能符合这种生存的观念,对于这个问题,正如大家所知道的,我的哲学体系给予了否定的回答。但是,如果从幸福论的观点出发,就得从肯定的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已经在我的主要作品的第二卷(第四十九章)指明,这个前提的根据是完全错误的。因此,在详尽阐述使人生幸福的蓝图时,我就不得不完全将那种更高的形而上学的以及伦理学的观点束之高阁,而我自己的理论又必然要导致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说,我是以折衷的方法谈到所有一切的,亦即,就所采取的日常的普遍见解来说,我是犯有过错的,这种过错便是根源于这种见解。所以,我的论述只具有有限的价值,“幸福论”这个词乃是一种委婉的用语。但我并不指望完满,其原因部分是因为我们不可能穷尽这个 问题,部分是由于我们不得不重复别人所说过的话。
在我的记忆里,只有加丹的《化弊为利》可以和这本格言集锦相互生色增辉,并具有同样的目的。这本书值得一读,它可以作为现在这一著作的补充。的确,关于幸福论,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第一卷第五章说过一些话,但这些话并无特别的价值。编辑并不是我的职责,所以我没有利用这些前人的话,特别是作为编辑,就会使得那些成为这类作品核心的个别观点不复存在。的确,一般而论,从古至今的哲人们总是在重复着同样的思想,而那些不计其数的愚者也做着另外一些同样的事情,这些事情正好与智者们说的相反。这种情况还将继续下去,正如伏尔泰说的,一旦到达我们的目的地,我们就将远离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正如我们发现的那样,是愚蠢而邪恶的。
P3-4
叔本华的这部论说文集,开始逻译于1987年,至1989年初稿即已基本完成。由于种种原因,译稿未能如期付梓,而不得不锁进我的书屉。后幸得商务印书馆惠约,方得以问世。
此书为19世纪德国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创始人叔本华的主要著作之一。与他的另一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不同,此书并非专门的哲学论著。如果说前者是其唯意志主义哲学思想的集中论述,那么,此书则是作者对人生、社会、文学、艺术、宗教、教育等诸多问题的广泛思考。这些思考无不表现了作者的唯意志主义哲学旨意,处处皆流露出其悲观主义思想倾向。其中既有难为世人接受的惊世之谈,也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诛心之论,相信读者自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通过这部论说文集,我们对叔本华将会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此书共有七卷,全书的翻译工作分工如下:第二、四、五、六卷由范进、柯锦华承担;第一、三卷由秦典华承担(其中第三卷的部分翻译工作由刘怀宇承担);第七卷由孟庆时承担。范进负责全书的译校和统稿工作。
本书的翻译工作曾得到我的博士导师贺麟先生的关心与支持;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曾就书中的一些拉丁文的译法,求教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傅乐安、叶秀山两位先生,得到他们的热情帮助;张伯幼先生为此书的编辑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范进
1997年岁末于北京劲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