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斯特雷特马特编著的《笔锋胜剑(新闻媒体如何塑造美国历史第4版精装插图本)(精)》有开创性的著作里,作者带领读者领略了大众媒介影响下的美国历史,重温了美国历史上十七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从美国独立战争到美国女权运动,从美西战争到水门事件等。正如作者所述,这些事件展现了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新闻媒体是如何记录美国历史,并在美国历史的建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作者并没有列举一系列枯燥的人名、日期和报纸头条,没有采用标准新闻史教科书的写法,而是通过分析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从新闻的角度介绍了美国历史。
在这部引人入胜的著作中,罗杰·斯特雷特马特考察了新闻媒体对美国历史与政治的影响,他选取了16个里程碑式的历史片段,配了35幅珍贵的历史图片,生动地介绍了从独立战争到民权运动,直到今天的奥巴马执政时期的美国历史。这些案例研究揭示,新闻媒体具有强大的作用,不仅如实记录了国家的历史,而且积极地塑造了它。
罗杰·斯特雷特马特编著的《笔锋胜剑(新闻媒体如何塑造美国历史第4版精装插图本)(精)》考察了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与数字平台,对各种新闻媒体既有批评也有赞美,使读者认识到新闻机构与生俱来的权力与责任。全书并未巨细无遗地记录美国新闻史,也没有罗列枯燥的人名、日期和标题,而是集中讲述16个相互独立的历史片段,最后证明了一个宏大的观点:新闻媒体始终发挥着塑造国家的巨大作用。
本书第四版增加了全新的一章,讲述了美国的新闻媒体如何支持各种同性恋平权运动,包括“劳伦斯诉德克萨斯州鸡奸案”,以及美国最高法院对《捍卫婚姻法案》的否决。值得关注的是,在论及新近发生的事件时,斯特雷特马特还阐述了重要的网络平台如“石板”“政客”和“每日野兽”等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报道必败的战争
春节攻势后,为电视报道定调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Cronkite)。他温文尔雅,报道过很多国家大事,包括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作为全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都一直支持美军出兵越南。而约翰逊总统也深知克朗凯特威望远播,曾于1966年、1967年三次请他到白宫进行私人会面。
但这都是在春节攻势发生前。与其他美国人一样,越共进攻的新闻报道第一时间震惊了克朗凯特。当天晚上,他正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新闻编辑室里。电报机啪啪作响,发来了西贡的新闻短讯,克朗凯特撕下电报纸,难以置信地叫出了声:“老天!这是怎么了?”和后来全国民众的反应一样,读到越共已经攻入美国大使馆的消息,他忍不住惊叫:“我还以为我们打赢了呢!”
克朗凯特决定调查越南战争的真相。这么做很冒险,因为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公正无私的立场,对当时最重大的新闻发表个人看法。但当时公众完全无所适从,克朗凯特认为自己身为全国最大的电视网新闻节目主持人,有责任为观众廓清迷雾。
于是克朗凯特奔赴东南亚亲临战场,采访士兵。随后他——民意调查选出的全美最可信的人——播出了一生中影响最大的节目。《沃尔特·克朗凯特来自越南的报道》展现了他头戴钢盔,身穿防弹背心,穿过战争废墟的身影。
节目一开始,克朗凯特就问道:“在大举侵占城市的春节攻势中,谁赢了?谁输了?我不知道。越共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们也没有。”克朗凯特预测战争还会出现更多的僵持局面:“现在似乎越来越确定,越南的血战会以僵局而告终。”
接着他把自己对战争前景的看法明确告诉了美国人。“本台记者越来越看清,唯一合理的出路是谈判——不是作为胜利者,而是作为誓死捍卫民主的可敬国家。”这段结束语打在屏幕上,既是痛苦地承认了失败,也是坚定地表达了决心。
全国最有威望的新闻主播已经认定,这是两百年来第一场美国不可能打赢的对外战争。他认为美国当局不该继续牺牲生命,而是应该进行和平谈判,从越南撤军。
克朗凯特的评论产生了空前的影响。因为全美有无数的观众十分看重他的观点,三军总司令林登·约翰逊总统便是其中之一。节目结束后,他伤心地说:“我失去了克朗凯特的支持,也就打败了这场战争。”民意调查也证实了约翰逊的担忧。舆论史上出现了最戏剧性的变化,春节攻势开始六个星期后,五分之一的美国人从支持越战变成了反对越战。这意味着开战以来,反对战争的美国人首次开始占据多数。
克朗凯特的特别节目播出一个月后,约翰逊发布的两则消息震惊了全国:一是他不会竞选连任,二是他将从越南战场逐步撤军。
研究者指出,克朗凯特的节目导致约翰逊下令缩小越战规模,这是新闻媒体发挥强大威力塑造历史的明证。《纽约时报》的大卫·哈伯斯塔姆写道:“克朗凯特的报道改变了舆论平衡。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场由一位主持人来宣布停战的战争。”
克朗凯特的评论出现时,正是媒体把春节攻势描绘成越共胜利的时候,因此这两种因素对越战的影响不能完全区分开来。但媒体的报道立场确实发生了根本变化。在电视记者针对美国政策发表的评论中,支持者与反对者的比例在1968年1月前是4:1,而1月以后却减少为2:1。P206-208
译者序
《笔锋胜剑》是美国大学新闻史、媒体与社会等新闻学基础课方面的教学教科书。全书共17章,恰好与一学期的授课周数大致对应,便于学生在每次课堂学习之后,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阅读章节。各章的篇幅都不大,可以轻松花半个小时内读完一章。作者尤其注意深入浅出地讲述故事,尽量避免陷入到纷繁复杂的历史细节之中,紧紧围绕“新闻媒体如何塑造美国历史”这一核心话题展开讲述。即使对美国历史没有太多了解的读者,也可以根据各章开头的介绍获得背景知识,并由此直接深入到作者讨论的案例中去。作者选取的案例基本按照历时性顺序排列,涵盖了美国从独立战争、内战重建、两次大战、冷战时代直到新世纪的每个时期。
美国是全世界新闻业规模最大、发展最先进的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所谓“自由主义新闻体系”历来是各国新闻学者与传媒业者观察、研究、借鉴、批判的焦点。与国内译介的同类书籍(如埃默里父子的《美国新闻史》)不同,本书并非高屋建瓴地系统阐述美国新闻史的重大事件和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个媒体(或媒体人)凭一己之力推动(或阻碍)社会进步的故事。书中尽管讨论了潘恩的《常识》、赫斯特的“黄色新闻”等新闻学者熟知的话题,却没有涉及《宪法第一修正案》、“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等话题。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些极少被关注的议题反而在书中得到了深入阐述,如保守媒体如何阻碍女权运动、电波牧师如何散播反犹言论等。全书最后三个案例考察了新世纪的媒体面临的全新挑战,包括如何报道恐怖主义的动机,如何在总统选举中保持中立.如何声援同性恋者等,而这些正是众多新闻史著作尚未涉及的话题。
当然,对美国历史与传媒有深入研究的学者可能会觉得,本书勾勒的历史图景更像是一幅幅速写,作者有的放矢,对媒体与社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宏观的概括,省去了过多的历史细节。因此,本书很多章节是相关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借鉴材料。
译者在大学里讲授外国新闻史课程,感觉本书十分适合新闻传播院校的学生参考阅读,也深信传媒业者、对媒体感兴趣的其他读者也能从书中获得不少收获。
程东金、董悦琪参与了本书样稿的校对,沈文娟编辑为本书出版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贡献,本书还得到北京高等学校青年英才计划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陈继静
2016年10月于独墅湖
斯特雷特马特研究了美国历史上的重大案例,从托马斯·潘恩、萨缪尔·亚当斯到拉什·林博的新右翼,清晰地揭示了新闻媒体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联系。本书不只是新闻史学者的必读书目,任何人如果想探究观念与行动如何塑造了美国,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伊丽莎白·V.波特,美国新闻史学会
没有一部美国新闻史著作能像《笔锋胜剑》这样选题广泛、观点中肯、视角新颖。斯特雷特马特揭示了妇女争取普选时期媒体如何束手旁观,拷问了追求独立建国这样的伟大是否可以无视新闻伦理,单这两点就能为他赢得好评,因为他促使读者以批判的眼光反思自己的先入之见。
——史蒂夫·克莱恩,乔治梅森大学
用写小说的方式讲述新闻史,生动地呈现重大历史事件,既能让学生接受,也能吸引一般读者。斯特雷特马特文笔简练,为我们深入审视新闻媒体对美国社会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马雷尼·H.比斯利,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
斯特雷特马特的著作非常棒……它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媒体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人们如何利用媒体推动社会变革。本书还阐述了媒体在当代社会扮演的角色。
——大卫·卡萨迪,太平洋大学
通俗易读,全面概述了媒体对美国历史与政治的影响……是绝佳的新闻学入门教材……书中讲述记者对抗恶势力的几章写得非常出色……
——科克斯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