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球场看球
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并没有想过要去现场看比赛,一是我没有现场看比赛的习惯,还有,买票会很麻烦,排队都不能保证。朋友知道我喜欢足球,说她也许会弄到足球比赛的票,可以送给我。开始我并没太在意,觉得肯定没戏。没想到有一天她告诉我,什么时候去某某地方领票。那一时刻,我想到的是“喜从天降”四个字。
是八月二十一日女足三四名比赛和决赛的票。知道是这两场比赛,就盼着中国女足能打进四强。不奢望最后争夺冠军,三四名比赛也可以呀,那时候,满场都是五星红旗,喊着“中国加油”,该有多么壮观!
遗憾的是中国女足败在了日本脚下。那场比赛,中国女足的技术、意志没有不处于下风的。球迷们不高兴,票贩子也不高兴,没有中国女足的比赛,那些票想卖个好价钱根本不可能。
这是我第一次到球场看球。比赛地点是北京工人体育场,为了奥运会翻修过。正式比赛是晚上六点,下午四点四十我们就到了东四十条地铁站。因为有比赛,警察和志愿者比平时多了不少。一路上都是要去看球的人,根本不用问路,跟着他们走就是。
有卖国旗的,我们买了德国、美国、巴西的,也买了中国的,虽然没有中国队比赛,但是在中国看球,不买中国国旗似乎说不过去。
我们带了不少吃的。到体育场门口,听到志愿者用小广播通知不让带吃的进去。后来证实,确实不让带,就吃了面包和桃子。馒头还有别的吃不了的东西送给了收破烂的。
拿着票,座位并不难找。我们所在的位置比我想象中的要好,差不多就在主席台的正对面,只是稍微高一些。我们头顶有巨大的遮雨棚,别的看台的观众要穿雨衣,我们不用。
坐下来不久,双方的运动员就开始出来热身了。接着,介绍双方的运动员,用汉、法、英三种语言各说一遍。如果说,那天晚上,我最想见到的人是谁,我想第一个就是现场的播音员。他们的声音极富鼓动性,一下就把场上的气氛带起来了。他们是一个男的,或者是两个女的,或者一个女的,同时说法语和英语。
对现场的观众来说,最熟悉的还是德国队的9号普林茨。广播刚说“9号运动员”,大家就欢呼起来。
比赛正式开始。更多的人为德国队加油,我下面的几个年轻人似乎是用德语喊着类似加油的话,很是狂热。引得他们下面的一个德国人拿着相机给他们拍照,还对他们竖起大拇指。在异国他乡,这个德国人一定很感动。
这场比赛,德国队2比0胜日本。我觉得日本踢得也不错。比赛结束,德国队率先下场,而日本队的队员、教练员,列队向看台上的观众鞠躬致意,不是敷衍,不是走程序。他们肯定在比赛中也听到了观众们对他们发出的嘘声,但还是用这种方式感谢观众,朝三个不同方向的看台,深深地鞠躬,我被震撼着和感动着,为这些队员,也为日本整个民族。我们可以谴责日本不承认二战中的历史,但是他们在很多地方是胜过我们的,我们必须向人家学习。
美国队和巴西队的决赛,大多数球迷支持巴西队,再加上观众穿的雨衣都是黄颜色的,好像是巴西队的主场。我们前面的美国人听到全场震耳欲聋的为他们的对手加油的声音,不知会作何感想。也有少数球迷喊着“美国队加油”的口号,但是跟他们喊的人并不多。最后,美国队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赢得金牌。美国队狂欢,而一些巴西队员,则长时间坐在地上不起。
中国女队连四强都没有进,男队更惨,只进了一个球,球迷喊“谢亚龙下课”之类的话,也就不奇怪了。经常到中国来的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肯定也会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即使他不明白,可能翻译也会告诉他。
这个晚上,跳水队员陈若琳为中国获得了第46枚金牌。中场休息,广播员把这个消息发布给大家,全场一片欢呼。可惜中国女排负于巴西,如果赢了,我猜想也会在现场广播的。
我们一直等到颁奖会结束。看台上有无数丢弃的雨衣和纸杯,我在想,在日本,会不会也发生这样的情况?到过日本的人都说日本的文明程度很高,我想可能不会。那天有五万多人观看比赛,不知道得要多少清洁工才能将大家遗留的东西彻底清理干净,而我们把它们扔到垃圾筐不过是举手之劳。我们可以不给日本加油,用嘘声“报复”他们,可是在很多方面,人家已经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不向人家学习,只能更落后。
P229-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