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生从六十岁开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王业群
出版社 羊城晚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业群编著的《人生从六十岁开始》介绍了,从社会表象看,一提到退休(一定范围内也包括因各种原因提前下岗),人们马上能联想到的,便是目前风行于全中国的广场舞,或那些因老年群体日益增大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经营服务项目,包括老年人旅游、老年人大学、老年人书画学习班等等。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连骗子下手的对象,甚至都不会忽视这个迅速崛起的大众群体。当然,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则属如今爷爷奶奶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帮助带孙子孙女,它俨然成为了广场舞之外我们时代的另一个奇特景观。可有谁是真正能体察到六十以后人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内心,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所需所要,揣摩到激荡在他们心中的种种愿望、困惑、纠结与矛盾的呢?

内容推荐

《人生从六十岁开始》的作者王业群,站在六十岁人生关口上,严肃真诚地思考退休之后的岁月如何有意义渡过的话题。本书的思索超脱于跳广场舞、抚育孙辈等常见的老年人生活,试图从投身兴趣爱好来、加深了解自己、反思生命真谛等方面化解常见的老年危机,愿意尝试忙碌充实的晚年生活,充盈着发自心底的真诚朴实,是有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目录

第一章 牡丹的故事

 第一篇 生命密码

 第二篇 冷香

第二章 悄然来临的时刻

 第一篇 十字路口

 第二篇 往事如烟

第三章 直面危机

 第一篇 恐惧袭来

 第二篇 危机解救

第四章 认识世界和自己

 第一篇 差异构成的世界

 第二篇 了解自己很重要

第五章 生命的真谛

 第一篇 夸父追日

 第二篇 生命与时间

 第三篇 生命在于平衡

第六章 生命交响曲

 第一篇 世纪老人的生命之歌

 第二篇 假设的真实性

 第三篇 天堂的声音

第七章 人生的加法

 第一篇 世界很大

 第二篇 迈出你的一步

第八章 我的六十岁

 第一篇 回眸

 第二篇 砥砺

第九章 走向未知

试读章节

第一篇

生命密码

看电视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大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

就电视而言,我是个比较喜欢看纪实性和纪录片节目的人,觉得那要比看时下许多粗制滥造的故事片、连续剧或低俗的娱乐游戏节目强,不仅可以了解到许多知识性的东西,有些纪录片本身的审美水平也不低,可以构成一种艺术欣赏。

我首先要讲到的这个故事,就是从《全纪实》电视频道播出的一个纪录片中了解到的。片名叫《牡丹》,共四集。那天打开电视,播出的正是其中一集,主要讲述与种植洛阳牡丹相关的人和事。可以说,里面的人物都极平凡,是中国亿万老百姓中最不起眼的人,花农或者干脆就是一位普通农民,不过跟花有了一段不解之缘而已。可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深受感染。

因为和这本书要讲的内容很有关系,所以,我愿意将其中两个和牡丹有关的人物故事,作为本书开头,先作个简单、大致的介绍,不加过多议论,留待后面再说。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是位女性。职业看不出来,应该属花农一类,年纪刚好是六十岁,看上去相貌寻常、衣着朴素、性格沉稳。片子介绍道,这位普普通通的女性,在每年洛阳的牡丹花交易展览期间,都会只身一人来到现场,在人群和花海中仔细寻觅着什么,这样做已经很多年了。

这位女性年复一年地到花市现场徘徊张望,究竟是在寻找什么呢?

原来,她是在寻找一种名叫“魏紫”的牡丹,那是一个极稀罕,极少能见到而十分名贵的牡丹花品种。据说这个品种的牡丹,源自唐宋时期,开花的特征是朵大色艳、多重繁密,花瓣可达七百之多。历经千年,现今这个品种的牡丹,在花市的市场上已经是很难再觅见其踪影了,培植方法很可能已经失传。

但这位女花农却不甘心,一直坚持寻找而不放弃。就在她“望穿秋水”、“日日思君不见君”的时候,终于有一天,魂牵梦绕、昼思夜想的那株“魏紫”,突然就现身在了她的眼前,让她双眸一亮,喜出望外。可名花无价,说什么人家也不愿意卖给她。于是,她只能用自己拥有另外珍贵品种的牡丹与其交换,才得到了这株“魏紫”。细数之后她发现,这株“魏紫”的花瓣不到七百,只有六百,这又令她多少有些失望。

她仍然没有气馁,决定以这株牡丹为母本,尝试自己来培育一株真正的“魏紫”。只见她像呵护孩子一样,小心翼翼地做起了牡丹花人工授粉,对新培植出来的牡丹悉心养护,希望能够最终实现自己的心愿。

但她也非常明白,像她这样的培育方式,一个珍贵品种牡丹的复活和诞生,至少需要3到5年时间才可大致见出分晓。之后,还需要再用3到5年时间,使其生长态势得到基本稳定。而到最后可以实现繁殖目的,则必须再经过3到5年时间。这样总计算下来,她要成功培育出“魏紫”这个品种的牡丹,少说需要10到15年时间。那时,她将是七十以上岁数的人;而能不能真正有机会看到这一天的到来,还是另一回事。

我当时想,这位女花农为寻找到一株“魏紫”,不知道已经花去了多少年时间,假设是lO年的话,将上述时间加起来,那就意味着,为追求一个牡丹花名贵品种的现世和再生,几乎要花去她半辈子呕心沥血的努力才行,还不保证能成功。即使能够成功,面对培育出的新牡丹品种,七十岁以后的她,又能有多少进一步发挥的空间呢?她这么执着,看来显然不是为了能从中得到什么利益,纯粹不过是个人的一种爱好和寄托。

另外一个故事的主人,应该说和上面所讲的女主人有一定相似性,都和牡丹花相关,只是他的身份大概连花农都算不上,只是河南某村靠种地为生地地道道的一位农民。尽管看去他的身体还很健朗,不怎么显老态,但实际年龄恐怕远远超过六十了,因为栽植在他自家院子里的一株牡丹,经他亲手培育的时间,就已经接近了一个甲子。

和那位女主人相比,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在我看更富有传奇色彩。

大约是60年前,这位农民在外面野地里发现了一株牡丹,觉得有些稀罕,也和自己有些缘分,于是将其移至自家院子里种植。不曾想,这株牡丹自打移到院子后,好几年时间,每到花期竞连一朵花都不见开。可尽管这样,这位农民丝毫没有放弃,只管尽心护养。终于有一年,这株牡丹极为罕见地开了3朵花,这让他产生了莫名惊喜。再过一年,花开增至5朵.并日以后开始逐年增多。P2-5

序言

这本书的名字也许会使很多人感觉莫名其妙,认为是诳语或为引人眼球刻意标新立异。常言道,“人生古来七十稀”,六十岁已接近人生黄昏期这条刻度线,怎么却说是人生的开始呢?那过去算什么?都白过了吗?被比喻为人生最美好阶段的花朵般少年和早晨太阳般的青年时期,又算什么呢?总之,这说法很牵强,有“为赋新诗强说愁”之嫌,经不住推敲。

故此,我要首先申明,我所谓的人生从六十岁开始,丝毫没有将此前人生岁月的重要性和美好性抹杀或者视而不见的意思,如果那样,话中间当加上个“才”字方是,可见并无此意。这句话,也不意味着就只将六十岁作为一个绝对界线,五十九或相对以前,六十一或相对以后岁数,都排除在外了。在这里,六十既有年龄到了相应岁数的意思,又主要指按中国目前社会状况,是一般人刚好到了退休年龄的阶段。人生到这个时候,毫无疑问是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期,一辈子的很多东西,包括日常安排、时间分配、社会接触面,以及许许多多原来早已习惯的生活方式,多多少少将会发生改变,甚至大的改变;十分自然地,也会带来人在生理、心理、心态等方面的变化。说得通俗些,到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大多数人通常是开始到了对乐观作减法的时期;更难听一点,是进入了所谓生命的倒计时。因此,说人生从六十岁开始,我要坦言,这便意味着是一种对现实并不甘愿接受的抗拒,一种理性对传统和常规的挑战。至于这种抗拒和挑战到底具不具有实际意义,实际意义有多大,则是另一回事,也是本书想要力求涉及到的内容。而清楚表明这一点,相信读者就不难领会,作者所说的六十岁,不过是取一个具有代表性、象征性意味的年龄罢了。

从社会表象看,一提到退休(一定范围内也包括因各种原因提前下岗),人们马上能联想到的,便是目前风行于全中国的广场舞,或那些因老年群体日益增大应运而生、五花八门的经营服务项目,包括老年人旅游、老年人大学、老年人书画学习班等等。说句不好听的话,现在连骗子下手的对象,甚至都不会忽视这个迅速崛起的大众群体。当然,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的社会现象,则属如今爷爷奶奶们都在竭尽全力地帮助带孙子孙女,它俨然成为了广场舞之外我们时代的另一个奇特景观。可有谁是真正能体察到六十以后人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内心,了解到他们真实的所需所要,揣摩到激荡在他们心中的种种愿望、困惑、纠结与矛盾的呢?

就在我提笔写这本书的时候,湖北省监利县境内的长江上发生了一起重大沉船事件,一艘载有454人的游轮翻沉,被救生还者只12人,其余全部遇难,超过半数都是六十以上年龄的人。这一悲惨事件牵动了全中国人的心,也震惊了整个世界。在电视直播节目上,我们看见不少遇难者家属悲痛万分,其中一位中年男子更表现得悲痛欲绝,对当初让父母远离家门参加这次老年旅游团后悔不已,原本以为这是关心父母的晚年生活,不料却因此而将他们推向了死亡深渊。为数如此之多上了年岁的人,为何一时间都聚集在了这条旅游线上,且收费不低,这中间到底说明了什么?社会由此再度引发关于老年人的话题。

其实,六十或退休以后的人,早在我们社会的许多方面都集中表现出了一些较为突出的现象,不独类似这次的旅游团队,也不独我们司空见惯的各类大大小小的广场舞。在城市随便一条街巷的拐角,在各条线路的公交车,或者人头涌涌的证券交易所,再或者全城几乎所有幼儿园和小学学校的门口,你哪里见不到多半总由他们构成的人群身影呢?六十岁以后的人,难道真的就只剩下这些社会圈定给他们的集体生活空间,而轻易不再拥有自己色彩斑斓的个性生活吗?

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证明,今天的六十岁,早已经不能和从前的六十岁相提并论了,它不但不意味着就是衰老的到来,事实上还可视作是正处在人生壮年时期的后延阶段,无论身体还是精神状态,都还有着较丰富的蕴藏力和较大的释放力。猛然刹车、急转直下,其结果会是物体在强力弯折之下发生断裂,不说对社会是资源浪费,仅就个体而言,也属于对人天性具有向往美好、渴求幸福、期待充实心灵火焰的窒息和扑灭!

从道理上说,人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停下愿望的步伐,不会不渴望获得像照在别人身上的那束灿烂阳光一样,也照在自己身上;即便垂危的病人也是如此。因而,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将一个习惯性的年岁刻度,一个因社会退休机制而导致的现实,去作为一个衡量人生意义存量的尺度,进而将凡是进入这个年龄阶段的人,都有意无意地划归到似乎已经失去了自我的群体,就像偶尔瞥一眼广场舞,除了当它是在告诉你这个年龄群体生命的集体表现特征之外,就什么都不是了。

当然,更加重要的,还不在别人眼里怎么看这个群体,而是身在这个群体之中的人,你自己怎么看。是完全服从于习惯性观念,将以后的人生只当做一路作减法的开始,让自己仍然保有的蕴藏力和释放力,就此覆盖在岁月的泥尘底下,使野草和青苔在上面疯狂地生长,还是勇敢地冲出习惯性社会思维的包围圈,大胆热烈地追求本来就有份争得到的蓝天白云和雨露阳光,让自己苍劲的枝干再度抽出鲜活嫩绿、勃勃生机的新芽?不能不说,这就成了一个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托。人生从六十岁开始的说法,自然也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宽慰的,是本书作者自己就是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书中的观点和体会,有相当程度这个年龄阶段亲历者的情感和思考成分,不见得就是隔山喊话或者故意闪烁其词,而是真诚希望每一位和作者一样的人,在这里进行坦诚的心灵交流。  这无外乎也表明了,作者将六十岁年龄作为人生的一个话题交流,毕竟主要还是针对到了这个年龄多有迷茫困惑,或者时而清楚时而又感觉迷茫困惑的人,自然不包括那些非但不存在迷茫困惑,事实上还正踌躇满志者。当然,后面这些人,或者不是本书所指年龄阶段的其他人,倘能从书中听出弦外之音,觉得多少有所获益,作者自然也是没理由拒绝他们阅读本书的。

至于为什么别出心裁,给本书还另外起了个《苦苦等待》的名字,那我只能说,或许这真的就属标新立异了;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回应是否在理,也留给读者自己判断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0:0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