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着于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是一条漫长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会遇到荆棘,也会邂逅鲜花,更会遭遇狂风暴雨,偶尔也会有艳阳高照的时候,但所有的一切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如果我们太过执着于一分一秒的得失,那么我们注定走不远。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曾说:“一般来说,人的天性是习惯于得到,而不习惯于失去的。呱呱坠地,我们首先得到了生命。自此以后,我们不断地得到,从父母得到衣食、玩具、爱喝抚育,从社会得到职业的训练和文化的培养。长大成人之后,我们靠着自然的倾向和自己的努力继续得到:得到爱情、配偶和孩子,得到金钱、财产、名誉、地位,得到事业的成功和社会的承认,如此等等。当然,有得必有失,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也确实不同程度地经历了失去。但是,我们比较容易把得到看作是应该的,正常的,把失去看作是不应该的,不正常的。所以,每有失去,仍不免感到委屈。所失愈多愈大,就愈委屈。”
2009年,柴静参加首都女记者协会演讲大赛,发表了一场名为《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著名演讲,其中提到这样一个故事:“七年前,我问过一个老人,我说你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你靠什么来保持你年轻时候的情怀。他跟我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然后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了一副棺材,他就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己的棺材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五百块钱让他回家。老人说我给你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你,中国大地上这样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执着。这个人叫温家宝,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
翻开柴静的人生履历,我们可以清醒地感悟到,她不拘泥于别人的人生模式,更不执着一分一秒的得失。1976年,柴静出生于山西晋南小城临汾一个的大宅子里。19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铁路局工作,去长沙当了一名电台主持。1998年,22岁的柴静,顺利地当上湖南台综艺部副主任,成了湖南最著名的主持人之一。但是她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于是放弃了已经拥有的光环,辞职到北京广播学院埋头做起了学生。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她为什么要前后数次放弃大好的前程,对此她表示自己从来不在意,“生命不是一张属于你的床铺,生命有时就在一瞬之间”。她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名校的支撑,只有一份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让她成为央视最著名的记者,公知女神。
有人喜欢把人生比喻成一场马拉松,有时候起步快,跑赢了一步,有时候我们跌倒了,跑输了一步,但是暂时领先不代表大有希望,暂时落后也不代表没有机会,一步赢了不算赢,一步输了不算输,只有坚持到最后才叫赢,笑到最后才叫笑。
真正的智者,真正有抱负、理想远大的人,不会计较一分一秒的得失,因为他们的眼光往往投向更远的地方。
著名香水品牌雅诗兰黛在美国本土发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在进军具有“时尚天堂”之称的法国时,却遭遇了滑铁卢。当时雅诗兰黛的香水摆上法国的化妆品柜台时,法国人根本连正眼都没有瞧一眼。倒是有一些爱占小便宜的法国小市民,喜欢在店里假装试用产品,趁机倒很多的香水在自己身上,然后不说一句话扬长而去,甚至还有些人会接二连三地来店里喷香水。渐渐的,店员们有些看不惯了,她们开始向雅诗兰黛抱怨,一定要想办法来制止这些贪便宜的人。
但是,创始人雅诗兰黛却摇摇头说:“你们的这些想法都不对,我们不但不能张贴警示语,反而要尽量让这些人用香水,不要在乎她们占的那点小便宜。因为正是这些占小便宜的客人,会把香味带给真正的买家。”于是,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尽管一直处于亏损状态,雅诗兰黛却一直坚持着。后来,果真如她所料,店里的客人越来越多,那些最初贪小便宜的人不但买走了香水,还纷纷把它推荐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很快雅诗兰黛在法国的名气越来越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终于顺利进军法国市场。
雅诗兰黛之所以能够越走越远,靠的正是不执著于一分一秒的得失。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我们站在顶峰,有时候我们又跌落至谷底;有时候我们春风得意,有时候我们又失意颓废。纵观所有的一切,无非是两个字:“得”与“失”。如何正确地游走于得失之间,成了一个难解之谜。可是认真一想,其实又很简单,无非又是两个字:“看淡”。但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能明白这两个字。
年轻的时候,很多人意气风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是一旦和现实接轨,他们才发现生活中有许多的不完美,有时候付出了一些东西,却不能得到回报;有时候明明已是自己的东西,却又无端失去……总之,生活中的点滴得失,让他愤怒、懊恼、牢骚满腹……于是他苦苦纠结于这些得失之中,郁郁寡欢,不可终日。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曾说,只有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台湾著名评论家李敖先生也说过,不患得患失的基础是:得固欣然,失亦可喜。可见,一个人的内心只有真正淡然了,才不会为世俗的得失荣辱所牵绊,所束缚。P5-7
她的心很热,像火柴一样蓬勃燃烧;她的眼很冷,像水流一样深邃宁静。她语言犀利,执着于对真相的探问;她情怀柔软,悲悯而且充满诚意。她的梦想只有四个字:我在现场。这就是一个“弱肩担道义”的女子——柴静!
——柴静荣获“首届中国职场女性榜样”奖颁奖词
她矜持冷静,并不多话,亦不善身体表达。镜头里,她只用最简洁、真实的新闻语言贴近事实,神情淡定,声音柔和。素妆出镜时,清简短发,喜欢系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
——新华网
她是表演采访还是真情流露,于我不重要。她是不是主持人、做的是不是新闻同样不重要。重要的是,她说,我会听;她采访,我会看;她动情,我亦然。对现在的媒体环境来说,此情此景便是胜利。
——《谁的青春不迷茫》作者、光线传媒副总裁刘同
柴静做新闻,采访中有自己的一种态度,对采访对象充满了人文关怀,非常有“内力”。
——《新周刊》社长孙冕
我认识柴静,了解比较多,我比较欣赏她的为人,她的发言,还有她的文字。她的文字不是穿透,而是一种渗透。她对公众事件的发言,不仅是“说”,还有思考,说得很漂亮,用一种简练的文字来表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
有这样一位女子:一头利落的短发,一双清亮的眼眸,极爱系围巾,红的、蓝的、黑的。多年不改对文字的热爱,包里总是放着一本书。外表清瘦柔弱、安静寂寞,内心却如深海一般隐藏着巨大的能量。
她被众多网友封为“当代林徽因”“公知女神”,她也被传说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18岁,因贪恋电波里声音的无限温柔,她开启了自己的电台主持人生涯;22岁,因不甘心让自己的生命就这样达到顶峰,遂离开长沙,北上深造;在北京念书期间,一组妓女的照片让她萌生了做记者的念头;2003年,她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摇晃的镜头、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没错,她就是柴静,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主持人,出镜记者。
她经常这样介绍自己:“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当热烈包围世界,她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向着那片最蓝的海域飞翔。
当名利和金钱摆在她的面前时,她恬淡如菊。面对‘当代林徽因,的称号,她毫不在意,“我对于加诸我名字之上的东西,都不在意。可能我二十郎当岁的时候,会把‘柴静’这俩字看得非常重要,生怕沾上泥巴,也有虚荣心。其实.人只有在狂妄的时候才把自己当回事,才会喜欢或厌恶某种名号。我现在觉得喜欢和厌恶都是虚荣本身,都没必要。”
面对“央视最穷主持人”的质疑,她只是轻轻地回复道:“穷富没有标准,更用不着比较,人要是通过比较来界定自己的话,那就麻烦了,会永远活在不安中。在目前的境遇里过得还挺舒服,这就够了。”她说,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财富并不能给她带来安全感和幸福。大部分时候,她更看重生命本身,它才是真的,“即使开了一辆老掉牙的破车,只要在前行就好,偶尔吹点小风,这就是幸福。”
她的举止言谈中显现出一个女子最美的特质:知性优雅。有人这样评价她:“她的目光闪烁着青年才女的知性与睿智,她的端庄仪态代表中国古典女性的雍容典雅,她的文字犀利中不失温情,她的谈吐亲和中总能令人深思。’’她喜欢看书,四五岁的时候,就用小刀在自家墙上刻下“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她的包里总会有一本书,有时候即便忘带化妆品,也不会忘了她心爱的书。工作中的她很少穿裙子,朴素是她的天然装饰,倾听是她最美的姿态。
她柔弱的外表下,有一份坚定的执着。1976年,她出生在山西晋南小城临汾一个大宅子里。19岁大学毕业的时候,她放弃了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铁路局工作,去长沙当了一名电台主持人。22岁的时候,担任湖南台综艺部副主任的她,放弃了已经拥有的光环,到北京广播学院埋头做起了学生。许多人不解,但她说:“生命不是一张属于你的床铺,生命有时就在一瞬之间。”她没有显赫的家庭,没有名校的支撑,只有一份对于梦想的执着追求,让她成为央视最著名的女记者,公知女神。
“我不要被人喜欢,我要被人尊重。如果我想取悦谁,我就不能尊重自己。”本色的她最美。她很有自己的主见,在北京广播学院进修的时候,她在一家知名文化类杂志社实习。有一次她被安排去中科院植物所采访,当时她被研究员对物种的天然喜爱所打动,于是挥笔一书,写下了一篇名为《棉田里的守望者》的稿件。编辑看完这篇文章之后,让她改掉,她摇了摇头。争执了好久,她还是坚持说不改,挂断电话,从此再也没去杂志社上班。
好记者要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情怀。曾有人质疑她在采访中给孩子擦眼泪的举动,她平静地回答:‘‘记者的律令不在于擦还是不擦,区别在于是真还是假,在于有没有目的性。采访是一场抵达,是记者与采访对象之间一场心灵的交流,如果带着目的去行动,必定会忽视对人本身的关心与尊重。
“柴小静勇于自省,永远任性”,这是同事送给她一副对联。10年前的她,目光冷冽,提问犀利,习惯于把采访当作与采访对象之间的博弈。恩师陈虻曾毫不容情地指出:“柴静离一个伟大记者的标准,还差一点儿‘宽容’。”在经历过《新闻调查》《面对面》《看见》等节目10年的历练之后,她不断地自我反省,终于明白了陈虻口中的宽容。在新书《看见》中,她写下了自己对“宽容”的理解:“宽容不是道德,而是对事物的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现在,她褪去了年轻时的那份傲气和冷酷,变得更为谦逊、谨慎、宽厚,既不轻易发表看法,也不草率地下结论。
淡定、优雅、知性、执着、爱心、自省和宽容等,每一个特质都让柴静更加富有魅力。让我们也去做这样一个女子吧,一个清淡如水、明媚如花、真诚坦荡、令人温暖的女子。
张笑萱创作的《气质柴静》通过解析著名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记者柴静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睿智、优雅、知性、勇敢和宽容等气质正能量,为读者追求事业、为人处世、内涵修养等方面提供一个榜样和参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个人魅力,做最好的自己。
她被众多网友封为“当代林徽因”“公知女神”,她也被传说是央视“最穷”的主持人。她就是柴静,淡定、优雅、知性、执着、爱心、自省和宽容等,每一个特质都让柴静更加富有魅力。让我们也去做这样一个女子吧,一个清淡如水、明媚如花、真诚坦荡、令人温暖的女子。
张笑萱创作的《气质柴静》为读者追求事业、为人处世、内涵修养等方面提供一个榜样和参考,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个人魅力,做最好的自己。